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骑士精神的挽歌
——读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最初知道“堂吉诃德”这个名字是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1932年 1 月 20 日,他在《北斗》杂志上发表文章《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文章说:“十六世纪末尾的时候,西班牙的文人西万提斯(笔者注:现译作塞万提斯)做了一大部小说叫作《堂吉诃德》,说这位吉先生,看武侠小说看呆了,硬要去学古代的游侠,穿一身破甲,骑一匹瘦马,带一个跟丁,游来游去,想斩妖服怪,除暴安良。谁知当时已不是那么古气盎然的时候了,因此只落得闹了许多笑话,吃了许多苦头,终于上个大当,受了重伤,狼狈回来,死在家里,临死才知道自己不过一个平常人,并不是什么大侠客。”

鲁迅不愧是鲁迅,寥寥数言,就把一部八九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事梗概说得清清楚楚。以后,鲁迅又在《真假堂吉诃德》《论重译》等文章中提到《堂吉诃德》,足见这部小说影响之大,在当时就已经传入中国,引起文坛重视。

《堂吉诃德》的中文译本很多,早期的都不说了,现在比较知名的主要有杨绛、董燕生、屠孟超、孙家孟、唐民权、刘京胜、张广森等人的译本。笔者最早阅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译本,后来又读过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董燕生译本,但都没有读下去,并不是因为译文不好,事实上他们所译的都堪称经典。主要原因是,一开始就把这本小说当作小时候特别爱看的《三侠五义》之类的侠义小说,谁知年长之后对这类理想化的故事读物已经不感兴趣,再加上小说冗长啰唆的故事往往让人难以阅读下去。

我坚持读完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刘京胜译本,就是蓝色精装、列入出版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的那种。促使我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16 年 10 月,我在读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马尔克斯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一位作家朋友向他推荐《堂吉诃德》,认为它是成为伟大作家必须阅读的书籍之一,但马尔克斯开始也没能阅读下去,这位作家就建议他把书放在如厕时试读,结果马尔克斯读完了。此后,马尔克斯又多次阅读《堂吉诃德》。我就是照着马尔克斯的办法重读《堂吉诃德》并终于读完的。

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名著并非浪得虚名,它的确是一部够得上经典的小说,而非徒有其名如西方的流浪汉小说、骑士小说和中国的侠义小说之流,仅凭它塑造的堂吉诃德这一经典的人物就足以让小说和作者广泛流传。

也许以后我还会多次阅读《堂吉诃德》。

据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一个著名景点,它就是塞万提斯广场。在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塞万提斯的雕像,围绕着作家的是《堂吉诃德》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堂吉诃德与他的仆人桑丘。西班牙人以这种隆重的方式来纪念自己国家的这位伟大作家以及他的不朽名作。

1547 年 9 月 29 日,塞万提斯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城市,家境落魄,少年生活艰辛。长大后,他成为罗马一位达官显贵的侍从,后来离开教廷参军,在勒班陀战役中左手受伤致残。回国途中,他遭遇海盗被俘,被当作奴隶卖给了奴隶主。在做苦工的 5 年中,他 4 次策划逃跑,均遭失败。

在被家人赎回国后,塞万提斯曾做过征粮官和收税员,因为揭露贵族和教会恶行,被诬陷入狱。此时,塞万提斯已年过 50,他拖着贫病交加的身体,在铁窗内回顾自己的一生,无限悲怆。出狱后,塞万提斯一边艰辛地谋生,一边创作小说,他把自己的经历和真正的骑士美德相融合,伟大的《堂吉诃德》就此诞生。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 16世纪中后期至 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同时,它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堂吉诃德即塞万提斯,塞万提斯即堂吉诃德,二者实为一人。临终时,塞万提斯写道:“堂吉诃德为我一人而生,我为他一人而活;他行事,我记述,我们两人融为一体。”堂吉诃德的理想和叹息,正是塞万提斯一生的经历与希望。

