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婚姻缔结的基本法则

1、不要随便走进婚姻

人人都渴望幸福,但并非人人都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这一点在婚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态下,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主权倒还罢了,可是,在普遍具有了婚姻自由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草率地走进婚姻,婚姻的根基一开始就没有夯实。婚姻好比一棵树,如果树的根扎得不正、不牢,这棵大树难以枝繁叶茂,开出似锦繁花,结出甘美的果实。

婚姻是家庭的核心元素,婚姻不幸,家庭很难幸福。不幸的婚姻不仅让婚姻的当事人苦不堪言,还会累及父母,伤及子女,实在不可不慎。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仓促的婚姻,难得美满。”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奉劝大家,结婚前要静静地想几天,不要匆匆忙忙做出决定。

不要随便走进婚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为习俗而结婚

出于人类自身繁衍和香火薪传的目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违者皆被视为“不正常”。在这种婚姻理念的逼迫下,一些届龄男女草草走进婚姻,为结婚而结婚。如今这种理念应该修正一下了,是否婚嫁要根据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对象”而定,而不是应当不应当。稀里糊涂组合起来的婚姻十有八九要靠凑合维持,一开始就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即使日后不离婚,两个人凑合着度过几十年“痛苦、勉强而又灰心丧气的婚姻生活”,这种婚姻不仅不令人钦佩,人生的意义也大大打了折扣。

第二、不要迫于外界压力而结婚

在很多情况下,习俗是通过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家人)变为一种强迫的力量而将青年男女“挤进”婚姻的。看看前几年曾经流行的怪现象租女友回家就知道这种压力有多大了。

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并不是说在择偶时可以一概排斥父母的意见。在求新趋变的今天,虽然“不听老人言”,不一定“吃亏在眼前”,但父母作为过来人对家庭和婚姻都有一定的见解,适当听从父母的指导和劝告可使自己在婚姻上少走弯路,避开婚姻中的潜在陷阱。此外,父母对子女选择的配偶中意,也有助于大家庭的和睦,现在因父母对子女的配偶不满意而危及子女婚姻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不要过早结婚

美国婚姻专家莱德里通过研究美国人的婚姻发现,结婚的年纪愈轻、求婚期愈短、婚姻的外在理由愈多(例如追求金钱、安全感等),离婚率愈高。这种现象不只美国有,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定婚龄一般都在20 岁左右。在这个年龄上,“自然我”已基本发育成熟,但“社会我”还远没成熟,对爱情和婚姻还缺乏深刻的了解,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初恋时不懂得爱情”是许多“过来人”的共同体验。早恋更是盲人骑瞎马,很难撞到幸福的婚姻中去。

此外,由于年纪尚轻,对男女生理、避孕、生育等缺乏基本的常识,女方容易意外怀孕,从而闪电结婚。有关专家称,这样的婚姻离婚率特别高。

第四、认识自我

西方婚恋文化有非常浪漫的一面,将恋爱和婚姻比作“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既如此,要找到可体的“另一半”,就需要先对自己“这一半”有充分、清醒的认识。不认识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另一半”。认识自我包括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志趣、条件等的认识。认识自我是选择配偶的前提,也是认识婚配对象的前奏,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不可能认识别人。而且,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驾驭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还是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基础。这些都是幸福婚姻所不可少的。因此,准备恋爱和结婚的人要多想想培根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第五、充分了解对方

