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你对生活中多少问题感到焦虑?

很多人都讲过带娃的焦虑,而我这本书叫《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首先需要问一句:什么是焦虑呢?

我听过一个最好的说法—— 恐惧是对已知的危险感受到的一种情绪,而焦虑是对未知的危险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或者可以说, 焦虑是对那些根本没发生的事情,感受到的恐惧。

那为什么我们会对根本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说还没有到来的危险感觉到恐惧呢?这里面就有很多种可能性,以及很多心理机制了。

焦虑的人各有各的焦虑。我在这里不能穷尽所有情况,只用一个假想的咨询室和几个生活中假想的人物、常见的小事例,来描述一下焦虑者的普遍特征。

第一,焦虑者充满想象力。

我们假想一对父母,张先生和张太太,对孩子的前途充满忧虑,经常会想象孩子的未来。比如,他们看到孩子现在非常粗心,就想象孩子将来因为粗心,最重要的高考失败;或是将来在工作里面,因为粗心把一件事情搞砸了,结果被领导怪罪,丢了工作。

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现在不认真,将来一定成绩不好,在班里受到排挤,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他会自信心崩溃,未来就一事无成。

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前途,直接就会想象其中最大的风险,想象他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一事无成,因为担忧而吼孩子——这就是焦虑。

第二,焦虑者很容易注意到负面情况。

我们假想一位妈妈,劳拉,来找心理师提问的时候,说她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心理师问她:“你是从哪些地方观察到这些缺点的?”

她就描述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件,说:“虽然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又聪明又礼貌的孩子,但我还是觉得他抗挫折能力太差了,这让我忧心忡忡。”

令人奇怪的是,劳拉也能说得出自己家孩子又聪明又可爱,各种地方都能够拎得清大局,但还是忍不住关注孩子小的弱点。她能够在老师给自己的反馈中,在很长的一段话里面,敏锐地把那一个缺点揪出来,然后觉得“哎呀,我家孩子肯定特别不受老师待见”,于是担忧迅速袭上心头。

第三,焦虑者容易陷入记忆无法释怀。

我们假想一位妈妈,李女士,经常回忆自己小时候或者孩子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有一点失误,她忍不住会想,会不会就是这件事将要导致无法挽回的负面结果呢?她对于自己之前没有做到的地方觉得特别过意不去,于是不断地想要去找补。

比如:“哎呀,孩子三岁前我没有做好英语启蒙,这会不会让孩子一辈子英语都落后于别人呢?我真是太内疚了,现在还来得及,每天都必须让孩子读英语!”

当孩子不太愿意配合李女士去读英语的时候,她会非常非常执拗,强迫他每天必须得按照她的计划去走,孩子一不遵守,她就情绪崩溃。其实她也知道更平和的心态可能效果更好,但她还是容易崩溃。实际上,她填补的是她内心中的那个愧疚的小坑,填补的是感觉自己在孩子三岁前没有做到位的那个坑。因为内疚,所以执拗。

第四,焦虑者总是难以满足爱的需求。

焦虑者经常会希望他人爱自己,但总是觉得心里被爱的这个需求填不满。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关系,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了需要离开父母的时候。

我们假想一位妈妈,赵阿姨,有一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焦虑:她觉得孩子正常的成长和独立是要抛弃自己,会觉得“孩子长大了,不爱我了,他要否定我,以后都不会再关怀我了”。

这种恐慌、这种对于爱的无限制的需求,使得赵阿姨无意中想要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甚至想要重复那些孩子在儿时对父母非常需要的时光。

于是,哪怕孩子已经三十来岁,她都还在充满焦虑地干预孩子的生活。所谓“没有麻烦,制造麻烦也要硬上”——孩子上大学,觉得“我必须辅导你大学的学习”,所以要去干预;孩子找女朋友,觉得他肯定不懂如何去找,一定会被骗,所以要去干预;孩子工作,会觉得“这个工作不好,你看你这么不会搞人际关系……”,所以要去干预。

究其根本,是父母本身没有做好孩子和自己分离的准备。在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和父母分离以后,父母没有一个很踏实、很舒服、很安全的状态来进行自己接下来的生活,而是心里一直焦虑不踏实,有了被抛弃感,所以就不断去干预孩子的生活。

第五,焦虑的齿轮容易启动。

我们假想一位爸爸,王先生,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平时听到别人讲一番道理,一下子平静下来了。但是,遇到其他的一些小事儿就特别容易再次启动,比如说跟其他人一起出去,跟别人一比:“哎呀,自己家孩子怎么差这么多?”于是立刻开始焦虑了。

王先生目睹了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在某某学校有一个什么类型的孩子,一下子会想到“坏了,那我的教育方法会不会也让我的孩子这样呢”;或者,在听到别人议论“哎,有一人怎样怎样……”,就会想到:“这是不是在含沙射影地讲我呀?”

