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有一部叫《煤气灯下》的舞台剧,这部舞台剧极具心理意义,于是在1940年和1944年分别被翻拍成了同名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少女宝拉因为姑妈意外身亡而继承了一大笔财产,青年安东为了谋取宝拉的遗产,先是向宝拉求爱确定关系,其后用尽各种方法企图把宝拉逼疯:
宝拉对所有的仆人说“宝拉生病了”,而且暗示宝拉是精神有问题;
安东故意交给宝拉一些小东西,让她“收好”,但不久他又偷偷将这些东西再藏起来,然后质问宝拉它们去了哪里;
安东将家中的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让宝拉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最终,安东将宝拉送进精神病院,获得宝拉的巨额财产。
在心理学上,煤气灯效应又叫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纵,也就是现在流行的PUA。
比如,父母、爱人、上司、朋友,这些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人都可能成为操纵者。对于是否被操纵,判别方法很简单,就是从你的感受出发,是否感受到压抑,变得不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要依附他人。当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过于富有同情心时,他就很容易被自己所依附的人操纵。尤其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遵从的听话教育,更导致了这种煤气灯效应的出现。
煤气灯操纵者有几种类型,不单单只有威胁型,还有好人型,魅力型。后面两个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其实更加危险,因为你会变得更自责。比如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周春红对待儿子朱朝阳,就是非常典型的“煤气灯操纵”。
周春红让朱朝阳喝牛奶,朱朝阳不想喝,说很烫,周春红直接否认了儿子,“有那么烫吗?”
朱朝阳辩解了几句,看说服不了妈妈,只好把牛奶喝下去。
这样的事情重复几次后,朱朝阳已经放弃抵抗,不管牛奶有多烫,他都会喝下去。对于他来说,喝牛奶已经从一种温馨的关怀,变成了任务。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些操纵者真的太可恶了。但心理学专家罗宾·斯特恩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认为,煤气灯效应的实质,其实是“煤气灯探戈”,也就是被操纵者是在和操纵者“共舞”。这并非一种“受害者有罪论”。事实上对于被操纵者来说,认识到自己也有责任,反而有助于他们脱离。也就是说,如果你不配合对方,是不会被对方操纵的。
可见,这种关系需要两个人同时参与。情感操纵者促使被操纵者怀疑自己的认知,但被操纵者也为此积极地创造了条件,比如,对对方的爱和认可的期许而产生的顺从。
要想摆脱这种被操纵的局面,不是改变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从这种关系中先找回自我,勇敢脱离,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理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煤气灯效应的时候,如果不会去操纵别人,可能也会被别人操纵。
乐观一点儿去看,这意味着,被操纵者自己掌握着心灵监狱的钥匙,完全可以自己改变这种局面。
在《圆桌派》节目中作家蒋方舟说:“我们爱一个人就是把伤害自己的权利交给对方,有很多人得到这个权利之后,就会可着劲儿地去伤害我们。”在我接触的一些情感上有问题的客户中,她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己在情感关系中自身存在弱点,对施暴的一方心存幻想,觉得对方“对自己很好,所以才会控制”,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路和观念。要想彻底摆脱被操纵,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表现出被操纵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