要结良缘,仅仅认识自己“这一半”还不够,还要认识“另一半”。在对婚配对象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结婚,婚姻失败的机率要高出几成。前前苏联家庭问题专家瑟先科深刻指出:“每个结了婚的人,都把自己特有的品格,即一个独特的‘我’带到夫妇生活之中。……配偶中一方要认识清楚另一方那个‘我’,是件异常复杂而困难的事,但若没有这种认识,则不可能达到互相谅解和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因此,如果夫妇双方没有认识清楚对方那个‘我’,婚后就不可能在感情上达到高度的亲密无间,融洽和谐。”马克思的爱侣燕妮说过,对于真正打算结婚的人来说,五、六年的了解时间不算长。美国的《读者文摘》有文章称:现在的美国年轻人通常要用三、四年的时间来考验他们的爱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忠诚,详细了解并适应彼此的习惯,观察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和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他们结婚后很少产生原则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然,并非每对恋人做出结婚的决定都需要那么久,但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另一个人,一定时间的了解是必须的。至于了解的方式和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人短时间内即可充分了解,有的人则要很长时间才会有基本的了解,有的人还要经过一些事情甚至重大事情的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例如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中的刘巧珍是一位可以一眼看穿的纯洁姑娘,她对高加林的爱晶莹剔透,而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则必须经过高加林丢掉工作后才能看清。现在虽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时代,但本人认为,唯独在结婚问题上不能强调“效率”。好多一见钟情的人,“一旦结婚才惊讶地发现他的配偶是个‘陌生人’”,他们在一起根本不合适。

然而,草率结婚却有越演越烈之势,乃至出现了难以置信的“闪婚”现象。新浪网“女性论坛”2009 年 6 月 18 日的一篇文章说,“闪婚”在1980后的年轻人中成了流行词和新时髦。这是相当危险的。速生则速死,是生物界的一条铁律;“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则是社会和人生中的一条规律。闪电结婚,极有可能导致闪电离婚。“闪离”者几乎都会说:“之前不了解对方,没想到他(她)那么多毛病”。“闪婚”无疑是对婚姻自由权的滥用,也是对自己与对方不负责任的表现。

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但又不能太感情用事。婚姻是对感情问题的理性抉择。人们常说恋爱中的人都是瞎子,这是不应该的。俗话说,婚前要睁大眼睛,客观观察对方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缺点能否接受和容忍。尤其需要防止和摈弃的是,为了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庐山真面目”而玩深沉或者伪装。在恋爱阶段,美化自己,甚至掩盖自己的某些缺点都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但不能过分乔装打扮,将自己糊上一层厚厚的“面膜”,更不能挖空心思搞欺骗。欺骗来的婚姻,最终要自食其果。

第六、不为同情而结婚

同情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博大的感情,但将它用在婚姻上则要十分小心。因同情而缔结的婚姻,如果难以为继了,提出分手的是同情的一方,被同情的一方不仅不会感激对方当初的同情心和多年的委屈与付出,反而会认为是对方打破了自己往后的美好生活(尽管从前的好日子来自对方)而更加怨恨TA。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柴科夫斯基有个女学生,非常喜欢音乐,可是柴科夫斯基发现这个学生并没有音乐天赋,再学下去也是浪费时间。柴科夫斯基便借用一个典故暗示她改弦易辙:“你还是结婚的好。”这位女学生误认为老师在含蓄地向她求爱,欣然同意。善良的音乐家为了顾全学生的自尊心没再说什么。婚后,柴科夫斯基发现,妻子连简单的家务也不想做、做不好。这与他理想中的婚姻生活相距甚远。更麻烦的是,妻子追求虚荣,贪图享乐。这也与他为音乐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格格不入。柴科夫斯基为此伤透了脑筋,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但他的妻子不仅不同意离婚(这似乎可以理解,因为在这桩婚姻里,她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享受着音乐家丈夫的光环),反而造谣中伤他。传记作家说,这次不幸的婚姻几乎使柴科夫斯基精神错乱。

第七、确立合己的择偶标准

婚姻是一种匹配,故称“婚配”,夫妻因而被称为“配偶”。既是婚配,那么,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配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来确定标准。除了极少数“天造地设”的金玉良缘之外,绝大部分婚姻都是一种权衡。这一点无论婚姻当事人意识到也好没有意识到也好,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既然是权衡,就要明智地确定合己的择偶标准,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以免挑花眼而“剩下”,也不能一味看重外貌、权力、金钱或者学历等显性条件,而是要综合考虑对方的素质。要明白自己所要找的不是一个美女或帅哥,也不是一个官员、大款或教授,而是一个能与自己共筑爱巢的优秀“家庭建筑师”。美女、帅哥、官员、大款或教授也许都有优秀的一面,但能不能成为优秀的“家庭建筑师”尚不一定(江苏有位厅长找了 100 多个情妇,试想找个这样的丈夫能幸福吗)。爱迪生说:“一切直接引向快乐家庭的步骤中之第一步,便是慎重选择你的终身伴侣,并且聪明地使两个生命合二为一。”《婚姻的幻象》一书中有个观点本人非常赞同:婚姻之所以失败,“最浅显的原因是当初择偶的失当,以及婚姻未能形成统御双方的某种牢固而公平的关系。”

