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篇
认识“真正的孔子”,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三大原因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大挑战就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全球化、主流化。

这是决定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因素。

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推进“人类文明进程”进入下一个 “全新文明阶段”

而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认识 “真正的孔子”

原因是:在中国整个五千年历史的后两千多年中,只有“真正的孔子”传承并且发扬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让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应用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的方法。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人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所认识的孔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孔子”。

研究“真正的孔子”就好比去研究一台“电脑”,不能只研究这台“电脑”的“历史数据”,而是要去研究这台“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以及形成这些“历史数据”的“历史输入”是什么?

用“西方哲学”的框架研究孔子,只研究了“真正的孔子”输出的“历史数据”,并没有研究“真正孔子”的“硬件与软件:心智系统”,以及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

所以,用“西方哲学”的框架认识孔子的结果,只能是机械、僵化、静止、愚昧的,这样认识出来的必定都是糟粕,并不是“真正的孔子”。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认识“真正的孔子”,这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

一、认识“真正的孔子”:“自学”才是“真正的学”

认识“真正的孔子”,有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就是:孔子的“功夫”没有师承,完全靠自学而成。

我们就从这个“切入点”来帮助大家认识“真正的孔子”。

1、孔子的“功夫”没有师承,完全靠自学而成

我们在本专栏的第一篇文章中,分析过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功夫:心智系统转换”有两条传承的途径。

一条路径是:老子的“文本”传承。

还有一条路径是:孔子的“礼乐”传承。

我们在研究《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帛书·老子》的过程中有一个发现:

“老子”不是单独的某一个人,而是一个与“天子”地位平齐的世袭职位。

真正能成为“老子”的人,都有很清晰的“师承脉络”与“传递关联”的逻辑关系。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与《帛书·老子》都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但是,内容与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这两部古本《老子》更像是“同一源头”,在不同时间点上、不同角度的论述。

从笔者的感受来说,《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所载内容,实际的成书年代非常久远,几乎接近于轩辕黄帝的那个时代,很像是形成“老子”这个职位之前,流传下来的古本。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也许不能称为《老子》,而应该称为《黄帝》更合适。

这也是我们把专栏命名为 《黄帝老子真经》 的原因,这个专栏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而《帛书·老子》更像是《黄帝》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对《黄帝》的理解与认识。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看,“老子”都存在着“师承脉络”与“传递关系”的逻辑关系。

而孔子的 “礼乐” 传承,从大的关系上来看,其源头也是轩辕黄帝,轩辕黄帝所开创的“礼乐”其实质是: 在社会化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

但是,我们在孔子与轩辕黄帝之间,找不到那种“师承脉络”与“传递关联”的逻辑关系。

孔子依靠普通人的特性,凭藉着个人的坚定与顽强,在践行“礼乐”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慢慢地体悟到了“礼乐”背后的真实内涵,并把自己的体悟,传授给了更多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圣人中,最伟大,也是最不可替代的那一位。

因为从层次上来说,孔子以外其他圣人都比孔子的层次要来得高,有的圣人是神直接下凡,有的圣人受到了神的传授,有的圣人直接修成了如来。

孔子以外的那些圣人,与人类的关系都属于 “从上而下” 的模式。

而孔子则是人类的代表,他把人类人性中的 “坚定与顽强” 发挥到了极致。

用现在的话来说,孔子属于把生命完全投入的 “超级玩家”

他依靠自身的坚定与顽强,最大化地收集上古流传下来的“礼乐”制度,并且全身心地去践行上古“礼乐”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师承”,孔子都不知道自己所体悟的内容是否正确,于是,遍访天下的名师,以印证自己的体悟。

所以,孔子的“学习模式”没有固定师承,完全依靠自学。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子就是一个上古文化的“超级玩家”。

作为一名“超级玩家”,孔子慢慢地体悟到了“礼乐”制度背后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还找到了 更适于人类学习、应用这些内涵的方法

相对于老子,不管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古本《老子》,还是用常规字义重新编著的《道德经》,都是让人很难理解与学习的。

