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篇
古本《大学》中“功夫: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总纲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上图中的第一句: “大学之”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解读后文中的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这三句。

一、“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与“大学之”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解读“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这三句之前,我们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三句与前句的 “大学之” 之间的关系,这样会有助于大家对这三句的理解。

“大学之”这三个字的核心关键,是中间这个 “学” 字。

“学”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表达的意思是:在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两个关键“障碍点”。

想要练成“功夫:心智系统转换”,就必须下大工夫,去突破这两个关键“障碍点”。而“之”字在这里表示的意思就是:去突破这两个关键“障碍点”。

“大学之”后面三句“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都是对“大学之”中的“学之”二字的展开。

“道、德、民”是对“学”字中所包含的两个关键“障碍点”的描述。

“道”是对那两个关键“障碍点”的整体描述。

而“德”与“民”是对那两个关键“障碍点”具体位置的描述。

“明明”、“亲”、“止”则是突破那两个关键“障碍点”的具体方法。

大家了解了这其中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具体的解读。

二、“明明”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解读“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这三句的内涵,关键在于解读“明明”二字。

这两个“明”字的意思,在“道在明明”这句中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先从“明”字本身字义开始解读。

上图,是甲骨文 “明” 字。

甲骨文“明”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甲骨文“明”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圆圈中加一点”的符号。

要理解这个符号的内涵,对于第一次接触本专栏的网友,我们要做一个“基础知识”的介绍。

完整的人体是一种“重叠结构人体”,其中既有“显性人体”,也有“隐性人体”。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存在着一条连接这两个人体的 “通道”

上图,就是马王堆 《帛书·老子》 中,对这条“通道”的介绍。

“重叠结构人体”要回归“隐性世界”,“感知的主体”首先要从“显性人体”通过这条“通道”回归“隐性人体”。

甲骨文“明”字左半部分就是:从这条“通道”的“入口”,向内去看“出口”的图示。

甲骨文“明”字左半部分外面那个“圆圈”,就表示这条“通道”在“显性人体”中的“入口”。

甲骨文“明”字左半部分“圆圈”里面的那个“点”,就表示这条“通道”在“隐性人体”中的“出口”。

甲骨文“明”字右半部分,是个向左侧倒90度的“口”字。

“口”字在“源头甲骨文”中就表示“感知的主体”。

这个“口”字的开口朝向左边“加了一点的圆圈”,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去感知那条通道的“入口”与“出口”。

这个“口”字内加了“一横”,表示的意思就是:“向内感知”。

因为,既要感知这条“通道”的“入口”,又要感知这条“通道”的“出口”,所以,就用了两个“明”字。

“明明”二字前面这个“明”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这条“通道”的“入口”,后面那个“明”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这条“通道”的“出口”。

我们把“明明”二字的内涵分析明白以后,其他字的内涵就清楚了。

三、“道”、“德”、“民”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1、“道”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在古汉字中, “道” 字有好几个字形。

上图,是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用到的两个楚简“道”字。

左边的楚简“道”字,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就能找到,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道”字在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道”字。

表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受到“道(系统自动力)”的约束。

上图,金文“道”字就是在这个甲骨文“道”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表示同样的意思。

而在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那个重要的“道”字是右边这个“道”字:

我们认为, “道在明明” “道” 字,也应该是上图的这个“道”字。

为什么会是这个字型的“道”字呢?我们来看这个字的 “源头甲骨文”字义 分析。

这个楚简“道”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这个楚简“道”字左半部分是个甲骨文 “行” 字的简写。

甲骨文“行”字,是一个“十字路口”的图示,请见下图:

