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有这样一个地方,脚下是美得令人如痴如醉的蓝色星球,抬头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浩瀚星辰。这里每天要经历16次日出日落,时间不再可靠,速度不再敏感,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仿佛弹指一挥间。

有这样一种可能,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经验或被改写;风、水、浮力、重力……以往习得的物理常识在另一个空间环境下变得陌生,人类需要如同婴儿学步般重新开始研习。也正因如此,科学家得以突破“桎梏”,寻求更为广泛的真理。

有一群追梦人,从事着强度大、要求高、充满未知挑战的工作,肩负着如山的责任。听起来让人望而却步,却总有人乐此不疲。对他们来说,99%的时间都在脚踏实地,只有1%的时间在仰望星空,但正是因为有那1%的仰望星空,才让这99%能够坚持下去。

从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代表全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距今不过60余年,而我们太空生活的画卷才刚刚由此徐徐展开。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航天?

本书秉持的观念是:

关注航天其实是关注人类的未来生活。

人类过了约300万年“脚踏实地”的生活,

现如今的我们何其幸运站在了历史的拐点,

有了彻底摆脱重力的机会。

得益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将太空扩展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疆域,

航天员将不再只限于过去万里挑一的空军飞行员,

从科学家、工程师,

到恰似你我的普通人,

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未来的生活中,

航天知识将像我们知道

呼吸需要氧气、下雨要打伞、天冷要加衣一样,

成为一种生活常识。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

对于基础物理学、生命科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大量的科技领域来说,空间站所处的近地空间拥有的微重力环境和辐射条件是梦寐以求的实验场。在过去的20年间,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大约进行了3000次的在轨科学实验。

太空经济全面带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美国及欧洲多家研究机构曾采用不同模型得出一项评估结果: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将会产生7~12美元的回报。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数码相机、脱水食品、微波炉、气垫鞋、尿不湿等物品,以及记忆海绵等材料都是在太空率先使用后,才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中国空间站作为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国际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 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数百项科学研究, 更欢迎来自全球的合作。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中国空间站可以 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材料、制造等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各行各业的自立自强也提升了中国空间站技术的先进性 ,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智能家居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空间站的各个角落。可以预见,中国空间站的全面运行将 对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 UY9zQbLd6DGfen8GACho/MhhE3dqNEHkOeVX6PDznY2M2Enfc19k3do23eViwd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