而孔子所传授的方法,却通俗易懂,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读出自己所能理解的内涵。所以,孔子与人类的关系属于 “从下开始,一起向上” 的模式。

孔子从“人类的特性”出发,找到“适合人类向上”的那条路,并且找到了“适合人类走这条路”的方法。

这就是 “真正的孔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子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最伟大且不可替代的圣人。

孔子存在的意义就是:带领人类走向那条向上的道路,孔子是真正的探路人、先行者。从大的关系来看,其他圣人都是作为孔子的背书,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没有孔子的出现,超出人“显性人体”经验的、人类同源的 圣学 ,是不可能让人学会的。

换言之,如果没有孔子存在,其他的圣人只会是一种神话与传说般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以外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大量对人恐吓的内容,而在中国原生的传统文化中,就没有这种恐吓的内容。

这就是我们有了孔子的原因,让人明明白白地走上那条向上的路。

2、“孔子没有师承”的意义所在

孔子作为一个“超级玩家”,没有“师承”完全依靠自学,练成了“功夫:心智系统转换”,其背后是有特定“历史意义”的。

我们在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后,就能明白这其中的特定“历史意义”。

按照“源头甲骨文”所包含的“内在逻辑”来看:

在“显性世界”中的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之所以会用“现在已有”的这种形式出现,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认识与理解“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

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能够全身心地去认识与理解“显性世界”以及自身在各种场景中的“意识体验”,那么,这个人就能够体验到“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我们在另一个专栏 《解放"道德真经"》 中专门解读过甲骨文“礼”字。

甲骨文“礼”字所包含的内涵就是:全身心地去认识与理解“显性世界”以及自身在各种场景中的“意识体验”。

如果说,“重叠结构世界”是被设计、创造出来的,那么,设计“重叠结构世界”的目的就是:

为了让身陷“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能够认识与理解“重叠结构世界”,并且通过“自我体验”学会“心智系统转换”。

这就是“源头甲骨文”的 “内在逻辑”

我们把“源头甲骨文”的“内在逻辑”分析清楚以后,再来看“孔子的出现”,就能明白其中的特定“历史意义”。

“孔子的出现”就是为了印证这种“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可行性。

孔子学习上古“礼乐”,即没有“师承”,也不懂得“源头甲骨文”,纯粹通过践行上古流传下来的“礼乐”,体悟出了“礼乐”背后所包含的内涵。

孔子体悟出的内涵,与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的“基础练习部分”几乎完全一致。这是非常神奇的。

有一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叫作“大道至简”,“孔子的出现”就是在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一个人只要在“社会实践”中,全身心地去认识与理解“显性世界”,以及自身在各种场景中的“意识体验”,那么,这个人就能够体悟到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所以,学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师承”并不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 “人自己”

人只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全身心地“观察”与“体悟”,自然就能学会“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真正的“大道至简”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又不那么简单,需要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特质“坚定与顽强”,像孔子那样发挥到极致。

那样,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都能练成“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我们把这一关键点看明白了以后,再来看孔子所讲的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这些概念所涉及到的,都是“社会实践”中的方方面面,而所包涵的具体内容,则是孔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这些方方面面中,全身心“观察”与“体悟”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孔子”是在用他的践行证明: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在“社会实践”中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是正确的与实用的。

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真正的孔子”也是在证明:

“重叠结构世界”的设计者、创造者所设计与创造的“重叠结构世界”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从西方宗教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孔子”也回答了西方宗教的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造物主为什么是仁慈的?为什么是爱人的?

