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黎雨荷:延伸到下一辈的音乐之路

自从拿起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

黎雨荷就对这件乐器很专一。

家人的企盼在先,自己的抉择在后。

可以预见的音乐人生,世世代代,一代更胜一代。

文字_林旖

LI YUHE:A Musician in Next Generation

figure_0008_0006
figure_0010_0008
求学欧洲

黎雨荷出生在音乐世家,她的祖父黎英海(中国著名作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和祖母顾淡如均为中国音乐学院建院时的领导和教授。她的姑父是享誉全球的作曲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词曲作者陈其钢,姑姑是旅法钢琴家黎耘。黎雨荷自幼就在家人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专业音乐之路,四岁由父亲——国家一级演奏员、小提琴家黎石启蒙,九岁便获得了北京市小提琴比赛冠军。

2007年,黎雨荷的祖父黎英海去世。某日,祖母看着家里整墙的书,自言自语道:“这么多音乐的书,要好好地继承下去啊!”十五岁的黎雨荷在旁边默不作声,却被奶奶这句不经意的感叹深深触动。

人生的转折,有时就在一瞬间。黎雨荷就像对音乐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一个人。爷爷的离世、奶奶的感叹,改变了黎雨荷学习音乐的态度。此前,她乖乖女般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和训练;此后,她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主动练琴,真正将音乐变成了人生的伙伴。2009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同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师从欧洲泰斗级小提琴大师戴维·埃利(Devy Erlih)。

遵从父母的安排,黎雨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留学生活。“那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我一直以来就是家中的乖乖女,一般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黎雨荷从小就是一个“学霸”,学习成绩优秀,无论干什么事都能干得很好。“拉琴跟我做其他事情有很大区别。其他事情我能完成得很好,但那可能是别人让我做的,而拉琴是我自己喜欢的。”在拉琴这件事上,她是个努力又自律的人。对于自己下决心想做的事情,她从来都很努力。

第一次独自离家去一个遥远的国度,恋家的黎雨荷很不情愿与父母分别。“只要一出国,我就哭。”每次临行前在机场,回头望向父母,她都是眼泪汪汪的。初到法国,她很不适应,几乎每三个月就要回国一次。“一直是这样,后来去德国读书时也是这样。”毕竟长期的出国生活不同于短期的出国旅行。

在巴黎留学的五年多时间里,黎雨荷三次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她以全校小提琴第一名的成绩,经评委全票通过,先后获得了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高级文凭、高级演奏家文凭和独奏家文凭。

figure_0011_0009

01 黎雨荷与爷爷黎英海

figure_0011_0010

02 童年黎雨荷

如果你获得了一个著名的国际比赛大奖,那肯定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

——黎雨荷

随后,黎雨荷从法国“转战”德国,进入柏林艺术大学,跟随小提琴家、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伯恩哈德·哈托克(Bernhard Hartog)学习。“那时候还小,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学更多东西,就换了一个地方。德国离法国也近,更是古典音乐的摇篮。”2015年,黎雨荷一举夺得了利奥波德·贝朗(Léopold Bellan)国际小提琴大赛最高荣誉奖和第一名。在这之后,她获得了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独奏家硕士文凭,还在多个国际比赛中荣获奖项。

法国贝朗大赛是一个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重要国际赛事。在老师的建议下,黎雨荷决定积极应赛。“我希望以赛养人。在学生时代,或许没有那么多演出机会,但我又迫切需要上台锻炼。比赛的高压环境既可以督促我练习曲目,又可以上台,何乐而不为?”

比赛获奖给黎雨荷的演奏带来了更多自信。自信的状态、成功的经验在一次次参赛中一点点积累了起来。“如果你获得了一个著名的国际比赛大奖,那肯定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

在比赛或演出中,紧张是所有演奏者必须克服的一个关卡。“如果不能从容演奏,可能就没有办法长久地站在台上。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要缓解紧张的情绪,具体方法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之所以能克服,是因为心态一下子转变了。可能人生经历变了,心态自然就变了。”

