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在餐厅里捣乱,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看到孩子晚上反反复复折腾不好好睡觉,看到孩子对其他孩子有攻击行为,看到孩子顶撞大人,看到孩子不听话……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孩子有了这些坏习惯,我们如何管教、纠正孩子?往往忘了问:孩子有没有可能感受到了某些压力?

压力是什么呢?压力是孩子感受到的、来自内心或外界的、让自己难以承受的负担。就好比一堵墙向一个人缓慢倒下来的时候,这个人心里有着莫大的说不出的恐慌。

有的时候,可能仅仅只是所处的环境不舒服就会让孩子压力倍增,爆发出种种恼人的行为;有的时候,可能是孩子面临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精神压力太大而无法调节,于是表现出种种行为问题。孩子在压力状态下总会做出各种各样抗压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父母的眼里很可能是一些坏习惯的苗头或者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并不能识别孩子的精神压力,而是依然推动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那就像从另外一边又来了一堵墙,最后孩子被两堵墙挤在中间了,要么疯狂挣扎,要么自暴自弃。

为什么孩子在压力状态下会有这样的行为呢?《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

最顶部和前面的是“新皮层”,它支持如语言、思维、理解和自我控制这样的高级功能;下一层是古哺乳动物脑,也就是边缘系统,负责强烈的情感关联与冲动行为;最底层是爬行脑,它与边缘系统密切结合来调节我们的唤醒程度和警觉性。这三层脑是跟随人类进化而来的不可忽视的生理基础,是我们很多心理反应背后的生理因素。当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他就从理智的现代人回到了警觉的小动物状态。爬行脑就开始发出警报,唤醒冲动的边缘系统,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紧急状态。这种状态会消耗大量身体能量储备。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做不出来题目的时候,你越骂他越迟钝,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就是因为此时他的大脑进入警戒状态,理智脑不工作的缘故。很多时候,孩子处在压力的环境中,父母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觉察。

有的父母可能会问:那我怎么样才能发现孩子有哪些压力源呢?书中也分析和总结了压力和自我调节的五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生物域。 如若孩子表现出无精打采或亢奋,出现头疼之类的情况时,有可能是他们的生物域难以承担而引起的,例如没有吃好睡好。

第二个领域:情绪域。 不少父母可能都知道,消极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可是很少有父母知道,其实积极情绪如果太过强烈,也会让孩子处在一种压力状况下,从而让他们不懂得如何调节。

第三个领域:认知域。 认知域主要指孩子对内、外刺激的觉察。也就是说,当孩子有认知压力时,往往是他们对内、外的刺激觉察有限,他们感知信息的能力太弱造成的。比如孩子发现自己很难掌握数学的运算规则,就会产生认知领域的压力。

第四个领域:社会域。 顾名思义,是指我们的社会环境带给孩子的压力,比如人际交往的困惑、冲突,被人欺负,被社会排挤,等等。

第五个领域:亲社会域。 亲社会又叫有利社会行为,是指无私、很有社会责任感、顾全大局等等。这个往往指我们不得不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需求排到最后的压力。

这五个领域,简单点说就是身体不舒服、某些激烈情绪难以处理、周围的观念或者意见让孩子难以承受、人际关系中的困难,以及被迫承担的责任。

在《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这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五大核心步骤去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第一步是识别迹象。 第一步非常关键。家长首先要学会理解那些让你感到麻烦或者恼怒的行为,哪怕很琐碎。比如,孩子很难入睡或起床,早上容易发脾气,写作业拖拉,情绪反复无常,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注意力涣散,听不见你说什么,干什么都没精神,烦躁、恐惧,为很小的事情焦虑,并很难平静下来……以上迹象都表明孩子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导致他们做出种种“坏行为”。

第二步是理解他们的压力。 在本书有关《自控力》的内容中,我们说到“自控和压力是死敌”,让父母先卸下压力,放轻松,再和孩子沟通、相处。换了不一样的理解视角,我们对孩子的整体行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会让我们从愤怒变成理解,从理解变成同情,同情所谓“问题”孩子的艰难处境,从而与孩子站在一起,去努力帮助他们。

