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练好家庭教育的“内功”——家庭教养中良好的心理特质与态度

俗语有云:“术业有专攻。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须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加起来将近10年的科学训练;律师要经过长达4年的法学院系统学习并通过司法考试,获律师证;医生要有行医执照;教师要经过数年的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技能训练和不少于半年的教育实习、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有资格参加相应的学科教师招聘。心理咨询师要经过数百小时以上的督导。哪怕在社会上应聘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我们也要经过3个月的实习期,熟悉了相关业务,考核通过后才转为正式工。然而,成为父母呢?什么也不需要,只要孩子出生,我们就自动荣升为“爸爸”“妈妈”。事实上,养育孩子是一个“技术工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繁杂难解、因人而异,其专业化程度相比上述职业丝毫不弱,甚至犹有过之。按理推之,养育是否也应该接受多年的专业化训练,通过实习期、督导期,完成考核,并最终考取“养育资格证”,才能“持证上岗”呢?然而现实是,年轻的父母未经训练,就“无证上岗”。

那我们教养孩子的技能从何处习得?其有一部分来自天性,有一部分则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被某种教养方式抚养长大,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并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价值观。然而,源自天性与上一代的教养方法却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所以,家长要学习科学的教养方式并进行一定的自我训练。这就是这套书丛书之初衷:希望给家长系统讲解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教养”的科学理念与科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解读,对其背后的发展心理学原理以及儿童的内在心理机制条分缕析,给出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法,力求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

在家庭教育中,我提倡家长应培养和具备“六心”,即六种心理特质和心理态度,以作为家庭教育之“内功”。这“六心”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自信心。自信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否具有担负某种责任以及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大量实践证明,家长是否相信自己具备养育和教导好孩子的能力和信心,在教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养的自我效能感从何而来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来自成功的体验,而成功体验的创造则与心理学另一个著名的原理——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ling prophecy)息息相关。自我实现预言是指当一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实现、可以完成、可以达到某个目标时,他将调集身边的资源,从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共同促进,使得这件事情最终得以成功。换言之,如果家长坚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好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做出了一个正向的自我实现预言。然后,他将在潜意识中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得预言成真。一旦有了成功的经验,家长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自我效能感就得到提升,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向上的正循环。同理,如果家长从内心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养好子女的能力,那么,他将有意无意地寻找无法自我实现的证据,创造失败的经验,打击其自我效能感,并且反过来强化自认为无能的信念,形成向下的负循环。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内心相信自己具备育儿能力,从自己过去成功的体验中汲取信心,做出正向的自我实现预言,开启向上的正循环。

第二,学习心。与其说家庭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重点在孩子身上,不如说家庭教育是为了改变家长,重点在于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其实是父母。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的一场自我教育之旅,而这场自我教育之旅最为重要的就是主动学习的愿望、学习的过程以及将所学付诸实践的行动。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其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以及内在运作机制,而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交流都是一堂没有下课铃的学习课。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是我们学习体验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实践所学效果的显示屏。所以,带着学习的心、主动的心走向这场自我教育之旅吧!将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既是为孩子做,又是为自己做!家庭教育就是一场自我修炼,在教育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映照自我。有了学习之心,我们也有了反思、反省之心,也有了提升、成长之心。这股内在的动机与动力将推动着我们一步一步走上成长之梯。

第三,成长心。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内在思维可以分为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自身的基本能力,如智力、才能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经验的累积和对自我的反思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则相反,他们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成长型思维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得更为优异,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好,事业发展得更成功。成长型思维的人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关注成长本身而非目前所在的高度。他们不畏惧挫折和失败,因为他们深知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他们充满希望,以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的自己,因为他们能看到当下的各种可能,不因为一时的挫折或失败而备受打击,一蹶不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明,成长型思维的理解更接近大脑的真相——神经可塑,大脑会随着不断的训练而变得更加强大。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困难面前具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因为他们知道任何挫折、困难、失败都是一次学习体验,而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下一次他们只会更有经验,做得更好。在家庭教养这个充满未知挑战和必将遭遇无数困难的领域,培养成长型思维至关重要。带着成长的心,家长坚信自己的育儿能力将随着学习、经验的累积而不断提升,从挫折、困难、失败中学习,而不被结果打倒。不仅如此,成长型思维也会使人投入过程,体验到更多的喜悦。它专注于每一个现在,又着眼于未来。

