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这次当“愤青”的结果出乎意料

保定,是京师的南大门,也是炙手可热的直隶总督的治所。此处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可谓京畿辅善之地。

在保定城东北郊,建有一所直隶朝廷陆军部的军校,包括校本部、分校、大操场、靶场四部分,占地总面积达1500余亩。校园呈正方形,军校的北部,原是一座关帝圣武庙,庙中并立两棵挺拔高耸的柏树,二树中间悬着一口大钟,军校的一切活动均以钟声为号。在关帝庙左右,对称建有讲堂和学生宿舍。步兵连队的学生住西部,骑、炮、工、辎重连队学生住东部。关帝庙向南,有个宽敞的坪场,长官常在这里给学生训话。再向南穿过坪场,拾级而上,有座是礼堂,大门坐南向北。军校南部界以围墙,乃校官住宅区,学生不准随便进入。从关帝庙而南,一条甬路直通军校大门,门外是广阔的操场。校内有马厩,专门为骑兵连备养百余匹战马,全校用电灯照明。

这所军校,大名鼎鼎,有些来头。同治九年,也就是西历1870年,李鸿章奉调直隶总督,遂提师北上,驻节保定。这位以办洋务闻名中外的直隶总督,念念不忘的是办洋务。一番考察后,李鸿章以为保定有“地利”,于是,便调集人力物力,创建了一座新式军事学堂——将弁学堂。1901年为实行新政,朝廷下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此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便将保定将弁学堂改名为武备学堂。两年后,朝廷设立了练兵处,推广袁世凯的北洋练兵经验,武备学堂又改名为保定北洋协和学堂,招收了两期学生,学制两年。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因朝廷“仿行宪政”之故,改革官制,设立陆军部,保定北洋协和学堂随之改名为陆军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学校的一切费用,都由陆军部拨给。

不用说,能够考取保定军校,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件相当荣耀的事。

光绪三十三年,西历1907年,保定军校又招收了一批新生。这一天,新招收的炮兵科的学生,正在教室上课。

当天的课程,是军医课,授课的,是一名日本教官。此人一向态度傲慢,骄横至极。学生们对他,真是又恨又怕。

也难怪,1895年,甲午一战,中国海军连同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全军覆没,惨败于日本。10年以后,号称欧亚大国的俄罗斯,为与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了一仗,败在了日本手下。蕞尔之国的日本,俨然是世界强国,亚洲霸主,咄咄逼人,巴不得找到点碴儿,挑起些事端,以逞其用兵掠土的野心。

“看到了,这,是一块泥土。”日本军医教官开始授课,“这块泥土,就好像是你们支那;这块泥土中,有四亿个微生虫,正如你们支那的四亿人口。”

教官的话一出口,学生们惊呆了。

突然,有名学生从前排的座位上“噌”地站起身,一个箭步冲上讲台,拿过那块泥土,“嚓嚓”几声,掰成八块,拿着其中的一块,对着那位骄横无耻的日本教官,义愤填膺地质问:“日本有五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五千万寄生虫依附在这八分之一的泥土中呢?”

“好!问得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喝彩声。

日本教官目瞪口呆,面红耳赤,缓过神来后,恼羞成怒地指着那位冲上讲台的学生说:“你,为什么没有辫子?定然是革命党!”

这个没有辫子的年轻人,就是蒋介石。他在日本期间剪了辫子,到军校后,满族学生对他怒目相待,视同敌寇。蒋介石不得不分外小心。想不到,今天被这个日本教官给点出来了。他灵机一动,继续质问日本教官说:“只问你譬喻对不对,莫要问这题外事。”

日本教官无言以对,立即报告军校总办赵理泰,要求对蒋介石予以严惩。

蒋介石这才从愤怒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

他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

那还是发生在4年前的事。

那一年,家乡奉化县县城设立了一所新式学堂——凤麓学堂。蒋介石为接受新式教育,不厌路途之遥,毅然赴学堂就学。到了学校才知道,凤麓学堂虽号称新式学堂,但是除了设有英文、算术等新科目外,教学仍以经史为主,学校的一应规制和讲课内容还是旧式的那一套,与以前的私塾课堂并没有大的区别。可是,受新思潮影响,前来就学的年轻人,思想激进,无所畏惧,所渴盼者,只是一个“新”字,对学校的教学,自然就感到不满。于是,他们提出了三项“改革教育方针”的要求,其中最为积极的,就是16岁的蒋志清,同学们遂推举他为代表,与校方交涉谈判。

毕竟,所谓新式学堂,刚刚开办,难免有新瓶旧酒之状;况且还有最高当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哪里容得学生组织起来向校方提出改进教学的要求?这无异于以下犯上,近乎于造反了!

校方对学生的过激行为难以容忍,便决定拿带头者开刀,以收杀鸡骇猴之效。于是,气势汹汹地给蒋志清加上一个“首谋捣乱”的罪名,决定开除其学籍,送交官府究办。

此消息一公布,全校学生哗然。纷纷向校方提出抗议。蒋志清更是毫不示弱,脸红脖子粗地与校方据理力争。最后,校方为减少影响,避免事态恶化,不得不撤回开除蒋志清学籍的决定,送交官府究办云云,自然也就不再提起。这场风波,以志清的胜利而告结束。

与校方据理力争,辨别理论时,蒋介石因情绪激动,血气上冲,总是憋得满脸通红,加上他在这次活动中是统帅人物,同学们便给他送了个“红脸将军”绰号。

可是,胜利给“红脸将军”带来的,是学校和老师对他的成见和处处刁难,使他在凤麓学堂的日子,甚是难熬,不得不心灰意冷地离开奉化,转往路途更为遥远的宁波求学。

4年前的一次拍案而起,尚可拂袖而去,这次怎么办?

