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六朝青瓷?假的吧

成熟的青瓷自东汉时期被烧制出来后,就深受宫廷及达官贵人的喜爱,现存量较小。它因为温润如玉的釉色和古朴雅致的风格,在如今的古玩圈炙手可热。在我游历古玩圈的这几十年里,也曾见到过一些精美绝伦的青瓷,但更多的,却还是有着高超制作技术的赝品。

◇ 张之洞打眼

在我还没接触收藏圈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之洞,他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精通目录学、擅书法、好收藏,经常往来于琉璃厂,并且从来都是满载而归。

在他任湖广总督的时候,有一年进京述职,在京师琉璃厂的一个古玩店里,收获了一件“意义非凡”的藏品。为什么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件藏品让这位学贯中西的权臣打了眼,而且是上赶着打眼。

那天,公务繁忙的张之洞终于空了下来,带着几个随从兴冲冲地跑到琉璃厂去逛。一圈下来,也没发现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小胡同里有一家装潢十分典雅的古玩店。

他走进小胡同里,一下子就被古玩店院子里一口陶缸吸引住了。这口陶缸器型独特、色彩斑斓,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口缸的缸沿刻满了像蝌蚪、又像蚯蚓状的大篆字体,虽然经过了岁月的冲刷,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但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出来个大概。

张之洞越看越觉得这口缸不是凡品,便上前向店家询问价格。店家听到他要买这个缸后,十分诧异,并且立马表示,这口缸他们仅作观赏点缀,不作买卖。店家的拒绝吊足了张之洞的胃口,但任凭他好说歹说,店家就是不卖。

张之洞悻悻而归,回到家以后一直想着这个事情,竟有点到食不知味、觉不能眠的地步。没过几天,他便忍不住了,又带了一批精通古玩的幕僚前去琉璃厂。幕僚们看了这口古缸以后,也认同张之洞的看法,认为这是一口十分难得的古缸。张之洞这次采取软磨硬泡的方式,加上几个幕僚一直不停地说服店家,店家被几个人轮番轰炸后“勉强”答应,但要价颇高。一口古缸,店家要价 3000 两白银。

3000 两白银在当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张之洞生怕店家突然反悔不卖给他,就连讨价还价也小心翼翼,最终以 2000 两白银成交。

张之洞将陶缸搬回住处后,越看越喜欢,甚至还不远千里将陶缸带到武昌总督衙门,安置在督府大院里。安置好后,为了向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他还找了工匠专门将陶缸口沿的文字做了几百张拓片,将这些拓片广送他人,自然收获了一众亲友的夸赞。

一个刚下过暴雨的清晨,张之洞习惯性地踱步到陶缸前。这一看,傻眼了。原来,经过一夜暴雨的冲刷,陶缸上斑驳的色彩不见了,就连缸口沿上的文字也离奇消失了。他再定睛一看,缸的四周散落着各种牛皮纸的碎屑。他捡起来一看,不由得怒火中烧,原来缸上的色彩全部是用特制的牛皮纸染色后贴上去的,而那些神秘不已的蝌蚪文字,则是用蜡刻好贴上去的。

据传,张之洞马上派人去京师抓捕这个古玩骗子。当捕快赶到琉璃厂这家古玩店时,早已人去楼空。原来,古玩骗子仅仅是租客,陶缸一出手,就立即转移了。此乃后话不表。

张之洞本人学识非凡、酷爱收藏,他的幕僚更是百里挑一的圈中高手,却仍然被古董商拙劣的骗术骗走了 2000 两白银,何况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从看过这个故事开始,我就一直告诉自己,要对收藏保有警惕之心,不能因为懂而掉以轻心,更不能不懂而装懂。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次听到都会让我的心灵大受震撼。

◇ 挖掘机下的“淘宝热”

2008 年 12 月,我突然接到重庆某新闻媒体彭记者的电话,他称发现了一个“大线索”,手里有不少照片和材料,希望我能接受采访,从一个文物与考古行业专业工作者的角度,对他手里的“大线索”发表一下看法。

