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这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

与人斗也好,与命运斗也罢,难道逆风向上攀爬的人生不是更让人热血澎湃吗?

我偏要勉强

我曾经在视频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和生活单挑时,每刺出制胜一剑,你就有资格为自己加冕。”

在我看来,生活是一款单机游戏,不能多人组局。虽然我们追求爱情、依赖亲情、珍视友情,但比起互相搀扶着走完成长的路,单枪匹马地闯荡才是常态,靠自己做出每一个决定才是人生。

十八岁,距离高考仅剩半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参加艺考,去北京。

2010年,我的堂姐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去报到的那天,她通过人人网发布了一条动态:“从今天起,我就是在北京有床位的人了。”文字下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四个女孩在北影门口拥抱;另一张是男孩扛着相机,女孩拿着场记板。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藏不住的快乐,如果再用一句话形容这份快乐,那应该是——我们的青春,拥有无限可能。

那时,我还没有去过北京。“北京”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但照片上那些男孩、女孩以及他们写了满脸的自信与骄傲,我怎么也忘不了。

看到堂姐的那条动态时,我正坐在从学校回家的公交车上。彼时的我是一个在学校里没有存在感,也从未给家庭带来过任何期待或骄傲的普通甚至有点自卑的女孩。这种普通,让我从不敢去思考自己是否有想去追求的东西。每当被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我也从未想过要去反驳这种否定,心里总会回复道:“没关系,就这样吧。”

但那天,当我坐在公交车上看到那条动态时,我在心里很认真地问自己:“真的没关系吗?”

人在黑暗里太久了会畏光,在雪地里太久了会雪盲。我们习惯了一种生活状态时,就会对“改变”这件事产生本能的恐惧,有时候甚至连生理机能都会帮我们一起抵抗。 所以,当决定去北京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响起时,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是谁的声音?这是谁做的决定?她怎么敢?但我也知道,当做出这个决定时,战斗的号角声已经响起,想去北京求学的念头,就这样在我心里扎了根。

可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一个念头的出现也不能成为逆袭的开始。

第一年,我鼓足了勇气参加艺考,却没有拿到一个满意的证,想去的学校当中,有几所连复试都没进去就被淘汰了。

“看榜”成了那一年里我最恐惧的两个字。它意味着失望,意味着好不容易树立起的信心再一次轰然倒塌。

艺考没能拿到满意的证这件事让我丧失了积极高考的动力。对北京的执念,让我在高考前一个月就下定了复读的决心。所以在第一年高考落榜后,我快速收拾心情重新出发,踌躇满志地想书写一个高考落榜生逆袭考取理想院校的励志故事。

这个故事开头的卖相也确实不错:第二年艺考,我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导演专业全国第七名、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制作编导专业全国第八名、南京艺术学院导演专业全国第十三名。之所以至今依然能如此清晰地记得这些名次,是因为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这几乎是我十几年来收获的所有认可。这也让我初步建立起了自信,拿着这些艺考的成绩单,我的心里踏实了很多。

填报专业时,中传、上戏、南艺三所院校都属于提前批次,无论拿到几个证,一般都只会录取提前批次的第一个志愿。因为对北京的这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我放弃了文化课要求相对低一些的另外两所学校,填报了中国传媒大学。也因为自己决心要走艺术类的道路,所以除了提前批次和兜底的第三批次,我没有填报任何其他综合类大学。再加上我当时认真复习,几次模拟考试都发挥得不错,心中也就不免多了几分自信。毕竟我在中传导演专业的艺考全国排名已经相对靠前,如果高考正常发挥,录取概率应该比较大。

但关于高考这个故事,我好像注定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在意,也许是复读的重担让我太在乎得失,我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中传导演专业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只差了几分。

我曾经在无数个夜晚想过很多种“如果”:

“如果当时第一志愿在另外两所院校中选择,我是不是就考上了?”

“如果那两道选择题我没有做错,我是不是就考上了?”

“如果不是因为太莽撞,明明偏科严重还非要选择学习理科,我是不是就考上了?”

