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补偿论的中心观点是:人在现实世界缺少的,会努力在虚拟世界得到补偿。
1992 年美国作家尼奥·斯蒂文森的小说《雪崩》出版,书中提出了“metaverse”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宇宙。这是人们根据现实世界创建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人们使用VR设备,生活在该虚拟空间中。简而言之,元宇宙就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社交、娱乐、工作、学习、自由编辑、共创内容,就像玩一个超大型、超真实、多人在线的互动体感游戏。只不过,内容和规则都比普通游戏更复杂、更丰富。
元宇宙具有这样几个关键特征:虚拟世界、沉浸、虚拟社交、人机互动、可编辑的开放世界。从这一点来看,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联网生活和强化版的VR体验。
元宇宙真的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吗?在“元宇宙”还没被正式提出以前,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已经呈现了虚拟与现实交汇世界的场景,比如,《头号玩家》被人们当作“解释元宇宙”的电影;《黑客帝国》也将元宇宙发展当作一种可能;《阿凡达》《造梦空间》等,都描述了一个通过意识转移进入不同世界的故事。
按照虚拟现实补偿论来理解,现实世界是唯一的,虚拟世界则存在多种可能,我们平时幻想的“如果×××”,都能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比如,月薪 1500 元的人可以在网络游戏里成为白领,无法豢养宠物的人可以在线云吸猫。在虚拟世界不断地探索各种人生,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读档重来。而这也是人们自发乐意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原因。可见,虚构是人性的原始冲动。
人类对创造虚拟世界的冲动是永恒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个虚拟世界。由此,元宇宙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元宇宙真的适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吗?
元宇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会:只要戴上设备,人们就能足不出户地进入一个平行世界,进行社交、工作、娱乐,甚至创建梦想家园、遨游大海、漫步太空等,一切都会变得真实而有趣。难怪扎克伯格会说:“ 在元宇宙 世界,你可以与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工作、学习、玩耍、购物、创作……这 是完全不同于电脑或手机的感受。在未来,你将能够以全息形式瞬间传送到办 公室,而无须通勤;你可以与好友一起参加音乐会,或者与父母在客厅叙旧。 你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重要事情上,同时减少通勤时间,减少碳足迹 。”
扎克伯格觉得,在元宇宙中,最重要的体验是人与人的联系,但让人不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互动又远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当人们脱下设备时,需要立刻面对现实。这时候,所有的一切就都是不真实的。
刘慈欣在谈到虚拟现实技术时说:“ 这个技术让人变得越来越内向,整个 文明变得越来越内向。我们越来越变成一种很内向的文明,而不是向外去开 拓、去探索的文明。 ”
沉浸在虚拟生活,却发现一切都是假的,你还愿意回归现实吗?《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在通过手、眼和脑上网,平均上网时间超过 6 小时,一旦享受到沉浸、互动等更强的体验,还愿意走出那个世界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元宇宙对社会而言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会滋生出抑郁、成瘾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把虚拟世界变得比现实世界更好时,其发挥的影响更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国外知识分享平台Medium.com上,有一篇关于Meta和元宇宙的文章,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体现了对创建元宇宙的担忧:
我们需要清楚元宇宙中真正会发生什么。这是他们当前平台上发生的事情,但破坏性会大得多,因为根据现在所表述的样子,这将是一个新的现实,旨在取代我们现有的现实。所以控制、攻击、欺骗、分裂和操纵将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我担心的是我们对 Metaverse 的需求,我们对现实世界真的如此不满意吗?
逃避主义并不是万恶的,我喜欢书籍、电影、游戏,它们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但是元宇宙有很大滥用和误用的可能性,Facebook 还没有证明自己有能力理解或控制他们当前平台的影响,怎么会有人相信他们呢?
我觉得在虚拟宇宙中想要一个看起来像我的化身有点荒谬,这种化身无法传达一些正确的信息。
比如我和我的孩子们玩 Roblox,这是一个Metaverse。虽然我们的角色是化身,但我更喜欢和我的孩子们坐在一起做事情。如果我们在不同的房间里玩,那就不一样了,我们无法摸到彼此,如果我女儿用她的头像拥抱我的头像,我也没有什么感觉。
除了对心理影响的担忧,人们对通往元宇宙的路径更是充满争议。
只有通过强烈的沉浸与互动,才能构建虚拟世界,也就是说,只有交出自己的最后一点数据,比如喜欢看什么、闲暇时会做什么、平时会谈论什么,让元宇宙世界所掌握,才能不断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参与其中。
虽然元宇宙的世界不会在短时间内来临,目前的担忧为时过早,但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时,一般会很少考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