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让全世界知道了“功夫(Kungfu)”一词,这是李小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在当前阶段,真正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获得本质性进取的强大力量,源自“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发挥这样作用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功夫”。
但是,李小龙仅仅是让全世界知道了“功夫”这个概念以及中国武术,却并没有让世界了解“功夫”的真正内涵。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人在内的全世界都还以为:“武术”就是“功夫”的全部。
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对“功夫”天大的误解。
“武术”仅仅是“功夫”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功夫”的全部,更代表不了“功夫”。“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更广泛、更高深的内涵。
而李小龙所掌握的这种“武术”,也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那只是基于“肉体”的大脑反应、肌肉力量以及肢体技巧。
其实质,是中国化的“西方搏击技术”与“西方搏击哲学”,与“功夫”一点关系都没有。
“功夫”的真正内涵,李小龙并不掌握。
站在真正“功夫”的角度来看,李小龙掌握的这些,都属于“蛮力”。他对真正的“功夫”一无所知,本身也没有一点“功夫”。
但是,这并不影响李小龙的伟大。
因为李小龙把“功夫(Kungfu)”这一概念,传遍了全世界,并且让「功夫(Kungfu)在全世界有着很高的关注度与喜好度。
这一成就,远比李小龙懂得“功夫”更有价值,也更为重要。
从一个大的视角来看,李小龙其实为“功夫”走向世界,打下了非常扎实、非常广泛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要“落地”,中国传统文化要“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其切入点与抓手就是“功夫”!
因此,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要在李小龙打下的这个基础上,让全世界了解真正“功夫”的内涵,并且,让更多国人掌握真正的“功夫”。
那么,真正的“功夫”究竟是什么呢?
真正“功夫”的内涵就包含在“功夫”二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中。
接下来,我们将就此进行详细解析。
……
这里,我们为第一次接触“心智玩家”专栏的网友简单介绍一下“源头甲骨文”。
“源头甲骨文”并不是常规文字,而是轩辕黄帝特别创制的“特种图示”,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方法。
常规字义的甲骨文是在“源头甲骨文”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关于“源头甲骨文”的更多介绍,请看“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上图,是金文 “功” 字。
金文“功”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半包结构。
金文“功”字左上部分是个“工”字符。
“工”字符的上下两横“=”字符,在“源头甲骨文”中一般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
而在“功”字中,根据另一个字符的内涵可知,这个“=”字符有更为具体的指向,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重叠结构人体”。
在“=”字符内的“一竖”,表示的意思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回归的“路径”。
所以,金文“功”字左上的“工”字符,表示意思是:“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收,就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金文“功”字下右部分是个变形的古文字“又”字。
这是甲骨文 “又” 字,是个朝左的“又”字,现在这个“又”字上下颠倒了一下,变成了头在下,脚在上的形态。
而且,“功”字中这个变形的“又”字,还把字头向“工”字符的下面特别延伸了过来。
那么,这个上下颠倒,还变形了的“又”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甲骨文“又”字的本义。
甲骨文“又”字,是“人”字的变形。
在“源头甲骨文”中,“人”字表示的意思是:一个“静态”的“显性人体”;
“又”字表示的意思是:一个“动态”的“显性人体”。
明白了甲骨文“又”的本义后,就可以来看这个上下颠倒,还变形的“又”字的涵义了。
按照“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字形的上面表示“隐性世界”,下面表示“显性世界”;字形的右边表示“隐性世界”,左边表示“显性世界”。
所以,请看上图,右上的第一象限就表示“隐性世界”,左下的第三象限表示“显性世界”。
这个变形的“又”字是从右上向左下延伸,因此,表示的意思就是:把“隐性人体”中的“动态——思维与行为”,运用到“显性人体”中。
所以, 金文“功”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就是:
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感知的主体”摆脱了“显性人体”的束缚向“隐性人体”回归,不再运用“显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而是把“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运用到了“显性人体”中。
用现在“高维”的概念来看:
“显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属于一种“低维”能力,从“武术”的角度来说就属于“蛮力”。
而“隐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属于一种“高维”能力。
后者对于前者,具有一种“降维打击”的优势。
大家细品一下……
“功”字的常规字义,就是从其“源头甲骨文”字义引申出来的。
在各行各业中,手上有“功夫”的老师傅,对于普通从业人员都具有“降维竞争”的优势。
上图是甲骨文 “夫” 字。
甲骨文“夫”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夫”字的上半部分是个“一”字符。
“一”字符的“源头甲骨文”字义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
而基于下面这个字符的涵义可知,在这个“夫”字中,“一”字符被用来更为具体地表示:“隐性世界”中的“隐性人体”。
甲骨文“夫”字的下半部分,是个与“一”字符相交叉的甲骨文“大”字。
甲骨文“大”字是一个“显性人体”的正面图示。