“合己”不是“金瓜配银瓜,西葫芦配南瓜”老式的门当户对,不是豪门一定配权贵,县长一定找处长,大款一定找巨贾,教授一定找博士,穷人必须找穷人,或者美女非得找帅哥,而是在相貌、学识、性格、能力和家庭等方面的整体协调与交叉平衡。古代的“郎才女貌”式婚姻之所以成功率很高,就是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交叉平衡。一味攀高枝,或者出于怜悯而俯就对方,都会给婚姻埋下不安定的种子。

现在找对象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求全责备。有位作家诙谐地说,在有些女性的心目中,丈夫应该是打不垮压不烂的铁汉、工作狂、挣钱机器、修理匠、厨师、校外辅导员,外加老婆的出气筒,稍不如意就拿“你还是不是个男人”撞击你。这类女性要找的已经不是一个优秀的男人,而是一个全能的男人。另一种倾向是严重忽视对方的品行修养。二三十年前的人找对象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这个人人品怎么样?”诚实、善良、忠厚、温柔、贤惠是很被看重的品质。现在不同了,男人太看重女人的相貌,有的人甚至只看相貌,只要漂亮,即使是母夜叉(现在的时髦叫法是“野蛮女友”)也没关系。女人太看重男人的金钱和地位,只要挣大钱当大官,即使是狼也一样投怀送抱。须知找对象不是公司招聘员工,能力越强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就越多。能力对男性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找对象时把它放在第一位却是危险的。最终能给配偶带来幸福的是品行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能力。即使是公司,有眼光的老板也不会只看重能力,而是兼顾人品。如果能力强品行差,最终给公司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利润。

第八、摆正结婚的动机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将结婚的动机归纳为经济、子女和爱情,三者的重要程度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近代以前,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结婚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实现家庭的情感功能,单纯为了生育或者出于某种实际的物质目的而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美国著名学者贝克尔在他颇负盛名的《家庭论》中说:“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这显然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在婚姻中奉行这种庸俗假设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爱情的至味的(如果这“收入”中包含情感收入和精神收入则另当别论)。同理,假如在婚姻上坚持“政治人”假设,那么,夫妻之间势必会争夺家庭的“领导权”,这样一来,家庭就变成了一个放错了地方的政坛或战场。在婚姻中,只有信奉“道德人”假设,以奉献和为对方带来快乐为乐,婚姻才会美满幸福。

更进一步,男女双方在以感情获取为目的的基础上,还要有与对方共同构建幸福生活的内在愿望,而不是只强调“被爱”。动机决定行为。如果结婚的动机是与对方共同构建幸福生活,那么,双方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就会主动关心对方,做让对方高兴的事,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就会越来越好,婚姻会越来越和美。如果只强调“被爱”和自己在婚姻中的权力,忽视责任和义务,日后只能是应付生活,被动地为对方做事,挤出一些爱意,甚至时不时说一些刺伤对方的话,做一些让对方不高兴的事或者有损于婚姻的事。

爱情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利己型与自我牺牲型。前者的特点是:“爱对方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因为没有对方,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重要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他爱的几乎是他自己,而不是爱的对方。”这时候也会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但关心对方所做的事会胜过对方本人,说的直白一点是关心自己能从对方所做的事中获得多少收益。自我牺牲型的爱则相反,它“是一种无私的、真挚的眷恋,是为了使被爱者在物质上、身体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得到益处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为爱而爱”的崇高状态,这时对婚偶的关心才是真正的关心,而不管他做什么,他做的事能否为自己带来好处。在夫妻关系和谐的婚姻中,如果起初是利己型的爱,那么在共同生活中会逐渐转变成自我牺牲型的爱;而在冲突的夫妻之间或失败的婚姻中,这种转变很少发生。