在这里,甲骨文“行”字用来表示的意思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

这个楚简“道”字右半部分由上中下结构组成。

在这个组成结构中,关键的是中间那个 “自” 字。

在“源头甲骨文”字义中,“自”字表示的意思是:“系统自动力”。

下图,就是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用到的“自”字字形。

“重叠结构世界”如何运动、发展、变化都是由这个“系统自动力”决定的。

其实,后世所说的“道”的真正涵义,原本都属于这个“自”字。

在这个楚简“道”字的“自”字符下面是一个甲骨文 “之” 字,用来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去感应“系统自动力”。

而在“自”字符上面的 “一撇” ,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感应到“系统自动力”以后,对“系统自动力”的顺应。

这个 楚简“道”字 表示的意思就是: “感知的主体”进入那条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的“通道”,去感应,并且顺应“系统自动力”。

我们之所以认为“道在明明”的“道”字,是这个楚简“道”字,是因为这个楚简“道”字的内涵,完全可以用来表示“道在明明”的“道”字所表示的内涵。

在“道在明明”这句中,“道”字包含两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指前句“大学之”的“学”字中,所包含的那两个关键“障碍点”的“总体结构”。

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的那条“通道”,就是包含那两个关键“障碍点”的“总体结构”。

而这个楚简“道”字本身就包含了在这条“通道”中的内涵。

第二层涵义:“感知的主体”要在这条“通道”中具体做什么。

而这个楚简“道”字本身表示的意思就是:在这条“通道”中怎么做的方法。

因此在“道在明明”中,选择这个 楚简“道”字 是最为准确的。

这个楚简“道”字在“道在明明”这句中,同时与前句“大学之”中的“学之”二字相对应,是“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的核心概念。

2、“德”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上图,是甲骨文 “德” 字。

甲骨文“德”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

甲骨文“德”字的外面部分,是个甲骨文 “行” 字,即“十字路口”的图示。

大家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十字路口”的情景。

当你身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其实同时有四条路的“入口”可以选择。

所以,这个甲骨文“德”字中的“行”字符,在这里表示的意思就是: “入口”

在这里,这个“入口”是指: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在“显性人体”一端的“入口”。

甲骨文“德”字的里面部分,是“一只眼睛”上面加“一竖”的图示。

“眼睛” 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中,是有特定涵义的。

在“源头甲骨文”中,“口”用来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本身,“眼睛”用来表示“感知的主体”具体的“感知行为”。

所以,甲骨文“德”字中间的这只“眼睛”,就用来表示“感知的主体”具体的 “感知行为”

甲骨文“德”字上面的那 “一竖” ,用来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 向上进入 那条“通道”的“入口”。

所以,“德在亲”这句中的 “德” 字,表示的意思就是:第一句“大学之”的“学”字中所包含的 第一个关键“障碍点”

第一个关键“障碍点”就是:找到并且进入那条“通道”的“入口”。

这是真正的“功夫:心智系统转换”入门道的关键所在。

3、“民”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上图,是甲骨文 “民” 字。

甲骨文“民”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民”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只“眼睛”的图示。

这只“眼睛”与“德”字中的“眼睛”是同一个涵义,表示:“感知的主体”具体的“感知行为”。

甲骨文“民”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十”字的图示。

这个“十”字图示中的“一横”,表示的意思是:“隐性世界”。

与这“一横”相交叉的“一竖”,表示的意思是:向上突破“隐性世界”,进入到“隐性世界”的深处。

所以,甲骨文“民”字的意思是: “感知的主体”突破到了“隐性世界”的深处进行感知

甲骨文“民”字的这个字义,放到“德在亲,民在止”这句中来看,甲骨文“民”字在这里表示的意思就是:

延续前面那个“德”字的意思,“感知的主体”从“入口”进入了“通道”以后,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 “通道”的“出口” ,出了“通道”,到达 “隐性世界”的“终点”

4、“道”、“德”、“民”之间的关联

经过上面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分析,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在“道”、“德”、“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道”、“德”、“民”这三个字对应的就是首句“大学之”中的 “学” 字。

