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千秋传说吕洞宾

吕四最早见之于史籍是北宋的《宋会要》。但开始有人居此,有人在此捕鱼捉虾,煮海烧盐,则应早出很多年。日本圆仁大和尚作为遣唐使来中国,船被大风吹到长江口时,就在长江口沙洲上见到有白水郎,亦即捕鱼的疍民,那是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而白水荡见之于史书更早。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有一说“亡邗之白水荡”。后来更多史实的发现,证明此说真实的成分很大。骆宾王能避难于此,必定是能有所居有所食,即来到了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由此可推测,吕四的历史,比现在所能见到的史籍记载更早。

吕四地名的由来,传得最广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经四次来到这里。吕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有元代丘处机奉皇帝御旨兴建的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南派、东派、西派,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吕洞宾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天下剑仙之首)。据《全真诠绎》记载,北宋时吕洞宾应八仙之首铁拐李之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之中。关于吕洞宾一名的由来,有传说是这样的。他曾在唐宝历元年(825)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与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吕洞宾得道成仙后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和苦难,曾先后四次到过吕四,权威的记载可见之于吕四的慕仙楼。

慕仙楼,始建于元末。明代崇祯年间毁于堤地坍没。清初,两淮盐运通州分司运判杨鹤年向两淮巡盐御史黄敬矶提议,利用场课(盐税)收入选地重建。此后,慕仙楼曾经重修四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丙寅年(1685),由盐尹杨植重修,添加了丹镬,并在壁间勒石“四至原委”。第二次是在乾隆辛巳年(1761),由邑人刘衍重修。第三次是在咸丰壬子年(1852),由吕四场大使高颂禾捐廉倡修,邑人张宗绪参与了此次重修,并为之撰文。第四次维修是在1987年,由旅居海外的邑人王文若捐资兴建于鹤城公园内,楼门悬挂“慕仙楼”匾额为当代书法家王个簃先生所书。

清咸丰年间三修洞宾楼时,吕四人张宗绪曾写下《慕仙楼志》(载《吕四镇志》2021年第6期),其核心内容是记述吕洞宾四次降临吕四的民间传说。第一次是在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有一卖药道士出现在吕四街头,不论价钱。凡买他药的人,服了后病都好了。这道士有时甚至把药全部分给周围的人。一段时间后,道士准备走了,对大家说:“要回终南山了,你们可以请我吃一顿饱饭吗?”众人感激于道士恩德,纷纷把饭倒入道士所持葫芦中,竟然千百碗下去也不满溢出来。这时道士口中念念有词,说“谁来谁来”,只见一朵白云自天上直飘到道士脚旁,他轻步登上,飘升而去。不一会儿,有一囊袋自天而降,上有诗句:“纷纷悠悠岳阳楼,铁笛横吹天下秋,江南江北人不识,白云黄鹤过扬州。”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吕祖。第二次是在南宋权臣贾似道(1213—1275)操控国政时,有一位隐居山林之人从钱塘来到吕四。在旷野草地搭屋居住,周围尽植松柏,经常有海鸥在其周边及上空盘旋飞翔。有一位陶姓老人前去探询,问隐士是不是仙人吕洞宾再次降临?隐士笑着说:“哪里是什么神仙?我是与世无争,和海鸥一起玩。”过一会儿,屋内炼丹炉的鼎上冒出五彩缤纷的烟雾,隐士几步走出门去,只见双脚下慢慢腾起烟云。陶翁急忙用力气抓住他的衣服,撕裂,一看竟是一片树叶。到宋末元初,元将张弘范率军南下,吕四海滨逃亡的人十有八九。局势稍为安定之后,老百姓缺粮少食,度日艰难。有一位商人,面孔美好滋润,胡须茂密,但人很生疏。他驾了条船在船上卖米糕,分量是别人的双倍,人们都争着买。商人一一询问给谁买,答复都不是买了自吃,而是给妻子或子女。最后有个小孩来,问了说是买给母亲。商人就要小孩把整船的糕和船一起拿去。小孩说拿不动。商人让小孩试试,一试,果然像竹叶一样轻盈,商人也即随之不见了。人们知道这是吕祖第三次来了。于是就把这些地方称为“吕三”。元朝末年,张士诚从草堰场起兵造反,驱使沿海盐民加入他的队伍。场内百姓就逃入盐场伸入海中的尖角,这里三面都是海水,居处野草茫茫,茅舍简陋,不见烟火,几乎与世隔绝,借以逃过一劫。到明洪武四年(1371),有一和尚经过范公堤,开始时边哭边说:“那些企图成为帝王将相的人和事哪里去了?只留下这道荒寂的范公堤,依然长卧在历史的岁月中。”哭了以后忽然又仰天大笑。这时旁边走来一老人,说他的家就在不远处,可以住宿。和尚很高兴地答应了。到了老人屋里,开怀畅饮,喝了很多酒。佣人催促和尚走,并向他要酒钱。和尚从袖子里拿出一根草给佣人,佣人很愤怒。和尚对老人说:“太阳快要落山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说完,发出嘹亮的长啸声,两人化成双鹤,展开翅膀向天空飞去。佣人这时再看那根草,原来是根紫金钿。大家相互议论:“这不是吕祖第四次到这里吗?”于是就将此地改名吕四,建慕仙楼以作纪念。

