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没时间陪孩子怎么办?

大多数身为现代女性的职场妈妈都希望自己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光鲜妈妈,可常常被现实啪啪打脸。为了能够在职场中更好地立足,我们选择牺牲掉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在工作和陪孩子的时间天平上,我们感性上期望陪伴孩子多一点,可理性上更多地选择了工作。因此我们也会在孩子的成长方面产生很强的自责和内疚情绪。

你是否也曾陷入过类似的纠结,有过类似的自责?在工作的时候内疚于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难以专心工作;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又内疚于没有好好工作,以至于充满焦虑,难以静下心来陪伴孩子。

这样期望两厢兼顾,最后只会身心俱疲,觉得自己哪一样都顾不到。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可能是因为你心里不够接纳真实的自己,对真实的自己不够自信,无意识地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妈妈的形象。其实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也都有不同的弱点和问题,只有接受了这个真实而有缺陷的自己,才能真正以开放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难题。

回到陪孩子的问题上,职场妈妈如果想做到生活与工作兼顾,就需要能对自己说三个字——“没关系”。只有对自己说没关系,才能够放下心中源于坚持理想自我的负累,在工作的时候彻底投入工作,陪伴的时候彻底放松陪伴。并不是时时刻刻思念孩子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我们不能摆脱对一个人的执念,这其实是一种不安全依恋。我们想要让宝宝顺利克服分离焦虑,长大成人,自己首先要克服分离焦虑。

在我自己的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曾讲过一个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故事。一个妈妈心中有一个事业生活兼顾的光鲜亮丽的职场妈妈的自我形象,一旦生活、工作有一方面耽误了,她就会产生很强的自责和内疚的情绪,结果事情会做得更加不好。对这个妈妈来说,无论是新时代好妈妈,还是独立成功女性,都属于她内心中非常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因为理想的认同,也因为榜样的力量,她对自己有期许,不甘愿对一切都毫无追求地沉沦,进入死气沉沉的迟暮人生。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追求那么难,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上去都闪亮而云淡风轻,只有自己在生活中笨拙而难以应付,带娃和工作两端的沉重压力快要把她压塌了。

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时才会引发焦虑。 这位妈妈的问题我觉得就是“理想自我”引起的情绪。她不能够接纳现实: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无论怎么做还是会有很多地方没做好,一个真实的人就是会遇到这些困难和问题。

破除理想自我就是在自我认知层面接纳真实。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长得不太好看,自己能够接纳这个现实,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没事儿,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也挺快乐呀,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幸福呀!”另一种是:“我确实长得丑,我承认这一点,但我可以在其他方面优化一下,比如谈吐呀,姿态呀,穿搭呀,甚至是去美容,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看!”这两种态度都有接纳自己不够好看这个事实之后的平静和积极。

但如果在认知和情绪上都不肯接纳现实,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长得不好看,一想到这一点就会痛苦,以至于别人一提到相关问题就敏感。自己也能感受到一种怀疑,但是用各种方式遮掩;或者别人一提到美丑问题就觉得无比愤怒,转化为心理上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攻击——其实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长得不好看。

长得好不好看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情形,都属于对自我的理想形象比较严苛的例子。

在这些情况下,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就容易心态失衡,认为自己这个人是失败的,对孩子、对自己都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如果一个人深深陷入对于理想自我的追求,就很难对自己或者他人宽容。她会指责自己没有做好,指责家人不帮自己。但现实是没有人有义务配合你去演出你这个理想自我的剧本。一旦被别人指出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有没做好的地方,就会非常崩溃。 只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理想自我的幻象,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才可能真正进入平静和踏实的状态,才能看清改进的方向。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 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

这个“good enough mother”在中文语境中不容易对应,直译应该是“足够好的母亲”——可是这个足够好的意思在中文和英文里有着微妙的不同,在英文里如果100分是完美,那么可能70分就是足够好了。但是在中文里,往往说100分是好,但还不够,要120分才是足够好。

我们按温尼科特的原意,取“已经不错”的意思,翻译成“差不多好妈妈”。曾奇峰翻译成60分的好妈妈, 安于60分的状态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放松下来,也允许自己放松下来。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的好妈妈太容易迷恋自我的完美,从而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的空间。 “完美”的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会让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但是“完美”的妈妈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之路。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遇到陪孩子和工作时间上的冲突。比如我女儿有一个蛮重要的比赛,她的比赛成绩不是很好,我先生很沮丧,我女儿也很沮丧,我自己也很沮丧。那时我也会很内疚:哎呀,我前一段时间要是不那么忙,要是每天都能陪陪她、督促她,比赛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更好。后来我就跟女儿说:你现在可能有点沮丧,其实妈妈心里也挺沮丧,但是没事,咱们再来一次。给你一个机会,也给我自己一个机会。

其实这种内心的冲突真的是所有妈妈都可能会有的,尤其是职场妈妈,自己的工作遭遇挫败或者孩子没做好,就特别容易极度内疚,把事情都归因于自己,向内攻击:“哎呀我没做好!”“哎呀我不行!我可能以后都做不好!”“都是我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让自己特别难受。

如果我们在感受到内疚的情绪后,对自己说没关系,无形中会让我们生出很多力量来重新调整、修复,给自己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我们放下理想自我、放下预期,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只是小事而已——孩子出了一点点错,自己出了一点点错,亲子关系中偶尔有冲突,都没关系,下次做好就行了。这才是更加平和与积极改善的生活开始。

那如何破除理想自我呢?

首先是接受60分的自己。 先接受事实:自己确实不完美,孩子也不完美,生活不可能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接受了这些,才可能在平和的心态下思考如何去做。我直播很多,出差也很多,这些时候肯定没有办法在家陪伴孩子,我对孩子的引导也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知道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完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家里人有更多的谢意和歉意。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完美的,他对其他人是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谢意和歉意的,那会让生活更加难办。

其次是尽量破除“表现型自我”,接受“感受型自我”。 什么是表现型自我呢?我们可以戏称为“朋友圈自我”,就是会有意无意地总是想着自己的形象是怎样的,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是受人羡慕的,时时刻刻按照一个受人羡慕的形象去生活。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这么做,人家都会怎么看我呀?”“你看谁谁谁,人家活得多好,你看看咱们自己!”这种时时刻刻顾及他人眼光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让自己患得患失。在我们年青一代的生活里,按照自己心意去生活,不是那么在意他人眼光,已经变成了更为主流的模式。在育儿中,我们也会经常陷入为他人而活的境地,不停地晒孩子,不停地比孩子,不停地让孩子表演,通过晒孩子和比孩子,让自己的表演型人格获得满足。其实越是想要感受到真实的自我,越是不能有这么多源自表演型自我的阻碍。与表演型自我相对的就是感受型自我,就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体验,以及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孩子的体验。

我们在生活里哪能真的做到工作家庭都兼顾?它们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平衡,你最多只能做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切换。当我们选择陪伴家人、孩子时,也确实需要推掉很多工作,此时我们也不能想什么风头都占、鱼和熊掌要兼得,直接向工作伙伴说:“抱歉,这件事我实在没法做,还请你们多关照!”也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当你接受了自己60分的状态,并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身段就是谦逊的,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这个世界接受不了的是你无谓的较劲。当我们尝试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寻求改进,我们就能更多地看到现实中的进步。 0y6Oi2EeHm4xoOmXr23/Sq9QZjAZdUXKOFgzeRkoGAZq8kwO1tbg9VIxRKjm+v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