“道”字是对“学”字中那两个关键“障碍点”所在的“通道”的描述,同时还介绍了通过这条“通道”的原则。

“德”字是对“学”字中第一个关键“障碍点”位置的描述。

“民”字是对“学”字中第二个关键“障碍点”位置的描述。

四、“在”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上图,是金文 “在” 字。

金文“在”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金文“在”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十”图示,表示的意思是:“确定性”。这个“十”字在金文“在”字的整体结构中,处于“左下”位置。

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左下”位置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

所以,这个“十”字表示的意思是:在“显性世界”中的“确定性”。

金文“在”字的右半部分,是一个“十”下面加“一横”的图示,表示的意思也是:“确定性”,是“隐性世界”中的“确定性”。

右半部分在金文“在”字的整体结构中,处于“右上”位置。

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右上”位置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

而且“十”下面的“一横”表示“显性世界”,“十”在“显性世界”之上,就表示在“隐性世界”的意思。

因此,金文“在”字表示的意思就是 :在“隐性世界”中的“确定性”,决定着“显性世界”中的“确定性”。

“在”字放到“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这句中,表示的意思就是:“道”、“德”、“民”的确定性,决定了“明明”、“亲”、“止”的确定性。

五、“亲”、“止”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1、“亲”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上图,是金文 “亲” 字。

金文“亲”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金文“亲”字左半部分,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金文“亲”字左半部分上面结构,是一个 “二” 字。

甲骨文“二”字表示的意思就是:“重叠结构世界”,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

在金文“亲”字左半部分中,“二”字的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这是用来强化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

金文“亲”字左半部分下面结构,是一个 倒写 的甲骨文 “大” 字。

甲骨文“大”字的字面意思是:人体正面的图示,隐含的意思是“向上”,“大学之”中的“大”字,采用的就是这个“向上”的涵义。

现在这个“大”字倒过来了,表示的意思就是:“向下”。

这个“向下”被用来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冲到“显性人体”中,去感知“显性世界”。

在这个倒过来的“大”字的头部位置,特意加了 “一点” 用来表示:冲到“显性人体”中,去感知“显性世界”的“感知的主体”。

因此,金文“亲”字左半部分表示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冲到“显性人体”中去感知“显性世界”。

金文“亲”字右半部分,是个甲骨文 “见” 字,造字采用的也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见”字上面结构是一只 “向上倾斜”的眼睛

在“源头甲骨文”中,这只“向上倾斜”的眼睛是有特定涵义的,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隐性人体”中进行感知。

甲骨文“见”字下面结构是一个甲骨文 “人” 字。

这个甲骨文“人”字的造型有点特殊,“人”字内的空间显得比较大,表示的意思是:“重叠结构人体”内的某些“空间”。

比如,在古汉字 “临” 字中,这个“人”字表示的意思就是:“隐性人体”中的“意识空间”。

而在古汉字 “濁” 字中,这个“人”字表示的意思是:承载在“隐性人体”中的“真正的我”所在的“位置空间”。

所以,甲骨文“见”字下半部分的“人”字,并不用来表示“显性人体”,而是用来表示“隐性人体”内的某些“空间”。

因此,甲骨文 “见” 字表示的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了在“隐性人体”中进行感知的能力。

而在甲骨文“亲”字中,“见”字符被用来表示的意思有 两层

第一层意思:“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收。

第二层意思:“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收以后,摆脱了“显性人体”的影响与掌控,拥有了在“隐性人体”中进行感知的初级能力——“看'意识影像'”。(什么是“看'意识影像'”?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介绍了,第一次接触本专栏的网友,请翻看其他专栏,那里有详细介绍)

在甲骨文“亲”字中,左半部分那个倒写的“大”字,与右半部分的“见”字,形成了一种 “字义相反” 的关系。

左半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向“显性人体”冲。

右半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收。

那么,这两部分“字义相反”的字符合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亲”字表示的意思是:

1、要让“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回收,“感知的主体”首先要能体验到“感知的主体”本身。

体验到了“感知的主体”本身,“感知的主体”才能向“隐性人体”回收。

2、而要能体验到“感知的主体”本身,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各种情绪发生的时候,去感受。

因为在各种情绪发生的时候,也是“感知的主体”向“显性世界”方向冲得最猛烈的时候。

而这个时候,最容易能够体验到“感知的主体”本身。

3、如何判定“感知的主体”已经体验到了本身?

