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爱“搞破坏”

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生来是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

——陈鹤琴

即便在孩子身上似乎是破坏的倾向较多,其原因也不在于儿童生来是邪恶的,而是由于创造活动很迟缓,而破坏活动则比较迅速,所以更适合他的活泼的性情。

——[法]让-雅克·卢梭

案例

案例1:壮壮把东西都给“分家了”

爸爸给5岁的壮壮买了一个机器人当生日礼物,壮壮特别喜欢,无论去哪里都要随身带着。机器人非常灵活多变,壮壮喜欢把它拆解成一块一块,再认真地拼起来。爸爸觉得壮壮非常聪明,常常对他夸奖有加。有一天,妈妈由于事情紧急,匆忙外出,把壮壮一个人锁在了家里。壮壮一个人在家无聊,抱着机器人就开始拆,拆完拼好后发现,这对他来说已经十分熟练了,并没有什么难度。于是,好奇心强的壮壮就开始捣鼓家里的其他物件。妈妈一回到家,看到满地狼藉都惊呆了,壮壮把闹钟、手电筒等能拆的东西都给“分家了”。妈妈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壮壮,并狠狠地对他说:“你什么都要拆,怎么这么调皮,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案例2:“见人学样”的然然

然然3岁半,看见爸爸剃胡须,她就拿起爸爸的剃须刀对着自己的下巴乱剃一通,结果把自己的下巴划破了;看见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她就将自己的电子玩具、毛绒玩具统统扔进了洗衣机;看见妈妈化妆,她就悄悄拿起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画了个“大花脸”,用妈妈的口红在白墙上涂抹得乱七八糟,妈妈昂贵的化妆品常常被然然“毁于一旦”……爸爸妈妈很苦恼:孩子喜欢见人学样,大人干啥,她就学着干啥,不管能不能做,她都要学着做,常常搞破坏,不知道爱惜东西,孩子的破坏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怎么办?

3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的自主探究行为变得频繁,各种“破坏”行为也就有增无减。正如案例1中的壮壮,通过拆装各种物品,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案例2中的然然亦是出于好奇,对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探索周围事物。因此,家长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识别孩子的行为,适时地对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予以鼓励与引导,科学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原因分析

爱“搞破坏”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3~6岁的男孩子,这样的行为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在家里乱涂乱画,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但是,孩子搞破坏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不少原因,需要家长静下心来认真探究和分析。

一、孩子生性好奇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会走会跑,小手逐渐灵活,视野更加开阔时,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没见过的情况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他们不仅喜欢拆卸东西、乱摸乱动,还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刨根究底地追问。如果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平静下来,这会促使他们反复地进行探究。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会使他们做出一些看似具有“破坏性”的举动。比如,案例1中的壮壮将玩具机器人、闹钟、手电筒等物品进行拆卸。再如,有的孩子把金鱼捞出来包在手帕里,是担心金鱼会被冻死;把盐倒在水里,是觉得盐有点脏,想洗干净等。这些行为虽然“幼稚”,但如果家长能俯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便能对其行为的动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也是他们学习、探究的方式。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家长看来,他们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二、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善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手、眼、脑之间的配合还不协调,大脑分析事物的能力不足,因而是一个“笨拙”的探索者。也就是说,孩子有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有限,尚未完全学会良好的“控制”,结果事与愿违。3~6岁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手脑配合能力,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在尝试做事情或是玩耍的时候,他们不能够预估和掌控好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尚未掌握物品的使用方法,所以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往往“力不从心”,很容易出现一些小意外和麻烦。比如,孩子尚不能很好地调控自身的力气去完成某件事,很可能会出现东西没拿好就摔坏了,或是力气过大把东西弄碎了。因此,这一不断尝试的过程,也是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

