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在姑娘的床上酝酿大事

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

这年夏天,还看不出有大事发生的迹象。

要说,在春夏之交,已经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外的大事。

这一年的4月27日,孙中山直接策划,黄兴亲自上阵指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但是仍以失败而告终。殉难的优秀党人达72名之多。

5月8日,清廷发布《新订内阁官制》,宣布接受立宪派的请求,设立责任内阁。旋即发布责任内阁名单,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举国为之哗然。

只不过,与半年后即将发生的大事相比,这两件大事,就相形见绌了。

但是,夏季里,还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发生更大的事。

局势扑朔迷离,瞬息万变,已经结束了振武学校在校学习的全部学业,即将被分配到部队实习的蒋介石,利用暑假,匆匆赶回国内。

此次归国,蒋介石一如既往,一下船,就去拜见英士兄长。

此次的会面地点,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地方——法租界五马路群玉坊的一家堂子。

这爿堂子只有一个叫筱翠云的“先生”,有两个娘姨服侍她,其中一个负责管理“先生”的衣物首饰,为“先生”梳头,并做招待客人等轻巧活,称“细作娘姨”。

陈其美非常忙碌,送走了一批客人,才与蒋介石会面。

两个人躺在“先生”屋里的床上,舒展身子,蒋介石感到很是惬意。

“先生”暂时避开了,一位娘姨在忙着倒茶、拿瓜子。

说是娘姨,俗称老妈子、小大姐,其实未必“老”,给他们两个人倒茶送瓜子的,就是一个和蒋介石年纪相仿的娘姨。

这位娘姨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两眼不住地在他脸上看来看去,似在传递着某种情意。

递茶的动作也格外轻柔,周到。

蒋介石见这个女人生得明眸皓齿,面目娟美,皮肤白皙,修长适度,体态丰腴,不禁怦然心动。

“你叫什么名字?”蒋介石忍不住问。

“姓姚,名阿巧。”娘姨细声回答,露出甜甜的笑意。

蒋介石记在了心里,他还要继续问什么,英士兄长说话了:“怡琴,你先出去,有事会叫你们,不叫,你们谁也不许进来。”

“英士兄叫她怡琴,可他对自己说她的名字叫阿巧;或许,阿巧是她的真名,怡琴是她的花名吧?在风月场上,对客人说出自己的真名,何意呢?”望着阿巧关门而去,蒋介石思忖着阿巧对他的言谈举止中包含的意味,有些怅然若失。

直到英士兄长很严肃地说出“现在的局势很复杂也很关键”这句话,蒋介石才回过神来。他没有想到,躺在姑娘床上的英士兄长,谈的,竟是有关革命的话题。

从英士兄长的谈话里,蒋介石了解到了局势的严峻。

春夏之交的广州起义失败,对同盟会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次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的。

也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行动。

去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按照计划,此次举事,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800人组成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但是,起事后不到3天,还是失败了,而且损失更为惨重。

此次失败,当即导致同盟会内部意见分歧,上层发生严重分裂,陶成章带着光复会骨干又重新自立门户。孙中山也发出“不能及身以见其成”的喟叹,遂再做世界漫游,“专任筹款,以接济革命”,将国内计划一切都委托给黄兴与胡汉民二人;而黄兴则组织暗杀团,革命的方式,以原来的举事,改为以暗杀为主。

听了陈其美一番话,蒋介石很是沮丧。

“但是,为兄不仅不悲观,反而觉得时机正在成熟!”陈其美兴致勃勃地说,“就清廷而言,实在已是虚弱不堪,并且一直在自掘坟墓。光绪帝和西太后死后,立了一个孩子,二十几岁的载沣摄政,又把北洋新军的统帅袁世凯贬斥回籍,清廷已经没有什么支撑局面的得力人物了。”

蒋介石说:“我在东京就听说一句民谣,说是‘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足见民心对清廷已无指望可言。”

“现在当政的摄政王载沣,是个愚蠢至极的人物,”陈其美继续分析局势,“贬斥袁世凯是一大失策,更为失策的是,君宪派三番五次吁请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结果载沣竟弄出了一个‘皇族内阁’的怪胎,这对党人,对革命,真乃最大的支持!”