2、做好婚前准备

婚前男女双方都会为结婚做些准备,双方的父母和亲属也会跟着忙上一阵子,布置新房,置办嫁妆,筹备婚礼,等等。这些当然都是需要的。但这是对婚前准备的日常理解,也是最狭义的理解。阿·阿德勒在《生活的科学》一书中指出:“大多数人对于爱情生活问题的准备和训练都不如对于生活中其他问题的准备和训练那样充分。”前苏联教育家科瓦廖夫也说:“有不少夫妻对结婚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不少夫妻结婚太快”。两位学者所指的显然不单是婚前生活设施上的准备。婚前准备包含着丰富得多的内涵,除了家庭生活设施上的准备之外,还应包括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和感情准备等。《给少男少女》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有一部分真理,因为没有充分知识的爱情,生命原就单薄,结婚又包括许多复杂问题,毫无准备的人恐怕也只好掘墓,维持着躯壳,得不到人生的幸福。这‘坟墓’是无知掘得,和结婚无涉。”现在即使是很小的商场、酒店开业,开业前都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却很少有人进行婚姻“岗前培训”,难怪会有那么多失败的婚姻和不如意的婚姻了。

第一、心理准备

婚姻是一种“必须适应的新的心理环境”,婚后生活能否和谐幸福取决于夫妻双方能否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探明对方特殊的、微妙的合理需求,然后予以照拂和满足。日本学者牛岛义友认为,只有具备这样几个心理条件,夫妻婚后才能保持协调的、健全的关系:第一,思想的成熟。即从理想主义走到现实主义,从怀疑的、虚无的人生观到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从行为的冲动性到行为的计划性、稳妥性。第二,情绪的成熟。从情绪的不稳定变为稳定,从极端的压抑情绪到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从强烈的自卑感中解脱出来,树立信心,正确评价、认识自己。第三,社会态度的成熟。从对社会的否定、反抗态度到积极的改善态度;从自我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这些观点有值得借鉴之处。

如果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贸然投入爱情和婚姻,很可能要摔跟斗。美好的爱情和婚姻需要高水平的人格发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够不够坚强,能不能经受住生活的磨难,有没有协作精神和宽容精神,有没有向善向美的愿望,能不能改掉身上不利于婚姻的缺点和毛病,都是十分重要的。婚姻不是“诸事遂逐人愿的人间天堂”,历经几十年,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不计其数,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当困难和挫折来临的时候就会灰心丧气或者退缩。

有一点尤其需要指出,驾驭对方的心理(心理不成熟和自私的表现)不可有。在传统婚姻中,丈夫是家庭的主宰,其主宰权的来源不是因为他的智慧、能力和对家庭的贡献,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男人和一个丈夫,哪怕他是刘阿斗,妻子也必须俯首帖耳。这种不合理的婚姻乃是专制社会的阴魂在家庭中的体现,目前已所剩无几了。然而,随着男女平等的倡导,有些妻子曲解了“男女平等”的原本含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过来想驾驭自己的丈夫。这种心理对婚姻是极具破坏性的。据有关专家统计,75%的“母权制”家庭中经常发生冲突。在这类家庭中,妻子认为照顾丈夫就是低他一等,服从丈夫就是不平等,所以,故意给丈夫对着干,丈夫说东她偏向西,丈夫说西她偏向东,以显示自己“现代”女性的个性。假如按照这个逻辑,丈夫也把在某些事情上服从妻子也当成不平等的话,家还成其为家吗?前苏联著名学者扎采宾曾发出警告:“像某些不太理智的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平等’,那种算术式的平等是不能提倡的,那种平等只能使他们作茧自缚,到头来自讨苦吃。我们所要的平等是那种照顾到男女天生差异的合情合理的平等。”在婚姻关系中,大可不必计较谁听谁的,谁服从谁。谁的意见对就听谁的,谁做的事有利于家庭建设,就服从谁。新型婚姻和家庭应该是民主型的,没有先天的权威,甚至没有权威(如果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水到渠成地形成自然权威,一方自然甚至愉快地服从另一方,则另当别论),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凡事夫妻协商解决。婚姻是在人格平等、权责对等的基础上的友好协作,不仅要投桃报李,而且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世界上有两类服从不算“丢面子”,一是服从真理,二是服从自己心爱的人和敬重的人。当夫妻双方暗中较劲要争做家长的时候,说明他们感情的纯度和质量还不够。

