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火星,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星

在人类的文化意境中,火星不似洁白如玉的月亮,能给人思乡、温暖的情感寄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把夜空中的这颗红色行星,与血腥、灾难、死亡联系在一起,看到它唯恐避之不及。在中国古代,火星被称为“荧惑”星。古人认为,火星荧荧似火,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行踪捉摸不定。“荧惑守心”甚至被视为象征灾难来临的“至凶”星象。但是,火星之所以会在心宿内停“留”,只是因为从地球上看过去,火星似乎与心宿二靠得很近。其实两者中,一个在太阳系内,一个远在数百光年以外,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压根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在古希腊神话中,火星被称为战神阿瑞斯(Ares),是宙斯与赫拉的儿子,属于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之一。在罗马神话中,战神被称为玛尔斯(Mars),是朱庇特和朱诺的儿子。Mars也是火星的英文名称。

每隔26个月地球正好位于火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被称为火星冲日。太阳刚落山,火星就从东方升起,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望远镜发明后,天文学家利用火星冲日的时机,绘制了一系列火星地图,虽然那时候看到的火星还比较朦胧。最初只是肉眼可见的一个小圆点,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圆盘,接着识别出火星圆盘上的一些宏观特征,如V形黑斑、南北极冰盖等。他们认识到,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似,自转轴也像地球一样是倾斜的,因而也会有一年四季。他们甚至还推测出,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可能还会有云层。本书中附有不同时代绘制的火星地图,直观展现了人类对火星认识的逐步深化。

人类认识火星的最主要的成就,还是进入航天时代之后取得的。从刚开始时远距离蜻蜓点水式的飞越探测,到实现环绕火星进行全球遥感,再到航天器登陆火星表面,派出火星车进行巡视;从早期搭载在“火星探路者号”上小巧玲珑的“索杰娜号”火星车,到双胞胎火星车“机遇号”和“勇气号”,再到正在执行任务的“好奇号”火星车;三代火星车的质量从11.5千克、170千克,提高到900千克,体型一个比一个大,着陆技术一次比一次先进,功能一个比一个强。火星探测由表及里,从对火星表面的探测,到探测火星内部的能量和结构。这一切,展现的是火星探测技术进步的历程。

火星探测在技术上并不容易。就登陆火星而言,1971年,“火星3号”成为首个登陆火星的航天器,虽然“海盗1号”(1976年)、“海盗2号”(1976年)、“索杰娜号”(1997年)、“机遇号”和“勇气号”(2004年)、“凤凰号”(2008年)、“好奇号”(2012年)都成功登陆,与此同时,也不应忘记,建立这些成功的基础是“火星2号”(1971年)、“火星6号”(1973年)、“极地着陆器”(1999年)、“深空2号”(1999年)、欧洲空间局研发的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2003年)和“斯基亚帕雷利号”(2016年)等失败任务的累积。这些价值数十亿的航天器,虽然一个个消失在太空中,但并没能阻挡我们前赴后继探索火星的步伐,才换来了如今火星登陆技术的逐渐成熟。

长期以来,火星探测似乎是美国人的专利。正如20世纪60~70年代美苏在载人登月领域的竞争,早期火星探测同样以美国人的胜利宣告终结。1998年,日本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遭遇失败。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和印度先后加入火星探测行列。在2020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欧洲空间局将和俄罗斯联合实施火星生命2020计划,美国也会发射价值20多亿美元的新一代火星车。而中国,将独立自主开展首次火星探测,从零开始,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跨越。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探索计划中,火星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根据特朗普签署的太空政策一号令,美国把太空探索战略聚焦在“从月球到火星”的宏伟计划。航天员将从地球出发,在五年内登陆月球。但与阿波罗时代的载人登月不同的是,这次不仅要实现重返月球的壮举,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远大:计划在2033年左右,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登陆火星的梦想,实现从月球(卫星)到火星(行星)的跨越。