没想到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与三峡库区相关的文物收藏故事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三峡库区是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工程涉及的重庆市和湖北省所辖的20 个县(市)。在这片约 8 万平方公里的淹没(主要指黄海海拔高程 175米以下)与迁建区范围内的广大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地下和地面文物资源。

为了永远留住和传承三峡库区的文化遗产,全国各地考古和古建筑专家奔赴重庆和湖北两省市的三峡库区,与时间赛跑,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工作,这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倍感自豪。

三峡工程淹没与迁建区的地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地面文物迁建、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考古历史上一次前无古人、也许也是后无来者的大会战,三峡库区也被新闻媒体誉为“全世界最大的考古工地”。其投入力量之多、参与部门之全、工作规模之大、涉及学科范围之广、投入技术力量之雄厚可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重庆市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老县城人民医院旧址在拆迁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古瓷,据说已有部分人因出售古瓷而一夜暴富。这个真实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长江的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一夜暴富”的收藏故事,是从 2008 年 8 月流传开来的。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拆迁中的开县老县城大多已成一片废墟,这里距离新县城不过 5 公里左右。三个月后,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这里将被水库回水淹没,成为一片泽国。

位于老县城的人民医院一带,成栋的建筑高楼早已被拆除,只剩下七八米高的废墟需要清空。几十辆挖掘机正加大马力,顶着烈日,在废墟上来回穿梭不止。

一个年轻的挖掘机司机正在这些黑黄色的泥浪中工作着,突然,刚刚挖起来的泥土中有一个金黄的东西,十分耀眼。司机疑惑地停下挖掘作业,好奇地跳下地来,走上前去,捡起了原本埋藏在地下深处的那个发光的东西。

原来,这是一个青里带红的酒杯。酒杯是瓷制的,刚才看起来耀眼,是因为正好有阳光照射在上面,反射出来的光刚好映入司机眼帘。

“这么深的地下怎么会有酒杯?莫不是……古董?”想到这里,年轻的挖掘机司机随手在衣服上擦了擦酒杯上的泥土,揣在了兜里。

在接下来的挖掘过程中,这个司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陶瓷器皿,不过,大多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残片。

在老人民医院工地旁边,有一个小卖部。每天干完活下班的时候,司机们都习惯性地聚在小卖部买点香烟或者啤酒饮料,自然地,这里也成了工地的消息集散地。挖掘机挖出了一个古董酒杯的消息,霎时间就从这个小卖部传开了。

不到两天,就有人找到这个挖掘机司机,以 500 元的价格买走了这个酒杯。同时,从外地来收购这个酒杯的人,用几元、十几元不等的价格,收走了其他司机或居民手里的一些老物件。

一时之间,“老县城人民医院下面有宝”的消息,在整个开县县城传得沸沸扬扬。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涌入挖掘工地,搜寻“古董”。“挖掘机司机挖出了一个装有银圆的陶罐”“施工队煮饭的老头找到一个金戒指”“城东拾荒的老太婆捡到一把宝剑”……各种流言满天飞,也更加刺激了前来寻宝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寻宝大军”之中。

挖掘机在前面挖,拎着口袋、背着背篼、提着竹篮的“寻宝大军”紧跟其后,在新挖掘出来的泥堆里扒拉着“古董”,不论好坏、不论多少,只要一看到瓷器或陶瓷片,就迅速捡拾起来,据为己有。人们不断地推搡着、抢夺着、谩骂着……

从8 月开始,一直持续到 12 月,上海、河北、四川等地的收藏爱好者纷纷来到开县,只为购得一点心仪的古瓷。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曾经购得过品相完好的瓷盘、瓷瓶、瓷碗,再后来,完整的瓷器越来越少,外地来的收藏爱好者就论斤两购买残破的瓷片。

开县本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也积极行动起来。与文物贩子只纯粹追求利益的目的不同,这些收藏爱好者更多的是关注对古陶瓷的保护。本地一位收藏爱好者老薛就亲手从数千片残片中,粘接、修复了数十件古陶瓷器,还对这些古代陶瓷片进行了分类整理、拍照存档,并撰写了分析报告。