心理准备还有一层含义:“问心”。在做出结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愿不愿意与他(她)结婚,想不想与他(她)白头偕老,如在西式婚礼上所宣称的“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疾病还是健康”。这“心”既指良心,也指本心。所以,既要问良心,也要问本心。只问本心,不问良心,可能对不起对方;只问良心,不问本心,可能愧对自己。本心和良心都愿意,才是真乐意,这样的婚姻才会长久。

现在闪婚已不是个案,而闪婚者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闪婚暗含的风险也就更大。阿·阿德勒说:“我们可以想象两个被娇惯的人结了婚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彼此都享受到娇惯,而谁也不愿去充当娇惯对方的人。”闪婚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最突出表现,与之相伴的大概率是闪离。不可不慎。

第二、能力准备

多年前,我在《读者文摘》(现改为《读者》)上看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我的红烧肉》。文章里,两个姑娘同时追求一个小伙子。由于两个姑娘各有所长,一个漂亮,一个能干,小伙子犹豫不决。有一天,小伙子应邀到能干的姑娘家做客,这位姑娘不失时机地露了一手,做了一份红烧肉,味道很美。小伙子吃得很过瘾,于是选择了这个姑娘。当然可以认为这个小伙子未免太俗了,一盘红烧肉就把他搞定了,但如果扩而大之,把厨艺当成生活能力的象征的话,这个小伙子的选择也不失为聪明。夫妻风雨同舟几十载,一方或双方如果缺乏应有的生存或生活能力,家庭要幸福是很难的。

婚前的能力准备主要包括谋生能力、持家能力、处理家庭矛盾的能力、适应对方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等。

谋生能力是婚姻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人显然无法承担起未来家庭的重担。一方在经济上依赖父母或另一方,婚姻的基础是不牢固的。(这不是说男女双方要均担经济责任,而是要分担,也不否定一方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另一方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继谋生能力之后是持家能力。善于持家的夫妇即使没有太可观的收入,也能把家建成一个安乐窝;相反,不善于持家的夫妇即使日进斗金,日子也未必过得顺心,富裕但不幸福的家庭并不少见。现在经济不独立、家务低能的人相当普遍。调查显示,在已婚的“独生代”家庭中,有30%聘用计时工做家务,20%由父母定期为其整理房间,80%长期在父母家里“蹭饭”,30%的夫妇将自己的脏衣服拿到父母家里洗。

接下来是处理家庭矛盾的能力。夫妻朝夕相处,不可能没有一点矛盾和冲突,俗话说舌头还有和牙齿打架的时候。有了矛盾和冲突怎么处理大有学问,处理得好,不会对夫妻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处理不当,必然会伤及夫妻感情。要处理好家庭矛盾和冲突,夫妻双方要有一定的处理矛盾的能力,需要适时地“退一步”,一方不可无止境地任性,更不可蛮横霸道,有时候还要针对配偶的特点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毫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夫妇的“找事”能力比处理矛盾的能力强得多。对这类夫妻来说,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无事生非,惟恐家庭太平。

最后是爱的能力。有的人很想爱,很渴望爱,但不知道怎么爱,想让爱侣高兴,却总是适得其反地令他(她)厌烦。还有的人不具备被爱的条件。这都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如果缺乏爱的能力,即使赢得了爱,最终还可能失去。莱德里说:“许多美国人跨向婚姻,希望得到爱情,而不自问,我是有资格被爱的吗?”如果自己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为对方带来快乐,很难赢得对方的爱,婚姻当然不会幸福。有的人爱的能力很有限,却期望拥有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样的爱情,那未免有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味道了。