可惜人生从来没有如果。知道结果的那个晚上,我整个人都是麻木的。我没做到,我又一次失败了,成为别人眼里“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的失败者。那时候有很多声音都在对我说:“认命吧,房琪。有时候人再努力也没有用的,这个世界闪着光的人太有限,大多数人都很平凡,你要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普通。”

但我不甘心,真的不甘心。

我很喜欢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塑造的赵敏这个人物。在她阻止张无忌与周芷若大婚之时,周围一众武林豪杰无一不劝她收手。“认清现实”不只是当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在那个快意恩仇的江湖中也同样心照不宣。木将成舟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断人姻缘,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个蒙古郡主只是掷地有声地抛出了几个字——“我偏要勉强”。

与人斗也好,与命运斗也罢,难道逆风向上攀爬的人生不是更让人热血澎湃吗?就算有一天我真的必须低头认命承认自己的平庸,那也不应该是在我只有十八九岁的时候。我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挫折也不过遇到了几轮而已。我还有那么多的年华可以用来失败,可以用来受伤。我就只活这一次,我还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凭什么要认命呢?“我偏要勉强!”

于是,十八九岁那个还未配妥剑的我,准备开始和命运较劲。

现在想来,那段日子,很痛快。

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连续和起伏

2019年5月30日,我的抖音账号“房琪kiki”第一次收获了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两百万的成绩。视频的标题叫作《一个逆袭的故事》。因为这条视频,我收获了一百多万喜欢我的人。

视频开头的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为了考到北京,在第一次高考后,我选择了复读。第二年,我参加艺考拿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导演专业全国第七名的成绩,却因为文化课发挥失常而落了榜,只得到三本院校读编导。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和我说,认命吧房琪,但是我没有。”

我把自己生命中最绝望的那两年,用了十二秒九十三个字概括出来,但大概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十二秒背后的日子,有多难熬。

尤其是复读的那一年。当时,身边所有熟悉的人都已经前往大学,拥抱各自崭新的人生,只有我独自一人被落在了熟悉的家乡,不得不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融入一个没有熟人的班级。作为留级生和高考落榜生,在新班级的滋味并不好受。当时,几乎没有同学愿意主动和我说话,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顾及每一个人,整个环境都很压抑和孤独。有一次,我物理考了很低的分数,彼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我,把卷子正面摊在桌上,看着成绩下面的两道横杠力透纸背,批卷老师气急败坏的样子仿佛就在我眼前。同桌正在为算错了一个数字,大题没有得到满分而懊恼,在发了一通牢骚之后,她的目光落在了我的卷子上。我还没来得及把分数遮住,她便凑上来对我说:“其实我有时候真挺羡慕你的。”

“羡慕我?”

“对啊,你看那些差一分就及格的人,会觉得特别可惜,但你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也不用因为没发挥好而焦虑,心理压力没有那么大,多好啊!”

她目光真诚地看着我的那几秒钟,让我相信了她的话是真的发自内心。但我知道,其实在那特殊的一年,老师和同学对差等生已经放弃了比赛资格这件事心照不宣,差等生只能心甘情愿当个看客——哪怕我上课的时候努力瞪大眼睛盯着老师,认真记了满满一本的笔记;哪怕我在夜深人静时打开物理卷子,想破了头也不会解题,一边骂自己笨一边哭;哪怕我挣扎着想让他们听见,我心里不停地在呐喊的那句“请别放弃我”。

老师还是会在轮到我回答问题的时候,面对我的支支吾吾而发出一声长叹,说一句:“算了,下一个。”

被放弃、被嘲讽、被淘汰的经历,又怎么会只有一次呢?