彭记者告诉我说:“老薛的分析报告显示,出土的这批瓷器残片时间跨度大,从秦代到民国,且没有断代现象发生,涉及窑口广泛。它们包括:秦代灰陶,汉代至六朝红陶、铅釉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五代定窑白瓷、黑瓷,宋代耀州窑刻印花瓷、景德镇青白瓷、河南钧窑瓷、浙江越窑青瓷等。”

“瓷片中以变形梵文、龙纹、缠枝花卉、花鸟动物纹饰为最多,几乎随处可见,随手可捡;历史人物、山水风景、文字纹饰量相对较小。”彭记者继续说道。

彭记者特别告诉我:“瓷片纪年款识有大明永乐年制、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开县本地并不生产瓷器,这里出现数量如此之众多、年代跨度如此之久远、涉及范围如此之广泛的古陶瓷,究竟是什么原因?带着这样的疑问,彭记者希望我能给出答案。

如果仅凭彭记者的一堆文字资料和讲述,我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幸亏这位记者有备而来,带来了些许碎瓷实物和一些陶瓷照片。

我上手仔细观察后发现,彭记者捡来的碎瓷中,有两件清代嘉庆年间民窑仿制官窑烧制的青花“缠枝莲花”罐残片,尚属于民窑中的精品;另有两件调羹,是民国年间民窑烧制的大市货;其余均为清代中晚期的瓷器残片。我告诉彭记者说:可能是你们不识货吧,捡来的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代表性,但都还是老货,绝无新品。

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并未见开县有大型窑场或盛产瓷器的记载。那为什么会在老人民医院一带集中出土数量如此浩大的瓷器残片?从现有的残片情况来看,很有可能这些瓷器在被埋藏之前就已经破碎了。

“金开银万,不抵梁平的一半”是流传于“下川东”(今渝东北,即重庆三峡库区一带)数百年的俗语,言表这个地方的富庶好比金子一般的开县,银子一般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开县虽不紧临长江,但有与长江相连接的支流小江从城边穿过,因此水路畅通。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手段之一的古代,商船完全可以沿着长江出入小江,通过小江再到达开县。

千百年来,之所以会形成老人民医院旧址这么丰富的瓷片堆积,我的初步判断有三:其一,装运货物(包含瓷器)的商船,也许遭遇事故而翻船沉没;其二,也许这里一向就是开县的一个城镇“垃圾倾倒场”;其三,其他人为的灾祸或战乱使得大批瓷器被填埋于此。

正因为开县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的富庶之地,长江的水运之便,造就了它的经济社会繁荣,老人民医院丰富的瓷片堆积仅仅是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一。

对于当地因古瓷“一夜暴富”的故事,我以为:对于私自挖掘地下文物,把地下出土文物占为己有、肆意买卖地下出土文物的,都属于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行为,政府有必要立即采取行动对此事进行调查。

彭记者后来还告诉我说,他也曾携带部分实物和照片,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资深古陶瓷专家进行过咨询。该专家表示:尽管这些陶瓷器大都来自民窑,但其中并不乏精品。例如,那件“白菜纹青花卧足盘”和“高官厚禄纹杯”便是明代青花瓷代表作,时常被当作博古教案。那件青花山水纹碗,则是采用进口釉料烧制,弥足珍贵。

开县本地新闻媒体《开州报》于 2008 年 11 月 13 日对人民医院旧址有大批神秘瓷片现世的事件进行了报道之后,引起了当时中共开县县委领导的重视。开县县委立即对此进行了指示,要求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彻底调查处理,绝不允许文物外流。开县警方介入后,部分收购瓷片的藏家已经接受相应盘问。

时任市文物局文物处与开县文物管理所相关领导也都认为:收购文物必须在合法渠道进行。否则,即便是出于善意,也是违法行为。

◇ 拼接的瓷器

2009年的冬天,我正好在浙江绍兴开会,顺便去那一带的古玩市场逛逛。尽管天冷,但前来淘宝的人还是不少。

那天下着大雪,行走不太方便,我见市场里一处地方围着一堆人,便好奇地过去打探。

约莫有十来个人,围着中间一个小寸头,看起来四十来岁的样子,他见着人越来越多,才慢悠悠地说道:

“这是我去年在日本德岛旅游时买的,听说是唐代晚期的越窑青瓷瓶,花了不少钱,想请大家帮忙掌掌眼。”

唐代青瓷?