这种焦虑的齿轮如果在生活中随时都会启动,那么一个人是很难在生活里面整体保持一种放松状态的。焦虑的齿轮一旦启动了,也是不太容易停下来的。

第六,焦虑者常常追求完美。

我们假想这样一位年轻妈妈,小蓝,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一家处于上升期的大公司,时不时加班;她有一个小孩,刚刚两岁半。她很犹豫到底要在工作上投入多少,她很希望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光鲜妈妈”,但是多次陷入沮丧:回家太晚孩子已经睡了,家里人指责,跟家里人吵架,她自己也内疚得要命;但其实在工作上,她已经比其他同事减少了工作量,成就不如人家,这样就很难成为她渴望成为的舞台中央的人。

她读了很多育儿文章,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新时代母亲,独立睿智,方法科学。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妈妈。她在工作的时候内疚于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难以专心工作;而陪伴孩子的时候又内疚于没有好好工作,以至于充满焦虑,难以好好陪伴。

小蓝心里更深层的疑虑是:“我可否成为理想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焦虑的来源。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焦虑。

如果我们说“别焦虑了”,焦虑者会有什么反应呢?

张先生和张太太说:“我们也不想焦虑,只是孩子的未来让人担忧啊。”

劳拉会说:“我也不想焦虑,只是孩子的缺点我不能视而不见啊。”

李女士会说:“我也不想焦虑,只是之前那件事我真的担心有影响。”

赵阿姨会说:“我也不想焦虑,可是我家孩子他就是不够独立啊。”

王先生会说:“我也不想焦虑,但别人都这么卷,不焦虑不行啊。”

小蓝会说:“我也不想焦虑,但人怎么能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呢?”

每个焦虑者,都有不得不焦虑的理由,但经常性的焦虑作为一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生活和自我的精神状态都会造成很大磨损。

焦虑,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让人保持警醒和拼搏精神,但焦虑也常常给生活造成困扰,让人精神紧张、容易崩溃,在不必要的时候有太多内耗。

焦虑的反面就是放心:自己挺好的,自己的生活挺好的,自己的孩子也挺好的。在自己平时没有太关注的那些角落,其实事情都好好地在运行,不会因为自己少了一点点关注,这个世界就崩塌了。焦虑是对生活的不安全感,焦虑的反面是对生活的安全感。

为了缓解焦虑,我们能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有三个基本信念:

第一,因为理解,所以不焦虑。

焦虑是对未知危险的恐惧,感觉生活里迷雾重重,不得不担忧。因此,最好的化解焦虑的方式,并不是简单说一句“不要焦虑了”,而是看懂“未知”,让迷雾消散。有很多未知来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不理解,对孩子的内心和成长规律不理解,一旦理解,就会发现,很多自己担忧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太担心。

事实上,孩子的很多问题和毛病,都像是皮肤磕破了、擦伤了留下的疤,是可以修复自愈的。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会修复很多疤,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容易为小事挂怀。

第二,你可以接纳自己,相信孩子。

很多人的焦虑,源于心里还有恐慌,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后的生活状态。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最让人焦虑的,往往是接受现实。

这时候,一个人需要和自己说“没关系”。不是“没关系,你永远是最优秀的”,而是“成不了理想自我,也没关系”。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那就相当于给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就像现在这样,没关系。从此之后,无所畏惧。

然后,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尝试、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也不再较劲。一个人接纳了自己,也就容易接纳真实的孩子,不再试图改造孩子,而是相信孩子是好的,未来也能靠他自己活得很好。而这会成为自我实现的信念。

第三,60分妈妈,就是好妈妈。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这个Good Enough,可以翻译成“差不多好妈妈”,也就是说,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达到60分,就是足够的好妈妈。为什么这样?原因是,一个“理想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从而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然伴随着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会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独立。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于是,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理想好孩子”公式,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这样的人生想象往往导向偏执。只有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看作是独立的,并接纳不完美的现实,才能给孩子松绑,也给自己松绑。

放下焦虑,就是让人学会看懂过去,活在当下,接纳自我,相信未来。

这是一本领读心理学著作的书。我们会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就每个问题为大家介绍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通过对专业书籍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拆解,希望大家将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都看得更清晰一些,从而驱散令人恐惧担忧的生活的迷雾,让我们的育儿生活平静从容,如在山谷中看到清澈的蓝天与溪流。

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成为能面对和应对所有问题的成熟的人。只有这样成熟的人才能把焦虑的压力升华为自己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感谢童行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教研顾问、心理咨询师税晓霖,感谢该俱乐部的李志花、黄镜、谷晓燕帮我进行稿件梳理,感谢编辑团队的专业意见和大力支持,愿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总能一起前行。 JDOLpOfa2yKv00WijfcdAeqAtaWbHZu8AJpYHp5/dcIZf21OMEfemIXvz6EFjt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