刚来北京不久,我得到了一个厨艺类节目主持人的试镜机会。这个节目不仅会在卫视平台播出,还会向主持人支付一笔劳务费。对于已经一段时间没有收入的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试镜的前一天晚上,节目组临时通知要自己准备围裙,当时已经快到晚上八点钟,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网上买也不可能来得及。我心急如焚地出门了,最后在一个即将关门的大商场,一家看上去就很贵的店里找到了一条蓝色的蕾丝边围裙,下意识地看了看吊牌——四百二十九元,这个价格我估计能记一辈子。为了不影响第二天试镜,我咬咬牙买下来了。商场关门之后,我一个人站在街上,看着轻飘飘的购物袋里那条昂贵的围裙,越看越心疼。我舍不得打车,就这么一路走回了家。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暗暗地想:没关系,如果试镜成功了,这点钱不算什么。

我至今忘不了第二天试镜时激动和紧张的心情。结束之后,制片人说可以先回家等消息。忐忑地等了好多天都没有音信,直到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接通之前,我仿佛都能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电话那头说:“小琪,告诉你个好消息,你被选中了。明天拿着身份证来一趟吧,我们签合同。一年五十万。”

我疯狂克制着自己激动的心情,拿着电话支支吾吾了好久,说了好多次谢谢,问了好多次“是真的吗?”。得到确定的答复之后,我挂掉电话,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妈妈,我说:“妈!我那个节目试镜成功了!你猜一年多少钱?五十万!”

我妈在电话那头比我还激动。

冷静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来还有很多流程上的细节刚刚没有问,于是打电话想确认一下第二天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没想到这次电话那边却传来了哈哈大笑的声音。他说:“哈哈哈,你忘了今天是愚人节啦?你不会当真以为自己能赚五十万吧?愚人节快乐哦。”

我从来不想去扮演一个大度不计较的人,我必须承认这种“玩笑”真的非常伤害我,甚至时隔多年再次回想起来,我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难过。那种难过叫作:为什么要给我希望又拿我取乐?

最后,我没有被这个节目组选中。愚人节接到电话的喜悦让这场黄粱美梦更加戏谑。

对于好胜心极强的我来说,复读的那一年,是我最狼狈、最蓬头垢面、最无助的一年。几年前的4月1日,也成了我最讨厌的一次愚人节。

这些经历都给那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痛苦,但现在再回想那段时间,却早已没有了那种焦虑不安的感觉。之所以现在可以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些曾让我极其难堪的瞬间,是因为我越来越明白: 人生就是有很多这种跌宕起伏的时刻,没有人能够一路顺遂,我们要学会接受高潮与低谷对我们的席卷与反噬。从顶端的喜悦到坠入谷底的失落,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人生中因为被遗落、被选择、被误解带来的委屈不甘的时刻,真的有很多。经历过这些后,我越发明白,与其一味 沉浸在伤心难过之中,不如多去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出被人认可、接受的作品?离开一个不认可你的环境,是否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甚至更加精彩?二选一的时候,如何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十年前一张低分的物理试卷,高考中遭受的挫败和孤独,并不会给我的一生盖章,并不意味着我只能就此失败无为,我依然可以再次昂首挺胸,去迎接崭新的未来。这未来里当然还会有急流和险滩,但值得高兴的是,我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几年前成为未被选中的那一个,愚人节的玩笑并不代表我就是个笑话。昨天的我尚且匹配不到五十万的薪资,不代表今天的我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我依然可以重新选择方向,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光。

在成为旅行博主让大家通过公众平台认识我的今天,我面对了更多的质疑。很惭愧,我依旧没能成为一个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人。在讽刺和讨论声里,我怀疑过自己无数次,甚至悲观地想要放弃。但每每处在低潮而心神不宁时,我总会想到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个片段,元载在狱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站在高处望深渊,坠入深渊识攀爬。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

共勉。

喜欢自己的瞬间最好看

刚开始来北京时,为了多挣点钱,我经常跑剧组,客串试戏各种角色,那时候被拒绝最多的理由就是:你太胖了,上镜不好看。

说到底,减肥好像是每个女生的宿命。我们斤斤计较着卡路里,用白水涮菜,控制食欲。好像如果多吃一点,我们就会像《千与千寻》里的爸爸妈妈一样,因为贪吃被魔法变成猪,然后时刻有人在我们的耳边大喊:“吃多了会被杀掉的!”

