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家长要遵守哪些原则?

理解和把握数学启蒙的原则,是进行数学启蒙的前提。这些原则贯穿在整个数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家长牢记于心。

1.2.1 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和探索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到“孩子擅长在自由活动中建立规则”“当孩子被放在自然环境里,他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与孩子相处,爱与自由是根本,孩子和大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一定秩序下,由孩子自己进行自由选择和探索,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大人需要观察孩子,做一些必要的铺垫和引导,而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进行某项学习。尤其是针对5岁以下的孩子,有好的切入点和实物帮助,他们才会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其中就包括对数学的学习。

另外,当孩子开始探索数学时,你也许会发现孩子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想法或做法,这时要尽可能给予他们空间,可以多做启发,多问为什么,多和他们一起去书里寻找正确的解释,而不是去做过多纠正式的干涉。

1.2.2 尊重孩子的节奏,观察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生命馈赠给孩子的礼物。一般而言,孩子0~6岁时会出现7个重要的敏感期:运动期、感觉期、语言期、秩序期、行为期、数字期和阅读期。在敏感期来临的时候,孩子会对某一具体的事物或技能产生极大的兴趣,自发而积极地通过重复练习去达到完美。

敏感期出现后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不太长,等孩子成长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密集出现。如果孩子刚好处在敏感期,又同时处在有准备的环境之中,能够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那么,他们特别的敏感性和吸收性心智就会产生奇特的作用,被激发出自动自发的探索精神,这个时候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当孩子正处在某一敏感期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敏感期;其次,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即使在众多同龄孩子之中,也时常会有性格迥异、兴趣点完全不同、同一敏感期出现或早或晚的情况。在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同时,家长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个体特点。

例如,大部分孩子在4岁左右进入数字敏感期。有的孩子数字敏感期到来得早一点,可能3岁8个月时就开始对各种数字符号感兴趣;有的孩子数字敏感期来得晚一点,可能4岁半才到来,这些都是正常的。

这时候,家长需要先有“孩子在4岁左右进入数字敏感期”这一认知,再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进入这一敏感期的迹象,如果还没有,不用着急,也不用比较,给孩子提供一个“准备好的环境”,然后耐心地等待即可。

“准备好的环境”,就是环境中有孩子可以经常接触到的数学语言、数字符号和数学教具等。

让孩子发现和观察电梯里代表楼层的数字,家里摆放一些几何形状的物体,平时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环境,教师和家长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当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自发的内在动力会指引他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去搜索和选择,他们会不自觉地提出各种与数字相关的问题。

注意

“吸收性心智”是一种让0~6岁的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从出生到3岁是无意识地吸收,3~6岁是有意识地吸收。孩子在“准备好的环境”中逐步建构自己的人格。

1.2.3 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而数学是抽象的学科。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拿空洞的概念和符号作为出发点是不合适的。我们十分重视感官经验,结合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听得懂的话语,配合使用具体的实物教具,帮助他们去感知、理解概念和符号背后的实际含义。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发现概念并不难,只不过是从丰富而具体的大千世界中总结和抽象出来的而已。

孩子的认知过程符合这样的规律:从某一熟悉的具体案例出发→抽象出共性的概念→推导出符合概念的任意的具体例子。

例如,对于初次接触加法概念的学龄前儿童来说,这一概念是抽象的。所以在引入加法的时候,家长可以避免直接说“加法”这个词,而是替换成孩子看得见的实物,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最简单、最具体的东西开始介绍。比如,“爸爸给你1本书,妈妈也给你1本书,你把爸爸和妈妈给你的书摆放在一起,请问一共是几本书?”一开始,家长让孩子拿实物操作,还可以替换不同的实物。当有了足够的实操经验后,孩子会慢慢发现:只要数字不变,跟是什么东西没有太大关系,继而可以过渡到1个和1个加在一起是2个的认知上面。这个时候,家长再告诉孩子1和1加在一起就是2,这就是加法。这样,孩子才能在有了具象经验后,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当然,加法是很简单的概念,在介绍其他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比如乘法和十进制,也需要从具体事物和简单逻辑出发,先把概念背后蕴含的本质弄清楚。

如何弄清楚?在生活中找到真实而具体的物体,这个时候数学教具这样的特制工具就特别适合孩子。教具的作用和意义正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例如,十进制这一抽象概念,孩子通过反复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的金色串珠十进位教具,在获得充足的经验之后,数学心智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对知识的理解也一通百通了。

1.2.4 重视过程理解和反复工作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仅是做题、得出正确答案那么简单,还特别考验过程推导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做数学题,记住某个正确的答案或者光学不练、不总结是无意义且学不好的。只有倾注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把解题思路和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力,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数学启蒙阶段,千万不能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要把着眼点集中到对过程和概念的理解上来。数学知识点众多,且环环相扣,解题过程也是如此,如果在某一个地方模棱两可,一定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像这样的知识盲点,是需要重点攻克的,要拒绝知识理解的中间地带。

那如何发现知识盲点?这就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操作。

有的家长告诉我,孩子用银行仓库教具做万以内加减法一段时间之后,每当碰到不同的问题,需要孩子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时候,她才发现反复练习教具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正是在反复操作和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千变万化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题目,孩子操作相应的教具,进行独立思考,反复纠错、反复启发、反复习得、反复验证,每一次都能获得新感悟和新发现,再后来,这种类型的加减法题目怎么也难不倒孩子了,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类问题的本质。

所以,进行数学启蒙和学其他知识一样,只做一遍尝试是远远不够的。第一遍操作可能接收到全部知识的50%,第二遍再增加20%的理解,第三遍增加10%,第四遍增加10%,甚至还要进行第五遍操作,直至完全理解和掌握全部的内容。带着问题对同一事物反复地操作和探索,是加深理解和发现新知识的最好方式。

1.2.5 “五不”原则

学龄前的孩子是感性的,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评判和干涉孩子。

“五不”原则指的是:

·不焦虑

孩子年龄虽小,但对家长的情绪敏感程度却很高。家长如果带着焦虑情绪,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并且这样的情绪有传染性,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损害。所以,我们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孩子的潜能。

·不比较

在比较中长大的孩童容易失去自信,因此,家长要尊重和把握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摒弃功利心。孩子的进步早一点或迟一点都属于正常现象,与人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不催促

催促通常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外在的压力,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孩子认知事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家长要有耐心,把时间线拉长,给足孩子咀嚼消化和独立思考的时间。

·不提醒

提醒孩子其实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要知道提醒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理解了,并不是孩子理解了。孩子能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即使错了,也有错的价值,比由他人帮助完成更值得推崇。所以,家长要学着放手和忍耐,让孩子自己来。

·不奖罚

奖罚制度在短时间内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外部刺激效果,但不利于长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对数学自发的内在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走得更远。当孩子做错了,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感知能力,维护孩子的尊严,不批评,不惩罚;当孩子做对了,家长也不奖赏,让孩子排除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找到内心的秩序,回归平和。

有了上面大方向的教育原则作指导,下面再谈谈具体的运用方法。 S0b8i46IIf1HWvbnujNtk26JytKa1ChCakKt3j3dchTjwonYdqHqqIf/seBWJ0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