《堂吉诃德》出版后取得巨大成功,上至宫廷,下至市井,到处传诵,一年之内再版 6 次。如今,《堂吉诃德》在世界上已被翻译为 70 多种文字,出版 2000 多个版本,成为世界上印刷量最大、声望最高的作品之一。单在中国,从 1922 年第一个中文版本问世算起,到 2020 年止,出版版本超过 30 种。有人断言,《堂吉诃德》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换句话说,在世俗文学作品中,不管版本的数量,还是译文的种类,它都居于前列。

堂吉诃德那个穿着破甲、骑着瘦马、执着长矛,旁边跟着一个又胖又矮侍从的形象,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成为无数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凭借《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在文学界获得崇高地位,在西班牙语世界,塞万提斯被誉为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西班牙文化部用他的名字设立了塞万提斯奖,以表彰杰出的西班牙语作家。

作为一部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堂吉诃德》对后来的一些著名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作家笛福曾自豪地称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具有一种堂吉诃德精神;英国作家菲尔丁曾写过一部《堂吉诃德在英国》的喜剧;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若想看懂他的《白痴》,必须首先阅读《堂吉诃德》;美国作家福克纳更是每年读一遍《堂吉诃德》,声称“就像别人读《圣经》似的”。

后世许多著名作家对塞万提斯也不吝赞美之词。德国作家歌德认为:“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英国诗人拜伦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德国诗人海涅认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的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然而,在当时,《堂吉诃德》并没有为塞万提斯带来财富和荣誉,小说出版后,他一如既往地寂寞和穷困潦倒。1616 年 4 月 23 日,贫病交加的塞万提斯逝世于马德里。他死后被草草安葬,没有墓碑,坟茔至今都没有找到。1835 年,在他逝世 200 多年以后,马德里才为这位声誉日隆的作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想想屈原,想想杜甫,想想苏东坡,生前寂寞,死后哀荣似乎是中外古今许多作家的宿命。

前面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已将《堂吉诃德》的故事梗概说清,这里再引述一下它的几个主要故事情节。

在西班牙一个叫拉曼却的村子里,有一个小绅士叫吉哈纳。他是一个落魄的乡绅贵族,将近 50 岁,瘦削干瘪,他有一匹瘦马,还有一支长矛,一面祖传旧盾。家中有一个 40 来岁的女管家,一个 20 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他们一家基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富裕。吉哈纳有一个嗜好就是酷爱骑士小说,成天沉迷其中,不干活,不管家事。后来竟然走火入魔,失掉理性,对书中所写都信以为真,把土地卖了去购买这类书,并见人就议论书中的内容。

一天,吉哈纳突发奇想,他要仿照书中人物去做游侠骑士,去亲历危险,解救苦难,建立功业。他给那匹瘦马起名为罗西南多,找出家里的矛和盾,为自己做了头盔,给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美丽的骑士夫人,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以骑士的身份走出村子,去行侠仗义。

然后,小说叙述了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冒险历程。

第一次出游冒险历程的故事:

受封骑士。第一次出游的头一天,堂吉诃德看到一家客店,把它当作城堡,把店里的两个妓女和店主分别当成贵夫人和堡垒长官,要求店主给他举行骑士封赠仪式。店主见他疯疯癫癫,就答应了他,胡乱地在客店里封堂吉诃德为骑士。

解救牧童。受封骑士后的第二天,堂吉诃德回家途中看到一个牧童被绑在树上,财主骂他丢了羊,用皮带狠命地抽打他。堂吉诃德命令财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财主被迫照办。但他走后,财主又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狠地抽打。

第二次出游冒险历程的故事:

游说桑丘。堂吉诃德游说村子里一个叫桑丘·潘沙的邻居,让桑丘跟他出门行侠,做他的侍从。他许诺桑丘,一旦攻下某个岛屿,就让他做岛上的总督。于是,桑丘骑着一头驴,与老婆、孩子不辞而别,跟随堂吉诃德出游。

大战风车。堂吉诃德与桑丘在郊野遇见了几十架风车,堂吉诃德把它们当作几十个巨人,上前厮杀,用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结果他被风车连人带马甩了出去。