被拒绝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渐渐接受了这样的声音和观念,尝试了各种各样减肥的方法——几乎包括你能想象到的各种饿肚子的方法。后来,我终于变瘦了,但是很不快乐。经常饿到虚脱,再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和喜欢的食物就像天人永隔一样,甚至一度感觉自己仿佛抑郁了。

都说身体是灵魂的庙宇,假如身体随时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灵魂自然无所依附。这时我突然想要问问自己: 瘦,是美的唯一标准吗?肚子上有肉就代表着自我放弃,双下巴出来就是不自律,这些究竟来自谁的定义?真正的自由,不是叛逆,也不是放纵和无所顾忌,而是学会由内而外地接受自己,当然也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审美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复合能力,而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喜欢你自己。

我确实无法总结到底如何才能非常喜欢自己,但在生活中,通过实际的测试一步步验证自己的价值,绝对可以提高对自己喜欢的程度。

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周围比较优秀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喜欢自己,很欣赏自己。这体现在喜欢自己的价值观,欣赏自己的人格魅力;喜欢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欣赏自己做的决定。 这种喜欢未必是天生的,因为就算天生再喜欢自己的人,若没有经过后天的验证,没有经过生活的打磨,都可能演变为一种骄傲、自大和自负。

真正的喜欢,应该是经过了打磨,是通过在工作中、比赛中毫无顾忌地把自己丢出去做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进而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具备天赋或者能力。每多一项验证的成功,就会多给自己增加一个信心点。

近几年,“body shame”和外貌焦虑变成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天鹅颈”“直角肩”等不断涌现的词语也仿佛让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模板,同时幻化成了我们“是否可以喜欢自己”的一道道标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自信的人。高中阶段,当我还在准备艺考时,我的堂姐已经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她和她周围的同学都非常漂亮,而那时的我还只是个戴着钢丝牙套和厚片眼镜、头秃且脑门很大、不会打扮、有些胖胖的姑娘。但我从未因为见了她那些长得漂亮的同学而感觉自卑,也从未觉得和她们一起吃饭、出去玩、拍照需要格外认真地打扮自己。还记得艺考之前,我曾给一个在知名传媒大学读播音主持专业的姐姐打过电话,向她咨询:“我想当主持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哪里比较欠缺?该做些什么准备?”她当时的反馈是——首先,你的长相不是特别合适;其次,你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她的表达很直白,一点圈子也没绕。但说实话,她的话并没有给我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和自我怀疑,而是让我更加确定了在这个方面我的确没有任何额外的优势,那么接下来我需要的就是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上场,用真实的试炼来让我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如果因为他人的寥寥数语,就在心里怅然若失地给梦想判了死刑,那不是太可笑了吗?

所以当我决定了要去北京从事和舞台相关的工作,认清了内心深处希望成为主持人这个真实想法之后,我开始为参加各种主持人比赛做准备。

我在网上浏览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的相关信息,第二天我就把自己偷偷关在卧室里录制了报名参赛的视频,从初赛一路进到了复赛、决赛。虽然最终没有获得主持大学生电影节的机会,但作为完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非科班新人,且没有长相上的优势,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决赛,不正恰恰说明了我在这条路上的可能性吗?也正是这样的尝试以及从中得到的积极反馈,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和挑战。

我见过很多男孩女孩,他们和我一样,或许没有很出众的外貌与身材,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足够有信心,行事坚定而从容,在我的眼里,他们一样美丽。

“外貌焦虑”的话题很大,形成困扰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认知上承认每个人都难免会为皮囊所累,但我们不应把它当成一种理由和借口。“因为我不够好,所以失败就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别人长得比我好看,所以他就一定会比我成功。”人一旦陷入这种消极的思考模式,对自我的认知就会只剩怀疑,何谈喜欢?