三、孩子好模仿

好模仿是孩子典型的心理特征,模仿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幼儿期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看人学样”是孩子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会把父母当作模仿的对象,大人怎样做,他们也会机械地跟着学,由此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正如案例2中的然然,看见大人做什么,她也不假思索地学着做,从而导致了诸多“破坏”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好模仿,一方面是源于其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模仿探究周围事物,从而满足自己对成长的渴求;另一方面是想走进成人的世界,了解成人的生活。当然,孩子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破坏的行为。此外,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录像等,对孩子的教育导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极易腐蚀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模仿一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提供了范本。

四、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

由于孩子的情绪易外露,冲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发展不成熟,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欺负或者不公平对待时,孩子会表现得十分气愤,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通过扔、砸玩具等破坏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为了买新玩具而故意弄坏旧玩具;家长忙于工作而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电脑摔坏等。这种情况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被溺爱的孩子多表现出任性、自私、蛮横、霸道等特征,一旦事情不如愿,便会破坏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要挟家长以达到个人目的,或者故意给家长捣捣小乱,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家长的注意。

此外,孩子有时会产生嫉妒或报复心理,从而在行动上出现破坏行为。比如,毛毛的爷爷给弟弟买了新书包,毛毛自己没得到,他就故意剪坏书包;球球被同伴欺负却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同伴的玩具,这其实是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平衡的方式。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它既给孩子带来了心中的苦恼,也影响孩子与他人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嫉妒而产生破坏行为的主要是那些能力强、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他们表现突出、常受表扬,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针对这类孩子,我们建议,尽量少表扬,以免强化他的自我中心意识,而应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孩子互相学习,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快乐。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家长要意识到这些“破坏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适度引导。

知识导读

一、幼儿好奇心强的行为表现

好奇心是重要的内在动机,可以帮助孩子探索未知领域,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好奇心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是认知的需要,又是情感的需求,有助于唤醒并优化孩子求知的热情与主动性。不仅如此,好奇心作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推动科学发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好奇心贯穿人的一生,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

好奇心强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于新奇、陌生、不协调的神秘物体,能够做出更加积极的反应;二是表现出想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和对事物的需要与愿望;三是更善于积极地观察其周围环境,寻求新经验;四是坚持询问,喜欢提问。此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好奇心强的孩子比好奇心一般或较弱的孩子更喜欢进行探索性的活动。

二、好奇心是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内在动机

孩子天生就对周围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所以孩子在幼儿期的破坏行为多是好奇心驱使的结果。好奇心对于唤醒孩子的热情与主动性,促进孩子注意力、探索性、坚持性、创造性等的发展非常重要。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儿童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极其旺盛,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此时,孩子的思维是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也就是说,他们要通过亲自动手、摆弄实物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事物。因此,好探索、爱捣鼓是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表现。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的需要。幼儿期是发展和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期。家长应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支持孩子的探究。家长不能随意训斥、打骂孩子,更不能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以免抑制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而应该鼓励孩子去认识新事物,给孩子创设一定的探索环境,以满足孩子探索事物、认识事物的好奇心。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实质与分类

孩子在幼儿期经常会出现损坏东西的行为,学界称之为“幼儿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可分无意性破坏行为和有意性破坏行为两种类型。

无意性破坏行为主要发生在年龄更小的孩子身上,3岁以前的幼儿神经通路、反射弧才形成不久,反应和协调能力较弱,而且大脑皮质中控制注意力的神经元所在的额叶还不成熟,这就使得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更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

有意性破坏行为,是指孩子明知某种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却依然故意为之。孩子的有意性破坏行为多数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或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常常发生在游戏中,是孩子最初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孩子由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时,随着肢体的发育,他们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独立自主性也增强,对世界的探索由之前的用眼看、用嘴触,转变为用手摸、用身体试探。特别是之前那些他们只能看到而不能摸到的、认为神奇的东西,对他们更具吸引力。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探索活动中,表现出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一定的执着性。不把自己所探求的东西弄明白,他们是绝不罢休的。孩子的这种好奇、探究、执着,表现在行为上,便具有了一定的“破坏性”。

此外,孩子的有意性破坏行为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消极情绪发泄。比如,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报复性心理破坏、吸引成人注意等,这是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破坏,也可称为情绪发泄性破坏。对此,家长应先与孩子沟通,了解情况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专家支招