第三、情感准备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H·K·阿诺欣内说:“必须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感情,就像锻炼肌肉那样。”这话说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听起来仍然充满新意和智慧。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作婚前“动员令”,倘能依令而行,一些人就不会在感情的沙丘上建立婚姻了。

现代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契约”。既是以爱情为基础,那么,爱就是婚姻必备的“嫁妆”。订立婚约的时候,最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打算为对方付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入城”,否则,就止步或撤退。有些已婚之人之所以想冲出围城,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入城”时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或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否定的。如果只想从对方那里得到,而不想或不能为对方付出,抱着如此自私的心理最好不要“入城”,这样的婚姻一开始就歪了。幸福婚姻是以互爱和竞相付出为前提的,要有与另外一个人共建幸福爱巢的愿望,积极为“另一半”着想,主动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自己的感情质量。现在有些恋爱中的男女经常把“我爱你”挂在口上,但如果他们明白爱的真义是心甘情愿为对方做事(惯常的说法是“奉献”)时,不少人会把“爱”字咽回去的。在这些人的“词典”里,爱的释义实质上是“我需要你”、“我需要被爱”。

总之,准备结婚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人,他(她)“具备了共处、合作及共同配合行动的能力;具备了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品质与特性,这些品质与特性使得一个人有可能表现出为他人而自我牺牲,同时克服自己的个人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具备了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同情心、同甘苦共患难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是个人高度调适能力的表征,表明他善于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善于表达自己的忍耐、让步、妥协,这就意味着他具备了处理夫妇间冲突的高超的本领。”

3、学会经营婚姻

婚姻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古往今来能给这门学问交出漂亮答卷的人并不多,要不然我们不会看到那么多凑合的婚姻和破裂的婚姻,以致卢梭和培根这样的大哲也发出“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感叹。尽管所有人都认为婚姻对人生十分重要,对个人幸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对它寄予厚望,可真正对婚姻负责,愿意为它花费时间和心思的人少而又少,太多的人把它当成了简单的吃饭睡觉生儿育女。加拿大女社会学家梅尔勒·塞恩在《男人的情感世界》一书中指出:“不论你是为了现实的因素,还是因为彼此相爱才结婚的,一旦结了婚,你仍旧都要以爱来经营你的婚姻——如果你要有一个成功的婚姻的话。有能力去爱以及被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婚姻问题专家莱德里说:“可悲的是失败的婚姻那么多,而人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却那么少。”“现代人似乎相信,读书和写作是学习的艺术,成为一名建筑学家、工程师或有技艺的工人都证明我们有理由重视学习,但生活却是如此简单的事情,以致无需去学习如何生活,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以某种样式活着,人们才把生活看成一种人人都有资格去做专家的事情。”有鉴于此,要想获得婚姻成功,必须在婚姻建设上做些努力,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经营婚姻的技巧。

关于如何经营婚姻,这方面的著述甚多(很遗憾,阅读这类书籍的人远没有阅读生财之道的人多),这里不求面面俱到,只提炼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几条,其中有的内容可能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但由于是经过长期婚姻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夫妻双方都能做到,婚姻即便不美满,也差不到哪儿去。

第一、相互信任,坦诚相待

人是追求安全的动物,对安全的需要仅次于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有些看似冒险的行为,实则在追求安全。安全有很多种,感情安全是其中一项。在感情关系中,如果一方或双方没有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感情生活必定不会快乐。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改进,婚姻就会面临危机。

取得感情安全的方法是信任。信任是爱情的基石,“是顺遂的婚姻里的一个必要的因素”。那些置身于对方的信任中的夫妻是幸运的,由于他们相互信任,他们便能放开手脚从事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发展其爱好,因而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夫妻之间相互猜疑,必然使双方的心灵背上沉重的负荷,给家庭蒙上一层阴影,妨碍家庭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不信任对方,所以总想把他(她)置于自己的视线之内,其奔跑的范围和飞翔的高度必然受到限制。夫妻之间如果没有最大和最彻底的信任,共同生活会变得非常困难。据调查,由于夫妻之间互不信任引发暴力离婚的占 24.8%。

