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语言发育,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孩子在 8 个月之前会无意识地发音;到了 1 岁左右,很多宝宝开始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我女儿是 9 个月开始叫爸爸妈妈的,1 岁左右可以说短句,1 岁半左右可以唱童谣,自己编顺口溜。进入语言爆发期后,她每天都能学习或创造很多新词,非常有趣。
孩子的语言发育有这样的规律,即从称呼人物叠词,到常见物品,到说短句,再到组合一句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语言和动作发育上,孩子的表现共有三种类型:
一是会说话和会走路几乎同时。
二是会走路比较早,会说话晚一些。
有这种表现的男孩较多,说明孩子比较有运动天赋。遇到这种孩子,家长不仅要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刺激,还要抓住阅读敏感期。具体如何做,我在后面的文章会有详细介绍。
三是会说话比较早,走路晚一些。
我女儿就是这种情况,说明她天生比较有语言天赋。
无论哪种类型,都不能代表什么,家长只要淡定面对,做自己能做的即可。
我还发现一个规律,即小时候哭起来比较凶的孩子,语言发育得都会更早一些,可能是哭的过程锻炼了孩子的肺活量、喉咙、口腔、舌头等与语言表达有关的器官。
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进行口头表达了,就可以给孩子听音乐、童谣,鼓励孩子学唱歌、讲故事等,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好准备。
到了三四岁,有些孩子还会说脏话、骂人、诅咒、结巴等,其实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负面语言带来的刺激,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地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把正确的语言告诉孩子即可,不用指责,也不用过多关注,孩子觉得没意思,并没引起家长关注,很快就能调整过来,家长过度的强化和重视反而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在婴儿发育规律上,中国民间有“三翻(身)六坐七滚八爬周岁走路”的说法,意思就是,婴儿 3 个月会翻身,6 个月可以独立坐起来,七八个月开始在地上爬,满 1 岁会走路。实际上,具体到每个孩子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孩子发育会早一点儿,有的孩子发育会晚一点儿,都是正常的。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太着急让宝宝学习走路,要多练习爬行,可以增强孩子的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力量,为将来走得稳打下基础;多爬行还可以预防长大后晕车,有助于增强孩子的空间感,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
宝宝爬行的好处如此之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早教中心都喜欢举办宝宝爬行比赛的原因。
多数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都在 1 周岁左右,少数会晚一些,比如,我女儿就走路比较晚。她出生在农村,满月之后衣服越穿越多,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到了七八个月还在老家,没有条件,她也不愿意爬,一直到 1岁 4 个月才学会走路。由于她腿部肌肉力量比较弱,开始走路的时候还不太稳,容易摔跤。
为了让宝宝练习走路,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带宝宝去儿童乐园玩耍,让孩子爬上爬下、钻洞洞、玩蹦床等。多运动,也能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等宝宝能熟练走路之后,可以挑战更大的难度,既可以设置障碍走,也可以让宝宝玩蹦床、滑小车、上下楼梯、跑、跳、单腿跳等。
到了 3 岁以后,幼儿园会安排很多适合孩子的运动,孩子的运动能力也会一步步增强。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育和大动作发育是同时进行的。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全身都是软软的,手也没有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手部开始有力量,可以抓握摇铃、玩具,有的宝宝不到 1 岁就可以翻书玩儿。
随着辅食的添加,宝宝会产生独立吃饭的欲望,这时候可以给他一把小勺,让他练习把食物送到嘴里。这个动作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小宝宝来说并不容易,难度很大,需要不断地练习。
在 2 岁左右,经过反复练习,很多宝宝可以自己吃一部分食物。
到 3 岁左右,多数宝宝都能独立吃饭,这也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好了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跟宝宝一起玩积木、拼图、串珠子、用筷子夹豆子、用儿童剪刀剪纸、涂色、折纸、捏橡皮泥等游戏,促进孩子手部活动,锻炼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成语“心灵手巧”就是这么来的!
