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爱玩游戏影响学习怎么办?

下班回家,孩子在玩游戏,多次提醒都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上演一场内心戏:气恼自己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气恼孩子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样有自控力、自觉性和上进心,气恼家里老人的不负责任……于是,某一天,一场情绪大爆发上演了:辛苦的妈妈禁止孩子玩游戏,孩子不满,大发脾气;妈妈积累的怒火一下子蹿上头,于是对孩子大吼。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孩子生气摔门,妈妈又哭又吼。

这就是我们本章作为思考起点的案例。无论它是否发生在你的家里,我们都可以借由这样假定的案例,思考一些有关管教的基础性问题。我不是想要讨论游戏本身,如果是一个刷牙、睡觉,或者收拾屋子的问题也一样,我是想借由这个例子,探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过程中的情绪难题。如果在情绪平静的状态下,父母可以和和气气跟孩子探讨玩游戏的规矩,孩子也可以和和气气地与父母协商。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形往往与和和气气相去甚远。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中讲到,父母要全然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我,也接纳孩子。这句话看似有点抽象,但是大家如果把它用到我们经常遇到的孩子玩游戏惹自己生气的场景里,通过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来感受一下在冲突和怒火勃发的瞬间,每个人的情绪和想法是什么,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核心意思。

一、情绪分析。

从妈妈的视角来看这件事。第一,孩子做了妈妈明令禁止他做的事情。妈妈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家长的地位不被尊重。第二,妈妈觉得自己的指令没有得到遵从,当孩子对妈妈的指示充耳不闻,沉浸在游戏中时,妈妈会有一种说话没人理的尴尬,这伤了妈妈的自尊心。

从孩子的视角回放这个过程。孩子知道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能够拥有难得的自由,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心情兴奋又舒畅。这个时候妈妈回来打断了自己的快乐。他知道自己还得写作业,但不太情愿,心里想着玩完最后一段就写。可偏偏妈妈不断在旁边说他不好!游戏要被夺走了,还遭到一顿滔滔不绝的指责,而且说得都不对,简直要气炸了!

我们从两个人的角度复盘后发现,妈妈和孩子都感觉自己十分有道理,但都完全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二、自我接纳。

在案例中,我们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包括玩游戏的快乐、被打断的不快、事情无法完成的焦躁、被指责的冤屈感、感受到干涉后产生的抵抗情绪。所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吗?想一想我们成年人,从事一些娱乐活动也会觉得有趣;做一件事情被打断了,也会不快;如果被人冤枉了,也会产生怒火;如果被别人干涉了,也会不自觉地抵抗。孩子产生这些情绪,只能说明他们是正常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

孩子情绪正常,那么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如此生气呢?

原因在于,父母不觉得这些情绪是正常的,而是觉得这些都是错误、是缺点、是毛病,甚至是污点,因此第一反应是想尽办法抹除。父母觉得,孩子被娱乐吸引,是孩子的缺点;孩子产生抵抗情绪,是孩子的毛病。孩子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并不能让父母满意,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是某种“想象的状态”:能够自律地安排生活,父母只要说“不玩了”,就立刻不玩,没有一点点抵抗,只有喜悦和对父母的感激。

一个人有可能活得只有正面情绪,没有负面情绪吗?当然不可能。除了泥塑的佛像和想象中的孩子,从来没有一个人会没有委屈、愤怒、悲伤、焦躁、抵触、厌恶的情绪,孩子有这些情绪,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只是因为他们跟其他人一样。

与此同时,父母也不觉得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不耐烦、被冒犯、委屈、愤怒、无力感,都是父母不愿意面对的情绪,因此当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想要攻击他人。

在刚才我们复盘情绪的过程中,妈妈第一步经历的负面情绪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妈妈接不住这样的情绪,因此要向孩子进攻。她之所以会对孩子说出贬低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进攻,想要向孩子证明他做的是错的,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和对孩子的报复。而在遭到了孩子抵抗的情况下,又承受不住来自孩子的攻击,于是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妈妈没有接纳情绪,没有接纳自我。

