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蟾蜍养殖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华大蟾蜍养殖行业现状

为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产业,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指导养殖户合法合规经营、有序有效转产转型,在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确定了分类管理范围,附件中将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列为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二类,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该项政策文件为开展以药用为目的的中华大蟾蜍养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蟾蜍养殖产业政策明朗,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中华大蟾蜍养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筹规划。2020年以前,我国中华大蟾蜍养殖户分散发展、各自探索,很多进入该行业的养殖户想起小时候看到的房前村后到处爬行的蟾蜍,感觉养殖容易,没有充分预估到困难。由于缺乏对中华大蟾蜍习性的了解,或无法解决蟾蜍的食物、疾病、天敌、逃跑等问题,或缺乏细心和耐心,很多养殖户在养殖一到两年见不到成效后就放弃了。此外,有些不法经营者获知养殖户迫切需要养殖技术支持的情况,设立培训机构,打着养殖技术培训的旗号,通过欺骗的手段,收取高额学费,但实际上这样的机构并没有真正掌握全过程规模化养殖的技术,没有实操经验,带领学员参观场地的蟾蜍实际上都是捕捉的野生蟾蜍。因此,很多养殖户经培训后只得到一些理论知识,不可能养殖成功。总的来看,2020年之前,受制于养殖技术瓶颈,中华大蟾蜍人工养殖产业处于“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花,拾一朵,失一朵”的状态。

开创一番事业,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多年来,蟾蜍养殖业的中坚力量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蟾酥基地团队在山东单县、辽宁桓仁、吉林敦化、山东微山等地,一方面建设蟾蜍养殖基地,从事蟾蜍养殖研究;一方面宣传蟾蜍养殖事业,当地的老百姓从一开始惧怕丑陋的蟾蜍,到后来喜爱笨拙的蟾蜍,最后加入我们的养殖队伍。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蟾酥基地团队由中药学、水产等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士组成(图1-3),我们先当农民,再做科研,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潜心研究中华大蟾蜍全过程养殖技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终于形成了中华大蟾蜍较高存活率的成功养殖方式,为中华大蟾蜍人工养殖产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技术。

▲图1-3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蟾酥基地团队合影

(2022年7月26日摄于山东微山基地)

鉴于广大中华大蟾蜍养殖户的迫切需求,2020年10月29日至30日,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在山东省微山县举办了“2020首届中华大蟾蜍养殖技术交流会”(图1-4),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多省的22名蟾蜍养殖户以及当地政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交流发言。中华大蟾蜍养殖技术交流会每年举办一次,成为广大中华大蟾蜍养殖户技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养殖户在困难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精神力量。

▲图1-4 2020首届中华大蟾蜍养殖技术交流会(山东微山)

二、最新全国养殖户分布情况

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管控的加强,蟾蜍作为省重点或“三有”野生动物,同样被重点关注。野生蟾蜍资源的锐减以及国家对非法抓捕野生蟾蜍加强了惩治力度,导致蟾酥供应紧缺。目前药材市场中,蟾酥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且价格连年上涨,已从2018年的3万元/千克涨到2022年的10万元/千克以上,已经和冬虫夏草的价格相当。暴涨的价格带来了商机,并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何解决蟾酥供应短缺的问题,只有两条路:一是人工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走新药研发路径,由国家药品审批部门审批;二是人工规模化养殖,这是老百姓熟悉的一条路,但这条路并不好走,不同于林蛙和青蛙的养殖,蟾蜍缺乏一套被实践证明为成熟的养殖技术规程,养殖户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多数因失败而放弃。过去10多年的蟾蜍养殖企业(公司、合作社、联合社)的注册数量和实际养殖数量的变化就反映了这一点。

截至2021年末,全国注册蟾蜍养殖企业2 061家,从2015年蟾酥价格上涨开始,出现大批量注册,2015~2019年呈现井喷趋势,2019年当年注册量达682家。2020年以后受疫情和野生动物证件审批的影响,注册量有所减少,2020年后陡降到200余家(2005~2017年全国蟾蜍养殖企业注册数量见图1-5)。在全国各省市中,陕西注册的蟾蜍养殖企业达301家,是唯一一个注册量突破300家的省份;四川有233家,紧随其后;安徽有206家,河南有163家。两个作为道地药材主产区的山东和江苏分别为138家和144家,中华大蟾蜍资源大省吉林省注册量达到108家,剩余的754家蟾蜍养殖公司分布在其他20个省份。截至2021年末,各省注册蟾蜍养殖企业数量如图1-6所示。