在这个阶段,只要宝宝愿意尝试,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给孩子提供机会,不要太多地限制和阻碍孩子。
刚出生的小婴儿通常都是以吃奶(母乳、奶粉)为主,到了 1 岁左右很多妈妈会给孩子断母乳,喝配方奶粉。同时,很多老人或过来人也会建议妈妈给孩子尽早断母乳。他们的理由是,母乳没有营养了……可是,众多研究表明,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物,如果妈妈有条件,还是尽量让孩子喝母乳。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喂养母乳的孩子,体重增加得不如喝配方奶粉的孩子快,但是大脑发育更快。另外,母乳不仅是婴儿的食物,还是联系母子关系的桥梁。吸吮着妈妈的乳头,闻着妈妈的味道,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很多断母乳过早的孩子,为了缓解自己的口欲,就会疯狂吃手、啃杯子和衣服等。所以,妈妈不要着急断母乳,只要条件允许,就让孩子多吃一段时间,即使到了 2 岁,也没问题。
通常,在 4—6 个月可以开始给婴儿添加辅食,食物从纯液体开始过渡到泥糊状,到半固体,到固体。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表现出自己想拿勺子吃饭的欲望,不要阻止,也不要嫌孩子弄得太乱太脏,要给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如此孩子在 2 岁多就可以自己吃饭,不用家长喂了。
多数孩子小时候都比较爱吃肉类,不喜欢吃绿色蔬菜;有的孩子在 2岁左右还会出现奶瘾,只喝奶,不吃其他食物。孩子天生对食物都带有偏好,家长要尽可能地把食物做得花样多些,色香味俱全,给孩子提供品种丰富的选择,同时也要接受孩子可能对某些食物的偏好。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好也会发生改变。
朵朵小时候不喜欢吃的一些东西,现在都喜欢吃了;10 岁之前很多东西都不吃,现在都吃得很欢。
我的一个表妹小时候喜欢挑食,后来身高长到了 172cm……
我儿子今年 11 岁,周末有时候起床很晚,午饭不怎么吃,我也不管他,到了晚上他就正常吃饭了,身体也很好。
一句话,吃饭是孩子的本能。在孩子吃饭问题上,家长不需要太焦虑,不要将其变成孩子的压力和任务。
生活中,很多妈妈发现,宝宝在 1.5—3 岁会出现非常黏人的情况,比如,只要妈妈一走开,就会哭得撕心裂肺;只要妈妈在家,一刻也不想跟妈妈分离,即使妈妈上卫生间,也要跟在屁股后面;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让妈妈做,不愿意让保姆或老人做等。
这种情况通常都发生在 1.5 岁前后,根据孩子发育的节奏不同,可能提前到 1 岁左右或 2 岁以后。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焦虑”。朵朵在 1 岁半到 2 岁之间分离焦虑的情况表现得非常明显。
那么,为什么宝宝会出现分离焦虑呢?主要原因就在于,随着宝宝的年龄(月龄)不断增长,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所以会出现分离焦虑。这其实是宝宝从单纯地吃奶睡觉玩耍成长到一个新阶段的体现。
在出现分离焦虑的阶段,孩子能分清楚亲近的人和不太亲近的人,但是他们现有的认知又无法对与妈妈分开后的事情作出预判,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只要看不见妈妈,就以为妈妈不会再回来了,会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害怕分开。
可以设想一下,假设你和自己最爱、最熟悉的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比如在月球,这个人突然消失不见了,你不知道他(她)是否还会回来,会不会感到恐慌?分离焦虑期的宝宝,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宝宝的分离焦虑并不只针对妈妈,有的孩子针对的是从小时候一直看护自己的人。如果老人看护时间长,宝宝也有可能离不开老人。
分离焦虑并不是因为宝宝娇气不懂事,而是因为他和妈妈的相处有一种稳定舒适的安全感,在精神上他也没有做好分离的准备。因此,妈妈首先要调整心态,不要嫌孩子烦。或许等到孩子长大了,变得越来越独立、不黏人了,你还会怀念这段甜蜜的时光呢!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给予宝宝高质量的陪伴,不要边玩手机刷视频边心不在焉地看孩子。要放下电子产品,全身心地陪伴宝宝,可以跟宝宝玩游戏、看书、玩玩具、讲故事;同时,还要用眼神多跟宝宝交流,表达对宝宝的爱。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分离适应训练”,刚开始可以离开时间短一点儿,然后逐渐延长时间。
上班前,要让照顾宝宝的人跟宝宝充分熟悉,建立起一种依恋关系。
对于宝宝的哭,妈妈不要过于在意,不要感到自责。小孩是“哭而不伤”,即使哭一阵,对他们的身体也没有任何伤害。事实证明,小时候非常能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肺活量都很强。
如果妈妈需要离开,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回来,然后正式跟宝宝说再见,坚决地走开。孩子一哭就舍不得离开,或偷偷地离开,或欺骗孩子,有害无利。
对于 2 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根本没必要给他们讲太多的道理。因为他们焦虑的根源在于害怕妈妈消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明白了妈妈离开之后还会回来,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越来越足,分离焦虑也会慢慢改善。
记住,“黏妈妈”是多数孩子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妈妈淡定地应对,宝宝也会受你影响,勇敢地面对!