大战羊群。路上,他们遇到了被人赶着的两群羊,堂吉诃德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两支结仇的军队,冲进羊群,举枪乱刺,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磕掉牙齿,跌断肋骨。但他认为这是混蛋魔法师的把戏,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了两群羊。

抢夺头盔。一位路过的理发师骑着骡子,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认为是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举枪冲了过去,吓得理发师丢下铜盆,弃骡逃走。堂吉诃德夺得铜盆,认为它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把它戴在头上。桑丘把理发师的骡子牵过来,把他的行囊也收归己有。

第三次出游冒险历程的故事:

拜访意中人。堂吉诃德带着桑丘到托波索去拜访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公主,他认为世上唯有意中人的青眼,最能激发游侠骑士的勇气。可是这镇上并没有什么公主,为了交差,桑丘把路上遇到的三个骑驴的乡下女人说成是杜尔西内娅和随从,堂吉诃德始信后疑,认为是魔术家把大美人变作了粗蠢村姑。

决斗镜子骑士。为赢得荣誉,堂吉诃德与桑丘到萨拉果萨城参加比武大会。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为了打败他,迫使他回家,化装成镜子骑士,在半路拦截他。结果因为他的马绊了一跤,被堂吉诃德冲倒在马下,堂吉诃德为胜利而得意。

遭公爵夫妇捉弄。堂吉诃德和桑丘在林子里遇到一对游猎的公爵夫妇,他们把堂吉诃德请回自己的城堡,并在夜间举办了一场游猎会。公爵夫妇令仆从扮成魔法师和杜尔西内娅,由魔法师告诉堂吉诃德,杜尔西内娅已经着魔,唯有让桑丘承受 3300 鞭的鞭打才能解救。桑丘虽然害怕,但在堂吉诃德的恳求下只好答应。

在公爵的花园里,堂吉诃德和桑丘被蒙上眼睛,坐在一只大木马上。公爵叫人抬来几只大风箱,拼命鼓风,让堂吉诃德误以为正在空中飞行和魔法师作战。人们点燃木马的尾巴,马肚子里装满了花炮之类,一阵爆炸把堂吉诃德主仆抛跌在地上。堂吉诃德睁开眼,看到他的长枪插在一张白羊皮纸上,上面写着上天对他的功绩的褒扬。公爵夫妇装作十分惊讶,把一场闹剧扮演得像真的一样。

桑丘的“总督”生涯。为了拿这对主仆开心,公爵任命桑丘到海岛上做总督。在短短几天里,桑丘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廉正直,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受到人们的颂扬。公爵派人伪装成敌人进攻海岛,把桑丘打得遍体疼痛。桑丘觉得当总督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辞官不做,回去寻找主人。

决斗白月骑士。萨拉果萨城比武会临近,堂吉诃德主仆辞别公爵动身前往。加尔拉斯果又化装为白月骑士,前来和堂吉诃德决斗,双方商定,谁输了,就让对方发落。结果堂吉诃德斗败,白月骑士罚他回家,一年之内不准外出。堂吉诃德只好遵从约定,沮丧回家。

堂吉诃德回家后,连发高烧,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顿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就要取消她的财产继承权。

《堂吉诃德》的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有人把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浮士德并列,视为西方文学中的三大典型人物,其名气之大早已超过了作者塞万提斯本人。

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看上去疯癫不正常的人。

堂吉诃德本名吉哈纳,是一个穷乡绅。他既正常又不正常,他的不正常源于对骑士小说的痴迷,读小说走火入魔后,自己也想和那些骑士一样行走天下,行侠仗义。于是给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并把邻村一个放猪的姑娘取名为杜尔西内娅,作为他的心上人,因为每一位骑士都必有一位高贵美丽的公主做意中人。他说服了邻居桑丘做自己的侍从,带他一起出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冒险故事。

他把狭小破旧的旅店当作城堡,把店主当作堡主,把店里的两个妓女当作贵夫人,在旅店里,他一本正经地逼迫店主完成了封赠仪式。在冒险旅程中,他把小鳕鱼当作大鱼块,把劣质面包当作精白面,把铜盆当作头盔,把风车当作巨人与之搏斗,把羊群当作军队与之冲杀,把公爵对他的捉弄当作事实。