焦虑、不安是天然会存在的情绪,直到今天我也还在尽全力和它共处,它时常出现扰乱我的思绪,让我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好。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焦虑、不安全部消灭,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和决心、奋斗一起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控制好彼此之间的变量,让它们变成对自己更好的激励。

再昂贵的化妆品、再熟练的化妆技巧也无法抗衡“喜欢自己”的力量。当你真正喜欢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发光。

你和自己,熟吗?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出乎意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人物。

他是配角,性格和角色背景都不出彩,也没有多么忠肝义胆,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正向的人物,甚至带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模样。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这个人物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剧中他有一段台词让我印象很深:“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今天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我的强颜欢笑、殚精竭虑、逶迤周旋,都是为了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他的这段话让我深有感慨,比起那些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大义凛然的江湖侠客、带着主角光环的正派义士,我更加喜欢这个小人物。

对电视剧里的主角来说,爱与崇拜唾手可得。

但对生活里的每一个平凡人来说,每一份尊重都要靠自己去赚得。

这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足够了解自己,也足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自信也是一个很了解自己的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优点:目标清晰,行动力和执行力强,信任自己,可以单枪匹马挑大梁,也算得上努力。但我也同样很清楚自己的缺点。比如情绪化、不太擅长与别人合作、顾虑的事情太多、永远活得不够放松等。

虽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认识自己了,但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 己的点滴发现与总结。 每次出现问题后,我都会反思原因是什么,是我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如果是我的问题,为什么它会出现?如果问题反复出现,究竟是一时的情绪因素导致,还是长期的性格累加使然?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诸如此类与自己的对话,是一件不需要特定契机去促成的事。 无论面对的是重大事件,还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让我们对事情背后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和反思,对自己逐步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

很多时候,了解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天分及后天需要进行怎样的努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拿我自己来举例,很小的时候,我就总听到身边的大人说:“这孩子能说会道的,伶牙俐齿。”后来参加艺考培训班,老师常给我们出一类即兴评述的题目:在两分钟内用几个关键词和一段话讲出一个故事。我总是可以很快地完成,不需要打草稿和修改,只要打好了腹稿就可以在老师面前流利地讲述。那时经常会听到来自老师们的评价:“这真的是你两分钟内想出来的吗?”

这些来自外界的反馈和内在的观察,让我慢慢发觉自己在语言表达和文字处理上的确是存在一些天分的。电影《心灵奇旅》里提到,每个灵魂,无论是冷漠、热情还是自负自大、害羞谨慎,在投身到地球之前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且每个人的“火花”都不相同。只有找到“火花”,胸前的“地球通行证”才会被点亮,自己的地球生命之旅才能正式开启。那么我想,我的灵魂应该是被划分到了“会说、能写”的板块。身处其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兴趣标签,并且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火花”直奔属于我的生命。

如果说天分是礼物,那它可以被给予就可以被收回。怎样才能让它留在你的身边,从有点虚无缥缈的天分变成实用的技能?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在后天不断地去挖掘、打磨、精进和运用。抱着它渴望坐享其成,或是把它搁置在一旁不予理睬,总有一天天分是会被收走的。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但天分区别于其他礼物的是,它更加友善。它只需要你在它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把它变成你的技能、长处,变成你的武器和属于你的“火花”。

天分+努力+总结反思=完整的你

想和自己成为很熟的朋友,不仅要清楚闪耀的“火花”,也要看到晦暗的角落。只有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才能明白自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我们生命中的火花,并不是独自绽放的,还需要去和别人发生碰撞和摩擦,这期间会产生很多的认同与共识,也会有很多的误解和偏差。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听表扬,不喜欢听批评。但是成长之所以会让人变得不一样,不正是我们要把这些本性变得更符合生活发展的方向,更加契合成长的轨道吗?“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我很认同。就像你是你眼中的自己,但也不要忽视别人眼中属于你的影子。

别害怕,当我们把蒙在自己身上那些模糊不清的判断和偏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露出里面鲜嫩而青涩的部分时,我们才算和自己相熟,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

大家都在说,我们“90后”老了。可如果此时就开始害怕,我们就真的败给了年华。我们收起了玻璃珠、铁盒、英雄卡,却没有收起对世界的好奇心,只要心里永远热血鲜活,我们就能至死都是少年。