造物主设计与创造的这个“重叠结构世界”,就是为了让身陷其中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解脱”。

因此,“真正的孔子”的存在价值并不局限于中华民族,而是对全人类、全世界的价值。

人类只有认识了“真正的孔子”,才能贯通“东西方传统文化”,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这是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的关键。

二、“真正的孔子”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三大原因

我们认识清了“真正的孔子”以后,就要解决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如何用“真正的孔子”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真正的孔子”能够帮助现代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功夫:心智系统转换”,提升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力”与“社会层次”,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改变“学习模式”,释放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真正的孔子”能够帮助现代中国人改变“学习模式”,让中国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释放“创新能力”。

中国已经展现了强大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以及“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如果再把“创新能力”释放出来,这样的中国才配得上 “人类希望在东方” 的担当。

但是,现代国人的“学习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作为整体的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远没有释放出来。

那么,现代国人的“学习模式”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现代国人的“学习模式”主要是“记忆反应”模式。

用“重叠结构人体”原理来看:

“记忆反应”模式主要是“显性人体”的“学习模式”。

“显性人体”在“重叠结构人体”中,是最缺乏“创新能力”的,他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人在“显性世界”中的“快速反应”。

因此,“显性人体”的“学习模式”类似电脑的“运算模式”,需要大量输入信息,之后,再将“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进行对比,对比以后快速做出反应。

所以,在“显性人体”上是没有“创新能力”的,在“重叠结构人体”的设计中,“创新”本就不是由“显性人体”负责的。

在“显性人体”中的所谓“创新能力”,其实就是“模仿能力”。

真正的“创新能力”都在 “隐性人体” 内。

因此,要真正释放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国人学会运用“隐性人体”。

运用“隐性人体”就是 “功夫”

那么,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拥有“功夫”呢?拥有“功夫”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这种基础就是孔子摸索出来的 “学习模式:体验还原”

一个对“中华上古文化”充满着激情的热血青年“孔丘”,之所以会成为照亮后世中华民族的“孔子”,最基本原因就是:

他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上古“礼乐”的过程中,开启了“体验还原”模式。

那么,“记忆反应”与“体验还原”这两种“学习模式”的差别在哪里呢?

在“记忆反应”模式中,学习者记住的只是乘载知识的“语言、文字”,最多还有些“已有经验”与这些“语言、文字”的连接。

这样学习的结果,其实与知识的“本身”是脱节的。

因为任何一种“知识”都是用“语言、文字”对某种“意识影像”的转述,知识的“本身”就是那种 “意识影像”

“知识传递”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要让人去还原知识背后的那种“意识影像”,就是知识的“本身”。

很明显,“知识记忆”这种“学习模式”根本就无法让学习者去还原知识背后的那种“意识影像”。

而孔子在学习“礼乐”过程中,所运用的“体验还原”模式,就能帮助学习者还原知识背后的那种“意识影像”,进而让学习者认识到知识的“本身”。

孔丘实际上并不是那种十分聪明、充满天赋的年轻人,甚至给人一种笨笨的感觉。孔丘在成为孔子之前,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相信孔丘在才开始学习“礼乐”的时候,用的也是“记忆反应”模式。

那么,孔丘又是如何能够开启自己的“体验还原”模式的呢?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礼”,涵盖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孔丘学习“礼”,就会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中,一直保持在“礼”的规范中。

孔子这样对“礼”的践行就是“执礼”。

孔丘一直保持在“礼”的规范中,就会对“礼”的“本身”,产生一种“深度体验”。在“深度体验”中,体验者的“显性人体”的“记忆反应”模式就会被弱化。

“记忆反应”模式被弱化带来的结果就是,体验者不会发出“为什么?”的疑问,而是让自己沉浸在那种体验中。

于是,奇妙的变化就发生了……

在体验者的“隐性人体”的“意识空间”中,会形成一个 “意识影像”

这个“意识影像”与 “执礼” 的“情景”是相对应的。

有了这个“意识影像”以后,孔丘对“礼”的认识与理解,会从“显性人体”转移到这个“意识影像”。

注意这个时候,孔丘的“心智系统”已经开始了转换,因为“意识影像”是在“隐性人体”中的。

对于“意识影像”的认识与理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出现一个 “全新意识影像” 。对于孔丘来说,这个“全新意识影像”就是“礼”所包含的“本身”:在社会实践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