旁边众人立马就议论开来:

“唐代的青瓷?哪有这么容易得到。”

“日本倒是不一定,唐代确实流了些青瓷过去,这瓶外形九分像,成色也亮,怕不是真的吧。”

“给我看看瓶底啊。”

“颜色这么亮,不会是秘色瓷吧?”

……

围过来的人里也有懂行的,立马让他拿来看看,“小寸头”珍惜宝贝,只是托在掌心晃了晃,旁边的人也不知道看清楚了没有。

有人喊道:“你这样谁看得清啊,拿近点儿。”

“小寸头”立马露出为难的神色来,这倒也不怪他,若真是唐代的越窑青瓷,那倒真是珍贵了,岂能轻易给旁人看,弄坏了咋办?

越窑青瓷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那时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瓷有着温润如玉的釉色,色彩又是青绿带点闪黄,能够很好地烘托出茶汤的颜色,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在今天看来,也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收藏价值极高。

“小寸头”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闹得有些尴尬,半晌才不情愿地把青瓷瓶完全地亮了出来。

我对这越窑青瓷瓶的兴趣也是极大,连忙凑过去看了看。这瓶颈上宽下窄,瓶口呈敞开的喇叭状,瓶颈细长,两侧带有耳挂,瓶身饱满,瓶肚圆润。若是不看真伪,单单是这瓶的外形就算精品。

我凑到“小寸头”面前,问了一句:

“是青中泛黄吗?”

“小寸头”一愣,挠了挠头说:“看起来有点像,您懂?”

今天人们以为的青瓷,大都是指其翠绿晶莹的釉色,但其实唐代早期的越窑并非青葱似玉,反而是青中泛黄或者米黄色,只是因为晚期烧制方法的变化,才会出现翠绿的模样。

我仔细看了看他手中的青瓷瓶,片刻后才有了发现。我鉴定瓷器,一般会从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来判断:首先是从釉色,其次是胎体,最后是器型和工艺。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从唐代开始就是专门进贡给宫廷的瓷器,虽然制作工艺未知,釉色的配方也从未外传,但它外表如冰似玉,通体呈青色,极好辨认。

而手上这只青瓷瓶虽说一眼看上去温润,但仔细观察能看到翠青色当中还掺杂着浮在釉体表面的淡黄色,很明显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补缺和补釉,通过作伪的方法重塑了青瓷瓶的釉体。

再看胎体。瓷器之贵,贵在瓷泥。古代的胎体烧制,材料都惯用当时的瓷土,烧制出来是白胎,内壁也有旋纹。而现代工艺惯用高岭土,烧制出来则是灰胎。

越窑最出名的就是匣钵装烧法,晚唐时期在烧制时会在器物底部留下一个豌豆状的烧制痕迹,但现代工艺过于精巧,有些时候甚至可以仿造出古代的烧制痕迹。

我从挎包里掏出“祖传”的放大镜,在自然光下细细看了起来。

刚才有人说这瓶的成色好,的确不假,釉面暗淡,有些浑浊感,也符合青瓷瓶端庄大气的外形。但现今作伪手法高超,防不胜防,有时候连专业的鉴定人士都会中招。

“老师……您看这青瓷瓶?”

