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篇
一张“留着长胡须的嘴”,古人想表达什么?奇妙的“源头甲骨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为大家解读了 “知” 字。

这个“知”在《宋明理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字,经过“源头甲骨文”字义的解读,我们发现,“知”字并没有“认知”与“知道”的涵义。

因此,传统“知止”的涵义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知止”表示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回归到了头。

详细的内容,请读者翻看前面的文章。

这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解读,在第二段中反复出现的 “而” 字。

这个“而”字也是个 “源头甲骨文” 字义的字,既没有“递进”,也没有“转折”的涵义。

上图,是甲骨文 “而” 字。

甲骨文“而”字的造字很有趣味,就是一张“留着长胡须的嘴巴”的图示。

甲骨文“而”字上半部分就是“一张嘴巴”的图示,下半部分是“一把胡须”的图示。那么,古人用一张“留着长胡须的嘴巴”,想要表示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而”字上半部分那个“嘴巴”图示,表示的并不是“嘴巴”的意思,而是“源头甲骨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涵: “感知的主体”

甲骨文“而”字下半部分的“长胡须”,其实表示的意思也不是“胡须”,而是借用“留着长胡须的嘴巴”的某种“现象”来表达一种“特定涵义”。

那种“现象”就是:当“嘴巴动”的时候,长在下巴上的胡须也会“同步”跟着动。“嘴巴与胡须”之间的动,是完全“同步”的,不存在“谁先动、谁后动”的问题。但是,“嘴巴与胡须之间的动”存在着“主次”关系,一定是“嘴巴动”为主,“胡须动”为次,不存在“胡须动,嘴巴跟着动”的关系。

因此,古人就借用那种“现象”,来表示一种“特定内涵”。

这种“特定内涵”在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中有很清晰的论述。

在整个“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第二阶段中,有两部分的练习,其中一部分的练习就是:

“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回归到那个“终极位置”以后,“感知的主体”能够感应到“系统自动力”。

在“感知的主体”感应到“系统自动力”的同时,“隐性人体”会“同步顺应”所感应到的“系统自动力”。

这样,整个“重叠结构人体”就会发生相应的行为。

这是在练习“功夫: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 全新的“行为模式”

在这种“行为模式”中,“显性人体”在整个“重叠结构人体”的运行中,已经不发挥作用了,完全由“感知的主体”与“隐性人体”在发挥作用。

这就是“功夫:心智系统转换”快练成时的样子。

中华造字先贤就用这个“而”字表示这种“特定内涵”: “感知的主体”的感应,以及“隐性人体”的同步顺应。

大家体会一下,甲骨文“而”字的造字是不是很有趣味呢?

甲骨文“而”字在上图这段句子中,用来表示的意思是:“而”字两边的内涵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在“而”字两边的“知止”与“定”、“定”与“静”、“静”与“安”、“安”与“虑”、“虑”与“得”都是同步的,不存在先后。

也就是当达到“知止”的同时,“定”、“静”、“安”、“虑”、“得”就同步达成了。

在“知止”与“定”、“静”、“安”、“虑”、“得”之间,是不分先后的,都是同步的。

我们把甲骨文“而”字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清楚了以后,会发现一个问题。

在“而”字后面的那个 “后” 字,表示的肯定不是“前后”的意思。

如果表示“前后”的意思,那么,就与前面的“而”字相矛盾了。

其实,那个“后”字,也是个“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字,与表示“前后”意思的繁体“后”字,是不能通假的。

那么,与“而”字相连,一起反复出现的那个“后”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将在下一篇中为大家解读。 rM8dgeIPuHM4voPSzAzb1jZXDVfWmeUqQPOdWkhY6Go3ryVdakbDernhUD1zd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