“是啊,”蒋介石把在东京听到的舆论反应说了出来,“舆论皆云,‘皇族内阁’的出笼,表明清朝政府仍将国家权力视为一家一姓之私产,他们不仅不信任汉人,甚至也不信任无血缘关系的满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亲贵。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也正好说明,清廷分明就是骑在汉族头上的‘鞑虏’,是一个异族压迫政权,若要去除此压迫,舍革命而无二途。那么革命党人反清排满和实行种族革命就是名正言顺的了。就连醉心于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也愤然说出了‘将来世界字典上决无复以宣统五年四字连属成一名词者,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的话。一贯反对革命的梁启超都这么说了,那清廷剩下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正是如此,”陈其美兴奋地说:“我和宋教仁,与同盟会首脑部的看法相反,现在的局势,恰恰是革命的时机。别看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了,朝廷加强了戒备,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中,其实这是回光返照,越是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越说明朝廷的虚弱,越引起军心离散,民怨沸腾,这正是革命的良机。”

蒋介石很赞同英士兄长的判断,说:“小弟以为,英士兄和宋教仁先生的见解,高人一筹。”

“但是,不能再延续既往的路径,‘经营南洋,边陲起事’策略应该改变。我和宋教仁多方研议,觉得革命地点宜居中而不宜偏远,革命日期宜缩短而不宜延长,战争地域宜狭小而不宜扩大。为此,我们制订了‘革命三策’:以中央突破一举占领北京为上策,但是施行起来有困难;以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成立革命政府然后北伐为中策;以在边陲举事为下策。与其在边陲进行旷日持久的武装举事,不如在腹地发动,犹如将尖刀直接插入清廷心脏,反可缩短战祸,提早成功日程。”

蒋介石一扫迷茫、悲观情绪,很是振奋,也越发敬佩英士兄长。

“适才,我们还在磋商筹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之事,以为策划、指挥长江各省革命的总机关。”陈其美也很兴奋,把重大秘密,透露给了蒋介石。

“孙先生和黄克强先生会支持吧?”蒋介石问。

“宋教仁已经说服他们了。或许内心未必赞成,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在,党人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上海这里了。”陈其美很是自豪地说,“这四年来,为兄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白手起家、重整旗鼓,从空言渐进于实行,远在海外的孙先生,从对我几无所知,今日终于到刮目相看。孙先生和黄兴都对宋教仁说,我陈其美在上海奔走革命,慷慨持义,秘密勇进,党势为之一振,凡是同志,无不敬佩。眼下,同盟会中部总会中,一切事务,是由我来主持。”

“英士兄胆识、才干、策略,非一般人所能比肩。”蒋介石由衷地说。

“到上海四年了,我没有革命举动,外界有各种各样的传言乃至误解,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我的策略。”陈其美颇是得意地说,“党人以往举事总是失败,就是触角不深,基础不固。所以我到上海重整旗鼓,就是先把基础打牢。眼下,大上海的戏园里、茶馆里、澡堂里、酒楼里、妓院里,无论哪个角落,都有为兄的党羽。在上海,革命同志无论有什么活动,都非要拉上我不可。”

蒋介石多多少少听到些传闻,说陈其美此人,风流倜傥,加入帮会、出入妓院,花天酒地云云。听了陈其美的一番讲述,他才明白了这里面的名堂。

蒋介石还接触了几位英士兄身边的朋友。

有一位叫于右任的,创办了《民立报》,他对蒋介石说:“英士兄,实在是了不得的领袖人物。他的马霍路德福里私宅和法租界应宅,乃是联络机关。此外,清和坊琴楼别墅,天保客栈和粤华楼十七号,为附属机关。英士兄表面酣歌狂饮,花天酒地,以避清廷之耳目。不知者以为醉生梦死之流,又孰知革命大事酝酿于此中矣!一部分党员每于下午一二时后至粤华楼报告工作,及听候指挥。晚间十时后,则改至琴楼别墅以为常,六时至十时,则或餐于粤华,或宴于琴楼,为主要人物讨论计划之时。”

于右任还说:“不仅如此,英士兄还在上海网罗结交青帮作为羽翼,成为青帮在上海的头领,常常和这些人出入于酒楼、茶馆、戏院、澡堂、妓院,并创办精武武术学校,以霍元甲为总教师,培养革命勇士;他还引介商界的江浙籍名流虞哈卿等加入同盟会,通过他们结交了李平书、朱葆三等更多的商界闻人、社会名流,推动他们赞助革命,进而掌握了商会、商团武装等。此外,还先后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我所创办的《民立报》,也是英士兄资助扶持的。”

蒋介石对陈其美,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今后,自己一定要死心塌地地跟定英士兄长,努力完成英士兄长布置的所有任务,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但是,英士兄长交给自己的,都是些小事琐务,完成再好,也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干来。如何才能尽快让英士兄长认识到,自己并非庸常之辈呢?