火星曾经备受科幻作家的青睐。这颗红色的星球,给了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19世纪,科幻作家根据望远镜中看到的隐隐约约的“蛛网”结构,想象认为,火星上的居民正面临着干旱灾害,他们挖掘了大规模的运河网络,将极地的冰雪融水,输送到赤道地区进行灌溉,以发展农业。当代科幻大师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创作了人类太空移民计划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2015年,硬科幻太空大片《火星救援》上映,再次将人类对火星的幻想拉到极具现实感的未来场景。

火星塞勒姆地区新形成的撞击坑

“火星勘测轨道器”拍摄的塞勒姆地区的撞击坑。从陡峭的边缘和保存完好的溅射物可以看出,这个撞击坑形成的时间相对较近。(感谢 NASA 供图)

随着一个个轨道器环绕火星进行全球遥感,一台台着陆器登陆火星表面,一辆辆火星车在表面行驶,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火星已经成为除地球以外,人类了解得最为透彻的一颗行星。

这些年来,搜寻火星上的水取得了重要进展。刚开始,人们只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海岸线、冲积扇、三角洲等大规模的水流遗迹。后来发现,火星的极地冰盖下面有大型的湖泊;大气中有微量的水,甚至可以结成露珠;土壤中有水,含水量相当于地球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量。再后来,又在一些峭壁和悬崖等特殊的地区,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冰层,冰盖下的大型湖泊,甚至可能还有正在流动的液态水。所以,火星上一点也不缺水。

跟地球一样,火星也是类地行星的一员。我们知道,现在火星上还没有发现生命。但是,火星曾经跟地球一样,有过温暖湿润的环境,有过浓密的大气层,拥有江河湖海的时间可能长达十亿年。一些盆地内的湖泊,水质呈酸性,环境也很稳定,与地球上生命起源时的水环境很相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火星探索的关键问题将聚焦在,火星上到底是否孕育过生命呢?如果有证据证明,火星上有过生命,那么,生命在宇宙中就不再是独一无二奇迹般的存在,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最终证明火星上没有孕育过生命。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不仅十分孤独,而且尤为宝贵,传统的生命起源理论将面临重大考验。

研究火星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认识地球,造福人类。如果我们考察太阳系的宜居带,就会发现,宜居带靠里侧的是地球,靠外侧的是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一颗行星,也是人类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居的行星。目前,国家力量仍然是火星探测的主力军。同时,商业力量也在崛起。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重复利用的火箭、重复利用的飞船,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从地球到火星的廉价航线。一旦建立这样的航线,人类在火星上生活将不再是科幻故事。马斯克甚至放言,地球不配他为之牺牲,要死就死在火星上,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火星上退休。说实话,我特别希望他能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然觉醒,假以时日,这些民营公司的力量和前景不可小觑。

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火星全书》,是因为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望远镜发明之前,人类对火星的肉眼观测,到望远镜发明后,对火星的早期观测,再到航天时代对火星的深空探测,展现了人类认识火星的历史图景。不仅介绍了火星探测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还展望了人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登陆火星的愿景。不仅介绍了实实在在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还介绍了以火星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不仅介绍了火星表面的地形、水、大气、环境,还介绍了火星内部和地下的情况。因此,这是一本介绍火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景式的科普书,把它称为《火星全书》是十分恰当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片荒凉的火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地球,珍惜地球,积极行动起来,应对地球面临的环境变化。

充满希望的火星,吸引着我们前往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人类这个物种能否永续生存,取决于我们对火星的探索。

火星探测已经有50多年历史,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印度、日本等,都曾经实施过火星探测。中国作为火星探测的后起之秀,在综合考虑航天技术能力和国际火星探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论证,终于启动了火星探测工程,计划在2020年,实现环“绕”、“着”陆、“巡”视。在一次任务中,实现以往需要两到三次任务才能实现的目标;在2030年前后,中国从火星上采集土壤和岩石并返回地球。我国将从火星探测的旁观者,正式登上舞台的中央。希望我们翻译的这本书,有助于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有关火星的知识,激起他们对这颗红色星球的好奇。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接过火星探测的接力棒。


郑永春、刘晗
2019年5月于北京 BPjOlmwQePZg3e8az0kWxvMtijVJX29h2Io28B0nogzKiA+JG8zkFMPvLPcyNJ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