儿童成长过程中,要经历 3 个逆反期: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宝宝 1.5—3 岁,对大人的要求,孩子可能会经常说“不”。朵朵 1.5 岁开始进入逆反期,让她洗脸,她就说“不洗”;让她起床,她会说“不起”。
虽然在家长看来,对于喜欢说“不”的孩子,有点儿难以应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孩子学会走路和说话以后,自我意识的萌芽,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值得高兴的事。
当然,有些非常“乖”的孩子,这个时期的逆反并不太明显。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 7—9 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要适应新的生活,在作业和成绩上,会跟家长发生一些冲突,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所谓的“逆反期”。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青春期,时间跨越初中至高中。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父母如果还用对待小孩的那一套对待他们,就会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有些孩子在第一、第二个逆反期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在第三个阶段,往日积累的对父母的不满,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会通过网瘾、厌学、早恋等方式表现出来。
其实,逆反期是家长站在自己角度对孩子的定义,从本质上说,是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是积累的负面情绪的释放,更是孩子独立、自我意识的标志。
有些孩子逆反期的表现不太明显,可能是因为父母非常强势,孩子没有自信和安全感,没有足够的内在能量逆反;也可能是亲子关系比较好,孩子有高度的自由和选择权,没必要逆反。
青春期不一定就是逆反期。家长只要了解逆反的本质,就能更加淡定、平和地看待。
在 0—6 岁,孩子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在该时期对孩子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常见的敏感期通常有以下几种:
特征:流口水、吃手、啃脚丫、吃玩具等。
家长支持:给孩子洗干净小手,洗干净玩具,给孩子提供胡萝卜条、水果条、手指饼干、牙胶等,让孩子尽情地享受这种快乐。
如果这个时期得不到满足,孩子就可能会形成持续性地啃手。甚至有研究称,成年人吃零食上瘾、爱咬人、说脏话等,都跟成长过程中这个时期没被充分满足有关。
特征:孩子开始学习和模仿各种语言,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新词语。
家长支持:多跟孩子聊天,让他们听童谣、故事、音乐,给孩子读书等,让孩子接受丰富的语言刺激,以便丰富语言表达。
特征:孩子喜欢钻到衣柜、纸箱子、帐篷、桌子底下等狭小的空间。
家长支持:给孩子提供小帐篷等,让孩子尽情地玩耍。
朵朵小时候喜欢爬到大衣柜的二层,在上面躺着,为了让她躺得更舒服一些,我在里面铺了个小枕头和小被子。
特征:孩子会对家中的环境、固定做事的顺序很有执念,如果破坏这些顺序,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朵朵小时候有一次去公园,走的不是以往的路,总想退回去重新出发。每次上电梯都是她摁,如果其他人摁了,她就要重新来;有一个 2 岁的孩子每天睡前要喝奶,有一天奶粉没有了,没喝上,就一直哭闹不肯睡觉。
家长支持: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有些不可理喻,家长也不要生气发火,要多些理解;同时,可以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及整理房间、将玩具收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
这个时期,只要能满足孩子的,就尽量满足,不要等到孩子哭了再去满足;如果条件所限,实在无法满足,就让孩子哭一下,不要打骂,也不要生气,孩子很快就能恢复平静。
特征:在 1.5—4 岁都有可能出现,孩子熟练掌握了口头语言,开始对书面语言感兴趣,喜欢翻书,喜欢指着书里的字一本正经地读,虽然自己不认识;甚至还喜欢缠着大人讲故事等。
家长支持:和孩子一起多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
这时期,孩子可能会反复地让你读同一本书,甚至把里面的内容背下来。
特征:孩子喜欢数数,喜欢问“这是几个?”“那是几个?”
家长支持:将数字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数家里的物品,买数字绘本,玩数字游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特征:通常出现在幼儿园时期,孩子喜欢说“要跟爸爸妈妈结婚”,或跟幼儿园的某个喜欢的小朋友结婚。
家长支持: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跟××结婚”“喜欢××什么”“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吗?”要给孩子爱的引导和解释,尊重孩子,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特征:孩子喜欢到处乱涂乱画。
家长支持:给孩子提供一个专门的黑板贴纸或一面墙,让孩子自由地涂画。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敏感期,有些孩子会出现比较特别的敏感期,比如,突然喜欢研究洗衣机、喜欢不停地摁马桶按钮等。总之,到了敏感期,孩子就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特别的敏感与沉迷,家长只要抓住这个时期,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就能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事情是短暂性的,只要正面引导即可,不用太在意,孩子很快就能改正。
有些事情,是大方向问题,家长不重视、不干预、不引导,这些问题会一直持续下去,且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的烦恼在于,不知道哪些是小事,哪些是大方向?前文中,我提到哪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把握的大方向,比如,孩子是不是有安全感,孩子是不是自信,孩子是不是有内驱力,孩子的心态是不是乐观积极,抗挫折能力是不是很强,孩子是不是懂得感恩等。
只要这些大方向不出错,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短暂性的问题,即小细节,比如,吃手、打人、咬人、说脏话、骂人、黏人、发脾气、爱哭、不爱分享、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尿床、偷钱、说谎、胆小、怕生、叛逆、执拗等。
这些行为虽然会让家长烦恼,但都是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现象,并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长期存在,比如,一个 5 岁时尿床的孩子,到 15 岁时一定不会再尿床。家长太在意,太过重视,指责、打骂孩子,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和负面强化,让这些行为持续的时间更长。
同时,家长只要抓住机会,给孩子正面引导,充分信任孩子,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具体问题如何处理,在后面的文章问答中,我会给出详细的建议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