刘弇任海门县主簿六年(1080—1086),到第五年,给上司写了封意在申请调动的书信——《上陈按察次升书》(见其所著《龙云集》),一开头就讲了一件事。他说,他没有到海门之前听说,江淮一带的人,用鱼来喂狗。他开始时很感怀疑,后来到了海门,看到这一带“水滨积鱼如坻”,水里的鱼多得很,聚集成一团一团的。当地老百姓,用大网等捕捞工具下河捕捉,必定满网满箱,满载而归。在当地,看不到拿着钓竿背着鱼篓的老翁。这么多的鱼,如果一两天内卖不完,就用畚箕装着投弃到浅滩中。他对此很不理解,为此专门去问那些捕鱼的老人。老人们回答说,鱼太多了,吃不了了。至此,他才相信,用鱼喂狗的事是真的。他在海门期间所写的诸多诗文中,多处提到海门的鱼。如他的诗作《黄洴》(称呼河水开始分流,最后合为一处的叫洴——见其文《海门巡田书陆琼桥壁》,前文第七章《社长不管余事》)中就有两句,“沙咿土唧乱人眼,分曹岂啻鱼虾稠”,意思是说,奔流的河水裹挟着河两边的沙土,浪花乱溅,目不暇接,这样的水流一条又一条,难道只是因为鱼虾太多的原因吗?倒过来理解,这里鱼虾就是多。
海门滨江临海,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据《启东市志(1986—2005)》载:吕四渔场总面积3.11万平方公里,是江苏南部沿海的主要渔场;大沙渔场5.18万平方公里,在黄海南端,吕四渔场外侧,跨黄海、东海;长江口渔场3.43万平方公里。当然,这是现时代的发现与测定,那时的海门人,造船捕鱼技术都还很落后,不可能到远海去捕捞。但那时资源丰富,鱼多人少,更没有用冰块保鲜的手段,鱼臭虾烂的事,便普遍发生了。
海门一带最有名的,是海里的黄鱼和长江里的鲥鱼。这一带的黄鱼,有大黄鱼、小黄鱼,都是盘中佳品,名闻四方。当然,黄鱼分布的区域从吕四渔场直到浙东沿海,许多诗句都对之有浓墨重彩的描绘。
明代崔世召(福建宁德人,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举人)曾有“四月打鱼谣八首”(《秋谷集》卷下,明崇祯刻本):
其一 金鳞布子趁潮喧,簇簇桅墙拥海门。共说鱼冬今岁熟,不劳三老听深痕。
其二 何如巨鹿战蚩尤,蚁聚蜂屯阵阵舟。乞得鱼羹呼酒去,等闲人指凯歌游。
其三 粗豪市子太鸱张,乱逐渔舟截浪狂。报道潮来争拍岸,就中忙杀擢船郎。
其四 人喧鱼吼辩难真,箫鼓无端动地震。秋谷松涛长搅梦,只今犹是梦中身。
其五 鲜黃射日羡江鱼,十换枯金赤不如。信手网来君莫讶,从来富者穴金居。
其六 一叶孤舟撞海涯,乍疑处处有邻家。始知泛宅玄真子,得趣烟波钓晚霞。
其七 海上安榴四月开,年年石首践更来。他时老健重观海,记取榴花第几回。
其八 新皇御极太平年,贩海鱼郎不计钱。不是鸥波留暂住,几乎辜负看鱼缘。
此诗写到捕捉黄鱼的繁忙而紧张的场面,人多船多,船如蚁聚蜂屯,人如黄帝战蚩尤的巨鹿之战。写到渔船进港时的情景,船工们手忙脚乱,渔船之间争相靠岸,岸上有人奔跑着报送消息。鱼抬上岸之后,卖鱼的、买鱼的,船上的、贩子们的,各种叫声鼎沸,很难听真……尤其是写到新鲜的黄鱼,那种金灿灿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烁,是所有的江鱼都比不上的。
长江有三鲜,三鲜之首是鲥鱼。张家港市“河长办”的文章《水利史话:从“鲥鱼港”到“沙洲河”》(《港城水利史话》,张家港市水务局、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18年)说,据史料记载,鲥鱼港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0—1861),由苏北海门人顾七斤利用当时的横墩沙与关丝沙之间的流漕,顺南北走势开挖而成。春末夏初(4—6月),号称江鲜之首的鲥鱼大量洄游入港产卵繁衍。