要做到相互信任,夫妻双方必须坦诚相待。只有坦诚相待,以真诚对真诚,以真情换真情,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美国著名学者华鲁士说:“只要你想建立亲密与信赖的关系,就要立意坦诚面对自己的感受,和对方开诚布公,提出你的问题、思虑和担忧。即使你怕因此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困窘,也要提出来。把问题搁在哪儿,就好比身体有病却讳病忌医一样。问题不会自动消失,相反,会如病菌的感染和蔓延,逐渐加剧。”

在美满的婚姻中,夫妻之间完全信赖,没有什么隐私可言;而在不健康的婚姻中,夫妻之间不敢说真心话,甚至相互哄骗(尽管有时是善意的也不可多用),总想“精”过对方,这是十分要不得的。心计算不来美好的爱情,更不能维持美满的婚姻,只会伤害感情和婚姻。幸福的夫妻在对方面前都是显得很“傻”的;聪明的夫妻也不会说让对方疑惧的话或者做让对方疑惧的事,故意破坏夫妻间的信任。

第二、及时、有效地沟通

韦尔奇是二十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有一次有人向他请教管理企业的诀窍,他回答道:“沟通,沟通,还是沟通。”在人际关系相对松散的企业中,沟通都如此重要,在家庭这个人际关系最紧密的组织里就更不必说了。日本著名学者国分康孝说:“我们相信男女之间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华鲁士说:“自从我实际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的二十年来,愈来愈相信改善家庭关系的秘诀——也是增进一般心理健康的秘诀——是在于‘沟通’。”在低质量的婚姻中,夫妻很少沟通交流,或者只有粗浅的沟通和简单的交流,恩爱的夫妻却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当然,沟通并非像商务谈判一样坐在那里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地进行。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个轻吻、一个电话、一个短信,莫不是收效良好的沟通。有时看似没有沟通,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的密码随时在交换,心灵的电波秘密在传送。有关婚姻的研究者一致认为“有良好的沟通,才有成功的婚姻。”

按理说人际距离越近,沟通应该越方便、越有效,可出人意料的是,在沟通方面不存在问题的家庭很少。有的是缺少沟通,有的是沟通不畅,有的是无效沟通,有的是消极沟通,有的是破坏性沟通,还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家庭还需要有意识地沟通。有关专家称:“夫妻意见沟通不畅是拆散佳偶的重大原因之一,”“多数的离婚事件、青少年的逃家、许多自杀事件,以及一般心理疾病,多半可以追溯原因到‘不好的沟通’上。”夫妻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就等于感情的血液流通受阻,危害深重。

沟通首先要及时,让爱侣尽早了解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想法,避免因沟通延迟造成误解。据说夫妻间的误解率高达 20%,因沟通不及时造成的家庭冲突和家庭悲剧数不胜数。十九世纪匈牙利作家克斯法劳德写过一部小说《看不见的创伤》,书中的男主人公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当他看到妻子的抽屉里的一叠情书时,误认为是别的男人写给她的,断定妻子与人私通,一怒之下把妻子掐死。事后才发现这些情书原来是妻子的女友存放在这儿的。他悔恨交加,痛不欲生。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

沟通不仅要及时,还要有效。无效沟通、消极沟通和破坏性沟通不如不沟通。而要沟通有效,必须使沟通充分、完整、明晰,避免不耐烦、心不在焉或含糊其辞。一方说话的时候,另一方要注意倾听,并做出适当的反馈。要敞开胸怀,以诚挚的态度与配偶沟通,善意理解对方的话,切忌带着心灵的面具沟通,或者总将配偶的话往坏的方面理解。

尤其需要避免破坏性沟通。发牢骚、翻旧帐、揭伤疤、唠叨抱怨、含沙射影、讽刺挖苦、威胁恐吓等,是最常见的破坏性沟通。华鲁士说:“威胁恐吓的沟通我们称之为‘身怀原子弹’,深具破坏性,却被广泛使用。”长期的破坏性沟通会摧毁夫妻间正常的沟通系统,使沟通畸形化,以致想取悦对方时却总是适得其反,例如丈夫给心情沮丧的妻子开玩笑以逗她开心,妻子却理解为丈夫在取笑她。现在关于沟通的书籍很多,随便买几本看看,就能明白沟通的技巧。