蒋介石心里最清楚不过,进入保定军校,是他实现命运转折的关键一步。况且得来这次机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去年冬,蒋介石按照英士兄长的指引,从日本回国。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备考保定军校上了。他异常看重这次难得的机遇,废寝忘食,志在必得。

蒋介石全力以赴备考,亲朋好友则在四处打探着军校招生的有关消息。越打探越感到希望渺茫:保定军校在浙江省招生名额为60名,而其中的46名,都是由官府依照门第高低和官阶等级保送和递升的,真正在民间通过竞争招生的人数,仅为14人;而报考的人数则超过了1000人,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天遂人愿,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榜上有名。

这是20岁的蒋介石迈出的改变命运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溪口到保定,没有便利通道,水陆跋涉,用了一个多月。此生中,蒋介石第一次北上中原。这次长途跋涉,领略北国风貌,茫茫乾坤,20岁的年轻人,禁不住心潮澎湃,也曾暗暗发誓,要勤奋学习,掌握真本事,以奠功业之基。

难道,刚刚迈出第一步,就要跌倒吗?因为,蒋介石清楚校规:凡反对教官,轻则除名回籍,重则治罪。

但是,面对那个傲慢无礼的日本教官侮辱国格、人格的厥词,有大志向者,岂能瞻前顾后、置若罔闻。恰恰是这种时刻,才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胆识和志气,显示出一个人是凡人还是卓尔不群者的机会啊!

对于一个底层青年来说,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成为圣贤豪杰的资格,而要崭露头角、出类拔萃,就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面前,显示出与众不同。

果然,炮兵科新生蒋介石在课堂上义正词严反击日本军医教官的事,当即就在学校传开了。蒋介石,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浙江人,一夜之间,成了保定军校的名人。校内各科各届的学生,纷纷慕名主动接近他,希望与之结为朋友。

不过,学生是学生,学校当局会怎么看?谁不知道,当下的中国官场,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当局,无不畏日如虎、谈虎色变。

真是万幸,总办赵理泰不是一个势利小人,有些民族大义,知道此事错在日本教官,不在这位叫蒋志清的学生。但是,谁都知道,惹了日本人,闹不好是会出大事的。所以还必须要照顾那个日本教官的脸面,给个台阶下。于是,便将蒋介石狠狠训斥一顿,然后不了了之。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总算平息了。

但是,真正的考验,应该是在风波平息之后。4年前凤麓学堂的经历,正是如此。

不久,蒋介石就遇到了一次检验的机会。

这年冬,陆军部决定从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日文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人赴日留学。

看到这个告示,蒋介石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说到底,保定军校只是跳板,蒋介石是要通过这个跳板达到去日本学军事的目的,而且越快越好。

可是,陆军部的告示说得很明白,此次赴日留学的人,是从日文班的学生中考选;而蒋介石,是炮兵科,不是日文班的学员,他,没有报考资格。

蒋介石不甘心,他想争取到这次机会。

不争取,就没有希望;争取,就有一丝希望。没有希望和有一丝希望相较,应该选择后者。

于是,蒋介石精心撰写了一份申请报告,说陆军部是规定此次考选留学生的对象是日文班学生,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日文班学生懂日文?而本人虽然不是日文班的,可是不久前去过日本,已经学会日文,就事实而言,就相当于符合资格了。因此,请求学校准许本人参加选拔考试。

申请递出去之后,蒋介石心里忐忑不安。

毕竟,他很清楚,自己明明不符合条件,虽然来了个逻辑推理法证明自己事实上具备了条件,恐怕学校当局未必听得进去。人家按照条文办,谁也说不出什么。而破例,多少还会承担风险。何必为了一个素不相干的年轻人承担风险呢?况且,这个年轻人,不久前还惹了一场风波。

蒋介石越想越觉得希望渺茫。

看来,此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将与自己失之交臂了。

明知道希望渺茫,却还是焦急地等待。越是觉得希望渺茫,越看重这丝希望。好几天里,蒋介石食不甘味,寝不安神。

眼看考试的日期已经到了,蒋介石始终没有等到任何消息。第二天,就是考试的日子了,直到熄灯,还是没有消息。断念的蒋介石反而沉沉睡去了。

这时,突然有人提灯传信,通知蒋介石,经研究,决定允许他参加此次留日学生选拔考试。

蒋介石大喜过望。

机会终于争取到了,但是也仅仅是机会而已。愿望能不能真正实现,还要成绩说了算。

考试结果很快出来了:蒋介石顺利过关。

不能不承认,从古至今,考试,是中国底层的年轻人打开改变命运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切都尘埃落定,蒋介石才知道,正是自己义无反顾冲上讲台反击日本教官的举动,令赵总办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反复权衡后,为了不引发事端,等到最后一刻,才通知蒋介石,破例给了他这样一次机会。

谋事在人,此言不虚啊!蒋介石难免感慨万千。

假如自己因知道不符合条件而不去主动争取;即使争取了,假如当时自己没有挺身而出台反击日本教官,校长或许不会破例;即使破例了,假如自己的本事不够,考试不合格……每一个假如,都是一道关口,一个关口没有过去,出人头地的梦想就可能破灭。

人生固然充满变数,可是,归根到底,事在人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就要主动争取。

眼下,满怀成功的喜悦,年轻的蒋介石,向着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又要迈出新的一步了。 SmR5nmyR04ugULVeIxIrWWwtXmS4V5JgNcycH4fR9gP+KAEykpWNdcODfTh0vU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