清代诗人谢墉曾这样赞叹鲥鱼:“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朝潮扑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可想鲥鱼之珍贵。捕捞鲥鱼的船只云集此地,进行交易,故名鲥鱼港,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海门历史上与鱼有关的记载,最有名的要数“鱼骨桥”。明嘉靖崔桐的《海门县志》说,鱼骨桥在老海门县治的东北。据说每逢闺年,东海里就出现一种鲸鱼,跟着潮水汆到沙滩上来,潮水退了,鱼就搁浅在那里。鱼搁浅的地方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常常可以得到的。乡人拿了鱼的两根腮骨造了一座桥,长达一丈五尺余,虽经百年,不烂。关于这座桥,还有故事。清代谈迁在《枣林杂俎》(中集,清钞本)中记述:海门县礼安乡以大鱼骨作桥,长丈八尺多。元朝至正(1341—1368)年间,因江坍海蚀,鱼骨桥被冲垮而沉没到江海里。想不到在万历戊戌(1598)年,这桥又奇迹般地随沙涨起。吕四场民发现以后,立即从沙滩中清理出来,如获至宝。当时的廖县令听到这消息后说,县治移到金沙场南后,新建的儒学前河上正缺桥,就发令移建于此。此时人们发现,鱼骨已变得黝黑,上面还有铁钉钉痕,毫无朽蠧。此桥因有此奇特经历,又移架于儒学前,遂名化龙桥(《扬州府志》,清《顺治海门县志》亦有记载)。
海门历史上还曾有过另一种大鱼的记录,叫鱌鱼(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清光绪十四年王先谦等刻本)。康熙字典解释,鱌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鱼,似魟而鼻长”。周寿昌在书中记述说:“道光甲午年(1834),江南海门厅地方潮涨逾常时。旋退去,一巨鱼死岸上,长十二丈,高四丈,两目似新抉去者,血流成渠。兵目梅贵蹲至鱼脊上,视有朱书,云此鱌鱼一千二百年,伤人民云云,以下字模糊不可识。土人取其一肋,余留岸侧,一夕仍为潮涌去。相传其地南北两尖之间,为黃河入海尾闾,此鱼数为患,土人祷于天后故神诛之,麟见。亭庆河帅取鱼肋置淮安太平河之天妃庙中,勒石记其事。天妃庙俗呼为奶奶庙,癸卯岁予至其地,见鱼肋尚存,长一丈。土人言,鱼肋凡三十六根,此特其一云。”此内容颇带神秘色彩。
历史上,海门渔民因海鱼和滩涂的贝类,还流传着和当时皇帝之间的故事,有记载、传得较广的有两则。一则名为“贡鱼”。“葛原六,海门县人,魁梧豪侠,以布衣诣阙下,献鳓鱼百尾。时国初法严,众为危之。则笑曰:尔不上食父母耶?君犹亲也,庸何伤及?至,高皇帝大悦,问之曰:鱼美何如?蒲伏前顿首对曰:鱼美!但臣未进,不敢尝耳!又大悦,命大臣赐酒食,仍选一尾还之曰:劳汝劳汝!其后岁贡鱼九十九尾,著为令。”(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卷一,清借月山房彙钞本)这位渔民有胆有识,以布衣去见皇帝,让朱元璋知道海门这块地方。而且他与皇上朱元璋的对答把握得当。先前,他要去献鱼,大家都为他担心,因为明朝刚立,法律很严,众人担心他的安全。但他笑着回应说:“你不是要献食于父母吗?皇上就好比父母,怎么会伤害我呢?”果然,皇上见到他很高兴,问鱼的味道鲜美如何?葛原六跪着向前移了一步回答说,鲜美!但因为还没有献到皇上这里,没敢尝。皇帝听了龙心大悦,命令旁边的大臣赐给他酒菜,并且选了一条鳓鱼给他,说辛苦你了!以后就每年上献鳓鱼99条,作为一个命令执行。此后,海门的鳓鱼同皇上的关系就确立起来了。