标准就是:是否已经学会了“看'意识影像'”。

当“感知的主体”学会“看"意识影像”以后,就说明“感知的主体”已经开始能摆脱“重叠结构人体”中的“意识设定”的掌控与影响。

在“看'意识影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意识自我体验”,就是“感知的主体”本身。

这个“亲”字所包含的内涵,对于有兴趣练习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的网友来说,是 “入门道” 的练习方法。

在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感知的主体”找到本身是最为关键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学会“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对于已经练习过“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网友来说,一定会发现甲骨文“亲”字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对指导练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止”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

上图,是甲骨文 “止” 字。

甲骨文“止”字就是“一只脚”的图示。

甲骨文“止”字与“之”字的字型基本相同,都是“一只脚”的图示。

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甲骨文“之”字下半部分多了 “一横”

这“一横”对于“一只脚”来说,就是一种“着力点”的象征。

“一只脚”有了“着力点”才能行走,而没有了“着力点”就无法行走。

因此,有了这“一横”,“之”字就表示“行走”的意思。

而没有这“一横”,“止”字就表示“停止”的意思。

但是,在 “民在止” 这里,“止”字的涵义是由“民”字决定的。

“民”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找到那条“通道”的“出口”,出了“出口”,回归到了在“隐性世界”中的“终点”。

所以,“止”字在“民在止”这句中,表示的涵义就是:“走到尽头”,而非“停止”的意思。

阅读过专栏 《解放"道德真经"》 的网友一定发现了,这个“止”字的涵义,与 《帛书·老子》 中的“礼、义、仁、德”的内涵是一致的。

六、“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的白话文解读

我们把所有的字都分析好了以后,就可以来解读“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这三句话的内涵了。

练习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首先要对练习过程中的关键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关键,首先要认识到,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存在着一条连接“通道”。

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本质,就是要让“感知的主体”通过这条“通道”回归“隐性人体”。

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找到进入这条“通道”的“入口”。

第二个要点就是:进入这条“通道”以后,还要找到这条“通道”的“出口”。

找到“通道”的“入口”与“出口”,就为完成“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对应原文“道在明明”)

而要找到这条“通道”的“入口”,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各种情绪发作的时候,去感受、发现“感知的主体”本身。

只要在各种情绪发作的时候,坚持去感受“感知的主体”本身,“感知的主体”就能够感知到本身。

“感知的主体”感知到本身以后,自然就会感知到那条“通道”的“入口”。

“感知的主体”本身的体验,与人平时所熟悉的“意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是否体验到了“感知的主体”本身,有一个判别标准,那就是看“感知的主体”能否“看'意识影像'”。

如果能够“看'意识影像'”,那么,“看'意识影像'”的就是“感知的主体”在看。

如果不能“看'意识影像'”,那么,就还没有感受到“感知的主体”本身。

(以上对应原文“德在亲”)

而要找到这条“通道”的“出口”,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感知的主体”在感应“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会很自然地回归到底。

“感知的主体”回归到不能再回归的时候,就出了那条“通道”的“出口”。

因此,“感知的主体”要找到“出口”是不难的,关键就在于:

在回归的过程中,感应“系统自动力”,而不被其他任何感受到的东西所引诱。

(以上对应原文“民在止”)

下篇预告:

下篇文章,我们将解读“于至善”。 BidlJx7THQjkiwZulXi/mt27lHxq/1OBfKS6SEXjvC/ohrNGVVhEz9SlPMUIkj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