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潮流的二三事,以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该追逐潮流吗?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简单的回答是——不。我们不必追逐潮流,我们应该只买自己钟爱并且会一直钟爱的物品。

详细一点的回答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跟随潮流,特别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可供选择的东西有限。谁没在周围都是灰色和黑色时买过深蓝色的运动衫?谁又不曾注意到商业街橱窗里的服装颜色几乎相同呢?(如果想买点不一样的,不愉快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

与人们的普遍观念有所不同,家居设计行业的潮流比时尚潮流变化得慢很多。某种家居时尚潮流一般源自杂志,之后一些早期尝试者(通常是室内设计师和所谓的社交媒体“网红”)在自己家中尝试,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请记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早地注意到家居时尚。逐渐地,这种家居时尚会走出纸媒和数字页面,走进某个你熟识的人家中。就这样,这种家居时尚开始流行起来。

在米兰看到的东西可能好几年之内都不会出现在米尔顿·凯恩斯 ,但最终会出现的。

金伯利·杜兰(Kimberly Duran)根据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在Swoon Worthy 上的博客中将潮流的起落比作钟形曲线。她说,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师、创新者和潮流引领者(大概2.5%的人群)最早使用某种材料、颜色或者抛光材料。随后,早期接受者(大概13.5%的人群)会跟风使用。

而大部分人会属于以下这两种,事实上,大概68%的人都属于这两种人。第一种是“早期大多数”,当潮流开始流行,这些人就会紧随其后。他们也许是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博主发布了相关的帖子,也许是看到照片墙(Instagram)上铺天盖地都是相关内容。当潮流到达顶峰,“末期大多数”也会追随。他们看到从拼趣(Pinterest) 到本地大型超市,到处都是流行元素,于是决定也加入其中。

位于曲线末端的就是“潮流迟钝者”(大概占16%),这些人基本上忽视潮流。只有当流行元素充斥整个市场并且价格开始回落时,他们才会考虑购买流行元素。不同潮流起落的时间(也就是一种潮流的整个生命周期)差异很大。金伯利说,正常情况下,潮流到达顶点越快,衰落得也越快。同时,潮流被大多数人接受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过时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知道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别忘了,如果商家看到某样商品卖得很好,他们会增加这种商品的库存。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千禧粉” 实际还在盛行时就声称其“过时”了,因为当时趋势正滑向钟形曲线的另一边。但是,人们仍旧可以在商店里发现它,有人仍旧在买桃粉色的东西。它根本没有“过时”。只是一些像杂志和Instagram用户这样的早期尝试者发现了其他让他们心动的东西。因此,另一种与之不同的潮流开始流行。

钟形曲线也解释了为什么铜色流行了六年之久依旧没有过时。早期接受者甚至是“早期大多数”,在“潮流迟钝者”赶上来时,已经前进了三次——追随不同的潮流。因此,当铜色被重新命名为“玫瑰金”时,它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所有人再次为之疯狂。

与潮流交织在一起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一次性”文化的危害。如今,无节制地购物无疑是不值得推崇的。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物品,出于对这些物品的喜爱,我们一直同这些物品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用了一年后,因为有人说它们过时了便将它们处理掉。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更换周围的物品。我有一箱夏装,只在每年去沙滩度假时穿两个星期。其中大部分衣服已经有十年的历史,每个假期前我都会往里面添几件——通常在大减价时才买。这些衣服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因为我知道我的风格,也不会经常穿它们。在家居设计上,我们也可以使用相同的策略。例如,不必更换所有的家具,只是根据流行趋势更换一下靠枕,就能改变房间的样貌,制造新鲜的感觉。

在所有的选择上都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更警惕,并且从小的改变开始。我有三张沙发:一张是新买的;一张是曾祖母留下来的,在我的印象中已经翻新了三次;还有一张是在二手店里买的——作为丈夫40岁的生日礼物,它也被翻新过。后面这两张沙发算是从垃圾堆里救回来的,放在家中却别具特色。

我们不可能一直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在开心购物的同时,也可以思考所购买的商品来自哪里。这并不是说要忽视潮流,而是要对自己的风格和购买的物品有足够的信心,不会因忽略了潮流而感到紧张。在上一本书中,我讲述了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简而言之,首先看看自己服装的颜色和款式,然后就像打扮自己一样去装点房间。即使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且在使用火烈鸟靠枕或豹纹灯罩几乎不会犯错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可以更加细致地审视自己的选择。 tRsgTW3tOxYYs2KYaITzs7CmChhfKq+S3pH5DvQeZuHtbBdCwamVHesVvVC6zQ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