可能是被我随意拿出来的放大镜唬住了,“小寸头”直接喊起了老师。

我刚想回答,忽然之间,就发现了在器底部有一条细细的拼接痕。

原来如此。

我无奈一笑,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嘴上一边含糊其词地应承着“不错,不错……”一边往人群外走去。

这样的场合,我一般是不会公开下结论的。如果我说这个瓷器好,难免会有人认为我是托儿;如果我说这个瓷器不好,难免会引起店家的不满。

刚才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断痕,其实是作假者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大概在晚清至民国那段时间,民间存在大量的清乾隆时期瓷器碎片,有的手艺人就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旧瓷器上的部件拼接起来。

多年过去了,我鉴定过许许多多的瓷器,见识也比当年更加广阔。每当我鉴定出一个东西是赝品后,那些原本态度极好的人都会对我抱有一定的怀疑,一部分人信,一部分人说再去找别的人鉴定一番。我虽感慨,但也更加痛恨那些做赝品的人。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年在绍兴碰到的“小寸头”。即使以我现在的目光看来,他手里的那件假瓷器,也是赝品里极为高端的一类。它的釉色也好,瓶身也漂亮,不知做出这样赝品的伪造者,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

◇ 小姨家的“唐三彩”

我小姨家在农村,偌大的一个院子里只住着小姨和小姨夫两人,表兄妹们早已去珠三角打拼发展了,所以每次看到我们来,小姨总是很热情。

唯一让我头疼的是小姨这两年不知道是受了她那些“坝坝舞姐妹”的影响,还是看了什么新闻报道,居然开始一门心思搞起了收藏。

一个对古玩、收藏毫无基础、毫无了解的人突然要去钻研这个,我是感到很害怕的。在我看来,一旦起了这个心思,那就是一块送到别人嘴边的“肥肉”了。

所幸,我这个小姨只是喜欢看,偶尔才买一些很便宜的器物,还总喜欢拿给我鉴定。那红得发亮的色彩,歪歪扭扭的“大清宣统年制”款,无比粗糙的工艺,这放在潘家园应该都是照批发价卖的。

可我又不好跟她直说,通常都是对她说:

“小姨啊,你这个瓶啊,买得不错,拿回去放着装饰,当当花瓶也是极好的。”她应该也明白我的意思,来找我鉴定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来过了。

我心想小姨大概已经放弃了收藏这条路了。

某年春节,陪家人走亲访友的我去小姨家吃饭。刚好那天没什么事,未及饭点,我们便早早到了。小姨热情地招呼之后,悄悄对我说:“来来来,小姨最近淘到了不少货真价实的东西,不比以前啦!”我听得一头雾水,满脸疑惑。

不一会儿,几件器物便映入我眼帘。我甚至没来得及拿出放大镜,就被小姨拉到其中一件“宝贝”面前。

这是一个人物造型的陶俑,除了胎体白地之外,还有铅黄、绿、青三彩釉色。

唐代三彩釉陶器……这个甚至不需要用放大镜就能一眼看出来真伪。

“不要以为小姨老了就不能搞收藏了。你看看这东西,是唐三彩吧?”小姨眉飞色舞道。

“这特征,确实是唐三彩的特征。”我说道,“只具有特征,也不能说明其他的呀。”

“放心吧,我早已经请网上的权威专家鉴定了,说我这是真品,值不少钱呢。咋了,你不信?你来看看我这手机里还有视频,快来看看。”

视频中,一位自称文物鉴定专家的中年男子正襟危坐,努力地隔屏看着这“唐三彩”,嘴里不停地碎碎念。没想到看了几分钟,就大喊一声:“好东西,开门到代唐三彩,你发财了……稍停片刻,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帮您开一份鉴定证书,您这东西可值不少钱……”

这岂不是在大街上随便挑一个人来这儿坐着就算专家吗?

我径直拿起这件“唐三彩”,小姨见状,赶忙叫我轻拿轻放。我发现釉面上的开片缝隙比较宽,明显是用氢氟酸或者醋酸等弱酸处理过,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发现,开片的中心是鼓起的。虽然它乍看之下非常精美,但是做旧痕迹太明显,用来骗骗“小白”再合适不过了。

我实在不知如何向小姨开口,于是计上心头,给这位专家设了一个“套”。

我向小姨要到了该鉴定专家的联系方式,首先“一阵肉痛”般缴纳了一笔“巨额”的鉴定费之后,专家的鉴定也开始了。

专家细看一会儿我躲躲藏藏展示的藏品后发话了:“你这个玉叫圆镯,品相真的好,拍卖价大概 50 万元,去年佳士得拍卖过一个类似的。”

