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孔子如何成为“功夫”总教练?他的“功夫”源头是谁?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 “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 一个人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以后,能够运用其“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 “高维” 能力,而“显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低维”能力。

当一个人拥有了“功夫”这样的“高维”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做什么事,都能做到出类拔萃,甚至出神入化。

因此,真正的“功夫”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武术”,但凡涉及到需要运用“思维与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功夫”。

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到了现代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现代人不懂得“功夫”的真正内涵,只会从“显性人体”上去认识自己,不懂得如何从“隐性人体”上去发掘自己真正的“高维”能力。

就拿 “中国传统武术” 来讲,传武无法在与西式搏击的实战中获胜,就是因为习武者不懂得如何练出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所运用的都是“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

而西式搏击拳手专门强化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

如果缺乏运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又不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去与西式搏击拳手实战,那传武只有挨揍的份。

用自己的“缺项”去斗别人的“强项”,哪有不败的道理,哪有不闹笑话的道理?老祖宗在天之灵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所以, “中国传统武术”要复兴,习武者不是要去强化训练“显性人体”,而是要找到应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拥有了“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才能无敌于天下。

同样,现代中国人如果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学会运用真正的“功夫”,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就拥有了“高维”能力,那样,中华民族必将真正的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引领 “人类文明进程” 的发展。

而要真正能够学会“功夫”, 孔子 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是 “功夫”的总教练

孔子是“功夫”总教练,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以后都会觉得很惊讶,孔子是怎么学会“功夫”的?他的“功夫”从哪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轩辕黄帝所开创的 “中华本源文化” 的说起。

一、轩辕黄帝开创的“中华本源文化”是现代人类的“终极文明”

现代人一般都会用西方《进化论》的框架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为越是古远,越是原始,越接近现代,越是先进。

但是,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恰恰不能用《进化论》的框架。

因为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对于“现代人类文明”来说 “出现即是巅峰”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人体”中的人,能够运用“隐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能力。

用“功夫”的概念来说: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都能拥有“功夫”,用“功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高效地生活、工作。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颠覆现代人类常识的。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源,远远领先于“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并不是“科学”的巅峰与终点站,仅仅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站点。“现代科学”目前只能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部分。

而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一种极其前沿的“科学”,是即将到来的“科学”发展的下一个站点: “全新科学”

“全新科学”将颠覆“现代科学”所有的原理、原则、方法,其认知与应用的范畴,将从单一的“显性世界”拓展到完整的“重叠结构世界”。

“人类文明进程”将会因为“全新科学”的到来,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更多的中国人学会“功夫”,并把“功夫”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唤醒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伟大的创新能力,引领“人类文明进程”,这本身就是对“全新科学”最好的实证。

二、轩辕黄帝与老子、孔子的历史渊源

轩辕黄帝在统一了中华大地以后,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轩辕黄帝创造了一种“特种图示”,用于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这种“特种图示”就是安阳甲骨文的前身——“源头甲骨文”。

轩辕黄帝不仅创造了“源头甲骨文”,还向中华各部落推广了“源头甲骨文”。

第二件大事:

在中华各部族中,推广了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这两件大事,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

“第一件大事”形成了两条各自发展的分支。

第一条分支:

记载着“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源头甲骨文”,一开始在各部族的上层中广泛流传,是 上层社会 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主要途径。

但是,“源头甲骨文”不是常规文字,与学习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背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掌握“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成了天子的 王权象征

只有在天子朝廷中的某位世袭官员,才能读懂“源头甲骨文”的内涵。

而被后世一直误以为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就是专门为周朝天子传承“源头甲骨文”的世袭官员。

因此,真正的 “老子” ,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 世袭的官位

我们将会在另一个专栏《黄帝老子真经》中,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为大家解读“老子”这两个字。

“老子”这个官位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与“天子”是平级的。

周朝“天子”因为有了“老子”,才真正拥有“天子”的合法性。

因此,真正的老子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在周朝“老子”这个世袭官位中,历代出现过的一系列的人。

