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障碍,即自恋人格障碍,本质上与出生后头两年中的发展缺陷有关。在生命中,一种损害发生得越早,儿童在成长中弥补这一缺陷的机会越少,成年后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严重。这主要与自我发展有关。儿童年龄越大,他的自我就越一致,就具有更多的自我机能来处理现实中的冲突和与母亲的分离。儿童出生的第一年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对幼儿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儿童很小就与母亲分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发展自我心理学家勒内·斯皮茨的研究中我们得知,如果6~8个月的婴儿与母亲分离3~5天,而又得不到其他替代人的照料,那么他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在家庭环境中观察到,婴儿的最初表现是反抗,随后是失望,最后则是回避,逐渐不再与人接触,他会伤心、哭泣、沮丧,并开始自我刺激,刺激通常表现为摇头或是摇晃整个上半身。之后,儿童还会出现攻击性的冲动,不过不是针对别人,而是针对他自己,比如用头撞墙。
这种内心的激动形式被称为“孤儿”抑郁症 或依恋抑郁症。如果这种与母亲的分离发生在上面所说的时间之后,或者已经与母亲建立了一种良好关系后,这种“孤儿”抑郁症就不那么严重了。
罗伯森夫妇在另一项研究中也证实了这种与母亲分离体验的处理,与儿童的年龄、人格发展和有无其他照料人的存在有关。儿童年龄越大,他的自我发展越成熟,由此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越强,就会越早表现出悲伤的反应,他以这种方式来克服和处理与母亲的分离。如果儿童在与母亲分离的那段时间里与父亲或其他照料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就不会沮丧,会毫无损伤地度过与母亲分离的那段时间,以后也能毫无问题地重新接纳他的母亲。曾经有一个小女孩甚至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与母亲的分离对她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影响。在抚养人的家中,这个小女孩的饮食障碍不治而愈,后来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在罗伯森夫妇的研究中有过这样的例子:留在原生家庭中被抚养的独生子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失望,在母亲离开的9天中,这个孩子逐渐缩进自己的小圈子里。这种情形在母亲回来后仍延续了好几周,直到他与母亲恢复到从前的那种良好关系为止。此外,这个男孩在此后的3年里,一直处于巨大的分离恐惧之中。他周期性地出现强烈的攻击性行为,而这也是这种早期分离所导致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从未经历过的分离体验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伤害。幼小的儿童要活下去,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所以对幼儿来说,与母亲分离就意味着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们如果失去依靠,就可能会面临死亡,所以婴幼儿要想有一种积极的发展,就必须有稳定的关系。如果儿童能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些联系,那么在与父母亲分离时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除了实际的分离,心理上的冷落也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感到孤独的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父母亲都在并不意味着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被接纳和被爱,如果他缺乏被接纳和被爱的经历,就会感到孤独,会表现出自尊障碍。
亲子关系专家托马斯·哈姆斯的研究表明,即使父母短期的缺席也会刺激孩子,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照料者以前与孩子有频繁的接触,但随后离开他,不再和他接触,也不再和他说话,孩子首先会变得焦躁不安,然后哭泣并升级到大声抗议。这表明成人的直接接触对儿童的重要性,当母亲长期沉迷于智能手机,以至于她不能感知到孩子或对孩子做出反应时,孩子会多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