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真实的自我与饱满的灵魂

从 1980 年入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算起,我进入文物与考古行业迄今已四十余年。

这些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有的朋友对我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我既然是搞文物工作的,那就对收藏品——尤其是古玩类收藏品都十分精通。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考古与文物好似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考古工作者挖出来的东西都是文物,而文物与古玩又关系紧密,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我的工作与古玩收藏联系起来。

其实,古玩和文物是两个概念:古玩不一定是文物,比如古生物收藏品;文物不完全是古玩,比如古遗址。

古玩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称呼,指供赏玩的古代器物;文物则是人类文化遗物、遗迹的简称,凡是通过人类加工的或与人类文化有关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物,狭义的文物指古代文物。古玩和文物这两个概念有一定关联但又相互区别,它们的含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而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收藏与古玩密切相关。我曾于 1995 年创立重庆收藏协会,主持协会常务工作,协助市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流散文物进行管理,对民间收藏有很深入、全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也见识到收藏行业五花八门的骗局,令即便像我这样的业内人士也防不胜防。

收藏的高价值注定了这个圈子赝品与骗局的盛行。在我看来,爱好古玩收藏的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纯粹凭借兴趣爱好,修身养性、鉴赏把玩;第二类,以收藏买卖为职业,长期在这个行业谋生,靠此赚钱。

收藏品不分善恶,分善恶的是人心。如果做收藏品的奴隶,必将利欲熏心,患得患失;如果做收藏品的主人,则可超越得失,修炼心境。欲望是无底深渊,只要掉进去一点点,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越陷越深。这些年,我见惯了这个行业太多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人性在贪婪下的扭曲,所以我把收藏行业戏称为半个诈骗行业。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从富可敌国到倾家荡产,都只发生在转瞬之间。每每看到这些,我都感慨万分,心绪难平。

单纯的人受骗,往往是轻信了别人的善良;复杂的人受骗,往往是高估了自己的精明。

收藏行业有它的潜规则:愿“赌”服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生活富裕但又不懂收藏的人加入收藏队伍,加之现代制作工艺技术越发精湛,形形色色的收藏骗局层出不穷,导致法律在界定收藏诈骗案件的时候,都非常棘手。

“眼见不一定为实”,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律。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有关收藏的视频也充斥整个互联网。有干货,有故事,但最让我感兴趣的反而是那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短视频。

这些视频大部分是这样:藏家拿出一把缠着塑料胶带的剪刀,一粒玻璃珠,甚至一个卤鸡蛋,由于特殊的拍摄角度或影视表象,被某鉴定“砖家”给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天价。当镜头拉远,露出“藏品”真面目的时候,鉴宝“砖家”直呼“看走了眼”“不能开这样的玩笑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视频虽然充满了戏剧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收藏行业的不正之风。我常常会因为这些而心有积闷,堵得慌。

这些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一直坚持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收藏行业的各种骗局。日积月累,这些资料逐渐塞满了我的书柜,多达上万则。

身边有从事出版工作的朋友,得知我这方面的经历和积累后,劝我将这些故事和骗局、经验和教训写出来公开出版,给世人以警醒。

我深知这样的做法可谓破了行规,肯定会得罪不少人,但我自认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行侠仗义,加上近些年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完善,国家和地方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文物收藏方面的引领,给我吃了定心丸。

我在出版界和收藏行业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下,经几多不眠之夜,笔耕不辍,终成本书。

写作本书的初衷有三:其一,揭露收藏江湖鲜为人知的骗局,给世人提供防骗知识;其二,与大家分享鉴别收藏品真伪的基本方法,明白一些鉴别的要点;其三,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常识,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文物与考古,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取名为《收藏圈》,这个“圈”字,既指行业圈层,更包含有圈套、陷阱、诈骗之意。

文物与古玩收藏,收藏的是时光的魅力,考验的是世道人心。行得端、走得正,它带给你的便是愉悦和享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它带给你的最终会是痛苦和悔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以“我”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讲述的并非全部是我的亲身经历,有我看到的,也有我听到的,但是我相信这些故事都真实地存在于收藏圈这个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纠葛和恩怨情仇。

回首往事,我曾经有幸以“执着坚定的文物保护者,斗智斗勇的考古界战士”为名进入 2007 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序列。荣誉的背后,是我孤身卧底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最大文物走私案的艰险。

我曾创立重庆收藏协会并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以绵薄之力努力营造收藏界良好风气;我曾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递交与文物收藏相关的提案或建议,推动文物与收藏行业的法治进程;我曾为协调考古与基建工程的和谐共生而奔走呼号,扎根基建考古工作三十余年,推动重庆基建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我曾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工作近三十年,亲历了三峡文物与城市考古的抢救性发掘,也见证了诸多地下文物交易背后的黑幕;我曾一度身居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之位,从更高的站位来观察与思考一个地区各项文物工作的协调推动,思考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思考文物工作的不足与未来的走向;我也曾走街串巷,深入全国各地的古玩城、收藏品市场,走近这个圈层的各色人等,听他们一夜暴富的故事,听他们转瞬倾家荡产的经历;而今,我还以重庆市公共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市高法院特邀监督员、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的身份,协助参与打击和防范相关领域的犯罪……

我欣赏用笔作剑之大侠金庸先生的作品,也向往他笔下构筑的江湖世界,梦想在他笔下的世界做一个江湖游侠。“快意恩仇江湖远,侠肝义胆任君行”,这是朋友送我的一幅题字。在这蓬勃盛世,我依然愿意以笔为刀,入木三分,刻画我的菩提世界。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当他写作的时候,进行写作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他,而是“另一个自我”。

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也常常徜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做一个“独行侠”。

我最欣赏墨子,也想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承担起道义的使命,追求难能可贵的兼爱、非攻等愿景,也向往侠的最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我自认重信义、轻生死,对工作满腔热忱,也有着一颗慈悲心肠。

我赋予了“侠”在新时代的意义:爱岗敬业者,为侠;济人困厄者,为侠;顾全大局者,也为侠。

我姓林,名必忠,表字达立。儒家文化也曾对“忠”这一字做出过阐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认为这两句关于忠的阐释也能概括成当今社会的侠义精神。

忠、立、达这三者结合,构成了我的精神世界。

在我看来,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写作本书,也是出于我的真性情。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自序、引子、类别篇、现象篇、后记。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类别篇,第十五章到第十九章为现象篇,为本书的重点。

下面,以网友叶飘零为我题写的一首《满江红·寄游侠林必忠先生》来作自序的结束语:

玉具青锋,剑出鞘,千年轻越。难蜀道,步途量丈,几番泪血。秋色阿蓬寒水碧,野炊崖陡真如铁。梦又见,风雨冷黄葛,飘零叶。 江城毁,侠胆裂。国事策,时陈阅。未愁鬓霜染,壮怀歌阕。纵横江湖争煮酒,遨游史海邀明月。廊桥下,魂梦古今约,山溪洌!

林必忠
2022年2月28日于重庆兼善居 eAE4BM1ubq4+d/UpxOdKW/NAn6OrzKcvUwuVHK0nxj2xCaTdc9s6l06J++XhnL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