这个“大”字的头部向上突破,穿过了“一”字符,表示的意思就是: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回归到了“隐性人体”以后,进一步突破“隐性人体”,深入到了“隐性世界”。
把“这部分字义分析”与“前文"工"字符的分析”对比一下。
“工”字符中的“一竖”,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的练习。
而“夫”字下面那个“大”字向上突破“一”字符,就表示“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进一步提升,从“隐性人体”中突破到了“隐性世界”的深处。
所以, “夫”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就是:
完成了“心智系统转换”以后,“感知的主体”摆脱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回归到了“隐性世界”。
这个情景,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最终结果。
我们把“功”与“夫”的“源头甲骨文”字义都分析清楚了以后,就可以来理解 “功夫” 二字包含的内容。
从“源头甲骨文”字义来看,“功夫”二字所包含的意思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的状态,以及完成练习以后的状态。
“功” 字表示的是在练习过程中的状态。
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已经可以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对于只会运用“显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的普通人来说,形成了“降维打击”的优势。
而 “夫” 字表示的是完成练习以后的状态。
“功夫”的常规字义就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是引申出来的。
“功夫”常规字义的真正内涵就是: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功夫”二字,就是在这个内涵上进一步的稀释,但凡比“常规能力”更强的某种能力都被称为“功夫”。
我们把“功夫”常规字义的真正内涵理解清楚了以后,就会明白:
只要涉及到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就都可以运用到“功夫”。
所以,“中华传统武术”只是“功夫”中的一小部分。
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活、工作都会运用到“功夫”。
大家比较熟悉的《庖丁解牛》,那个把牛解得神乎其技的庖丁,就是一个拥有“功夫”的低级厨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庖丁这一段自我介绍,讲的就是他在解牛过程中,运用他“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的状态。
“神遇”是“隐性人体”的“认知思维”能力,而“目视”是“显性人体”的“认知思维”能力。
“神欲行”是“隐性人体”的“行为”能力,而“官知止”是“显性人体”的“行为”能力。
所以,在中国古代,学习、运用“功夫”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生活、工作中学习“功夫”、运用“功夫” 。
当我们认识清楚了“功夫”的真正内涵以后,就可以明白“中华传统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
其实,所有“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基础上的,对“隐性人体”、“隐性世界”的认识与应用。
而要对“隐性人体”、“隐性世界”进行认识与应用,就必定离不开 “功夫:心智系统转换” 。
因为没有“功夫”,认识与应用只能局限在“显性人体”与“显性世界”的范畴。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国人失去了“功夫”,没有了“功夫”就无法对“隐性人体”、“隐性世界”进行认识与应用。而仅用“显性人体”从“显性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识,那只会产生误解,根本无法真正应用,只会闹笑话。
当我们真正认识“功夫”的时候会发现:
“功夫”二字一起出现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是,“功夫”所包含的内涵,其实在轩辕黄帝开创“中华本源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从“功夫”的角度去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生活在“功夫”中的历史。中华五千年之所以能够精英辈出、文化璀璨、绵延不断,其背后就是有了“功夫”作为基石。
轩辕黄帝究竟为我们开创了什么样的文化?孔子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将在下一篇为大家进一步介绍。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 “功夫” 。
真正的“功夫”是: 一个人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以后,能够运用其“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 “高维” 能力,而“显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属于“低维”能力。
当一个人拥有了“功夫”这样的“高维”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做什么事,都能做到出类拔萃,甚至出神入化。
因此,真正的“功夫”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武术”,但凡涉及到需要运用“思维与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功夫”。
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到了现代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现代人不懂得“功夫”的真正内涵,只会从“显性人体”上去认识自己,不懂得如何从“隐性人体”上去发掘自己真正的“高维”能力。
就拿 “中国传统武术” 来讲,传武无法在与西式搏击的实战中获胜,就是因为习武者不懂得如何练出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所运用的都是“隐性人体”中的“思维与行为”。
而西式搏击拳手专门强化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
如果缺乏运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又不训练“显性人体”上的“反应、力量与技巧”,去与西式搏击拳手实战,那传武只有挨揍的份。
用自己的“缺项”去斗别人的“强项”,哪有不败的道理,哪有不闹笑话的道理?老祖宗在天之灵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所以, “中国传统武术”要复兴,习武者不是要去强化训练“显性人体”,而是要找到应用“隐性人体”中“思维与行为”的能力。
