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早期地图

1777年至1783年间,每当火星位于适宜观测的位置时,英国的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就会用自制的望远镜来观测它,回答了前辈们没有解决的许多细节问题。

让赫歇尔感兴趣的,是火星的自转周期、自转轴的倾斜角,以及轨道的偏心率和自转轴倾角如何共同作用,进而导致火星极冠的变化。虽然,他把观测到的许多特征都画了下来,却唯独忽略了更为普遍的反照率特征。

由于火星的自转轴倾斜,他有时能观测到一个极点,有时又观测到另一个极点,而有时两个极点都可以观测到。

1781年,近日点火星冲日时,赫歇尔证实了马拉尔迪的发现,即南极冰盖没有聚焦在自转轴的极点上。同时,北极冰盖也没有对准极点。他以地球为例,认为极地冰盖由冰雪覆盖。根据太阳交替照射南北半球的方式(由于自转轴倾斜),他推断认为,极地冰盖会在冬季扩张,而在夏季收缩。

根据每晚观测到的火星盘特征,赫歇尔计算出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9分21.7秒。

1783年10月,赫歇尔曾两次观测到火星从一颗恒星前经过,恒星光迅速减弱,由此,他推断,火星的大气层一定很稀薄。然而,他偶尔也观测到一些暂时性的变化,他认为,这些变化是火星上的大气导致的。

综合当时关于火星的知识,我们可以发现,火星已经从天空中的一个光点,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由于自转轴的倾角与地球相似,这颗行星也有季节变化。而且,火星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它在近日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快,一年四季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南半球夏季的长度为156个火星日,冬季的长度为177个火星日。由于这颗行星在近日点接收到的太阳能,比在远日点时多44%,所以,当火星位于近日点时,南极向太阳方向倾斜,此时,南半球夏季较热;而冬季时,南极点向远离太阳方向倾斜,此时,南半球气温较冷。火星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正好与南半球相反,表面变化不那么明显。赫歇尔假设火星上有人居住,他认为,“在某些方面,火星人的环境条件可能与我们相似”。

约翰·海因里希·马德勒(Johann Heinrich Madler)与天文爱好者威廉·沃尔夫·比尔(Wilhelm Wolff Beer)合作,着手研究1830年的近日点火星冲日。比尔是柏林的银行家富豪,有一座私人天文台。他们的目标是绘制一张火星地图。观测了几次火星冲日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草图。他们认为,火星的大气层太稀薄,无法维持剧烈的天气变化,由此推断,火星的反照率特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他们注意到了火星表面反照率特征的大小、形状和色调的变化,观测到了季节变化。1840年,火星地图出版时,他们预测了赤道地区和极地的景象,用字母标识了他们感兴趣的特征。比尔和马德勒共同建立了“地形学”(areography)这一学科,与地理学同等重要。

比尔和马德勒共同测定,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3.7秒。之后,他们重新核对了赫歇尔的观测结果,解决了他们估算的自转周期与赫歇尔估算的自转周期差2分钟的问题。他们发现,1777年至1779年间火星绕轴自转的次数,比他们之前预测的次数多了1次。等人们终于接受他们对火星自转周期的修订结果­,他们的时代也已经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过。

比尔和马德勒在1830年观测火星时绘制的草图。(感谢 Bill Sheehan 供图)

比尔和马德勒于1837年绘制的火星草图。(感谢 Bill Sheehan 供图)

1840年,比尔和马德勒公布了火星极区的投影地图。(感谢 Bill Sheehan 供图)

西奇在1858年和1864年火星冲日时绘制的火星地图。

1858年火星冲日时,罗马诺学院的佩特·安吉洛·西奇(Pietro Angelo Secchi)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白色物体,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后来被称为“白云”的东西。

1860年火星冲日时,火星正好位于近日点,但从欧洲观测,火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偏低。1862年的火星冲日更有利于观测,荷兰的弗雷德里克·凯泽(Frederik Kaiser)绘制了一幅火星地图,与比尔和马德勒的火星地图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惠更斯在1659年、赫歇尔在1783年观测到的自转周期相比,凯泽计算的火星自转周期,精确到了24小时37分22.62秒。(但由于惠更斯最初绘制的火星地图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证明了它们的价值!)英国的约瑟夫·诺曼·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制作了一套精美的火星地图,他后来告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这些地图与比尔和马德勒的研究结果“惊人的一致”。