这天,也是在妓院里,陈其美对蒋介石说:“眼下,四川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清廷焦头烂额,长江各省正可策应,所以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不能不万分谨慎。可是,有一件事,我放心不下,介石,你看该如何处置?” TCf0vY/VHbog3Zc+2AKPwDf1qiTn5yJnadSuJ/j7OeGaqfzN+FMa1Vh1eXhfbdLg



2、差一点效法了一次汪精卫的壮举

蒋介石正巴不得能替英士兄分担些什么,听到陈其美说有件事要处置,顿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有一个人,叫刘师培,介石可曾知道?”

蒋介石太知道这个人了。

刘师培是江苏扬州人,早有诗名。很早的时候,他就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还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留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帝王年号纪年。和蔡元培、章太炎等创办报纸、出版书籍,宣传革命,并加人中国教育学会、光复会、同盟会、国学保存会等团体。还创办学校,培养专门从事暗杀的人才,并参与暗杀地方大员的活动,一度成为激进的革命党人。还有一件事也让此人名声大振,那就是他与有名的交际花何震结婚,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

或许是与身为交际花的何震结婚后,经济压力的关系,刘师培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演变成为告密者。竟作《上端方书》,向两广总督端方献“弭乱之策十条”,充当端方暗探,出卖党人张恭。

而张恭,是蒋介石在东京经常聚会的朋友。

所以,蒋介石对刘师培其人,非常痛恨。

后来,刘师培公开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刘师培随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不料,端方因在慈禧出殡之时拍照隆裕太后的行宫被罢官,刘师培也就随之退隐。

此时,英士兄突然提到这个人,一定是有了新情况。

果然,陈其美说:“端方已被委任为渝汉铁路督办,到了汉口,刘师培其人,也随其而至。端方这个人,见识、眼界,在满洲人里,实属凤毛麟角,绝对不会安于专心督办铁路。刘师培也会替他密侦革命动向,对我辈实施计划,是个威胁。”

“杀人放火,只听英士兄一言!”蒋介石信誓旦旦地说。

“先策划一下,听我的指令再行动。”陈其美指示说。

蒋介石顿感重任在身,也因为受到英士兄长的信任而自豪。英士兄手下,什么样的人没有,此事,却和他商议,足见英士兄对自己的信任和高看。

什么军校,什么军官资格,还有那个娘姨姚阿巧,这个时候,他都抛到了脑后。油然而生的,是务必完成英士兄交代的任务,于私为英士兄分忧解难,于公,是为革命立一功的使命感。

蒋介石接此任务,立即便着手准备,酝酿计划。

自从革命党人吴樾刺杀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未遂,暗杀行动一直没有中断过。

但是,最令蒋介石吃惊和倾慕的,还是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壮举。

对于汪精卫其人,凡是在东京留学的,无不闻其大名。蒋介石对他的经历,也早已熟知。

或许因为汪精卫是广东人的缘故,从一名留学生,一跃就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光绪三十年,西历1904年,和胡汉民、朱执信一同赴日留学,随后参与组建同盟会,并担任三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作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汪精卫不仅在《民报》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还非常善于演讲,在留学生中影响很大。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人物,在梁启超“远距离革命家”讥讽的刺激下,作出了亲自到北京刺杀清廷高官的决断,以向世人表明,革命党的领袖,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并以此重振党人的信心。

尽管孙中山和胡汉民一再劝阻,汪精卫决心已定,还是秘密组织了暗杀团,悄然到了北京。

汪精卫和他的暗杀团在北京的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开了个“守真照相馆”作为掩护。因为照相馆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的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疑。

经过一番尝试,最终,暗杀目标锁定为摄政王载沣。

载沣所居住的醇王府在什刹海边上,每天进宫上朝都要经过一座银锭桥。这里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北边又有一条能容一人的大阴沟可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待载沣经过时引爆,与之同归于尽。

不料,在夜里埋炸药时,被人发现并报官。

暗杀没有成功,汪精卫等人被捕。

狱中的汪精卫,坚贞不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所有读到这首诗的人,无不被那慷慨从容、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所感动。