拥有了“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才能无敌于天下。
同样,现代中国人如果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学会运用真正的“功夫”,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就拥有了“高维”能力,那样,中华民族必将真正的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引领 “人类文明进程” 的发展。
而要真正能够学会“功夫”, 孔子 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是 “功夫”的总教练 。
孔子是“功夫”总教练,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以后都会觉得很惊讶,孔子是怎么学会“功夫”的?他的“功夫”从哪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轩辕黄帝所开创的 “中华本源文化” 的说起。
现代人一般都会用西方《进化论》的框架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为越是古远,越是原始,越接近现代,越是先进。
但是,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恰恰不能用《进化论》的框架。
因为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对于“现代人类文明”来说 “出现即是巅峰” 。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人体”中的人,能够运用“隐性人体”的“思维与行为”能力。
用“功夫”的概念来说: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就是要让身处“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都能拥有“功夫”,用“功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高效地生活、工作。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颠覆现代人类常识的。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源,远远领先于“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并不是“科学”的巅峰与终点站,仅仅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站点。“现代科学”目前只能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部分。
而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是一种极其前沿的“科学”,是即将到来的“科学”发展的下一个站点: “全新科学” 。
“全新科学”将颠覆“现代科学”所有的原理、原则、方法,其认知与应用的范畴,将从单一的“显性世界”拓展到完整的“重叠结构世界”。
“人类文明进程”将会因为“全新科学”的到来,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更多的中国人学会“功夫”,并把“功夫”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唤醒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伟大的创新能力,引领“人类文明进程”,这本身就是对“全新科学”最好的实证。
轩辕黄帝在统一了中华大地以后,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轩辕黄帝创造了一种“特种图示”,用于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这种“特种图示”就是安阳甲骨文的前身——“源头甲骨文”。
轩辕黄帝不仅创造了“源头甲骨文”,还向中华各部落推广了“源头甲骨文”。
第二件大事:
在中华各部族中,推广了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这两件大事,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
“第一件大事”形成了两条各自发展的分支。
第一条分支:
记载着“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源头甲骨文”,一开始在各部族的上层中广泛流传,是 上层社会 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主要途径。
但是,“源头甲骨文”不是常规文字,与学习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背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掌握“源头甲骨文”真正内涵,成了天子的 王权象征 。
只有在天子朝廷中的某位世袭官员,才能读懂“源头甲骨文”的内涵。
而被后世一直误以为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就是专门为周朝天子传承“源头甲骨文”的世袭官员。
因此,真正的 “老子” ,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 世袭的官位 。
我们将会在另一个专栏《黄帝老子真经》中,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为大家解读“老子”这两个字。
“老子”这个官位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与“天子”是平级的。
周朝“天子”因为有了“老子”,才真正拥有“天子”的合法性。
因此,真正的老子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在周朝“老子”这个世袭官位中,历代出现过的一系列的人。
其中,有的“老子”为后世所知,并留下了《老子》,还有的“老子”根本不为后世所知,一直在周朝的顶层,研习、传承着“源头甲骨文”中的“心智系统转换”。
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老子》,也不是只有一部,就我们目前研究所发现的,有两部。
一部是湖北荆门出土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还有一部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帛书·老子》 。
这两部古本《老子》都不是用常规字义写的,所用的都是“源头甲骨文”字义。
而且,不管是内容、角度,还是写作风格,这两部古本《老子》看起来都不像是同一位“老子”写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看起来更源头、更久远、更实操。
而《帛书·老子》看起来更"现代"、更理论、更细致。