他对想象中的杜尔西内娅无比推崇、无比忠贞。每一次“战斗”之前,他都要对他高贵的公主“托博索的杜尔西内娅”进行一番表白与宣誓,并由此获得了非凡的力量,不畏惧全世界的艰难。他要求那些战败者必须到他心目中的公主杜尔西内娅那里报到。正是因为心中对杜尔西内娅的忠贞,他对世间的一切声色诱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面对其他任何女性甚至达到坐怀不乱的境界。在两次旅途中,很多女性开玩笑地主动求爱,他从来都认为她们是真的,但从来都没有动心。

然而,他的疯癫行为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于人不利,要么成为人们的笑料,要么自己受伤遇困,要么给他人造成更大的灾难。他解救了被地主绑打的牧童,结果他走后,地主把牧童重新绑在树上更狠地抽打。

其次,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人。

除去疯癫的头脑之外,堂吉诃德是一个真正的骑士精神的践行者,从外形到品质,他都用标准的骑士规则要求自己。他费了四天工夫为自己的驽马取名字,花了八天给自己取骑士名字,又特别为自己的意中人取了一个名字“杜尔西内娅”,虽然那位被称为“杜尔西内娅”的姑娘根本不知道有堂吉诃德这个人,但他仍然坚定地爱着她,事事不忘她。他头戴头盔,手持长矛,骑着瘦马,忠诚慷慨,勇敢宽容,行侠仗义。他解救牧童、与风车搏斗、与羊群冲杀,认为那是在履行骑士的责任。他认为受苦受罪是骑士应该承受的,是对自己的考验,他无怨无悔地接受为此所受的一切苦难。

堂吉诃德是一个勇敢的骑士。杨绛在她的译本序中说:“他要做游侠骑士不是做着玩儿,却是死心塌地、拼生舍命地做。”他想到自己该去扫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补救的错失、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义务,觉得迟迟不行对不起世人。面对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他有一种强烈的“救世主情结”,他要把在骑士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为一一照办。不管对方数量有多少,力量有多大,他该出手时就出手。他饱尝苦头,常常被别人揍得七死八活,但仍然不改初心,他要战胜种种艰险,消灭一切暴行,从而名传千古。

堂吉诃德爱惜骑士荣誉,他无法忍受自己的骑士身份被人践踏。他说:“美德的道路窄而险,罪恶的道路宽而平,可是两条路止境不同:走后一条路是送死,走前一条路是得生,而且得到的是永生。”他这样告诫桑丘:“我们游侠骑士得遵照基督教为我们规定的任务干事,不能乱来。”

在骑士精神的熏染下,堂吉诃德正直善良。他对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同情,他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他对押送苦役犯的人说:“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作奴隶未免残酷。”他训导桑丘说:“世世代代是庄稼人,不会低了身份。人家瞧你不引以为耻,就不会来侮辱你。你宁可夸耀自己是贫贱的好人。”这些话显示了人格平等、不自轻、不自辱的思想,这是堂吉诃德身上最耀眼的地方,体现了文艺复兴后的人文思想,闪动着人性之光,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堂吉诃德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骑士精神的崇拜者,堂吉诃德内心真诚,有着赤子之心,行为高尚,一心想除暴安良。然而,时代已变,骑士精神也被现实的人们抛弃,骑士精神注定不能恢复,他的理想注定不能实现,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他注定不断地遭遇命运的捉弄。

堂吉诃德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现实不满,但又不知道根本问题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由于受骑士小说的影响,他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现实环境,并用脱离现实的手段,实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动。他用昨天的思维做今天的事,在骑士道消亡的时代,这个梦注定要幻灭。

在与残酷现实的交手中,堂吉诃德的骑士理想一步步败下阵来,他的朋友加尔拉斯果为了制止他的荒唐行为,假扮白月骑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骑士道反将他一军,将他打败。这是对堂吉诃德致命的一击,他的骑士理想就此破灭。骑士理想是堂吉诃德的全部依托,在骑士理想破灭的那一刻,堂吉诃德就注定要死亡,小说的故事也就到了终点。