热血青年,皆以能效法汪精卫壮举为荣。

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蒋介石很是激动。

但是,被刺杀的人安然无恙,行刺者被捕,这无疑是作为刺客的大失败。蒋介石总结了其中的教训,觉得汪精卫他们,对细节过于大意。比如,这些人都是剪掉辫子的青年,集中到一起办照相馆,本来就容易引起注意,还在一起开怀畅饮,欢声笑语达于户外。还有,南方通过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给汪精卫汇款300圆,都是很不机密的。所以行刺未遂,虽未当场拿获汪精卫等人,可是,当局破案时,这些蛛丝马迹就成了线索。

蒋介石决心要精心策划,争取干得干净利落。

刺杀刘师培虽然不可与刺杀摄政王相提并论,但是刺杀摄政王失败了,效果就打了折扣;倘若刺杀刘师培一举成功,毕竟是为党人除一祸患,为革命立一大功,效果未必小于汪精卫失败的壮举。所以,蒋介石很看重这次机会,开始埋头设计行动方案。

可是,蒋介石精心筹备了很久,眼看假期就要结束,依然没有接到英士兄行动的指令。

“介石,我看,你还是按时回东京,继续你的学业吧!”这天,英士兄召见蒋介石,对他说。

“那么,行动?”蒋介石焦急地问。

“孙先生不支持。”陈其美说,“孙先生一贯认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杀是下策,有损光明。”

“可是,万一刘师培……”蒋介石还不死心。

“端方已奉调署理四川总督,刘师培必随他去成都,这样也就没有必要行动了,免得打草惊蛇。所以,你还是回东京,继续学业。一旦有事,我会及时知会你。”

“也只好如此了。”蒋介石颇为自己的完美设计无用武之地而感到遗憾,“或许,以后会用得着的,权且作为战前预演吧!” OL9Z2C86KJ/XOW0k+xog+GBU0IwvmTB5IreRkcdNhj/WFboGK3X5neJK+vAkqK8K



3、即将到手的军官资格也不要了,摇身成了敢死队员

西历1911年10月,日本北国的高田镇,已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即将年满24岁、身高169.4公分、体重59.2公斤的蒋介石,正在这里实习。

高田是日本本州岛西北部新浑县的一个镇,是一个寒冷多雪的地方,冬天有的地方雪深达丈余,对于一个出生于中国南方、长在江南水乡,习惯于温和湿润的气候的蒋介石来说,这里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

不仅自然条件令人难以忍受,在军队的地位,也让人倍感屈辱。按照日本“武士道”的规矩,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对上司,要层层服从和伺候,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斥责,甚至挨打,可谓苦不堪言。但是,这是修学的必经阶段,也只能忍气吞气,逆来顺受。

每天,蒋介石一大早起床,迅速收拾好自己的服装被褥,然后以替好几个上司打好洗脸水,又弯下身去替长官擦皮鞋,为向长官表示“忠诚”:

做完这一切,蒋介石照例来到马厩去擦马。

这是蒋介石在日本军队实习时,最重要的任务了。

对于炮兵部队来说,最主要动力就是马匹。炮车等这些笨重的机械全凭马匹来运输转移,所以对马匹的照料就显得至关重要。

蒋介石细心地为马匹擦摸着。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这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用手掌尽力地摩擦。这样大概经过一小时,将马的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蒋介石也早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

等到马擦完了之后,还要将它牵到厩外雪地里的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直到马喂好了,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

到了傍晚,再要同样地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能吃晚饭。在日本军官的眼里,中国的留学生,不如马匹。

但是,蒋介石咬着牙,坚持着。

大雪纷扬,天寒地冻,可是,蒋介石也像不少日本人那样,用雪擦身和洗冷水澡。

他,要在耻辱中磨炼自身意志。

“介石兄,你的电报!”这天早上,正在擦马的蒋介石,听到张群兴奋的声音。

他预感到,有大事发生了。

的确,国内发生了大事。

就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晚上,或许是蒋介石擦完马正在吃饭的工夫,武昌的湖北新军一个营地内,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第二排排长巡棚查哨,突然,看到两个士兵推枪上膛,忙上前呵斥:“你想造反吗?”