从感受到这个“全新意识影像”开始,“热血青年孔丘”就开始逐步成长为人类伟大的“孔子”。

其实,“体验还原”模式并不神奇,在现实生活中,有天赋的人也是用“体验还原”模式进行学习的。

这样的人在学校中,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学习上不怎么用功,却能学得非常好。

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因为天赋的原因,在学校的学习中,不自觉地使用了“体验还原”模式。

这样的人,有的外语学得好,是因为体验到了学习外语的诀窍就是“同情”。

这里说的“同情”是“同样的情景”的意思,就是“体验还原”到了某一门外语的那种独有的“意识影像”。

有的数学学得好,是因为能够体验到“关系”背后的“意识影像”。

普通人看数学,就是一堆符号与图形,而这些人却能体验符号与图形背后的“关系”的“意识影像”。

而语文学得好的人,更是能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意识影像”,同时又能够用“文字”去描绘那种“意识影像”。

所以,要让一个人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在现实工作中拥有“创新能力”,基础就是要改造这个人的“学习模式”,学会应用 “体验还原” 模式。

“体验还原”模式在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只能依靠天赋,在“特定的领域”中运用,到了其他的领域,他也不会用,依然是“记忆反应”模式。

而没有天赋的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用“体验还原”模式。

而孔子通过训练方法,让 所有的人 都能 自主、自觉 去运用“体验还原”这种“学习模式”。

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因此,人类“教育变革”的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运用“体验还原”这种“学习模式”。

原因之二:开发“体验还原”模式,将提升国人的“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

让我们用“体验还原”的方法去感受一下“真实的孔子”。

孔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除了喜欢钻研上古的“礼乐”制度之外,在生活上,他还是一个“生活品质”极高的超级玩家。

首先,孔子是个顶级音乐欣赏家,听了一次韶乐,竟然沉浸其中,三个月不知肉味。其次,孔子还是个射箭高手,精通射术。

最后,孔子更是个美食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相比,是相对贫乏的。

但是,就在那样一个相对贫乏的“生活环境”里,孔子却有着很高的“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

假如,孔子作为一个平常的人,生活在今天,他一定会是一位 “超级玩家”

文化、艺术、体育、生活、时尚、游戏、音乐 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极高的造诣,属于那种做什么,都能精通的人。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超级玩家”,原因就在于,他的“学习模式”是“体验还原”模式。

运用“体验还原”模式的人,都拥有超强的 “学习能力” “领悟能力”

我们现代人如果都开发“体验还原”模式,那将会带来什么呢?

我们从“纵向”的角度去看:

如果未来中国人的“学习模式”,以“体验还原”模式为主导。

那么,整体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生活品味”会有极大的提升。

整体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生活品味”得到极大提升以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本质性的飞跃。

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狭义创新”,而是一种“广义创新”:小到文艺、体育、技能、生活、工作、休闲等所有方面都能玩出新花样、新高度、新潮流、新时尚。

大到生活模式、社会关系、社会治理、人文思潮、基础科学的变革与创新。

这种“纵向”的发展会带来“横向”的变化。

在中国将真正形成一种能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 “全新文化”

这种“全新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科技、全新思潮、全新潮流、全新时尚,必将受到全人类的追随、模仿。

中国也必将成为全人类所向往的地方。

我们现在在搞“统一大市场”。

而在这种“全新文化”的作用下,中国作为市场将成为“完整大市场”,所有的细分市场,都会成长、完善。

中国将真正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经济的引领者。

原因之三:“职场”是训练“体验还原”模式的最佳场所

孔子对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开发出了一条路径:

从“理性思维”训练为起点,开发“体验还原”模式。

通过“执礼”来开发“体验还原”模式,相信在孔子那个时代,也不是太容易的一件事。

没有进入“功夫”的训练,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显性人体”在发挥主导作用。

如果一个人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坚定毅力,普通人非常难以经由“显性人体”本身来克制“显性人体”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在“礼崩乐坏”,缺乏外部环境的那种情况下。

所以,我们看到孔子的学生也不是一心一意来上孔子的课,除了颜回,其他的弟子经常跑到对门人家老师的课堂去蹭个课,还觉得“人家老师讲的”比“自家孔子老师”讲的更通俗易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孔子所教授的是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并不是观点、观念。