桑丘也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可以说,如果没有桑丘,堂吉诃德的形象和小说本身将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堂吉诃德的形象正是在精彩纷呈的桑丘的辉映下才显得无比成功,主仆二人相依为命,相得益彰。读过小说的读者一想到堂吉诃德就会想起桑丘,一想到桑丘就会想到堂吉诃德。

桑丘与堂吉诃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外貌上,堂吉诃德骑着瘦马,又高又瘦,桑丘骑着胖驴,又矮又胖;在学识上,堂吉诃德知识丰富,谈吐优雅却疯狂,桑丘知识贫乏,谈吐粗俗却实在;在性格上,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者,乐观直率,鲁莽勇敢,桑丘是现实主义者,悲观委婉,狡猾胆小;在价值观上,堂吉诃德以救苦救难为己任,不怕吃苦,桑丘以享福享乐为目的,追求金钱食物。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分开而存在,只有在一起,才能相互补充,彼此制衡,形象丰满,各自完整。

开始,桑丘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粗鲁和呆傻,没有脑子,废话连篇,其实,桑丘是清醒的、聪明的。不论堂吉诃德有怎样的臆想,把事情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都有自己的判断。他明白旅店不是城堡,风车不是巨人,羊群不是军队。他是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讲究实际,他跟随堂吉诃德出游,并不是为了什么游侠骑士的梦想,只是为了堂吉诃德许诺给他的实际报酬和海岛总督的位子。

但是,桑丘对堂吉诃德是忠诚的,不论有多么危险,他都没有把堂吉诃德抛开过。在一连串的冒险经历中,桑丘跟着堂吉诃德吃尽苦头,有时被人戏弄,有时挨打,有时挨饿。每次受苦之后,桑丘都不停地诅咒游侠行为的疯狂,多次叫嚷再也不干了,要回家找老婆孩子去。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离开过。

桑丘是正直的,他同情弱者,仇视与嫉恨不平世道。这集中体现在他当海岛“总督”时所实行的仁政上面。小说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农民远比那些达官贵人更能治理好国家。桑丘也是有智慧的,他在海岛上坐堂审案,快速机智地处理了 3 件复杂的案子。

桑丘诙谐而幽默,一张口全是谚语,肚子里全是逗乐的笑话,连堂吉诃德后来也受到他的影响,开始使用谚语。在谈到吃东西时,堂吉诃德说游侠骑士平常艰苦,只能吃些简朴的东西。桑丘回答:“以后我就在褡裢袋里给您装上各种干果子,因为您是一位骑士;我呢,不是骑士,我就给自己另外采办些鸡鸭之类和经饱的东西。”

桑丘的性格也是变化的。他最初一直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堂吉诃德荒诞的游侠行为。但是,在与堂吉诃德的不断冒险过程中,他不由自主地被诱入骑士世界中。堂吉诃德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改造着他。在小说的第一部结尾,他对妻子说:“世上最乐的事,就是跟一位探奇冒险的游侠骑士,做个有体面的侍从。”

此时,堂吉诃德和桑丘合二为一了。

人们喜欢《堂吉诃德》并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因为堂吉诃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敢却荒唐的行为和桑丘的滑稽可笑,而是小说故事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刻主题。

要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我们先要了解小说产生的背景。15世纪末,西班牙经过光复战争,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又依靠其庞大的骑士队伍,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也繁荣发展起来,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骑士文学和戏剧等各大流派争奇斗艳。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曾风靡一时,这种文学表现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骑士文学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对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随着后来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等先进武器在军事上的使用,骑士的作用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出现一批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真正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文化变味,骑士文学开始变得越来越庸俗化。1547 年出生的塞万提斯就正好生活在这一时期,当时,西班牙社会上流行着几十部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反对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小说沿用以骑士作为主角的形式,通过骑士游历社会,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赞扬了真正骑士的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描写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