第四,信任心。心理学与教育学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到学校声称:“我们现在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来挑选那些最具天赋才能的孩子,以下是我们筛选出来的结果。”他们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们。当他们8个月之后再回到那所学校的时候,校长和老师们对他们说:“太棒了,你们的这个方法非常准确,你们挑选出来的那些孩子的确在后来的学习中表现得更优异,自信心更强,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学习成绩进步非常快。校”长跟老师们都一致认为他们非常具备学习潜力,未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人。然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新方法,那些只是罗森塔尔随机选取的孩子。那么,为什么被随机选出来的孩子,8个月后的确变得成绩更好、更自信、更善于交际了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当校长、老师们和家长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所谓被选中的孩子具备更高的天赋、更强的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自己心中的积极意向投射给孩子,对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和全然的信任,而正是这种积极的期待和信任的力量,使得孩子改变了他自己原本的发展轨道而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所以,不是因为孩子表现优秀而给予了他们信任,而是我们首先给予了信任,孩子才表现得优秀和自信。正如同给予一颗种子新生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和空气,积极的期待与发自内心的信任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养料和催化剂。

第五,正念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意、正心。正念心是追求真理不可或缺之心。20世纪以来,正念的训练由卡巴金博士等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系统训练。如今,正念之心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经过正念训练的人能抵抗更强的压力,无论是在身体健康、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是在人际关系上,其都有更好的状态和发展。卡巴金博士写过《正念养育》,书中倡导将正念之心运用到养育的过程中,帮助家长应对教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压力。那么,正念之心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一种清楚了解当下的能力,清晰地知道此刻内心的感受、感受的发生以及自己的行为倾向。它是一种清楚、清明、清晰的觉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来培养我们的正念之心。比如,有意识地放空、放下,练习暂时关闭和停止那些在心中如同背景一般持续运作的思想小程序,简简单单地关注此时的呼吸进出、腹部起伏。每天在工作之余暂停几分钟,享受当下的宁静,没有压力地、轻松地、循序渐进地培养起正念之心。

第六,欣赏心。俗话说:“世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最新的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了这一人们从生活中总结的智慧。我们的大脑如同一台超级计算机,当我们向它输入搜索指令“这个人有哪些美德和优点”时,我们将很容易从方方面面发现他身上的美德和优点。相反,如果我们问“他身上有哪些缺点和弱项需要改正”,我们同样轻易地发现:他怎么有那么多的问题和缺点?你不妨想想,当你看向自己的孩子时,你向大脑发送的是什么指令?欣赏之心,就是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自己和孩子。一个孩子从来不缺乏美好的品质、闪烁的优点和让你感动的瞬间,只是我们常常不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去看。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研究证明,发挥优势比改正缺点更有效。要改正一个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往往很难奏效,然而,发挥他身上本就有的优势和特长不仅很容易,也会让孩子感觉很愉快。更重要的是,很多所谓的缺点其实从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情景下看就是优点。我们多年积极教育的实践中有大量的案例一再证明了这点,如小廖同学被认为调“皮捣蛋,有多动症”,然而其实是因为他的活力程度(彼得森教授提出的二十四项美德与品格之一)比一般人的高。我们让他当老师的小助手,帮忙搬水、分发课间餐等,为班级服务,让他感受到集体荣誉感,这使得他不久就成了一名优秀的班干部。看上去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小爱同学,其实是情感敏锐、内心活动丰富、善于感受他人细微心思的高情商孩子,班上每位同学的情绪变化,在她的眼中纤毫毕现。任命她为生活委员,可以帮助老师更周到地照顾到以往被忽视的同学。家长带着欣赏之心,在育儿的过程中将大有助益。那么,应该如何培养欣赏之心呢?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干预实验证明,每天在睡前写下三件今天值得欣赏的事情,连续训练一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形成欣赏的视角和心理惯性,并且能有效地提升幸福感,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上述的“六心”就是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和心理态度,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功心法。

衷心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你在家庭教育的路上顺利前行。祝福你!

曾光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广东省幸福积极心理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指导师项目”高级讲师
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区特别代表
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专委会委员 Yr8ozfGcUBA4lUAyKXriquAy50saiLD9+O8/T23iL+rnl3Sj9tumA0NIH39A2g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