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世纪的老古董:淡漠忧郁症

基督教出现以后,为医学思想带来了深刻的转变,不过盖伦学说的各种形式仍然存在。在4世纪,埃及沙漠僧因为与世隔绝,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他们怀念以前的生活,痛恨现在的僧侣生活,心情低落,觉得无聊又痛苦。“淡漠忧郁症”( acedia )这个词(后来演变为 accidia accedia ,或在英语中为 accidie accydyei acedy )就取自拉丁语,用来描述这种病。在具体的基督教语境下,这种抑郁疾病象征着患者在艰难地抗争,抵御来自恶魔的世俗诱惑,抵抗肉欲之罪。他们还想得到无瑕的灵魂,却求之不得,所以还得克服由此产生的压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为自己强加约束的同时,也快要犯下绝望之罪了。而且,说起淡漠忧郁症,绝望之罪也的确常常会被一起提到。淡漠忧郁症的概念能传入西方,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畏惧上帝的基督徒,无论是在寺庙还是女修道院里,都面临着差不多的压力。圣约翰·卡西安(Saint John Cassian,约360—435年)是“沙漠教父”之一,3世纪时居住在埃及的思西提斯沙漠。他著有《淡漠忧郁症之心理》( Of the Spirit of Accidie )。书里描述了与“邪恶”的“斗争”,还和《诗篇》( Psalms )第90篇里的“正午恶魔”作了比较。这个“正午恶魔”,可能是施加给人们的淡漠忧郁症或者罪恶的想法。后来到了中世纪,在以乔叟(Chaucer)、高尔(Gower) 、兰格伦(Langland) 等人为代表的文学作品里,淡漠忧郁症变成了一种懒散的行为。所以,它就构成了懒散之罪。就像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 Canterbury Tales )里,堂区长说“懒惰”会带来“懒散”“怠惰”或“悲惨”(在中世纪英语中,悲惨既指代身体上的消沉,又代表心理上的抑郁),就像“在地狱受苦”一样 。在谈论淡漠忧郁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只能通过中世纪文学的宗教框架来理解这种病。

按照盖伦对忧郁症患者的定义,忧郁症和淡漠忧郁症一直是并存的。显然,两种病有一些共同的症状:患者往往都极度沮丧,甚至还会自杀。但是,忧郁症患者还会因为黑胆汁过热,产生气体,遮蔽了头脑,从而出现幻觉——这种幻觉正是区分两种疾病的分界线。与此同时,人们认为淡漠忧郁症是道德问题,而忧郁症因为是源于身体上的问题,不是一种那么耻辱的疾病,所以患者可能更希望医生给自己下的诊断是忧郁症。后来,还有人尝试用医学的模型,通过黏液和黑胆汁来定义淡漠忧郁症。然而,不管是哪种情况,中世纪的人们为治愈这类病都是双管齐下,既有身体治疗,又有心理治疗。他们会同时进行祈祷、催泻,并让患者服用适于治疗忧郁症和淡漠忧郁症的药物。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诞生,之后新教诞生,二者都削弱了天主教会对欧洲意识的影响,尤其是对北欧民众情感状态的影响。从此,淡漠忧郁症也渐渐退出了忧郁症的大家庭。比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就发起过解散修道院的运动,猛烈地攻击了淡漠忧郁症的源头,瓦解了那种生活方式。不过,淡漠忧郁症里也包含悲伤的元素,这已经被逐渐开始吸纳到忧郁症的概念里。慢慢地,英语也开始把拉丁文的“ tristitia ”(悲伤之主罪)翻译成“忧郁”或“忧郁症”。随着文艺复兴的宗教框架逐渐分化,淡漠忧郁症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中世纪的老古董,而忧郁症则即将崛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CEQL1PCBccArrkLZhOJVLZPH8P1tzPYbZjMN2GCJ87ibAnjNyp9E2Ky6PD5o46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