第三、相互理解和宽容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婚姻生活也不可能时时顺遂,夫妻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发生磨擦和分歧的时候,要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看看,多想想,尽量去理解对方。理解不了就尽量去包容,有的时候得理也要让人。如果两个人都过于较真,凡事非要争个你长我短你死我活不可,那日子就没法过了。《家庭论》一书中说:“那些婚后不久即离婚的妇女认为,她们对婚姻失望的主要原因是夫妇双方之间的互不相让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男女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今天的男人和女人更不愿意为了让婚姻美满而做出让步,而承担义务。”

人的性格虽有一定的刚性,具有“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的伦理观、美学观、世界观和其他一些观点以及自己刻板行为模式的一贯趋向”,但决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成熟的人其性格是有弹性的。实际上,江山可改,本性也可移,只是到了一定年龄,移起来困难一点而已。如果夫妻双方都有良好的修养,能够明智、理性地取长补短,主动放弃一些对方不喜欢的习惯性的东西,体谅、包容配偶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即使性格差别很大,照样可以拥有一份不错的婚姻。著名翻译家傅雷说:“人人都有缺点,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够彼此容忍的伴侣。”

在婚姻关系里,夫妻双方如果能事事默契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也不要悲观、苦恼。夫妻间不必强求意见永远相同,当出现分歧时,要坦然地面对它,共同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双方达不成一致,就抽签或轮流做主,不要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假如夫妻双方都是十足的个人主义者,刚愎自用,说话办事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能适时地做出应有的让步,他们面临的不只是家庭失和,而是一桩失败的婚姻。心理学家们发现,夫妻之间的争执,75%是由于一方责怪,另一方不服,甚至反唇相讥,使矛盾逐渐升级。“闪电离婚”现象,除了不负责任地“闪电结婚”之外,与从小被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缺少宽容、忍让有很大关系。

善于处理夫妻关系的人遇到对方发火时,自己会保持理智、冷静,耐心、和气地询问原因,并予以安慰,或者让对方独自安静一会,等他(她)火气平息后再说。“你火我不火,你急我不急,待等气消尽,双方再谈起”是经验之谈。不善于处理夫妻关系的人则会不问青红皂白与对方针锋相对,使性子斗嘴,当仁不让。

夫妻之间即使偶尔生生气或发生点冲突也不可怕,不要大惊小怪。西方社会学里有个功能冲突学派认为,冲突不只具有破坏作用,有些冲突具有建设性。夫妻之间的冲突能够让他们及时发现婚姻中的“蚁穴”,及早堵塞。

第四、勇于自我检讨,承认错误

一方面,作为爱侣,应尽量理解、包容对方;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则不能要求爱侣处处包容,自己要尽量少做让对方原谅的事,多做让对方高兴的事。要勤于自省,检查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有让对方不高兴或伤害对方的地方。万一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认,及时道歉,真诚悔过,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度发生。

同时,当配偶承认错误以后,只要不是危及感情和婚姻的根本性错误,就要大度地接受道歉,予以谅解,切忌得理不让人。人非圣贤,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学会让步和妥协。日本社会学家国分康孝说:“无法妥协的人本来就不应该结婚。”前前苏联学者瑟先科通过调查发现,在和睦型家庭中,丈夫“很经常”和“经常”向妻子让步的占调查家庭总数的62.3%,妻子“很经常”和“经常”向丈夫让步的占 58.5%。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男人为了脸面和已经走入穷途末路的男性权威,女人为了争强或者所谓的男女平等,越来越多的人拒绝承认错误,一味责怪对方,拒绝让步。这既是缺乏宽容的表现,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真正自信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暴露缺点不损害面子。 /GBDfvI/hzUDHhhXKnj2S/NO/K5aJR8yeXboFyPSNdAycqq47ePoXwLQYCdZbN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