面对孩子的各种破坏行为,家长应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正确识别孩子的行为,不可对孩子盲目下结论、贴标签。案例1中的壮壮拆装玩具是出于好奇心对事物进行探索,案例2中的然然则是好模仿,孩子的这些行为属于此年龄段儿童的正常行为表现。因此,家长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引导策略,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某些破坏行为是受其好奇心的驱使,是儿童活力的一种象征,其实质是孩子的探究行为,他们只有通过看、听、闻,甚至摔打等多维的探索,才能获得心智的成长。因此,对于孩子因为好奇心驱使而出现的“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严厉地批评和责罚,而要保护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条件,支持孩子的探索。家长要认识到好奇心、好探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促进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并不是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尽可能参与孩子的探索活动。比如,对于案例1中的壮壮,家长可鼓励孩子创造,并引导孩子思考,帮助他一起寻找答案,然后再将物品恢复原样,帮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对那些貌似具有“破坏性”的探索行为,应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以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摸东西、拆东西,如果我们把东西都收起来了,他就会发脾气,或者胡闹。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可以“折腾”的玩具,或操作性强的玩具,比如:拼插类的玩具、可以拆卸的赛车、变形金刚、废旧的手电筒、闹钟、收音机。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也避免孩子到处搞破坏。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满足孩子的探究需求。家长应该珍视并鼓励儿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将儿童的活力引向正确的轨道,并为他们安排富含刺激但保证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自发的探究行为。因此,家长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创设空间足够大的游戏区,将孩子的玩具投放其中,让孩子充分活动,满足孩子自由游戏的需要。一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些安全无毒的废旧物品,指导孩子进行手工制作,把他们拆东西的兴趣转移到制作上来。另一方面,尽量减少能引发破坏行为的一切因素。如家长要把危险的物品收起来,以免孩子在自由探索时受到伤害或损坏物品;把易损坏的物品(陶瓷、玻璃制品等)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必要时将它们锁起来。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孩子经常乱搞破坏,是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或关注,亲子关系失调造成的。对此,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关心孩子,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和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比如,每天睡前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闲暇时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聊聊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如经常问问孩子“妈妈陪你玩,你感觉快乐吗”“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等。如果孩子还是砸东西,可以尝试这样对孩子说:“宝宝,你扔的玩具娃娃也是会疼的,就像你不小心摔倒了一样。”

四、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

消极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产生破坏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达、宣泄情绪,让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家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能够管理好情绪,以平和的心态解决,而不是吵闹、摔打东西等,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接受、欣赏别人的优点。其次,教给孩子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如,生气的时候可以敲打枕头、跺脚、大声说“我很生气”等,以减少孩子在宣泄情绪时的破坏行为。还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准备沙袋、毛绒玩具等。最后,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若不能满足,也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孩子发完脾气后,家长要予以安慰,鼓励孩子把不愉快的事情讲出来,并给予分析,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五、帮助孩子掌握正确使用物品的方法

如果孩子像案例2中的然然那样由于盲目模仿做了错事,家长首先应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模仿、哪些不能。其次,家长可以教给孩子正确使用简单工具的方法,比如,告诉孩子口红是不能用来画画的。如果孩子因为力度太大而破坏了东西,家长应耐心地教孩子如何控制力量,正确使用物品,比如,抓住孩子的手,让他体会拉抽屉该用多大的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找,看看家里哪些旧物品可以利用起来,让孩子既能去“破坏”又不会造成损失和麻烦。这个引领的过程,孩子通常都会很有兴趣。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锻炼控制与协调能力的游戏训练,这些训练用家里现有的玩具和物品就可以完成,比如,用一些木制积木或耐摔的玩具让孩子做手部的抓握动作;平时让孩子自主拿握自己的水杯、餐具,可以进一步尝试往杯子里倒水,让孩子用手端好杯子,尽量不让水洒出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此外,练习画画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些活动若能长久坚持,孩子的破坏行为将会有所降低。