专家笃定的话语令我啼笑皆非。因为所谓的 50 万元圆镯,其实就是我环绕在手腕上的白色塑料水管。

我立马和专家摊牌了,将我的“圆镯”取下向专家比了比。只见他的脸当场就绿了,一脸表情复杂地关掉了鉴定视频。

小姨脸色也不太好,我急忙上前安慰:“小姨,天上不会掉馅饼,掉到地上也是有陷阱的,哪有这么好捡漏呢?您可以有这个爱好,但是不能想着靠它发财。”

在我的开解下,小姨渐渐地减少了对收藏的狂热。

后来我再去小姨家的时候,“唐三彩”依旧摆在那儿,时刻提醒着小姨珍惜当下生活,远离捡漏。

◇ 年代很久远?买了!

我进过很多收藏群,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小林东风”就是在其中一个收藏群里认识的。我们这群玩收藏的性格都比较开朗,平时也爱聊天,一旦收了个什么好东西,或者在网上看到了罕见的古玩,就会发到群里给大家看看,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进群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但里面发出来的东西,不是赝品就是普品,上档次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就在我不太抱希望的时候,“小林东风”忽然出现了。

他是刚进来几天的群友,之前也没怎么说过话,最多也就是在别人发了珍稀的古玩时掺和两句,但他今天就发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出来。

等我看到群里“99 +”的聊天记录时,他们已经对“小林东风”发出来的东西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讨论了。我被消息弹得眼花缭乱,连忙“爬楼”往前翻看那张图片。

我点开图片一看,原来是一尊白瓷的观音坐像。

元三:“林东东,你这是个什么东西?”

瓷器鉴定童嫂无欺:“这观音看着有点意思啊,兄弟多少钱入的?”

不打眼儿:“666,真的假的啊。”

……

我翻看了一下前面的聊天记录,原来这个人叫林东东。他前两天逛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了这件瓷器,觉得通体净白,观音眉目慈祥,就咬牙买了下来。但是他自己不是这方面的行家,看了两天也看不出真假来,心里不太踏实,于是便来群里问问大家。

看到这我也忍不住了,拿起手机回了一句:“你不清楚情况就出手?”

大家见到我也参与进来了,又是一阵议论。我赶忙回复了几句,便看到林东东新发的消息了。

林东东:“当时那个摊位好多人看,其实我玩这些也很多年了,也不太容易相信人。但这个坐像看上去还真有那么点意思,我就心动了。”

我不由得在心里叹息了一声,“有那么点儿意思”,这句话说得就像是刚入这行的愣头青一样。但我也不好评判什么,思考了半晌,让他发点儿侧面、底部或者细节清晰一点儿的照片。

听他回复的语气还挺兴奋,过了一会儿就把照片发过来了。

这是尊大约 25 厘米高的白瓷观音坐像,观音脸庞丰满圆润,神态安详,头部雕刻有宝冠,宝冠里头是相连串在一起的螺形发髻。观音胸前挂有一串圆珠,身披飘带,衣裙线条流畅自然,坐像底部设置有莲花座。我初步判断,这尊坐像有明代德化窑何朝宗白釉观音像的特征。

他应该是用手机拍摄的,有些地方略有些模糊,但整体看上去,确实像真品。就单从这个观音的神态看上去,制作者的工艺水准就很高。

自他把照片发出来后,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许多,大概都点开照片看了起来。没过多久,群消息就连连弹起:

“看上去还真的像。”

“之前《寻宝》那个节目看过没有?里面也有一个观音坐像,好像要看观音像的底足胎质,我也不懂这些,大家有了解的没?”

“林东东,要是真的你可就发了!”

