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版序言

本书基于三位作者的本土社会学调查经验,尤其是在性社会学领域、围绕敏感问题与边缘人群的调查经验为主,兼顾与已有文献研究的对话,系统但又有重点地介绍、分析、反思中国社会具体情境中的社会调查若干问题,提出社会学研究领域“论方法”的重要性。

全书共分三篇。

上篇分析中国情境中的定量调查,挑选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侧重讨论社会学调查中元假设、相关假设的重要性,调查情境的若干设计,对于定量调查本身的局限性的反思,在中国社会开展定量调查的具体例子分析,等等。力求深入、前沿、创新。

中篇是定性调查的过程展现与反思,针对国内有关定性调查的论述整体都比较缺乏,已有的定性方法文献主要局限在对国外质性研究的译介上,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过程的具体展现和反思,本书侧重研究过程和实例的具体展现、分析与反思。本部分内容尤其适合定性调查的初学者。

下篇是有关社会学调查中若干方法论层次上的重点问题的深入论述,突出社会学调查的互动性质与主体构建的视角,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社会调查的研究伦理,并进一步探讨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选择与结合问题。

本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提出“论方法”的重要性

已有的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尚未在中国社会学界形成“方法学”的研究氛围。这主要表现为至少四点局限性:

第一,主要停留在“译介”而不是“研究”层面,缺乏对于调查方法本身的具体分析与反思,更缺乏从具体调查实践出发的总结与论述。

第二,往往仅仅讨论理论视角,或者是仅仅教条式地介绍已有的几种方法,缺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缺乏本土性,也缺乏反思性。

第三,定量方法重统计技术,缺乏方法论层次的分析;定性方法研究则重抽象理论,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或者仍然局限在教科书的范畴内,没有意识到调查方法也需要“论”。

第四,方法论与方法之间呈现割裂甚至是两张皮的状况。一方面,对于方法论的论述往往既没有具体调查方法(尤其是实例)的支撑,也不注重如何在实施中加以贯彻,往往呈现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具体调查方法又往往只有陈述,没有论述,既不清楚其中贯彻了何种方法论,也不清楚该方法对于方法论有什么意义,结果好比盲人摸象。

有鉴于此,本书的定位首先不在于创造新的方法,也不在于抽象地谈论方法论,更不是翻译介绍外来的条条框框,而在于“论方法”。前此,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论方法”的内容和意义(沃野,1997,2005;风笑天,1999;杨善华、孙飞宇,2005),但是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及其意义。

因此,本书希望基于中国的调查情境与实践经验,分析与论述社会学调查的具体方法及其操作过程,以便揭示其方法论内涵与来源,并且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改善现有的方法。

突出中国的情境与本土性

本书对于方法的论述是基于三位作者对于自己在中国社会开展调查的实地经验的具体分析与深入反思,在呈现和分析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展开论述。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理特征、调查中行政力量的作用、调查队伍的建设与人际关系的运作、某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实践中的教训构成了“中国情境”,而不仅仅是大而化之的“中国文化传统”。

强调“调查设计”,突出社会学调查的本质特征

调查需要事先进行缜密的设计,社会学调查更是必须设计出精细的路线图。只不过对于问卷调查来说,需要制订出“假设-检验”某种社会学理论的具体方法;而在定性调查中则经常扎根于经验或结合理论与经验,确定研究主题,开放地选择具体调查方法。这严格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学术素质和前提条件。本书将从实践经验中努力提取更多的反思。

重视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展现与反思

数据质量除了取决于研究设计,也取决于具体的调查过程。遗憾的是,目前的方法学研究,不管是定量调查,还是定性调查,都缺乏对于研究过程、调查操作过程的具体展现与分析,更缺乏反思。本书就是要把作者们的调查经验作为实例,将调查的整体过程系统地加以展现,并反思性地分析成功与失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调查质量。

以性社会学的实地调查为例,力求具体、生动

本书的第一作者有着20多年的性社会学调查经验,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第一、第二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以社区考察的方式在不同地区13个田野点做过研究,访谈过1000多位“小姐”和相关人、300多位嫖客,积累了大量的定性调查的实地经验。三位作者都有着长时间社会学调查方法的教学经验。所有这些切身经验的分析与反思、实例的应用,都增加了本书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本书以“性”研究为例来分析社会学调查的步骤和注意的要点,因此具体的论述肯定与“性”的特点有关。但是,在“论方法”这个意义上的基本步骤与要点是相通的,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实际上比起其他方面的社会学分支来说,“性”的社会学研究对于调查方法的要求往往会严格得多,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定性调查都是如此。例如:如何在贯彻研究伦理的同时又克服“隐私屏障”;如何既要侧重社会因素的作用,又不要取消生物因素;如何把细微的个人行为与其所处情境结合起来;等等。

突出学术价值,兼顾可应用性

本书基于上述的若干特点,与目前的方法学研究文献对话,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本书的潜在读者包括目前300多个高等院校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也包括其他社会科学需要社会调查的领域、社会上重视社会调查(包括商业调查)的其他机构的读者。此外,“性调查”也是不少非研究领域的读者感兴趣与好奇的话题,因此本书也期望在、实例方面更具可读性与趣味性。

感性的告白

本书第一作者是学历史出身,每每感动于那些留下史料的前人,相习相近,竟成“痼疾”。所事之业,既包括大规模的全国问卷调查,也包括深入的定性研究,从始至终事必躬亲,也因此才敢于话分两头,横论问卷调查与定性调查,推出本书。

从调查实践经验的深度来说,笔者团队在2000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国调查之后,大家就总结出一句“豪言壮语”:连“性”都能调查,还有什么不能调查的?

本书所写的一切,都是试图尽到学者之义务:努力描绘一种理想状态(否则纳税人干吗要养活我们),坦承内中之变通与缺失(否则让学生听什么)。这绝不意味着作者们踌躇满志,反而是抛砖引玉之举。 7Om2szK6E1ZJdJlcRJDudrTizGSy6b5C5vXp3GEQKfiFDsSud4DsvVbER9dsJ0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