据记载,张宗绪为之写志的慕仙楼,楼内醒目处有块高1公尺、长2.5公尺的匾额,金底黑字,上书“五至何年”四个大字。此问振聋发聩。

历史上关于吕四一名的由来,除了吕洞宾四至一说外,还有三种。一是认为“吕”“四”二字都是对于当地地形的一种概括。宋时吕四场位于长江口与北海口二“口”之间,境内港口纵横,而二“口”横排则似“四”字,“吕四”二字恰好象征该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二是吕姓四灶说,认为江南吕姓最早在余东场烧盐,余东场境在北宋至和中曾称为吕灶,而余东与吕四毗邻,或许最早前往吕四捕鱼烧盐者亦为江南吕姓,共有四灶,久之,遂有“吕姓四灶”之称,嗣经简化而为“吕四”,即以名港,后又用为场名。三是吕夷简(或者吕晋)四来说。认为宋人吕夷简(978—1043)曾为通州通判,因吕夷简四至该场发赈而得名;或又以为北宋时曾有官员名吕晋,在该场为官四任,有德于场,因以为名。但四种说法,唯有吕洞宾四至的说法传得最久最广,历千年而不衰。到了2016年,慕仙楼迎来了第五次重修,镇政府出巨资改建鹤城公园,在园内旧址了又重建了慕仙楼,又名洞宾楼。

民间传说,深深根植于民众生活之中。历史上的吕四,是以煮海烧盐展开自身历史的。海边之地,每年都会受台风暴雨的威胁。特别从元代末期起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的400多年间,吕四盐场曾多次遭受风暴潮袭击,狂风巨浪冲毁海堤,庐舍漂没,盐灶尽毁,盐丁淹毙,暴尸沙滩。最惨重的一次淹死盐丁3万多人。大灾以后瘟疫流行,饥荒接踵而至,民不聊生。从历史上这些反复降临吕四的重重灾难中,再来看有关吕洞宾卖药治病、售糕赈灾的传说,吕洞宾和八仙一起抵御海啸的传说,吕洞宾卖酒惩治贪心不足的传说,吕洞宾驾鹤腾云“铁笛横吹天下秋”的神仙生活传说……就能体会到,这一方百姓在苦难深重的生活中所盼所愿所神往的出路与梦想。传说,尤其是神话传说,常常是现实生活特别是现实苦难中诞生的希冀的升华。正因为如此,吕洞宾,也就成了吕四这块以煮海为生的地方的保护神和救世主,关于他的传说的生命力,就源源不断地来自于无数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

有不少历史记载,记录了吕四历史上的苦难。续写于乾隆年间的《海门乡周氏家谱》,在其序言“周氏宗谱旧叙”中,就有好几处记述——

里人叙,吕四场肇自宋初。考维扬志云:吕纯阳游四次,故名吕四。考通州志云:宋吕夷简守州,东巡四次故名吕四。夫纯阳四游、夷简四至场所以名,皆不必深论。而当建场之初,早有东周、西周、南周、北周,则家世之由来,厥惟旧矣。

第海滨低下,无冈陵城郭可据,异潮屡作,兵火迭兴。人口、房产数遭厄难,迁徙无常。往事何能一一追述耶?

