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孟子

【原文】

周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周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秦伐魏,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文】

周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邹国人孟轲求见魏惠王,魏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说:“主君为什么要说利益呢,咱们还是只说仁义吧!如果国君只说怎样有利于自己的邦国,大夫只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家邑,士庶平民只说怎样有利于自身,上上下下互相只讲利益,这样国家就危险了。从来没有守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从来没有讲忠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王。”魏惠王说:“说得好!”

当年,孟子拜子思为老师,曾经询问治理百姓应先做哪一件事。子思说:“先让百姓得到利益。”孟子说:“君子所用以教导民众的只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益!”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为民众谋利的啊。居上位的不行仁德,那么下面的人便不能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居上位的人不行义,那么下面的人便全力做欺诈的事,这样带来的不利最大。所以《易经》里说:‘利益与义是对应的。’又说:‘利益能够安身,用以崇尚道德。’这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方面。”

臣司马光评道:子思和孟子所说是一致的。只有行仁德的人能够明白仁义是利,不行仁德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说仁义而不说利益,这是因为谈话对象不同罢了。

周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魏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孟子前去求见,出来之后便对人说:“他远看不像一个国君,近看没有可敬畏的地方。见面后,他猛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就能安定。’他说:‘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说:‘不喜好杀人的人才能够统一天下。’他又问:‘谁能把国家交给他呢?’我回答说:‘天下人没有谁能不给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的生长吗?七八月间天旱,禾苗枯萎了,这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突然降雨,禾苗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像这样的情况,有谁能阻止它呢!’”

【原文】

周慎靓王五年(乙巳,公元前三一六年)

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三一四年)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燕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是岁,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译文】

周慎靓王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苏秦死后,弟弟苏代、苏厉也靠游说诸侯而扬名。燕国的国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取得燕国政权。苏代出使齐国回到燕国,燕王哙问苏代,说:“齐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哙又问:“什么原因呢?”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他的大臣。”于是燕王哙一心一意信任子之。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都说尧贤明,是因为尧能禅让天下。现今燕王您如果把燕国禅让给子之,就将和尧有同样的美誉了!”燕王哙因此把国家大权都交给了子之,子之一时权倾朝野。又有人对燕王说:“夏禹推举伯益为继位人,又用自己儿子启的臣属任官吏,到年老时认为儿子启没有能力管理天下,就把王位传给伯益。启便和他的党羽攻打伯益,夺取了王位。天下的人都说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伯益,而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儿子启夺取了天子之位。现今燕王您虽然把国家交给了子之,但官吏全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实际上是太子掌握大政啊。”燕王于是收回官吏的印章,把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章全都交给了子之,任由子之选任官吏。子之坐在国君的大位上掌控国政,燕王哙因年老,不再参与决策政事,反而如同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

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

子之得到王位的第三年,国内大乱。一个名叫市被的将军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寡人听说太子你将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位,彰明父子相守的地位,我齐国愿听候太子的命令。”太子平随即结集党羽、聚合兵众,派市被去攻打子之,但没有取胜,市被倒戈攻击太子。这场兵祸绵延了几个月,死亡数万人,百姓十分惊恐。齐王命令章子率领齐国五都的士兵,又调集齐国北境的兵众去攻打燕国。燕国士兵不抵抗,大开城门迎接齐军。齐军抓获了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酱,一并杀死了燕王哙。

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说寡人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却又劝说寡人吞并燕国。以拥有战车万辆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战车万辆的大国,五十天就攻下了,只靠人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定是天意的安排。不吞并燕国,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把燕国吞并了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了燕国让燕国的人民高兴,那么就应该吞并,古代的人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就是。如果吞并了燕国让燕国人民不高兴,那么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文王就是。以拥有战车万辆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战车万辆的大国,人们用筐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意思吗——他们就是为了躲避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罢了!假如水还要更深,火还要更热,也就只好逃向别的国家了。”

这时各国合谋援救燕国。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各国多在合谋攻伐寡人,该怎么样对付这件事?”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就能统一天下的人,就是商汤。没有听说有方圆千里的国家还要畏惧别人的啊。《尚书》上说:‘盼望我们的国君快来啊,他一到我们就能获救了!’如今燕国君王虐待民众,大王前往征讨,民众认为他们将从水深火热中获救,就用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杀死他们的父兄,抓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掠走他们的国家重宝,这怎么可以呢!天下各诸侯国的民众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又增加了一倍土地,但却不施行仁政,这就是在招惹各国来兴兵讨伐齐国啊!大王请立即发出命令,把抓捕的老人小孩送回去,停止掠夺燕国的国家重宝,与燕国民众协商,确立燕国的国君后便撤离燕国,这样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兴兵救燕。”齐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议。

不久,燕国人反叛齐国。齐宣王说:“我十分愧对孟子。”陈贾说:“大王你不必忧心这事。”他便去见孟子,说:“周公是什么人?”孟子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管商国的遗民,管叔据商地叛乱,周公是事先知道管叔将要叛乱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事前不知道。”陈贾又说:“看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啊。”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长,周公犯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它;现在的君子,有了过错竟然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人们都能看见它;等到他们改正了过错,百姓都敬仰他。现在的君子对于过错,岂止是将错就错,还要另找托辞!”

这一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田地即位,即齐湣王。 ySJyOUMLGG9jCCG98RTYcW9eRPtgybUPmDTTDOadBilOMV0RGQDLQoQbzs/qhL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