火星表面的暗黑地带通常被认为是海洋,但在巴黎工作的以玛利·理艾斯(Emmanuel Liais)认为,如果水域面积很大的话,就不可能出现周期性变暗的现象。相反,他认为暗黑地带是干涸的海床。随着极地冰盖向大气中输送水蒸气,那里的植被开始生长。西奇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冰盖的季节性变化“只能用雪的融化或云来解释”,因为水是“雪”在自然界中的天然形态,很显然,“海洋和大陆的存在……”都证明了他的说法。英国地质学家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曾在1862年火星冲日时持续观测过火星,他说,如果暗黑地带是开阔的水域,那么,他应该能看到太阳的反光,实际上却没有看到。

威廉·拉特·道斯(William Rutter Dawes)在1862年和1864年的火星冲日时,绘制了很多火星地图。天文著作的多产作家理查德·安东尼·普洛克托(Richard Anthony Proctor),在1867年利用这些观测数据制作了一张地图,比之前比尔和马德勒绘制的地图要详细得多。更重要的是,他用研究火星的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火星上的特征。最初,惠更斯绘制的火星上显著的V形地带被命名为凯泽海,比尔和马德勒在赤道上发现的小黑点“A”被命名为子午线地区。然而,由于普洛克托过分偏袒英国天文学家,招致了批评。更糟糕的是,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他用朋友的名字命名了一片海洋、一个海域、一道海峡、一条海湾、一座岛屿和一个大陆!

1870年,普洛克托发现,他分辨出了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66年绘制的地图上出现过的特征。以长达200年的时间跨度为基础,普洛克托将自转周期精确到24小时37分。他还指出,在这段时间内,即便测量误差只有0.1秒,也会导致自转周期出现2小时的误差。

1871年的火星冲日时,法国巴黎的卡米尔·弗拉马利翁观测了火星。1876年,他发表火星地图时,保留了子午线地区的名称,将其更名为子午线湾。

1892年,弗拉马利翁在《火星及其宜居环境》一书中,引用星云假说作为证据,证明火星的演化速度比地球更快。在此基础上,他推测认为,火星表面受到了严重侵蚀,整体上很平坦,如同地中海那样深的海水淹没了海岸线,导致季节性变化。

星云假说

受土星环的启发,1796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提出,旋转的气体星云受引力坍缩形成了太阳系。得出这一结论的分析过程主要参考了当时的几个重要发现:

(1)所有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2)所有行星都以自转轴为中心,沿着公转的方向自转。

(3)除微小偏离外,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运行。

拉普拉斯说,当星云收缩时,角动量守恒会使自转速率增加。它会不断剥离一些组分,释放自身“过剩”的角动量,从而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同心环。当位于中心的物质形成太阳后,每一个同心环都会凝聚成一颗行星,在离太阳一定距离的近圆形轨道上运行。根据这一推理,火星比地球形成的时间更早。这样说来,火星更古老、受侵蚀的情况更严重,由于火星的体积更小,内部热量会迅速丢失。

虽然星云假说在当时被广泛接受,但后来的数学分析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拉普拉斯认为的那样。

凯泽在1864年绘制的火星地图,显然要比之前比尔和马德勒绘制的地图更好。望远镜观测时看到的火星是倒像,所以,在他们绘制的墨卡托投影地图上,南极位于上方。(感谢 Bill Sheehan 供图)

1867年,普洛克托利用道斯在1862——1864年绘制的火星地图,首次绘制出包括两个半球的火星地图。

1893年《作为行星的火星》出版后,弗拉马利翁回忆起18世纪约翰·海因里希·兰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的推测,认为火星上的黄褐色地带有一种特有的植物。“为什么火星的植被不是绿色的?”弗拉马利翁指出,叶绿素由两种化合物组成,一种是绿色,另一种是黄色。“黄色化合物可以单独存在,或者说火星上可以没有绿色化合物,只有黄色化合物。” vXUKZIwU2c+n9gF2f4qtROZB+WodPGa+7Y3McoVcTI+wQ9WKYeaICAiE3bpipm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