第三步是减少压力。 消除孩子的报警状态,让孩子先回到平静状态,然后逐步唤醒理性的新皮层,让新皮层指导孩子积极努力。自我调节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的大脑在各系统间更快更好地自由切换。那些看起来比较不听话的“坏孩子”,其实不是真的“坏孩子”,他们只是在应对压力时,大脑转换状态比较困难,“恢复”功能失去弹性,在压力面前更容易退缩。

第四步是帮助孩子意识到何时自己处于压力过度的状态。 如果孩子过于习惯超负荷的压力状态,那么他就会默认这种状态是“正常”的,把不正常当正常是非常痛苦的,他可能习惯于情绪化爆发或者退缩,而不去追溯缘由,这会阻碍孩子去发觉自我意识,从而做出改变。

第五步是发展自我调节的策略。 帮助并引导孩子去发现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平静、放松和恢复体力。可能是默念一句话,或深呼吸。但每个孩子不同,选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即可。

很多父母比较关心孩子专注力差的问题,这就属于认知域的问题。家长想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就可以应用以上提到的核心步骤来帮助孩子。

例如,第一步,家长需要识别孩子在哪些需要专注的场合不够专注。第二步,需要理解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很有可能是面临一些外在的压力。第三步,父母可以从生物域,培养孩子的身体觉察能力,做些提升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等的小游戏,帮孩子减轻压力,降低焦虑感。除了身体,更重要的是改变认知。有的时候,当任务较为困难、任务太多,或者面临其他人的批评挑剔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压力无法抵抗”的感受,这种压力会让孩子焦虑,没办法聚焦于学习,只能几个小时靠“玩笔”这样分散注意的办法来抵抗压力。父母可以从认知域的角度告诉孩子,“没关系,其他人的批评不太重要”,或者“你其实很棒,我很相信你”,以此帮孩子增强内心的稳定能量。第四步,父母引导孩子去关注自己内部的感觉、内心的思绪,识别自己的压力所在,看到自己当前表现的非正常状态,为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打好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缓解孩子的压力,不仅需要让他的身体平和下来,更重要的是让他的精神平静下来。如果说孩子在压力状态下像一只奓毛的鸡,那么在平和状态下,他就像一只羽毛顺和、充满力量的鸽子。

父母该怎么样让孩子卸下压力,进入平静状态呢?这里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物理平静。 比如让孩子深呼吸,让孩子去感受外面舒缓的风,让他能够进入自己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或者有的时候哭出来,让眼泪慢慢流淌,情绪和压力也就随之流淌,这也是一种减轻压力的好方法。

二、联结。 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吻或者安静的陪伴,用我们的身体给予孩子温暖或者爱的感受来中和孩子的忧虑,这也是让孩子慢慢卸下压力的好方法。

三、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的爱好是他卸下压力的出口,比如孩子听课写作业压力很大,但是他喜欢画画,就可以通过画画把这种压力消除掉。或者孩子喜欢踢足球,他就可以通过踢足球这样的心流过程来卸下压力。

四、孩子越来越成熟,他的理性会帮助自己卸下压力。 如果他大一些了,他可以思考:“老师批评我是什么意思呀?他是不是真的不喜欢我?我该如何去应对?我可以怎样让老师比较理解我呢?”当孩子把这些事情想得越来越清楚明白,他就会觉得:“不过如此,很简单嘛!”当他觉得很简单,也就没有了压力。

只有孩子的精神平和下来,他才会感觉到前方并不是一堵墙,而只是几颗石头,凭自己的能力可以一跨而过,他才会带着自信向前走。

真正智慧的父母,能根据孩子的状态进行调节,让孩子不恐慌,还能发掘孩子自我的力量,与孩子共同磨合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

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父母非常了解孩子的状态,主动帮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压力可承受的环境,每一步的任务都按照脚手架的原则,在孩子可以达到的范围内,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对孩子真实状态的感知,和在安全范围内对孩子的支持,是让孩子配合父母、做好自己的最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父母再和孩子协商吃饭的规则、睡觉的规则、玩的规则、学的规则等等。 只有处于卸下压力的安全氛围内,才有高阶协商的可能。 Z/WgKa+cvGpaTWxGSdbbaNhYxhX7jo187TpwKPnd1SNOCAz6FXrWFR0vCzIgng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