嘉靖十八年己亥,东海鸣七日,闰月初三,风雨大作,潮高丈余。三族亲丁淹没者三百口。后查获,存男子零丁孤苦者七十人,夫人止六七人……

故老传述,有元己亥,东南风大作,异潮六丈,波浪涌于狼山,潮头棍入通州南门。盖水之为灾非一次矣。洪武己亥异潮,亦东南风,潮分廖角,循滩而西,本处未有害。嘉靖己亥发潮时,东北风晚转为西北,东北奔腾之潮驱而南上,斯地斯民受害为深——崔东洲有诗以哀之。其时惟扳援树木者得命。后世子孙当知趋避焉。

嘉靖己亥潮初退,男妇淹没殆尽,幸存者将竹木编桴渡至如皋、兴化等处。不数月,缺粮复归。在家者搬取铁煎盐,招船鬻卖得厚利。有司奉上宪命,莫之禁也。盐院奏请宽征开禁,无盘房者助之,无妻室者娶之。灶丁始有乐生之心。

……按州志,元时廖角曾设八字军二万,以遏倭寇之冲。有明设大小营二所,名为备倭营。百年之间,寇息营圮,人不知兵。至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倭寇自苏骤至,莫之能捍,罹其害者甚众,避于通者有之,避于扬州者有之。不得已,有筑城之议焉。此防倭之长策也。

或问予曰:君家兹土历有年矣,而至今子孙不满数百丁,何也?予应之曰:植本固者,枝叶盛发;源远者,流派长;理也,势也。予祖宗肇基兹土,柴米鱼盐,仅可养生。而有司赋役盐课无暇日,无高山广谷可以趋避。金元时,江北无宁家,安得蕃育乎?迨嘉靖己亥潮之变,十存一二。呻吟未已,而辛亥倭寇至矣。吾侪勉强支持不居人后者,祖宗积善之余庆也。丁男仅百,不若江浙之蕃盛者,灾害相乃之故也……

这位署名为“十四世孙易”的作者,在实为序言的“叙”文里,突出地写了海门乡周氏祖先的苦难——所居住的吕四,紧傍海边,海平面低,又没有山冈丘陵城郭作为屏障。怪潮常起,战火不断,人口房产多次遭遇灾难,常常举家迁徙。嘉靖十八年(1539)己亥,东海轰鸣作响连续七天,闰月初三,狂风暴雨,潮高一丈多。周氏家族被淹300人。大潮初退后,发现男女大多淹死,查找到存活下来的孤苦零丁的男子70人,妇人只有六七个……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倭寇突然从苏州进犯吕四,当地没有任何力量能抵抗他们,受害的人很多……有人问他说,你们家族到这块土地已经有好长历史了,但到现在子孙只有几百人,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辈能勉强支撑而不落人后,全是靠了祖宗积善的功德。整个家族男丁仅百人,比不上江浙一带大家族的繁荣兴旺,实在是灾难频发的原因啊!

“叙”文结尾是这样写的:“……予家自康熙三年,天潮泛涨后,十逃九窜,仅存十余家。念裕祖公春秋失祭,予发之倡首,仅备薄奠,复集族人聚首一堂,上答宗祖,即以劝勉来世,使知水源木本,尊卑长幼,莫之或淆。庶不致视为途人云尔。此记。”(此家谱现存吕氏周氏后人处)

想不到在康熙三年(1664)又遭潮灾,整个家族到处逃难,只留下十多家。此“叙”文,满纸沉重,几多叹息,一串泪水。吕四周氏,自北宋开始居于兹地,当时有“东周、西周、南周、北周”,然经元过明,延至清代乾隆年间,淌过五六百年的历史长河,“子孙不过数百丁”,潮淹、赋税、兵患、倭祸,灾难之重之多,可见一斑。在这样命如草芥的大背景下,吕洞宾自然就活在人们的希冀中,活在口头的谈论中,活在代代的传说里。神话故事伴随历史脚步,一直往前走去…… hsXDoZlx1r/TJNyCJ41X1gCTsTde4BFEieIlzQ9t6P2gjWgOd3P/iFRWQzipS5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