我们已经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这两部古本《老子》,分别发布在专栏 《黄帝老子真经——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与 《解放“道德真经”——帛书·老子》 中,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
而通行本《道德经》则是后人在不认识“源头甲骨文”的情况下,用各自当时的“知识背景”重新校注的一部作品。
详细的分析,因在其他的专栏中有过论述,不在这里展开了。
第二条分支:
由于“源头甲骨文”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并在各部落的上层被广泛推广,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字义以及“以象赋义”的用法,不可避免地延伸到部落的日常应用中。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演变成了 常规字义的“甲骨文” 。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很多汉字的字义都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中延伸过来的。
第二件大事:
轩辕黄帝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针对各部族上层的,“第二件大事”则是针对各部族普通民众的。
为了让各部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能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轩辕黄帝专门开发了一套训练方法,并把这套训练方法变成了 社会制度 。
这种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就是被后世称为 “礼乐” 的制度。
我们现在对“礼乐”制度的认识都属于误解。
其实,我们可以借助释氏的 “以戒为师” 来理解“礼乐”的真正内涵。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从 “知识” 的角度入手。
另一条途径是从 “体验” 的角度入手。
这两条途径从难易度上来看:
“知识”的角度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很难的,原因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述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解释。
“体验”的角度做起来不容易,却是最有效、可行的。
通过 “外在行为” 的改变与自我约束,而逐步感受内在 “心智系统” 的体验,假以时日,就能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效果。
按照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所记载的原理来看: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并不需要“练习者意识”的参予,而是在一种“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自行完成。
练习者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处在一种 “意志宁静” 的状态下,就能完成练习。
“体验”的角度,最容易达成这种“意志宁静”的效果,而“知识”的角度,反而很难达成。
因为“知识”的作用会加剧意识的活动,“意识活动的加剧”是阻碍“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主要原因。
所以,释氏要求弟子“以戒为师”,而不是“以经为师”,通过“外在行为”的 “持戒” ,来达到 “内修” 的目的。
同样道理,轩辕黄帝则要求普通民众通过“外在行为”的 “执礼”与“听乐” ,去感受内在 “心智系统” 的体验,从而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
但是,这种“礼乐”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来的作用,只留下表面的形式。
“礼崩乐坏”就是人们越来越不了解“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结果。
而 孔子 就是在“礼乐”制度即将消亡的最后时刻,重新发现了“礼乐”制度真正作用的那位 圣人 。
孔子的出现,使得由轩辕黄帝所开创的,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延续了下来。
从孔子到曾国藩,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能非常清晰地辨识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功夫” 的特征。
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的阶段,更是把孔子传承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直接称为“功夫”。
不论是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还是王阳明的“心学派”,都把所学之根本,归结于“功夫”。
到了清末的曾国藩,他的“内圣外王”更是“功夫”的产物。
孔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把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以“功夫”的特质传承了下来。
历代后世儒家学者,也都从“功夫”的角度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体悟。
这种“功夫”的传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土壤与底蕴 。
我们习惯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儒、释、道,把“儒排在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有了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底蕴,释与道的文化,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最终枝繁叶茂。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传承了轩辕黄帝的“礼乐”。
从孔子的传承的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孔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孔子不像“老子”有一个传承的体系。
孔子完全是在一片即将荒芜的废墟上,凭一己之力,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生机,并且又让这种文化重新传承了两千多年。
最终,这种文化将引领人类进入一种全新的文明时代。
所以, 孔子是“功夫”总教头 ,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