六、为孩子制定应遵循的行为规则

孩子破坏东西,有的是因为他们分不清破坏和创造之间的界限。自由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固然重要,但是要建立在有原则的基础上。

首先,为孩子建立规矩。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一些规矩,比如,在什么上面能画画,什么东西可以撕,什么东西可以拆,并示范给他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教育、纠正孩子的行为,并且在孩子做得好时及时表扬进行强化。解决孩子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孩子获得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要用孩子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发展,而不是制止某种行为。盲目制止孩子的行为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伤痕,还会使孩子遇事缺乏主见。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萌芽的时候,就要引导他勇敢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负责任的品质。一旦孩子搞了破坏,家长应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视具体情况,引导孩子学习补救,自行承担责任。比如,牛奶打翻了,那就教孩子怎样清理牛奶、擦净桌子;在墙上乱涂乱画了,那就指导孩子去尽量擦拭。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爱护物品的意识,也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再次,适当给予一定的惩罚。接受惩罚是对自己不当行为负责的重要表现。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家长在耐心教育后,应通过适当的惩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比如,故意破坏了玩具,那就半年内不能再买新玩具。家长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尊重孩子,不能讽刺、挖苦,不能简单粗暴地惩罚,应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此外,惩罚一定要及时,切勿拖延,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只有家长正确地教育与合理地引导,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坦然地面对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后,耐心教育。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家长要就事论事,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家长一是要在事后问明原因,了解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二是要指导孩子正确地参与做事过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三是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做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

亲子互动拓展

一、“好奇宝宝”当修理工

为孩子提供一些废旧的手电筒、小闹钟等,以及相关的工具,如螺丝刀、小锤子、胶带等,与孩子一起探索、修理。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部分,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复杂的部分,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究。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发现物品的内部构造、原理,必要时给予讲解或帮助。

二、勤劳的小帮手

为孩子准备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品或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房间、桌面,擦洗物品以及自己的玩具,与家长一起做家务,让孩子在清洁、整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也使之更加爱护环境,珍惜家中的物品,不有意破坏。家长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可以制定“小帮手”记录表,将日期、孩子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奖励笑脸贴画等。

三、小小奖励板

家长可以把挂历做成孩子行为的记录表,挂在墙上,孩子哪一天没有损坏物品或玩具,就在挂历对应的日期上贴一个“小笑脸”,每过一段时间(一周、半个月、一个月等)就让孩子数一数,看看自己的进步情况,以此来激励孩子爱护物品和玩具。当孩子一天没有破坏物品或玩具时,家长要好好拥抱他、表扬他,强化孩子爱护物品的正面行为,降低他的破坏性。

四、设置宣泄区

在家里设置情绪宣泄区,放置沙袋、毛绒玩具等,以及画笔、纸张等工具、材料。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可引导孩子拍打沙袋,对毛绒玩具或娃娃诉说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心中不愉快的事情画下来,或者玩撕纸游戏、太空泥、橡皮泥游戏等,让孩子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以减少孩子在情绪不好时的破坏行为。

五、受伤的小白兔

父母与孩子在家一起玩角色游戏,孩子扮演小白兔,爸爸或妈妈扮演小花狗。小花狗和小兔子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的时候,小花狗故意抢小白兔的玩具、欺负小白兔,把小白兔的一只耳朵打伤了,并且将小白兔心爱的玩具汽车摔在地上。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事后与孩子交流“被人欺负时、自己的玩具被破坏时的感受怎么样”,从而让孩子理解、感受被破坏一方的情绪或情感,使孩子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产生习惯性的理解。

推荐

图书:

1.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

3.父母效能训练.[美]托马斯·戈登著.琼林译.

电影:

1.《放牛班的春天》

2.《淘气宝尼古拉》

3.《育儿有方》 BYRHTPtBNJP6uAlOM2503eQTzaR/oxOXjapK+FMIpFENyZscElEd+hbFtdahR6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