“砰!”回答他的是一声枪响。

顷刻,武昌城内枪声大作,火光冲天。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城光复了。因清廷预备立宪而成立的民意机关——咨议局,议决成立鄂军都督府,推举并逼迫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都督。

这,就是辛亥年发生的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远在日本高田的蒋介石,此时还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已预感到,很可能是发生了革命。

果然,是英士兄要他接电速归的加急电报。

“快,立即动身!”蒋介石兴奋而急切。

“需向师团长长冈行史请假。”张群说到了部队的纪律。

蒋介石拉上张群,直奔长冈行史的办公室。

“报告长官!我们有要事,需马上请假回国!”蒋介石拿出加急电报,很急切地说。

长冈行史看着急躁不安的两个年轻人,说:“军校留学生请假回国,要清国使馆批准。再有一个月,实习就要结束,就可以拿到证书,取得军官资格。有什么急事,非要现在就回国呢?你们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

两个人退出来,心急如焚。

“师团长事实上是未置可否,他既不说允许,也不表示完全禁止。”张群说。

“找联队长请假!”蒋介石拉上张群,又急急地向联队长飞松宽吾说明情况,希望队长能高抬贵手,允许他和张群动身回国。

“本队长的权限,是给假48小时”,飞松宽吾联队长说,“如果你们在48小时内不归队,就要被当作逃兵,宪兵就要缉查。”

“明白!”蒋介石爽快地说。

出了联队长的办公室,蒋介石和张群相视一笑。

48小时归队是绝对不可能的了,但是日本宪兵要想缉查,就得横渡东海,到中国去捉拿逃兵,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蒋介石心里清楚,别说48小时,48天也不可能回来,永远也不可能归队了。

多少年来的梦想,就是留学日本,到日本的军校学军事。经过了多少努力,忍受了多少屈辱,再有不到两个月,就要修业期满,取得军官资格了。

但是,这一切,都无所谓了。

蒋介石和张群收拾好一切应带回的东西,就像初次莽莽撞撞来日本一样,这次,也要冒冒失失回国。临行前,联队的官兵还以水代酒,为他们送行。

时间紧迫,两个人立即乘火车至东京,向同盟会浙江支部领得回国路费,脱下军装,张群着学生装,蒋介石换上日本和服,将军装和军刀由邮局寄回部队,然后到长崎登船回国。

西历1911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24岁生日,就在这一天,蒋介石回到了上海。

一下船,蒋介石就直趋马霍路德福里陈其美住处。

“英士兄!我回来了!”一进门,蒋介石就兴奋地说。

陈其美正在策划上海和杭州的起义,抬头见蒋介石一路风尘仆仆赶过来,很是欣喜。

“介石,一路劳累,不妨先休息一下,随后再布置任务。”陈其美关切地说。

“英士兄,小弟不累,现在就下达命令吧!”蒋介石急不可耐地说。

“那好,你去和黄膺白接洽,参加光复杭州行动。”陈其美吩咐说。

蒋介石想不到,黄郛也在上海。

黄郛是在头年毕业回国,到清廷军谘府二厅,筹办军事官报局任职的。临行前,黄郛还专门到蒋介石实习的高田,与他合影留念。

“膺白兄!”蒋介石惊喜地叫着比自己大7岁的黄郛说,“你不是在北京的筹办军事官报局任职吗,何以在这里?”

“介石兄!”黄郛也很兴奋,“我是应英士兄电召,匆匆赶来上海的。”

“情况怎样?”蒋介石兴奋而又急切地问。

“想不到,同盟会发动那么多次起义都失败了,武昌新军里几位无名之辈,10月10晚几声枪响,竟一举拿下武汉三镇,成立了革命政府!”黄郛向蒋介石讲述了国内发生的情况,“截至今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已先后有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云南宣布独立,其余各省,也正在酝酿中。”

“清朝政府有何反应?”蒋介石又问。

“武昌炮声一响,清廷即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镇压。可是,荫昌对新军指挥不灵,所以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处于荫昌副将的位置。袁世凯显然是不为所动。27日,清廷不得不调回荫昌,重新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把剿抚事宜,全权授予了袁世凯。不过,袁世凯迄今也未出山,只是他的北洋大将冯国璋、段祺瑞已兵临武汉三镇,汉口的大智门,已被冯国璋占领。”

“同盟会并没有统一指挥的军队,论实力,是不可能抵御住北洋军的啊!”蒋介石转喜为忧。

“是啊!论实力是拼不过袁世凯的。”黄郛说,“武昌起事后,英士兄即急电在香港的黄兴,请他速来指挥军事。28日,黄兴和宋教仁,还有英士兄的侄儿陈果夫等一行,化装成女人模样,混在上海红十字战地救护队里,潜赴汉口。”