然而,总体上看,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人物,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作为游侠骑士的失败,揭示了骑士精神的没落、骑士行为的不合时宜。从这个意义上讲,《堂吉诃德》可以说是作者唱给骑士精神的一曲挽歌。小说并没有过多地描写堂吉诃德除游侠骑士生活之外的具体日常生活,而是重点描写他对骑士小说的痴迷、他的 3 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游侠骑士式的出游经历。可见塞万提斯并不是想为绅士堂吉诃德做传,而是把堂吉诃德当作一个符号,一种高贵的精神理想,书写这种理想在残酷现实下的境遇。

骑士制度盛行于 12 世纪的欧洲,骑士最开始是一种职业武士,附属于一个国王或封建领主。后来,封建领主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他们需要蓄养许多武士以自卫,于是,就逐渐形成了骑士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和风气,骑士必须出身贵族,必须是基督徒,必须忠于所属的君主,必须有一名贵妇人或者美女作为情人。他们诚实守信,谦卑勇敢,保护老弱妇孺,为公义而战;他们爱惜荣誉,以对情人的无限崇拜和爱慕并甘愿为她们赴汤蹈火为最高荣誉和美德。

以骑士的游侠和爱情生活为题材的骑士小说,则充分体现乃至夸大了骑士身上体现出来的骑士精神和骑士风度,包括对领主的忠诚,对家园的热爱,对荣耀的追求,对梦中情人的尊重……这些骑士们往往有行侠仗义的志向,有为梦想和荣誉牺牲性命的勇气,有尊重和崇敬而不是占有女性的爱情观,他们将极致的优雅和极致的凶猛融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一种古典式的崇高的审美趣味。正是这种梦幻式的向往和回忆形成了骑士小说的全部魅力,也是堂吉诃德痴迷骑士小说的原因。

然而,骑士毕竟已经过时,骑士的种种高尚行为以及骑士精神只是骑士小说的一种夸张和理想,与现实特别是 15 世纪以后的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大多数人来说,骑士小说、骑士文化成为一种精神鸦片,让他们暂时忘却了现实中卑微而苟且的生活,沉沦在过去的幻想之中。正是因为看到了骑士小说的麻醉功能,塞万提斯才决心创作《堂吉诃德》,以扫除骑士小说的流毒。

堂吉诃德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骑士小说中所描述的时代了,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骑士小说笔下全然不同的世界。象征着无上荣光的城堡被破旧的村庄代替,生活在其间的也不是什么贵族,而是一些没什么理想甚至否认理想存在,过着平庸琐碎生活的凡人,他们对所谓伟大、崇高的骑士精神全然不知,甚至认为是极为荒唐可笑的,认为秉承骑士精神的堂吉诃德是疯子,并报之以无情的嘲笑和讽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傻乎乎的桑丘,从头到尾都没有人和堂吉诃德并肩作战,他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作为一个真正践行古典骑士精神,从心灵深处具备勇敢、进取、自尊的没落贵族,却遭到整个社会的无情嘲笑和捉弄,堂吉诃德身上自然具备了悲剧的意义。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年近半百、骨瘦如柴、头小腿长,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盔甲,骑着他那匹瘦得皮包骨头的老马,出现在落日余晖中。与我们印象中风华正茂、身强体壮、行侠仗义的骑士形象大相径庭,我们从他身后狭长的阴影中看到的是骑士精神最悲怆的剪影。我们知道,仅凭堂吉诃德,要想恢复骑士时代的荣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失败在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但是,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堂吉诃德骑士而不仅仅是乡绅阿隆索·吉哈纳,就是因为他的出发。堂吉诃德和当时的所有人都不同,他最大的疯狂就是别人当作消遣的东西,他当真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真的去做了。我们固然可以说他的出走游历是受到骑士小说的蛊惑,本身带有非理性的“白日梦”的色彩,但他的行为却带有“追梦”气质,既体现为善良、有同情心且善于幻想,又体现为鲁莽、冲动、做事不考虑前因后果。唯其如此,堂吉诃德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可笑,还有可敬、可悲、可怜。