打开童年记忆,黎雨荷第一次登上比较大的舞台,是一场由中央电视台录播的获奖音乐会。那天,她爸爸在后台陪着她。上台前,她紧张得几乎要哭出来了。上场口的门徐徐拉开,上一秒还苦着脸的黎雨荷瞬间展现出满面笑容走上舞台。“我对那一刻印象特别深。一个人适不适合表演,可能跟你天生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二十九岁之后,我感觉心态一下子成熟了很多。在演奏时,我对外界的事情已经不那么在意了,更多专注于音乐本身。”成为母亲后的黎雨荷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再担心万一在演出中拉错音怎么办,她在意的只有如何通过音乐把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完全展现出来。

回头看看,人生中走过的每一步都有其意义所在。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遇到的人,总能启迪新的人生阅历。即使那个背着小提琴离家的背影是那么落寞,每一次回眸是那般恋恋不舍。

肖斯塔科维奇的性格具有对比强烈的色彩,这种反差很吸引人。这可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黎雨荷

莫扎特和肖斯塔科维奇是永恒最爱

深受欧洲文化熏陶,黎雨荷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莫扎特和肖斯塔科维奇。

黎雨荷学习过不少莫扎特的作品,也听了很多莫扎特的歌剧。“想拉好莫扎特的音乐,必须要听歌剧,尤其是去现场听。如果有机会演他的歌剧,当然更好。”黎雨荷在德国柏林的老师是公认的演奏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等德奥作曲家作品的专家,并在演奏法方面给了黎雨荷一些原则上的建议,“他让我对莫扎特的定位改变了很多”。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他有两个极端,既有非常纠结的一面,又有无限憧憬美好的一面,是一个矛盾体。我觉得当一个人身上存在这种很明显的矛盾时,他是极具艺术魅力的。肖斯塔科维奇的性格具有对比强烈的色彩,这种反差很吸引人。这可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真的太富有创造性了。”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要求演奏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不是完全靠练琴就能表现出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我现在拉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与我再过十年进行演奏,情感深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相信每位演奏者在不同阶段拉他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在上学时,黎雨荷曾接触过肖斯塔科维奇的一些小作品和重奏作品,而协奏曲则是近年才第一次学习和登台演奏的。

作为职业演奏家,迅速入手一部新作品犹如家常便饭。“首先我要对新作品感兴趣,而不是为了练而练。如果有个机会让我演一首我不喜欢的新作品,我可能不会去练。”这是黎雨荷非常“任性”的一点,也是演奏者有时必须要有的任性。“如果你喜欢一部作品,就先去多听一听,看看大家对它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但是不要盲目模仿。”接下来的视奏过程当然是很艰辛的。“慢慢来,也别太着急。”通常,黎雨荷会参考一些其他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和录像,不过这并不会干扰到她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当一个人足够自信的时候,别人是不会影响他的。”

黎雨荷认为,不仅要听演奏者如何处理,更要看指挥和听乐队,比如看指挥的手势。在学习比较陌生的曲子时,她一定会仔细盯着总谱看。“如果镜头给到指挥的手势,就会帮助很多。”她甚至会去看其他乐器的演奏员,比如管乐是如何吹的。“毕竟他们的每个身体语言都会透露出他们的想法。”

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方面,黎雨荷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她已经演奏了近五十场《梁祝》,并出版了中国小提琴作品个人演奏专辑《经典中国》。她多次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的小提琴协奏曲,并录制了专辑《拉姆拉措——黎雨荷演奏小提琴经典作品》。她多次作为独奏家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演奏了作曲家陈怡、祖贝尔·阿加塔(Zubel Agatha)等人的作品。2021年,黎雨荷全国首演及巡演了作曲家谭盾的小提琴奏鸣曲《英雄》(音乐会版),2022年举办了谭盾《武侠三部曲》(室内乐版)全国巡演。

figure_0013_0011

学琴的人树立梦想,就不应该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家”,而是“我永远都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学习音乐的人”。

——黎雨荷

音乐家庭培养模式

童年时代,黎雨荷的爸爸对她特别严格。每天练琴,黎雨荷的脸上都挂着两行眼泪。在一旁的妈妈时常提醒爸爸:“小声点,邻居都听得到。”可以想象这位严父对女儿的严厉程度。“现在他听我拉琴,反而特别包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包容心变强了,脾气变好了。”

每当爸爸出差去巡演,陪伴黎雨荷练琴的重任就落到了妈妈身上。也许是担心黎雨荷认为自己不懂小提琴而企图偷懒蒙混过关,妈妈每次陪练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别以为我不懂,我很清楚的!你爸每次陪你练琴,我都在旁边看着!”

