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必须思考创业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目的所开展的所有工作。这些工作的实现方法就是商业模式。
实现商业模式的计划就是商业计划。创业者只有拥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可执行的商业计划才能创业成功。概括到所有商业活动上,商业模式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渠道之间的交易关系和联结方式的总和。
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创新性。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指在判断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为了某种目的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2)价值性。企业通过自身的独特价值保证市场占有率,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价值赢得市场。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产品或服务,也可能是它们之间的组合。通过向消费者提供附加的价值,使消费者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
(3)竞争壁垒。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通过确立自身的特殊性来建立行业壁垒,提高竞争者模仿、复制的成本和难度,可以是技术壁垒或者是生产流程的独特性等。
(4)盈利能力。除具有公益性质的商业活动外,商业活动的目的往往是盈利,只有盈利,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互联网行业常有以抢夺流量为主的商业行为,但迟迟找不到稳定持续变现的手段,只能靠不断融资维持,说明其商业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此类商业模式显然是需要改进的。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但由于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认识是基于其对商业模式概念的认识衍生而来的,导致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见解。从各种观点来看,尽管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会重视客户、市场和资源等要素。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是一个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有机体。例如国内学者魏炜、朱武祥提出六要素模型,他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包含六个要素:
(1)定位。一个企业要想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实现持续盈利,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定位就是指企业应该做什么,它决定了企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的需求。定位是商业模式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
(2)业务系统。业务系统是指企业达成定位所需要的业务环节、各合作伙伴扮演的角色以及利益相关者合作与交易的内容和方式。业务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3)关键资源能力。关键资源能力是指让业务系统运转所需要的重要的资源和能力。
(4)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企业获得收入、赚取利润的方法。具体来说,是指在给定的业务系统中,各价值链所有权和价值链结构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格局中企业利益的表现。
(5)自由现金流结构。自由现金流结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收入扣除现金投资后的状况,不同的现金流结构反映了企业在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企业投资价值的高低、企业投资价值递增的速度以及企业受资本市场青睐的程度。
(6)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即企业的投资价值,是企业预期未来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它是评判企业商业模式优劣的标准。
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快速增长。每一个创业者都想为自己设计一个独特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超越其他企业。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包含业务系统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商业模式设计就是企业的基本盈利假设和实现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链和不同资源配置的模式,其目的是最大化企业价值。
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而是需要不断优化改进。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从初创到规模扩大,各种内部条件都在变化,商业模式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再有外部环境也在变化,产业环境和竞争态势复杂多变,商业模式也需要进行新的设计和调整。因此商业模式设计是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反复的过程,也是分解企业价值链和价值要素的过程,涉及要素的组合和增加。商业模式设计必须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和市场竞争的现实。
商业模式设计的思路可以遵循以下5个方面的核心要求:
(1)寻求最佳定位。定位就是企业应该做什么,它决定了企业应该提供什么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的价值。定位的核心是寻找一个差异化市场,并为这个市场提供满足需要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为此付费。定位首先要选择最有潜力提供长期利润增长的消费群,并确定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当价值向新的领域转移时,定位也要跟进,定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商业模式体系中其他部分的起点。寻找一个可持续增长、大规模、发展快速的市场,才是优秀市场定位的关键因素。
(2)锁定目标客户。商业模式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锁定目标客户。初创者最常犯的错误是不知道客户是谁,或者认为所有人都是客户。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想服务所有的人,最终可能会失败。分析和把握客户需求的关键是识别和满足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或者掌握客户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从产品创新转变为需求创新,以便发现新的增长机会。
(3)构建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主要指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价值链网络,它反映的是企业与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业务系统的构建是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部分,商业模式的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主要通过业务系统之间的差异来体现。企业在构建独特的业务系统时,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确定关系的种类及相应的交易内容和方法;二是在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价值链中的业务活动之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共赢。业务系统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是一套复杂的运行机制,深嵌在企业价值链中,因此不易被对方模仿。
(4)设计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决定了企业所要进行的活动,而要完成这些活动,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企业需要掌握和使用一整套复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技术和能力,这些称为关键资源能力。挖掘和运用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有助于形成和打造核心竞争力。
(5)设计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指企业结合目标客户及价值主张,设计可能的收费对象、收入来源和定价,从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中获得收入、分配成本和利润。良好的盈利模式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更能为企业编制一张稳定、共赢的价值网。现代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尽相同。相同行业的企业,其定位和业务系统不同,盈利模式也不同,即使定位和业务系统相同的企业,其盈利模式也可能不同。设计盈利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收入大于支出。
设计商业模式如果能做到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有高度可规模化的、大量的潜在客户,这就是一个有前景的商业模式,也是初创者追求的目标。
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具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但是也会面临被其他企业快速模仿而带来的竞争。所以,企业和初创者不但要学习如何设计商业模式,更应该去研究成功的商业模式,学会如何从商业模式的设计中为企业找到新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或构筑结构性壁垒。
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样,也会经历原始创新、被模仿、再创新的生命周期。商业模式的创新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商业模式的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1)商业模式的原始创新。
用之前没有的新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可以发生在现存企业中,也可以伴随新生企业的出现而出现。
根据实现方式,商业模式的原始创新可分为构成要素创新、系统性创新和逆向思维创新三种。构成要素创新指组成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发生的数量、组成、内涵等方面产生的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变。系统性创新指从整体出发的对商业模式进行的创新和构建。逆向思维创新可以看作是求异思维推动的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新方法,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商业模式的模仿创新。
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模仿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几乎一切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根据实现方式,商业模式的模仿创新可分为全盘复制和借鉴提升两种。全盘复制是指对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直接复制,有时也需要略加修正。全盘复制主要适用于行业内的企业,同属于一个细分市场或拥有相同产品的企业。借鉴提升是指学习研究优秀的商业模式,总结优秀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或创新概念,与自身企业现阶段商业模式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并查找问题和不足。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通过将模仿得来的商业模式与其他商业模式或资源结合在一起,赋予全新的形式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