遇到一件事,两个人都感到生气。接纳“生气”这种情绪的人,会三思而后行,想一想如何处理这件事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是不接纳“生气”这种情绪的人,会下意识激起敌意,就像遇到猛兽一样,应激反应让自己大发脾气,即使会让局面更糟糕也在所不惜。

很多事情,本来没多严重,但就是因为当事人无法面对自己的情绪,在下意识中产生了敌对反应,把小事化大,大事引爆了。

有的父母会担心:什么事情都要全然接纳吗?那孩子打游戏打得不学习了,父母就任由他去,不管他吗?有的人会担心,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会让孩子变得骄纵,认为只有严厉地管教才能收获一个好孩子。

但这是混淆了“接纳”“溺爱”“纵容”。接纳不是溺爱和纵容,指的是看见真实存在,承认真实存在,理解真实存在和自我(理解情绪和自我的真实),不扭曲,不回避,更不争斗,而是能够从容处理。

举个例子,接纳并不是指“孩子想怎么玩游戏就怎么玩游戏”,而是理解孩子“爱玩、欲罢不能”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他并不是坏孩子。接下来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界限。接纳是指接受客观真实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不接受这种自然情绪,会怎么样呢?如果认为“爱玩=坏品质”,那就会想方设法抹掉这个坏品质。可是“爱玩”作为一种天性,在孩子心里是抹杀不掉的,即使父母说了,孩子还是能感受到自己“爱玩”的天性,于是就变成了无穷无尽的争斗。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这种天性,跟孩子说:OK,这本身没问题,但是会影响其他事,那咱们一起想想怎样处理吧。孩子感觉到他的感受被接纳了,也会一起想解决方案。

跟传统的理解恰恰相反, 接纳不仅不会导致溺爱、纵容,反而是真正能够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我的唯一方式。

在孩子玩游戏时,父母如何做到接纳,与孩子通过协商达成一种更好的局面呢?

第一点是“觉察”。妈妈要觉察让孩子不玩游戏时孩子的情绪,知道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也能感觉到自己情绪不太好,也能理解自己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就这种不快大做文章。自己是对孩子的行为不太高兴。能最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清楚自己是要孩子能够平静地开始好好学习,那就按照这个方向,用理性的指引,用比较平静的态度,让孩子的情绪也平静下来,让孩子慢慢放下娱乐,开始学习。

第二点是“安全感”。也就是不会把所有他人的情绪,都上升为对自己的攻击或者抛弃。很多时候,孩子或者其他人,只是出于正常的不快情绪,抱怨两句,如果父母接住了,孩子的情绪很快也就过去了。

这二者合起来,就是一种“接纳”的感受。接纳每时每刻的情绪,让自己从容应对,随时回到平静的状态,不让自己轻易崩溃,才能让自己想到这个场景下最好的理性方案。

接纳还是不接纳情绪,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己的头脑中还有没有空间让自己“想办法”。所以理性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理性是在觉察之后,在更高水准上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接纳情绪、接纳自我,就像是给内心筑起安全的地基,真正的高楼可以由此建立。 下一次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停止玩游戏,先观察一下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怎么样,先花一点时间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双方进入良好的沟通状态,再去协商不继续玩游戏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比如想让孩子跟你出门,想让孩子刷牙睡觉,我们都 遵循“先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再去沟通,推动事情进步”的原则, 这样的过程就会让孩子的配合度高很多。

说了这么多,最后汇总成一句话就是: 对于所有让我们生气的时刻,“忍”不是办法,“懂”才是办法。只有懂得整个过程中所有细微的情绪、情感反应,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应对之道。 JMTeMZK+KlYdqMIdYLjvLrjzngcBpjZVE9ecEf91bHcsvIsbktXXffaPXKP8eF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