其中,有的“老子”为后世所知,并留下了《老子》,还有的“老子”根本不为后世所知,一直在周朝的顶层,研习、传承着“源头甲骨文”中的“心智系统转换”。

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老子》,也不是只有一部,就我们目前研究所发现的,有两部。

一部是湖北荆门出土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还有一部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帛书·老子》

这两部古本《老子》都不是用常规字义写的,所用的都是“源头甲骨文”字义。

而且,不管是内容、角度,还是写作风格,这两部古本《老子》看起来都不像是同一位“老子”写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看起来更源头、更久远、更实操。

而《帛书·老子》看起来更"现代"、更理论、更细致。

我们已经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这两部古本《老子》,分别发布在专栏 《黄帝老子真经——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解放“道德真经”——帛书·老子》 中,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

而通行本《道德经》则是后人在不认识“源头甲骨文”的情况下,用各自当时的“知识背景”重新校注的一部作品。

详细的分析,因在其他的专栏中有过论述,不在这里展开了。

第二条分支:

由于“源头甲骨文”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并在各部落的上层被广泛推广,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字义以及“以象赋义”的用法,不可避免地延伸到部落的日常应用中。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演变成了 常规字义的“甲骨文”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很多汉字的字义都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中延伸过来的。

第二件大事:

轩辕黄帝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针对各部族上层的,“第二件大事”则是针对各部族普通民众的。

为了让各部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能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轩辕黄帝专门开发了一套训练方法,并把这套训练方法变成了 社会制度

这种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就是被后世称为 “礼乐” 的制度。

我们现在对“礼乐”制度的认识都属于误解。

其实,我们可以借助释氏的 “以戒为师” 来理解“礼乐”的真正内涵。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从 “知识” 的角度入手。

另一条途径是从 “体验” 的角度入手。

这两条途径从难易度上来看:

“知识”的角度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很难的,原因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述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解释。

“体验”的角度做起来不容易,却是最有效、可行的。

通过 “外在行为” 的改变与自我约束,而逐步感受内在 “心智系统” 的体验,假以时日,就能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效果。

按照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所记载的原理来看: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并不需要“练习者意识”的参予,而是在一种“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自行完成。

练习者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处在一种 “意志宁静” 的状态下,就能完成练习。

“体验”的角度,最容易达成这种“意志宁静”的效果,而“知识”的角度,反而很难达成。

因为“知识”的作用会加剧意识的活动,“意识活动的加剧”是阻碍“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主要原因。

所以,释氏要求弟子“以戒为师”,而不是“以经为师”,通过“外在行为”的 “持戒” ,来达到 “内修” 的目的。

同样道理,轩辕黄帝则要求普通民众通过“外在行为”的 “执礼”与“听乐” ,去感受内在 “心智系统” 的体验,从而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

但是,这种“礼乐”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来的作用,只留下表面的形式。

“礼崩乐坏”就是人们越来越不了解“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结果。

孔子 就是在“礼乐”制度即将消亡的最后时刻,重新发现了“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那位 圣人

孔子的出现,使得由轩辕黄帝所开创的,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延续了下来。

结语

从孔子到曾国藩,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能非常清晰地辨识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功夫” 的特征。

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的阶段,更是把孔子传承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直接称为“功夫”。

不论是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还是王阳明的“心学派”,都把所学之根本,归结于“功夫”。

到了清末的曾国藩,他的“内圣外王”更是“功夫”的产物。

孔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把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以“功夫”的特质传承了下来。

历代后世儒家学者,也都从“功夫”的角度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体悟。

这种“功夫”的传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土壤与底蕴

我们习惯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儒、释、道,把“儒排在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有了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底蕴,释与道的文化,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最终枝繁叶茂。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传承了轩辕黄帝的“礼乐”。

从孔子的传承的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孔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孔子不像“老子”有一个传承的体系。

孔子完全是在一片即将荒芜的废墟上,凭一己之力,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生机,并且又让这种文化重新传承了两千多年。

最终,这种文化将引领人类进入一种全新的文明时代。

所以, 孔子是“功夫”总教头 ,当之无愧! NNydXSxByMR3/Jbd7oKJNLCwluWrOakq6Hw4P1Slqlx8r1AbW1BTdmwUWsXd/Y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