假如回到十八岁

在头顶发现人生的第一根白发时,二十八岁的我在脑海里给自己搭建了一架时光机,决定去看看十八岁的自己,去重新拾起那份我深深怀念的孤勇和胆气。

在呼啸卷涌的黄河边,长达三百二十八米的黄河索道让我肆意尖叫,狂风把我的头发吹得凌乱。在黄沙漫漫的沙漠里,坐着一辆吉普车往沙山冲去,引擎的轰鸣声除了令肾上腺素激增,还引发了我停不下来的呼喊与尖叫。

那一天,调皮的骆驼舔了我的镜头,鞋子里全是细细的黄沙,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我决定,在沙漠里等一场日出。

我开着那辆方向盘非常沉的越野车,在寻找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霜降前后的西北,已经没人选择在沙漠露营了。夕阳西下时,我和小陈找到了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安置我临时的小房子。固定帐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还带了一把异常沉的锤子。与其说是我抡着它,不如说是它带着我。那几个小时里,天地间异常安静,除了我的呼吸声,就只剩下锤子叮叮咣咣的声音。

你问,在沙漠里怕不怕?

怎么说呢,太阳落山之前我感觉自己还是挺勇敢的,我还能把手插进细沙里感受那份滑腻的冰凉触感,还能听耳机里唱着林宥嘉的歌:“可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但太阳落山之后,暖阳余韵里支起帐篷的小清新就变成了荒野求生,一半是沙漠,一半是黄河,夜晚呼啸而过的大风里又裹了一层黄河的凉。我缩在睡袋里瑟瑟发抖的时候,满脑子都在呐喊:“怎么可以这么冷?”

寒冷和莫名的兴奋让我辗转反侧,在睡袋里翻来覆去地折腾半天,拿手机一看才凌晨一点。我那要命的好奇心在叫嚣:既然睡不着,那就出去散散步呗。在凌晨一点的沙漠里散步,是应该遛峰骆驼还是遛匹狼?我还是出去了。钻出帐篷抬起头的一瞬间,我在心里感激了我的好奇心一万遍。

满天璀璨的繁星连成星河,银汉迢迢,根本看不见尽头。它们离我那么真切,那么近,我突然明白,白居易为什么会写下那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我头顶这一片星光就快要把沙漠里的黑夜点亮,它和我一样在等待东方吐露曙光。旷野无人,天地都可以只是我的,纵然只是一瞬间。

我就这样看着天空,直到繁星对我说再见,直到它带走我许下的小心愿。

天气预报说,七点零五分日出。

五点三十分,我走出帐篷翘首以盼,在不远处看到了一串很大的脚印和几坨很大的粪便。看来,昨天晚上还有骆驼陪着我俩。骆驼从这儿经过,那些一定是它给我留下的暗号。六点二十八分,地平线依然没有变亮,时间在风中、在云里、在星星上一分一秒地走过。七点整,今天等不到日出了吗?我默念着说服自己,从不甘变成了接受。

从越野车的前盖上跳下来,准备收起帐篷,带着“雷神的锤子”一起打道回府。 可是你知道旅行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吗?是来自未知的可爱,它可以给你遗憾,也可以给你惊喜。

在我跳下来的一瞬间,蓝丝绒一样的天边突然泛起粉红,远方一个小小的点点从沙丘和枯树之中慢慢抬起了头。我拼了命地跑到制高点,踩在沙漠里的脚一瞬间就陷了进去,我自己都不知道那么高、那么陡的顶峰我是怎么爬上去的。

那个小小的点点,渐渐变成了一轮圆圆的太阳,我觉得此时如果有一把剑,我就是天地孤影任我行的侠客了。

大家都在说,我们“90后”老了。可如果此时就开始害怕,我们就真的败给了年华。我们收起了玻璃珠、铁盒、英雄卡,却没有收起对世界的好奇心,只要心里永远热血鲜活,我们就能至死都是少年。 I1LVZAUfBhUhrlx9COdHkEAYZDV2soZSd+5OD6k4QCD+DwH3ZoP0GZfVKBVjzM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