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篇
格物致知的“知”,完全没有“认知”的涵义,儒学研究颠覆性突破

“知” 在儒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从《论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大学》的“格物致知”,到《宋明理学》的“居敬穷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讲的都是这个“知”字的常规字义:“认知”。

但是,我们用 “源头甲骨文” 字义解读 古本《大学》 的时候发现,“知”字所包含的内涵,与人的“认知”没有关系。

在古本《大学》,也就是今传本《大学》第一章中,共有三处“知”字。

第一处: “知止而后有定”

第二处: “知所先后”

第三处: “格物致知”

这三处“知”字,没有一个“知”字包含“认知、知道”这类内涵。

那么,这个“知”字在古本《大学》中,究竟包含什么内涵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解读了古本《大学》的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解读古本《大学》的 第二段

第二段因为内容比较多,我们也会用一系列的文章来进行解读,这篇文章,就先从“知”字的解读开始。

一、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的关系

在解读“知”字之前,我们先从整体上来分析一下“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使大家对“第二段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更便于理解具体字的解读。

“第二段的内容”其实是对第一段第四句 “民在止” 内涵的展开论述。

“民在止”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回归,一直回归到其最终的位置,再也回归不了了。

那么,“感知的主体”回归到其最终的位置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就是第二段论述的内容。

第二段所有的内容都是在论述——“感知的主体”回归到最终的位置以后,一个人的 “心智系统” 以及 “行为模式” 所发生的变化。

换言之,如何能够判断“感知的主体”回归到了最终的位置呢?这些“心智系统”以及“行为模式”所发生的变化,就是判断的标准。

“安、静、虑、得”表示的就是这些变化。(注:没有漏“定”)

二、“知”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分析

上图,是甲骨文 “知” 字。

甲骨文“知”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中右结构。

甲骨文“知”字的核心,是中间部分的那个 “口” 字。

甲骨文“口”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

在“重叠结构人体”中,只有“感知的主体”是可以移动的,“功夫: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主体就是“感知的主体”。

那么,在甲骨文“知”字中,“感知的主体”处在“重叠结构人体”的哪个“位置”呢?

这个“位置”就由甲骨文“口”字的左半部分的字符来回答。

换言之,甲骨文“知”字左半部分的字符,在整个造字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确定“口”字的位置。

甲骨文“知”字左半部分字符是个 “干” 的图示。

这个“干”图示上半部分是个“二”图示,表示的意思是:“重叠结构世界”,“二”图示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

“干”图示中间的“一竖”,用来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重叠结构人体”中的运动轨迹,“感知的主体”从“隐性人体”冲到“显性人体”以后,受到“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的掌控,深入认识“显性世界”。

甲骨文“知”字中间部分的那个“口”字,处于左半部分“干”图示的最下面位置,因此,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深陷在“显性世界”中。

甲骨文“知”字的右半部分是一个 “向上箭头” 的图示,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要向“隐性人体”回归。

所以,甲骨文“知”字表示的意思就是:冲到“显性世界”中的“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回收。

三、“知止”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分析

“知止”的“止”字,就是第一段中“民在止”的“止”字,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进行过详细解读。

“民在止”的“止”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一直回归到那个“终极位置”。

那个“终极位置”,就是上图“大学之”的“学”字下半部分所表示的涵义。对“学”字的深入解析,请翻看前文。

所以,“知止”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回归到了那个“终极位置”。

下篇预告:

“知止”后面的“而后”二字,也是“源头甲骨文”,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将在下一篇中为大家解读。 T5cIhWaYDREuJWFy/rerZfbsOXGU5H/5OfiWgRWZYHfUv1hDw6FlYzPTjapkRD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