“我上一个看到的观音坐像真品还放在首都博物馆里头……”

“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展柜里就有一件,我见过,和这件的相似度就特别高。”

……

虽然说的人多,但其实没什么实际内容,因为没有看到实物,所以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看着照片有点像,就开始三言两语地打趣起来了。我也图一个热闹,索性跟着他们一起聊了起来。

我问林东东这尊观音坐像是从哪儿买来的,说到这他的语气就兴奋了起来,说了一大段话。大概意思是他陪他老婆去陕西旅游,顺道就去了那边的一个古玩市场,没想到就看到一个地摊上摆着这个,因为成色好,好多人都围在那儿说话。他就过去瞧了瞧,没想到还真的瞧上了这尊坐像。

但他也没流露出来想买的意思,就在那地儿杵着,美其名曰等老婆,其实是在暗地观察周围这些人的态度。

他注意到旁边聚集的五六个人里面,有两个人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好奇是古玩圈里的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因为好奇买到了真品,一下子就赚翻了;有的人因为好奇买到了假货,最后悔恨不已。这两个人在悄悄地说话,其中一个问老板这个观音坐像什么来头。

地摊老板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说他也不清楚,四处收来的,上个经手的人说是什么宋朝的白瓷,好大的噱头。虽然他不懂这些,但他身边有懂这行的人告诉他这个东西确实有些来头,就算不是宋朝的,那也比明朝早。

至少是明朝的?

这个话可不小,围着的一群人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些人脸上流露出不相信的神色来。但这个老板也不生气,依旧是好声好气地跟顾客说着,反正你爱买不买,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是你们觉得值这个价钱,那就买回去再说。

旁边询问的人多了,他也渐渐有些不耐烦,就摆了摆手说不讲价,让他们别问这么多,爱买就买,不买拉倒。

虽然老板的态度不好,但是有些人还就好这一口。你越不在意,他们就越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于是那两个人就有些心动了。

老板一口价 2500 元,绝不还价,你要是跟他啰唆他还要翻个白眼,但是好在你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林东东见那两人欣喜地捧起那件白瓷观音像,也小心地凑了过去。

白瓷观音像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极为温润,似乎一点瑕疵都没有。林东东呼吸一紧,有点不为人知的紧张。他平日里也喜欢玩点古董,但更擅长书画方面,在瓷器方面的造诣不高,但也多多少少看过些许。他看着这个白瓷观音,只觉得怎么看怎么像真的,而且才 2000 多块钱,他也能承受得起。

就在他心念微动的时候,那两人就在旁边迫不及待地说想买了,林东东猛然回神,也急忙开口说自己想买。一看有人竞价,那两人就有些不开心了,林东东见他们刚才还在还价,就一咬牙说自己再添 200 元。

那两人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就说自己也添 200 元,给 2900 元,再怎么也不能多给了。

有人争夺就会增加这件古玩的真实性,林东东后来回想到,当时如果不是这两人笃定地要买,他也许还会三思,或者先问问这方面识货的朋友。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头脑一热,直接说 3000 元卖不卖,不卖他就不要了。

身边两人没想到他还在加价,思忖片刻后就让给他了。后来他买完去找老婆时,因为自己也拿捏不准,就说几百块入了手,但其实心里还是虚的,所以才想让大家帮忙看看。

听完他这个故事我就有点怀疑了,当时在他身边那两人怎么看都像是“托儿”,不仅说这个瓷器是真的,还跟他抬价,怎么看怎么像和摊主是一伙的。

但我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开了那几张照片,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我把照片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越看越心惊,就单从这个照片来看,这个白瓷观音竟然完美无缺,这就让我不得不慎重了。

网上鉴定收藏品始终不如线下准确。我私聊了“小林东风”,想让他就近找一个专业的鉴定人看看。

过了大约半个月的样子,我收到了林东东的私信,他说自己的确被骗了,这个东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现代工艺品,是仿明代德化窑何朝宗的,也就值几百元。他当时看着这个东西漂亮,又经过别人的一番吹捧,就傻乎乎地给了钱。后来才觉得自己连这么明显的骗局都不能发现,实在是不符合他的性子。

我认为,归根结底,这次的受骗其实与他不熟悉瓷器这个圈子也有关。他知道这东西值钱,但不知道的是市面上的赝品比真品还多,自以为能买到好东西,其实被骗了还不自知。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也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在购买自己喜欢的古玩时,不要觉得只要是古代的稀少品就一定值钱,其实不然。收藏不能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对于藏品,也不是越古越值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判断。