出生在这个幸福的音乐之家,黎雨荷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总觉得我的音乐之路可能是一条不可复制的路。”幸运在于,学习过程中,她一直走在一条方向很正确的道路上,一点弯路都没有走。“圈中的很多前辈都会看在家庭的关系上帮助你,你的起点也会比别人高一些。不过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要看你是否能利用好这种幸运。你的努力和你的幸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一个正向的输出。”

黎雨荷的家庭对她的培养模式,渗透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之处。吃饭时,全家人会听着各种音乐一起讨论,不是作为任务,而是出于对音乐的本能热爱。长辈间的朋友聚会,全都与音乐相关。“现在我的很多学生问我,音乐感怎么培养?我常说多听就好。这并不意味着把听当成任务,而是将其渗透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地形成习惯。如果小时候没养成习惯,长大后再去培养肯定会辛苦很多。”

黎雨荷给从小学琴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建议道:“家长不一定非要从头到尾逼着、盯着孩子练琴。很多机械的练习会造成演奏的错误、畸形。家长应该让孩子不停地去听一些比较经典的曲目,这样也会省心、省力很多。‘鸡娃式’的练琴方法不一定是对的。”

“很多琴童家长,不管是让孩子专业学琴还是业余学琴,总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对学习音乐特别不好。”黎雨荷的父母对她从来没有过特别高的要求和期待,无论是练琴还是学习,她的父母都不会“鸡娃”,反而首先照顾孩子的情绪,注重心理健康。直到现在,每当黎雨荷压力很大时,父母不会一味地对她说加油,而是劝她不要太累,要多享受外面的世界,享受各种各样丰富的生活。父母知道黎雨荷每天练琴练到深夜,总是叮嘱她别练了,而不是说“多练点”,这与很多琴童家长形成巨大反差。“淡然的父母,鸡血的自己,碰巧了。”

figure_0015_0012

父母对音乐的热爱和关注音乐本身的态度,一直影响着黎雨荷。随着年龄增长,黎雨荷的演奏心态和状态都愈发成熟,也越来越关注音乐本身的质量。“在真正的音乐面前,我只是演奏者,不该标榜自己是什么演奏家。学琴的人树立梦想,就不应该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家’,而是‘我永远都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学习音乐的人’。你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不停地进步,越来越好。”

黎雨荷目前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副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和大学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她很早就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边走职业演奏家的路,一边教书育人。对于不同的学生,她会因材施教。“我会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孩子,你越给他施压,他可能越往反方向走;而有的孩子则抗压能力很强,越挫越勇。”

现在,黎雨荷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女儿。每天她都要带孩子,有固定陪女儿读书的时间。黎雨荷已经成竹在胸,为女儿设计好了未来音乐之路——学习小提琴。有了前辈两代人的经验,黎雨荷更明白这条路该怎样去走。

音乐既是黎雨荷的专业,也是她的爱好,并且这个爱好已经延伸到了下一辈人。黎雨荷的爸爸已经摩拳擦掌,自告奋勇地要带外孙女练琴:“你们谁都不许管!”黎雨荷满怀期待:“我肯定会对她要求很严格,因为我太清楚这条路有多么难,不是以玩一玩为目标的,要学就好好学。当然,万一她真的特别讨厌拉琴,我也不会逼迫她,而是会慢慢引导她喜欢上拉琴。”

黎雨荷表示自己相信缘分。“一个人在一生中会与谁相遇,发生哪些故事,都是缘分,躲不开也强求不来。我能与音乐结缘实乃命中注定,我的生命也因为音乐而丰富美好。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我希望是‘一个虔诚的热爱音乐的人’。” fiRpUjQe/uAI4p5O2gnV9S6ktuqkJ4JCQrNpZuuD9Nw7ZYo6I1AGh4eJIMEsjg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