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希腊先哲们在思考

大约距今3 000年的时候,位于现代希腊到土耳其一带的那片地方纷纷建起了一些城邦,像雅典、斯巴达之类的地名,都起源于那个时代的城邦名。

古希腊的这些城邦,即便不是地中海的港口城市,到港口的距离也不会太远。于是,他们发展出精湛的航海技术,在各个港口之间穿梭,并形成了发达的商贸文化。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商品,都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贸易复杂程度远不是买牛犊和木犁这么简单。

正如前面所说,商品的分割成为迫在眉睫的论题,对它刨根问底,就是在寻找物质的本源,一大批思想家对此争论不休。

古希腊城邦经商盛景

最初,在一座叫米利都(Miletos)的古希腊城邦(今属土耳其),涌现出大批哲学家。米利都的旧址位于现在的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在陆地上只能算是偏僻的边陲地区,但是从海上来看,却是一座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在公元前8世纪后,米利都成为古希腊工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在东部最大的城市。当时,除了希腊各城邦外,无论波斯、新巴比伦还是埃及、叙利亚,贸易路线都离不开米利都。可以说,米利都占尽地利,也因此汇集了各地的思想。

关于物质的本源,在如今留下的记载中,最早就来自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年—约前547年),他甚至被称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被誉为“希腊七贤”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甚至由此诞生了以他为首的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由于米利都所处的地区在当时被称为伊奥尼亚(Ionia,也叫爱奥尼亚),所以他建立的这个学派的理论成为伊奥尼亚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泰勒斯原本的兴趣是在几何学与天文学的研究上,提出过一些几何定理,为此还学习了埃及和巴比伦的相关知识。他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就是曾经成功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一天的日食。虽然这个典故至今还存有疑问,但他的确利用自己的所学,估算出了太阳的直径,并解释了日食的形成原因。对于航海贸易而言,海潮、风向都可能会让一笔原本获利颇丰的买卖瞬间打了水漂,因此,各种天文现象都很重要。可以想见,像泰勒斯这样精通天文学的哲学家,在当时商人们的眼中就如同神明一般,人们必然也会将“物质本源”的答案寄托在他身上。

他说,物质的本源,就是水。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

这个离奇的想法,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对此,他解释道,水本身是液体,可以结冰,也可以变成气体,而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无非就是固、液、气三种状态。可见,水是万物之源,万物都有水的特性,水的特性也在世界万物中都体现了出来。他还说,连大地都来源于水,就像埃及泛滥的尼罗河会把淤泥冲积成滩涂或三角洲一样,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地也漂浮在水上。

显然,他并没能解释明白物质的本源,甚至回避了实体的物质分割后是否还是原来物质的基本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清晰地阐述了万物之根本,泰勒斯思考的精神会一直留下来。

在此之后,米利都学派的其他成员又进一步发展和修正了泰勒斯的观点。有人提出了气,有人提出了火,还有人提出了土。最后,出生于阿克拉加斯(今意大利阿格里根斯)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诗人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年—约前435年)提出四元素说(即“四根说”)。他把万物的本源称作“根”,认为水、气、火、土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四种基本元素,它们是不变和永恒的,不能自己运动和相互转化,但可以由这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和排列,构成不同性质的物质。换句话说,把世界万物进行切割,最终就会得到不同比例的这四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以我们看不到的微粒形式存在,它们之间通过作用力结合在了一起。

恩培多克勒创造性地提出了元素的假设,经过这样的修正之后,物质本源的问题就有了一个还凑合的答案。如果万物的本质都是水,那我们不太好解释,为什么单一的水可以形成这么多种物质。但是,如果万物的本质有两个元素,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像水和面粉混在一起那样,水多的时候是糨糊,水少的时候是面饼,可以制造出许多种面食来。现在,世界万物的本质有四个元素,它们之间的比例可以是千变万化,通过调和,构造出世间万物,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恩培多克勒的这个想法,某种意义上说还真是没有说错。在第7章里,我们还会看到现代科学理论中,仅仅依靠四种基本的化学元素,就构造出各种神奇的生命分子,这正是恩培多克勒所设想的模式。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要想说明白物质被彻底分割后的本源究竟是什么,依然还欠点火候。我们并不知道,恩培多克勒所说的水、气、火、土,是否就等同于客观存在的这些物质。在他自己的理论框架中,与其说四种元素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还不如说是意识在物质世界中的反映,四种元素理论说成为一种象征,就像中国的五行学说一样。

五行的本意,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这些词汇来对这五个行星命名,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因此,五行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五元素”学说。他们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虽然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但它们代表的内涵,却复杂得超乎想象,而且,五行之间还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虽然“五行”说后来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比如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这五种器官,也被纳入五行之中,心属于火,肝属于木……尽管我们并不能从心脏中看到火苗,更不会看到肝发芽结出种子,但有关五行的很多合理性解释还是被保留下来了。“五行”说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乃至医学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生相克的五行

同样,在恩培多克勒看来,四种元素也有虚拟的一面,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可由希腊神话中的四神代表:宙斯是火,赫拉是气,涅司蒂是水,而埃多涅乌是土。这样的象征意义,早已渗透在各种文化之中,我们直到现在也还可以看到。比如黄道星座,除了蛇夫座以外的十二星座,在占星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就是按照四种元素被分为四象,循环往复。这里的四元素就和五行一样,和实际的物质已经没有多少联系了。

就在恩培多克勒降生前不久,米利都还迎来了另外一位哲学家留基伯(Leucippus,约公元前500年—约前440年)。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并不是很多,后人猜测他成年后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色雷斯(Therace)城邦,在那里他结识了另一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并以师生相称,将平生所学倾囊教授给他的这位学生。

留基伯的观点可能也受到恩培多克勒的启发,认为物质是由很多微粒构成,只不过他眼中的微粒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只是有水、火、气、土的微粒,万物都有各自的微粒,它们的本质相同,但是大小、形状以及运动的方式不同。

德谟克利特进一步发展了留基伯的理论,给这种微粒起了一个名字,叫a-tom,也就是后来的atom(原子),从而形成了欧洲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原子论。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质粒子——原子所构成的。他把恩培多克勒的元素学说也融合进来,认为原子没有那么多种类,而是分别隶属于水、火、气、土这四种元素。每一种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都有各自的形状特点,其大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不能将它们分割,也不能创造出它们。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就可以构成所有的物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解释日月、星辰以及天体形成的原因,甚至其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难能得可贵的,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得到科学实验的验证,但却能被人们所接受。至此,人类终于猜测出物质的本源——并用“原子”为它命名。尽管这个理论后来被证明仍然存在很多错误,但它构建的模型却与2 000多年后的科学理论不谋而合。到19世纪初,这种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成为近代的科学原子论。 6Nc1q8d1nc4qybhTDPoVnu6YdFg0RpODkR2Jf1c2ZJQA52LdLG7gyCq13MEo4y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