▲图1-5 2005~2021年全国蟾蜍养殖企业注册数量

▲图1-6 截至2021年末各省蟾蜍养殖企业注册数量

2021年末,作者团队曾进行电话调研,在这2 061家注册企业中,50%左右已经转行或者因为疫情倒闭,40%左右无联系方式,目前还在坚持养殖的不足10%。虽然社会对中华大蟾蜍养殖表现了较大的兴趣,但仍在各自探索中,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

三、中华大蟾蜍养殖技术突破与产业展望

野生动物从野生变家养是一场革命,规模化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通常实现规模化受到技术、资金、场地、市场的限制,但最核心的困难还是技术。例如,雄性林麝分泌麝香,我国的林麝养殖业从1992年开始人工驯化实践,到2010年开始规模化养殖,直到2021年底规模也不大,全国总饲养数量不足3万只,麝香年产量150千克左右。再如,蛤蟆油是中国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我国东北地区从1994年开始林蛙的人工驯化实践,到现在仍然采取人工辅助野生模式养殖。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必须要遵从野生动物的生长习性。中华大蟾蜍的特点是:高繁殖率、低成活率,是动物生态学中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和r-选择(r-selection)物种(策略者)。幼蟾成活率是制约的关键,自然界的成活率不到1/1 000。野外环境中,中华大蟾蜍、中国林蛙、黑斑蛙、牛蛙这4种两栖动物中,蝌蚪变态后刚上岸的幼体体重分别为0.1 g、1 g、2 g、5 g左右,中华大蟾蜍的幼体是最小的,生存能力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中华大蟾蜍的养殖难度更大。

通过多年的摸索,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蟾酥基地团队总结了中华大蟾蜍养殖成功的“四步曲”:第一步。蝌蚪养殖变态成幼蟾,幼蟾上岸体重必须要达到0.2 g以上;第二步,上岸第1个月,幼蟾以较高成活率尽快长到1 g,度过生命的极度危险期;第三步,上岸第2个月,1 g的幼蟾以较高成活率长到5 g,并完成颗粒饲料驯化,度过生命的次危险期;第四步,上岸第3~4个月,5 g的蟾蜍以极高成活率长到50 g,完成蟾酥鲜浆的积累。中华大蟾蜍体重达50 g即可出栏取浆,加工成蟾酥。这样,上岸后第5个月就可采集蟾酥鲜浆。基于产出优质蟾酥药材的目标,中华大蟾蜍养殖有两大核心任务:一是“保活”,也就是如何保证蟾蜍活下来。这是上岸后第1~2个月最重要的事情;二是“升酥”,就是如何提高蟾酥含量和产量。这是上岸后第3~4个月最重要的事情。总结整个养殖过程,要做到“两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总结养殖日常工作,要做到“一准(饲料配方精准)、二清(场地清理、喂食台清洁)、三防(防病、防天敌、防异常天气)”。

实践证明,按最适宜采浆的50 g体重的蟾蜍计,中华大蟾蜍人工规模化养殖可以达到亩产3 000只(150 kg)以上,理想产量可达20 000只(1 000 kg)。如果能实现1万只蟾蜍产约0.6 kg蟾酥的野生蟾蜍产酥水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上海和黄药业愿意继续发挥产业的领头羊作用,做好技术引领和示范,做好技术培训和交流;愿意与当地政府和养殖企业合作,做好产业统一规划,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之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产业,成为适宜养殖地区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3月1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蟾酥药材如何做到符合GAP要求,做到全过程追溯,是未来几年面临的任务。在中华大蟾蜍的养殖环节,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种质资源、优化“保活”和“升酥”的措施,都是这个产业今后努力的方向。 VuQEJIDP+JnQ4aOxPM8yuSOyIKpI2VdYJV9OGl446nEfcw3OGQxRyEgVvVUrqM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