堂吉诃德身上体现的骑士精神是一种没落了的贵族精神。这种精神表面上看是喜剧的,内心里却是悲剧的;行为上是喜剧的,精神上却是悲剧的。他只是在别人看来可笑,实际上并不可笑,他不应受到嘲笑,而是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就算堂吉诃德可笑,他也是一位可笑的英雄,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堂吉诃德》是“所有由人间天才创作的书籍中最伟大和最使人感到凄凉的一本书”。

作者创作《堂吉诃德》虽然主观上是为了彻底扫除骑士小说,确实也达到了目的,据说,自《堂吉诃德》出版后,西班牙就再没有出现过新的骑士文学。但客观上小说也否定了脱离时代的骑士精神,小说最后不仅仅是让堂吉诃德战败回家,郁郁而死,而且还让堂吉诃德在弥留之际清醒:让他看清了自己曾经那么执着追求的,其实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虚幻;曾经坚信不疑的,其实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曾经的热血、勇敢,只是在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作者的残忍,而是时代的残酷,堂吉诃德的迷失,不仅是个人的迷失,还是一个时代的迷失,不完全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将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幸福寄予少数人的行侠仗义、替天行道,道义上也许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正是在这一层面,《堂吉诃德》虽然写的是骑士,却完全区别于骑士文学,成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形式似乎并不新颖但内容却是深刻全新的经典,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堂吉诃德》不仅仅内容深刻,反映了全新的生活画面,体现了新时代人文主义光辉,而且在创作形式上也多有创新之处。

首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作者是其中一个叙述角度,叙述了最多的情节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又是另外的叙述角度。同时,作者与作者之间,小说人物之间又相互叙述,故事中套故事,既丰富了小说结构,又让读者读得眼花缭乱。小说虚构了一个译者来对作者这部小说进行议论。在小说第二部中,堂吉诃德、桑丘与参孙三人的对话,展开对小说第一部的批评与讨论,他们甚至还讨论了作者是否会写《堂吉诃德》第二部的问题,但是读者正在阅读的就是《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同时,所谓“现实”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还讨论了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似乎现实中真的存在着堂吉诃德和桑丘,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种叙事角度是很超前的。

其次,运用人物对比手法。最典型的当然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对比,还有堂吉诃德自身作为游侠骑士和普通人之间的对比,也就是迷醉和清醒之间的对比。堂吉诃德与桑丘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塑造人物,又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同时,堂吉诃德沉迷骑士小说时的疯癫与其清醒时发出的精辟见解和独到思考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深化了作者揭露骑士文学危害、讴歌真正骑士精神的主题。

第三,小说语言既充满哲理又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那些人生哲理之话大都出自堂吉诃德之口,比如,他说“因此,武功埋没不了文才,文才也不会埋没武功”“贵而不端,危害性最大;富而不舍,就像贪财的乞丐”“没有时间磨不掉的记忆,没有死亡治不愈的疼痛”,这些富含哲理的话当然是在堂吉诃德清醒时说的。而出身底层的桑丘则满嘴都是俚语谚语,比如,“出去剪羊毛,自己给剃成秃瓢”“复活节前几天找裁缝,甭想穿上好衣服”“求人高抬贵手,不如自己逃走”“上帝叫你生疮,也会给你送药”“看见我挺着大肚子,还要我当处女”“大小贫富,睡着了都一个样”,等等。这些语言幽默风趣,充满狡黠和机智。

小说借公爵夫人之口高度赞赏桑丘的风趣语言,她说:“桑丘说的俗话成语,虽说比希腊骑士团长收集的还多,但简明扼要,趣味横生。”桑丘自己也说:“我肚子里全是成语顺口溜,比书本上的还多;我一张嘴,它们都争着要出来;谁跑得快,争得凶,谁就先出来呗,至于合适不合适我就顾不上啰。”

《堂吉诃德》诞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塞万提斯个人的巨大贡献,它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革命性的。

塞万提斯无愧是现代小说第一人。 5Z30D8J+CCk07BOJtw8QX+b9O79spO3OJhe5jiOs8C0/6b6lpuZT1lz0BqGYVoh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