普通的东西再久也是普通。举个例子,为什么当代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价值比较高?那是他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比较深厚,社会认可度高;为什么秦汉时期的普通钱币五铢钱,到现在也依然普通呢?因为流通量实在太大,其本身的价值在今天来说不够高。

任何一件藏品,第一眼看的就是它所透出的气势:一“开门”就显得灵气和宝气,普通的就显得土气和俗气,赝品就显得妖气和艳气。真假自有人辨,只有自己增强知识素养,多看一些诈骗的案例和手法,才能做到坚守本心。这个世界,容易欺骗眼睛的事物到处都是,但要骗过智慧、知识和心灵,就很难了。

◇ 去“贼光”

全国各地的古玩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可谓古玩的江湖。

在南京一古玩市场,一位与我有过交往、年龄不到三十岁的耿姓小伙子,曾经告诉我瓷器做旧最原始的方法:先用粗糙的牛皮将器物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少则持续几星期,多则几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上七八个小时,以去掉新瓷器表面釉色刺眼的“贼光”(又称“火刺”);最后,将瓷器抹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一段时间,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这样皮壳上古旧的感觉就做出来了。

通过这种手法做旧的工艺品,价格也比较昂贵,毕竟,这样的做旧方法耗费时日,产出较慢——赝品制作者们已经没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一件做旧工艺品的诞生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法的运用。

但真正的陈年老物,是千百年来的时光浸润出来的,任何作假手法,在时光的洪流中,都不堪一击。

但凡有人请我鉴定收藏品这样的事情,我一般都不太方便说话。这是人心使然。如果说这东西是假的,物主肯定不高兴;如果说这东西是真的,我无法越过自己心里那道坎。我只在一种情况下会对文物的真假、年代主动说真话,那就是当司法部门需要我对涉案文物作出鉴定的时候。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作假手法的日益精进,也不断考验着鉴定者的水准。因判断失误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这样的案例在收藏行业屡见不鲜。

◇ 真假辨别

高倍放大镜下辨老瓷

瓷器比较精密,收藏者若用肉眼观察,免不了会被造假者忽悠。但在高倍放大镜下,造假手段大都会无所遁形。

1.自然氧化了无痕

年代久远的老瓷,内部也会有自然氧化现象。造假者用氢氟酸处理的新瓷,肉眼看上去与老瓷无异,但在高倍放大镜下,瓷器表面会出现无数小孔,这就是被酸腐蚀过的痕迹。

2.人为磨损有猫腻

老瓷经过长久的风化或磨损,表面会呈现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的牛毛状痕迹。造假者多用砂纸在瓷器表面摩擦,制造风化和磨损痕迹。但在高倍放大镜下,这些人为制造的痕迹线条方向、粗细、深浅几乎一致。

3.老瓷气泡形各异

年代、釉料、窑口的差异,导致瓷器瓷釉上的气泡各具特色。在高倍放大镜下,宋瓷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呈“聚沫攒珠”之态,汝瓷的气泡“寥若晨星”;元青花气泡是密布的小气泡中散落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

从气泡的特点也可推测出烧制陶瓷的燃料。用木柴窑烧制的瓷器,气泡大小与分布都不均匀;用煤气电窑烧制的瓷器,气泡大小与分布均匀。

4.釉层气泡判修痕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瓷器釉层,原瓷釉上的气泡大小不一、分布不均;修补过的瓷器,痕迹处气泡明显缺失或减少。

◇ 防骗手记

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有着极高的赞誉,就连英文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可见世界对它的认可度。正因如此,古往今来瓷器都有着极高的收藏热度。

但收藏的目的因人而异,有人为了投资赚钱获利,有人为了兴趣爱好。不管哪种目的,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我看来,不少人还不具备收藏的良好心境。就像开县的挖掘机施工现场,大多数人争相淘宝的目的,只是获利,至于这背后的文物保护、史料研究,少有民间人士关注。

与其发掘出来后被人为破坏,我宁愿这些文物永藏地底。 75lsDidfN0uy0yRljw7E7WH91XkPknCcLyaWK3tyQrQc+1t1Sz37yj6fWOj2Fx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