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何谓工程师文化

韦青
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这个巨变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确定性消失,但又试图找到确定性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个技术昌明,但又担心技术发展失控而为人类埋下祸根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因怕犯错误而忽略科学的进步的不断试错的时代。如此矛盾、兴奋、迷茫、企盼的复杂心态,可能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很多在不确定性时代坚持努力探索的人都有的。因此,人类要面对的现状是:在拥有了新的哲学观念、科学知识和改变世界的创新技术之后,如何切实解决当下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

这里的重点是“当下”和“现实”,巨变时代下的问题过于现实、过于紧迫,我们虽然可以尝试用理论、概念、愿景来描述解决的方案与步骤,但是无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而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只能通过结果来证明。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验证标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事方法和风格,恰恰是工程师的立身之本。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本书要强调向NASA学习工程师文化。

航天事业具有特殊性,有太多的未知与不确定性,“进入太空从来不是过家家”。因此,航天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有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还必须依靠非常可靠的工程能力,换句话来讲就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火箭不能掉下来,宇航员要健康地回到地球。如同书中NASA飞行总监所说的“我们要让这艘飞船上的宇航员回家,我们必须做到”,这里面来不得半点含糊,也没有任何重来的机会。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个鲜活的、有时甚至是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NASA的领导风格和方法首先是以真正完成任务为导向的,这带有深深的工程师文化烙印。也就是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领域中,我们可以借鉴NASA工程师的方法:学会驾驭不确定性,而不是试图找回确定性;学会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是试图强求时代适应自己。我们要感谢本书作者的努力,通过梳理NASA的成长过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组织如何在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完全无法预估的状况下,以工程师文化融入组织,并带领团队成功挑战一个又一个貌似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将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带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虽然我从未从事过航天领域的工作,但是回顾多年职业生涯的经历,我时常感叹这种严谨的工程师文化在我应对事业中的挑战时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因为它的书名而产生了兴趣,但随着一页页的深入阅读,每一个鲜活的案例以及当事人对于当初决策心路历程的回顾和解读,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尤其看到诸如“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进步”“风险管理没有捷径”等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我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而当看到项目主管的家人跟员工讲“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什么时候打电话都没关系,只要你需要他,就只管打电话过来”,看到被称为GASSERs的乔治·阿比的星期六审查会在每个星期六上午8点进行,以确保空间站项目按计划推进,而会议没有固定的结束时间,实际的会议时长从来没有短于4个小时,只有在与会人员讨论完一个星期的所有工作并为下个星期的活动制订计划后才会结束时,也会对工程师承担的责任与压力感同身受。本书所体现出的NASA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人才的关注,以及对于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沟通交流的不懈努力,无不在证明,无论我们身处何种行业、执行何种任务,只要这个行业或这种任务具备一定的复杂度和一定的不确定性,借鉴以NASA工程师文化为代表的范式与方法,将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如果我们的工作会像NASA的决策那样关系到人的性命,那么本书所介绍的一个个案例、每个章节之后总结的诸多要点,以及本书最后的那14条指导方针和7条需要避免的陷阱,都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谈谈到底何为工程师文化。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我们有标准答案吗?其实截至目前,人类对于何为科学、何为技术、何为工程各执一词,远没有达成共识。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虽然人类因为思想的进步而发明了语言,使语言成为人类思想的表征和符号,但同时人类也因为语言而桎梏了思想。因此,当谈到工程师文化的时候,我们不必执着于如何定义这个名词,我们只需要了解为什么需要工程师文化,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文化创造出造福人类的文明。

我个人的理解是,工程师者,造物者也;文化者,以人为本而化成天下也。那么,对于工程师文化的其中一种解读可以是“以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人造物为目标的各种带有物质与精神属性的观念、制度、方法、流程与知识的总和”。同时,由于人类造物需要科学知识、创新技术,而人类也可以通过造物产生新的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因此我们不必强硬地拆分科学、技术与工程,而要把它们理解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明白了这一个基本点,有助于大家更加自如地在科学的探索、技术的创新与工程的实现之间“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势”制宜地穿梭跳跃,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不拘泥于它“叫什么”,而关注于它“是什么”,以及它在什么前提下“是什么”和在什么前提下“不是什么”。这种专注于“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异存同”的思维模型也恰恰是工程师文化中不拘泥于表象而着重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深刻思想体现。

另外,谈到中国的工程师文化,不禁让人想起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工程师所创立的伟大成就。钱学森先生的《工程控制论》是一本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工程学名著,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的最后一章,钱学森先生在讲述基于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误差控制“复合方法”的实现机制时,强调“利用许多不可靠的元件组合成一个非常可靠的系统的特殊方法”。在我看来,这就是工程师文化的鲜明体现,它强调的不是单方面的优秀与先进,而是系统观念,关注整体系统的最终产出是不是最优解,这也是当下热门的机器学习领域所强调的应在本地最优解与全局最优解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进入本书开启的世界,一些在航天发展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慢慢出现在我眼前,比如写出打动人心的《暗淡蓝点》( Pale Blue Dot )的卡尔·萨根(Carl Sagan),以及通过简单的冰水实验向听证会证明“发现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前辈们的成功就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见证一种全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工程师文化的发扬光大。我坚信,这种工程能力的建设能够帮助个人、组织、国家乃至全人类为迎接伟大的时代做好充足的准备。 ogCnzKYcVUQPuKAB122tjjWQY5TOTeyZFJAHnZ+BHlgO5g4cvlxoQoIpDx2Y0m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