另一则故事名为“天下第一鲜”,此为民间故事(载李新勇主编《江海文化丛书》之一的《岁月窖藏》,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明朝正德皇帝于一年清明期间乘船出游,遭暴风雨袭击,漂至吕四附近的秦潭村。他又饥又渴,想寻点吃的。到一渔民家,见一女子在桌旁织网。女子叫秦娥,明白了来客的心意后,便从锅里端出一碗大麦蚬子饭、一碗文蛤菠菜汤给他。正德皇帝几天没吃到新鲜食物,一见热气腾腾的渔家饭菜,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喝了文蛤菠菜汤,连声称赞:“好鲜,好鲜,恐怕这是天下第一鲜!”正德皇帝回到京城,老惦记这汤的味道,就派人找到了秦娥姑娘。秦娥进京到了宫中,动手教御厨们做了几道文蛤菜,正德皇帝吃了之后,频频点头,并对御厨们说:“这是天下第一鲜呵!”从此,吕四文蛤成为一道名菜,天下第一鲜的美名也传遍了四方。
海门有江有海,江海都有大量各种各样的鱼虾。渔民们每到汛期,扬帆起航,总是风波浪里行。尤其是从暮春历盛夏到初秋,天气说变就变,天边的一块乌云,能迅速铺满天空,狂风刮过来,瞬间天地间风雨交加,混沌一片。那时渔民无任何手段预测天气,只是凭祖祖辈辈积累下的感性经验作预判,很难说有几分把握。所以,船一离港,就生死难卜。尤其出海打鱼的,曾多次遭遇“怪潮”“飓风”,这种异常气候,导致船毁人亡,无数人葬身鱼腹。海难和长江口船毁网破人亡的事故无法统计,这也许是海门关于渔业渔民史料极少的主要原因。不过前人留下了一篇《江渔和海渔》的文章,记述了风险,道尽了苦难,满纸是无边的恐惧(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五,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张时彻说,梅墟(当属当年与海门隔江相望的常熟)老百姓,沿江居住,十分之九打鱼为生。头顶星星出门,在江中撒下渔网,安放竹篓子,然后敲击船舷,使鱼闻声惊惶,窜入网中或篓中。捕到了鱼,就换来酒米,驾船荡桨,唱着歌儿回来。到了家,把渔网挂在篱笆上,相互举杯饮酒,非常快乐。一天,村里有个入海捕鱼的人,驾着如海上浮云般大的渔船,顺风扬帆,敲锣打鼓地回来了,捕到的鱼以千石计算,价值几百两银子。一个一直在江中打鱼的汉子和他商量,我白天打到的鱼,当晚就消费完了,哪里能积蓄得家财下来?而你下海一次就获得中等人家的财产,我和你一起去。于是就放弃江渔而从事海渔。购置了设备,装上足够的粮食,绕过长江口的沙洲岛屿,驶出海门,一直来到海东端的大洋之中。只见巨浪洪涛,遮天蔽日,环顾四方上下,茫茫混沌一片,分辨不出东西南北。江渔者开始非常沮丧,后来涕泪俱下,哭着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过一会儿,风更大潮更猛,渔船被刮得如在浪上飞行,被狂风撕碎的海浪,如剑如珠,喷溅到胸口,撞击着桅杆船帆。江渔者越发害怕,恐惧极了,藏伏在船底,喘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这时,海渔者才开始布下渔网,牵引鱼钩,所捕到的鱼就像原来存放在那里一样。又过了不多会儿,风止了船停了,江渔者苏醒后埋怨海渔者说:“我难道不是人吗?为什么以危及生命的事情来冒险?稍微出一点差错,你和我就都成为巨鳖和猪婆龙(扬子鳄)的腹中之物了!”回去后他告诫妻子说:“即使贫穷,一定不要出海捕鱼!”从那以后,海鱼的价格越来越高。海渔者后来在海上遇到飓风,他的父亲死了,儿子又死了,孙子又死了……而江渔者家族繁衍,人丁兴旺。
这同样是古海门时期的事件、场景、声音,是那时人们的经验、认识和体悟。江海渔业,留下了一些美味传说,但留给后人的故事很少,而关于世业海渔致富的故事、传说几乎无闻。那舟行于大风巨浪上的人生精彩,也许绝大部分被这风浪吞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