蒋介石对黄兴能不能守住武汉三镇,实在没有把握,很是焦虑地说:“眼下在清廷,关键是袁世凯会不会真心效命;在革命党方面,则关键是策动各省响应,形成燎原之势,清廷也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了。”

“清廷已下罪己诏,不仅宽宥此次举事的革命党,还释放自戊戌政变以来的所有政治犯,并宣示要迅疾制定宪法,实行宪政。据说,是袁世凯向清廷施加的压力。”黄郛说,“党人也有推袁世凯为共和国家总统之议。至于策应方面,英士兄已在上海加紧准备中,同时策动浙江、江苏独立。10月12日,英士兄已亲自赴杭,约集党人,督促其尽快举事。此后,又派我和几名得力同志,不断来往于沪杭之间。这不,我刚刚从杭州回来,向英±兄报告进展。”

“进展如何?”蒋介石忙问。

“眼下,杭州方面在弹药物资方面有些不足。”黄郛回答说,“还有,在清军中做动员联络方面还稍有欠缺。但是这两个方面都在加紧进行,估计已基本就绪。”

“具体施行计划如何?”蒋介石又问。

黄郛说:“已从奉化、嵊县招募百余名会党成员和贫苦渔民组成先锋敢死队,作为光复杭州先锋队,配合浙江新军起义。敢死队现已抵达杭州待命,分散潜伏于奉化会馆、高升客栈、大方旅馆、平安旅馆和仁和火腿栈等处。”

“我这就报告英士兄,到杭州,参加敢死队!”蒋介石语气坚定地说。

黄郛吃了一惊:“介石兄,敢死队死者多而生者少啊!党人中正规学过军事的不多,还有更需要你的地方,还是不参加敢死队的好。”

“我决心已定!”蒋介石毫不犹豫地说,“既然革命,就不复顾及生死!”

黄郛还想劝阻,蒋介石说:“膺白兄,我儿经国,业已一岁有半,对家庭的使命即告完成,现在是对国家完成使命的时候了。”

见蒋介石如此坚定,黄郛也只好作罢。

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蒋介石感到悲壮。他想到了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

应该对母亲有所交代。

于是,蒋介石急忙给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信,向母亲报告了他的决定,请母亲“恕儿不孝之罪”。接着,他又说自己原本是想出人头地,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心甘情愿。最后,他又言及自己万一牺牲,后事及家事该如何处理的想法。

信,发出了,蒋介石如释重负,也就不再停留,和英士兄告别后,当即赶赴杭州,来到奉化会馆。

敢死队队长王金发,也是陈其美的好友,认识蒋介石,见他前来参加敢死队,很是高兴:“介石兄刚从日本归国,又是学军事的,制定先锋敢死队作战计划的重任,就交给介石兄了。”

蒋介石当仁不让,找来杭州地图,边仔细看着边说:“此次攻杭州,应以浙江巡抚衙门和旗营为主要攻击目标,先锋敢死队分成两队,分别从杭州郊外的笕桥和南星桥出发进城,一队攻击旗营,另一队攻击巡抚衙门。”

“好!”王金发等人表示赞成。

“根据巡抚衙门的地形和防守情况,进攻此地的敢死队分队,再分三组,分头前进。”蒋介石进一步细化作战方案。

“一切按介石兄的计划办!”王金发等人异口同声地说。

正在蒋介石紧锣密鼓制定作战计划的两天里,传来一悲一喜两个消息:11月2日,汉口失守,被袁世凯的北洋军占领!11月3日,上海起义成功,上海光复了!

听到上海光复的消息,奉化会馆里,群情振奋。旋即,传来了命令,4日夜,发起进攻。

敢死队编组已经完成,蒋介石参加由王金发率领的分队,并担任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进攻浙江巡抚衙门。

晚饭后,敢死队员们神情庄重,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砰!砰!”进攻的枪声响起了!

“冲啊!”蒋介石率领小组,杀进城内,直奔巡抚衙门大门冲杀过去。

浙江抚署卫队见状,未作抵抗,便举手投降了。

5日,杭州即告光复。

来不及在光复后的杭州城转一转,王金发就焦急地说:“快回上海去!上海那里很复杂,有人要和英士兄分庭抗礼,我们得帮英士兄尽快稳定局势。” OL9Z2C86KJ/XOW0k+xog+GBU0IwvmTB5IreRkcdNhj/WFboGK3X5neJK+vAkqK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