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94年版前言

50年前的1944年6月6日,英美进攻大军登陆法国诺曼底海岸,开始反攻欧洲。德国人认为,东线一场场令人难忘的毁灭性交战,代表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战局。可是,在1944年真正的决定性战局发生在西线。盟军登陆诺曼底海岸的行动大获全胜,攻破了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德国大西洋壁垒,展现出英美盟军在战略、组织、物质方面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西线战局,乃至整个战争。

1943年,希特勒签发的第51号元首令说得很清楚,一旦盟军成功登陆法国,会给战争造成决定性影响。他指出:“东线的危险依然存在,但西线出现了更大威胁的迹象,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登陆!倘若敌人在宽大的正面突破我们的防御,那么,短时间内的后果不堪设想。”

1944年5月5日,德国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将军这样说道:“我们目前面临西方列强大举登陆,随之而来的交战,对战争的结局和我们的未来具有决定性影响。”

100年前的1894年,德国史学大师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在《十九世纪德国史》第五版的序言里写道:“德意志历史的陈述者,要是仅仅描绘一连串事情的经过,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他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他还应该知道如何唤醒读者心中,许多同胞因为当下的不满和争吵已然再次丧失的东西—生于祖国的幸福感!”

后来,接替利奥波德·冯·兰克担任柏林大学历史教授的特赖奇克,在历史学家不应当引导和指点,只能阐述“真实事件”的原则下,添加了一句特殊的强调语:对祖国毫不掩饰的热爱。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承认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写下“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但不能否认,我赞同特赖奇克的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讲述诺曼底战役的真情实景,以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我利用一手记述和文件,为大批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分析了一切。拙著的完成,得益于从普通士兵到集团军司令的几百名“合著者”提供的帮助,他们在这出无情的战争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些“合著者”的口述、撰写的军事史著作和稿件,以及混乱中保存下来的战争草图、原始命令、态势图,成为我写作本书的资料。盟军机密文件、军事科学研究、回忆录、各项重要调查公开后所带来的新资讯,赋予了盟军登陆以及后续战事新的意义。本书新版收录了这些文件、事实、近期研究的重要内容,还使用近期披露的内幕,首次评估了盟军大获成功的行动手段,他们利用间谍、游击队、通信骗局、巧妙安排的假情报,在登陆日期和地点的问题上欺瞒对手,导致不明就里的德军指挥部门分散了力量。盟军情报机构甚至无中生有,杜撰了一支幽灵军队,制造出大军留在英国准备实施二次登陆的假象,德军总参谋部却把掺了假货的敌情报告当作战略现实,盟军登陆几周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和驻守法国的高级将领仍坚信对方打算实施第二场登陆。作为欺骗计划的组成部分,盟军甚至利用了英国人俘虏的一位获得过高级勋章的德军将领。

1944年6月6日,盟军庞大的登陆舰队出现在诺曼底海岸前方,守军猝不及防,此时,近200万人的58个德国师守卫着2600千米长的海岸线。但诺曼底登陆地段,德军只部署了7个师。好几位师长也不在指挥部,而是前往雷恩参加图上演习。战线决定性地段的指挥官隆美尔元帅,回黑尔林根给妻子过生日了。另外,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派驻法国的高级将领,对盟军这场行动深感怀疑,因为他们坚信敌人随后会在加来地区实施主要登陆。

尽管如此,尽管德军指挥部门混乱不堪,尽管盟军在登陆地区拥有强大的空中优势,尽管他们在登陆日期和地点的问题上达成突然性,可最高统帅部的策略没能奏效。他们原本设想的是速战速决的胜利,结果沦为一场历时80天的激战,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这是因为,虽说战争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纵然德军将士经常发现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可他们还是凭借意志和战术优势继续奋战。德军指挥官率领一个个团、一个个战斗群、一个个支撑点,打乱了盟军的时间计划表。一些德军装甲团朝海岸成功实施了反冲击,伞兵部队在敌军登陆区中央坚守阵地达数日之久,给战术拙劣的敌人造成首次重大危机。

随着战役的进行,拥有物质和技术优势的盟军,不得不借助战机和舰炮的狂轰滥炸,一步步杀出滩头阵地。这场技术装备战毫无平等可言,德军部队和预备队投入得太晚,数量也不够,不是遭到重创就是被粉碎。盟军在阿夫朗什达成突破后,包围了大批德军兵团。

对德军前线将士来说,这场战争,他们对抗的是盟军动用美国全部资源,实现的技术、物质、组织优势。

作为讲述盟军进攻欧洲壁垒的全新修订扩充版,本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军事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忠于以下座右铭: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这样?

保罗·卡雷尔
1994年 k0XVaFd8nLQZf4Yj719orWFbyoYO9KQv52L0m3xKDUP+16Qu0rwk5u9/3Q40Zl4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