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高级、最精密的智能系统,揭示脑的奥秘已成为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然而,对人脑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却远比你想象得久远。现有证据表明,我们的史前祖先也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865年,一位考古学家(名字已无从考证)在经过印加古城的时候,从一位女收藏家那里得到了一颗特别的头骨,如图1-1所示。这颗头骨的头盖骨部分有一个洞。这位考古学家认为,这个洞并不是常见的头部创伤,而是一个手术的结果——这个头骨的主人在手术后还短暂地存活了一段时间。但根据当时的医院对患者进行这样的脑手术存活率都较低的情况,大多数人认为医疗手段与技术更加落后的古印加人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手术。就这样过了7年,当人们在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处发现了多颗这样的头骨时,关于“脑手术”的说法才得到证实及认可。
这个发现证实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确实会进行颅骨穿孔术。头骨上留有的手术痕迹表明,手术是针对活人的,而不是死后的宗教行为,甚至其中一些人在经过多次外科颅骨手术后仍然活着。但是这种手术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些人相信,通过在头皮与头盖骨上钻孔的方式,可以释放颅内过大的压力;有些神秘主义者认为,在头盖骨上打洞,可以提升感应能力;而在有些宗教信仰者眼里,头盖骨上的洞也许是为了给邪恶的灵魂打开一个离开脑子的通路……这些说法反映了在当时的欧洲,关于大脑的手术已经被一些外科医生用来治疗精神类疾病,或者作为一种躲避恶灵的手段。不过,古印加的外科医生做这种手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图1-1 被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穿刺头骨
中国古代也有诸多学者试图探究人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其中,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便已涉及脑的解剖构造。《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不但指出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认为脑与脊髓相连,与全身的髓都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因此,脑也被称为“髓海”,这就是“脑髓说”的萌芽。后世的“脑髓说”认为,大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元神之府”。《灵枢·海论》中还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说明了脑对人体机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然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起初都将心脏视为记忆和思考的器官。《礼记》中记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古埃及会在人死后将其制作成木乃伊,目的是希望灵魂能够找回躯体而顺利复活,尽管死者尸身可以被保存得十分完好,但他们的大脑却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被从鼻腔中取出丢掉。
这种“心脏是灵魂居所”的想法直到古希腊时代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并随着对人体的进一步探索和科技的发展逐渐改变。直至1795年,人们才确定人类的思维来自大脑。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常识,在那个时期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在技术水平有限的年代,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总是磕磕绊绊,下面,就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见证脑科学的前世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