孔子相比专门贩卖观点、观念的老师来说,他所说的内容并不那么引人入胜,甚至非常难以理解。

这种教育上的困难,把孔子愁得,甚至会对贴心弟子说,他再也不想说话了。

“功夫”的传授,从来都是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比划、言行能传授的。

“功夫”传授的“有效途径”,用一种文艺的说法就是 “以心传心、心心相印”

而要能够做到“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为了解决“执礼”困难的问题,孔子根据自己在“功夫”中的体验,再结合上古典籍中的记载,开发出了一套 “与工作相结合” 的训练方法:

通过“思辨”,也就是“理性思维”,来训练开发“体验还原”模式。

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训练“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途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特别受职场人士的欢迎。

孔子之后的儒家,虽然都非常注重“礼乐”的重要性,但是,真正传承的,却是这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理性思维”来开发“体验还原”模式。

从孔子以后,一直到宋明理学,走的都是这一条路径。

无论是二程与朱熹的 “居敬穷理” ,还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都是在孔子这一路径中的探索与发扬,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通过“理性思维”能够开发“体验还原”的“学习模式”,进而能够找到“功夫”的门道?

这其中的原理,在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帛书·老子》中分析得非常清楚。

我们借用上图这个甲骨文 “玄” 的模型来分析,为什么孔子开拓的这条路径是非常有效的。

甲骨文“玄”字由上下两个圆圈组成。

我们把下面那个圆圈看成是以“显性人体”为主导的 “第一套心智系统”

而上面那个圆圈看成是 “第二套心智系统”

在“下面那个圆圈”中,“下半部分”是以人的“情绪”为主导的部分,而“上半部分”是以人的 “理性” 为主导的部分。

“下面那个圆圈”的顶部,我们可以看作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最“理性思考”的“那一个点”。

孔子开拓的“这条路径”的策略很清晰,你要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首先,“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运行水平,一定要达到顶端。

“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运行水平达到顶端以后,就在与“第二套心智系统”相邻的“那个接触点”上再进行突破。

这样就能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

那么,“第一套心智系统”与“第二套心智系统”相邻的“那个接触点”又是什么呢?“那个接触点”就是从 “语言思维”转化为“影像思维”

“第一套心智系统”中都是“语言性思维”,而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都是“非语言思维”。

因此,学会了运用“影像思维”以后,就能再升级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入门基本功 “看'意识影像'”

学会了“看'意识影像'”基本上就摸到了“功夫”的门道。

孔子开拓的这条路径,在古代深受官僚体系中官员的欢迎。

因为为了管理国家,整个官僚体系从上到下的人,都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

而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进行“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有了“功夫”还能提升管理国家的水平,这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这就是儒家能够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一直在统治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孔子开拓的这条路径到了现代社会,其适用面更为广泛, 所有的职场 都可以应用到“这条路径”。

因为所有职场的日常都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所以孔子开拓的“这条路径”可以帮助所有的职场人员,在日常应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训练开发自己的“体验还原”模式。

在此基础上,就能很顺利地找到 “功夫”的门道 ,有了“功夫”,一个人的“职场能力”就会有一个本质性飞跃。

王阳明 在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用他的实践证明了孔子开发的“这条路径”的有效性、可行性。

并且,王阳明向世人展示拥有了“功夫”以后的样子 “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之所以在他的职场生涯中战无不胜,就是发现了孔子开发的“这条路径”,最终在龙场悟了道。

结语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与人类最近的先贤,他探索到的那条 “向上走的路” ,是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只要认识 “真正的孔子” ,学会轩辕黄帝开创的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我们的“生命质量”、“生存品质”、“生活品味”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换。

世界也将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发生巨变。

这篇是 《向孔子学功夫》 开篇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将正式解读儒家经典《大学》。

希望更多的国人向孔子学功夫,并学会功夫。 hroAaOqjKMEwqDpAkcTggyXQIcRyXoDE/ukHWvzbxc66xTsBEWCOfr8aYUrDoF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