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生自己的气,生全世界的气

没人愿意承认,甚至是对自己承认,我们是自私或懒惰的,更不用说承认自己的失败或缺陷了。我们的“自我”配备了一套十分管用的“盾牌”和“缓冲器”,这一整套防御机制被用来阻挡严酷的现实。当然,这些防御机制实际上并没有保护我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真相,与我们接受真相的能力之间,往往隔着一条鸿沟。这条鸿沟越宽,我们的心理就越脆弱。威廉·格拉瑟博士在《现实疗法》一书中写道:

这些病人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做了各种尝试,却都没有取得成功。无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所有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否认自己周围世界的真实性。在州立医院的这些慢性精神病人中,无论是否认一部分现实的病人,还是将所有现实一概抹去的病人,都会部分或全部地否认真相,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当他们不再否认现实世界,而是承认现实的存在,并认识到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治疗才会取得成功。

我们的“自我”会给现实世界涂上各种色彩,而让我们自己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而,在我们涂抹现实之前,在我们深不可触的潜意识深处,真相和假象发生了冲突,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一心理现象:一种由于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而产生的令人不适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它是因心灵和自我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副产品。当我们选择接受现实或是通过启动一些防御机制来缓解心灵和自我的不和谐状态时,这样的副产品就会出现。其中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逃避、否认和辩解。

购物狂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患者。尽管他们能认识到购物上瘾带来的危害,但购物狂能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压力:(1)回避问题本身,用信用卡支付所有开销,试着不去关心自己花了多少钱;(2)否认自己购物上瘾、停不下来,就好像他们的车是靠自己开到最近的购物中心去的;(3)为自己的购物癖寻找借口(“如果我不出门的话,我的节食大计就会失败”);(4)最健康,也是最艰难的方式——接受现实,并采取措施让自己得到必要的帮助。

德鲁·韦斯顿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当一个人面对不和谐的信息时,其大脑的理区域会关闭。而当重新获得和谐信息后,其大脑的情感回路就愉快地再次启动了。” 正如韦斯顿所说,人们转动着“认知万花筒”,直到这些认知碎片形成他们想要看到的图案,然后,人们的大脑会激活与愉悦情感相关的脑回路,以此作为回报。认知失调带来的感觉似乎真的会让你的大脑受伤!

我们的“自我”会抓住一切机会调和内在冲突——尤其是当我们的自我概念遇到威胁的时候。下面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过程:

一名男子在早上醒来后认定自己是一个僵尸。他告诉妻子自己是一个僵尸。妻子试着说服他放弃这个荒唐的想法。

“你不是僵尸!”她说。

“我是僵尸。”他回答。

“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是一个僵尸?”她反问道。

“难道你觉得僵尸不知道自己是僵尸吗?”他非常诚恳地回答道。

他的妻子意识到,自己说服不了他了。于是她打电话给自己的婆婆,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男子的母亲想帮帮儿子。

“我是你的妈妈。如果我生了一个僵尸,难道我自己会不知道吗?”

“你不会知道的,”男子解释道,“我生下来之后才变成了一个僵尸。”

“我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僵尸,也不是为了让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僵尸。”他的母亲苦苦恳求道。

“不管怎么说,我都是一个僵尸。”他回答道。他的妈妈试图唤起他的身份意识和内疚感,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当天晚些时候,他的妻子只好打电话给精神病医生了。

接待员帮她进行了紧急预约,不到一个小时,男子就出现在精神病医生的办公室中了。

“你说你是一个僵尸?”精神病医生问道。

“我知道我是一个僵尸。”男子说。

“那么请你告诉我,僵尸会流血吗?”精神病医生问道。

“当然不会了,”男人说,“僵尸是活死人,他们不会流血的。”男子听到精神病医生问他这样简单的问题,感到有些生气。

“好,那你看好了。”医生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针。他抓住男人的手指,轻轻地用针头刺了他一下。男人万分惊讶地盯着自己的手指看了三四分钟。

最后,他终于开口了。他说:“你知道吗?僵尸竟然也会流血!”

面具不会落下

否认现实是有代价的。疲惫不堪、紧张不安的“自我”肆意裁剪着我们的世界,试图消除任何会伤害或暴露我们的东西。我们过分关注那些对自我形象存在潜在威胁的事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我们躲在精心设计的外在形象后面。精心打造了一个外在身份,用它来保护自己,而这个虚构的外在身份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紧紧裹住我们的外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陷入了一个未实现的个人潜能所造就的地狱般的鸿沟,真实自我逐渐变弱,我们感到内心空虚,不再为自己而活。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外在形象——“自我”。我们耍遍各种花招,戴上严实的面具,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伪装,因为我们认为,这副伪装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为了避免进行自我反省、引起自我厌恶,并塑造一个不会暴露以上两者的形象,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还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迷失了自己。为了达到别人提出的要求、赢得别人的赞扬,我们扭曲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我们从未得到真正的满足也就毫不意外了。当我们连自己都不爱的时候,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也无法感受到别人的爱。即使我们受人喜爱、受人恭维,也只能体验到一种全然不同的爱——源源不断,但已被玷污的爱。结果,我们的内心依然空虚无比、愤愤不平。

不妨想象一下,把水倒进一个没有底的杯子会发生什么。当你把水倒进去的时候,杯子看上去像是满的,给我们的感觉也是满的。只要杯子不断被水灌入,我们就会感到满足。一旦有人不再往杯子中倒水(不再一心一意地关注、尊重或爱慕我们),杯子很快就空了,而我们仍然像先前一样干渴。一个破碎的杯子永远无法灌满水。无论往杯子里灌多少水都解不了渴。世间最聪明的人所罗门王曾写道:“内在的缺憾是无法用外在的东西来弥补的。” 从外界寻求自尊心的人,永远没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他们的内心就像一个个无底洞。

我们天生就爱自己。但是,当我们因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难以获得自尊心时,就会寄希望于外部世界,希望外部世界能喂饱我们的自尊心。我们孤注一掷地试图将外部世界给我们的爱,转化为一种自我成就感,但这必然是徒劳的。我们不断改变的自我形象成了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我们的情绪受到别人的每个眼神、每句评论左右,它是那样的脆弱和不成熟。

我们错误又疯狂地认为,如果别人关心我,那么也许我有那么一点儿价值,也许我该爱我自己。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很多人之所以和别人相处不好,根源就在于此。当缺乏自尊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将真正需要的人推开。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爱一个像我们一样不值得爱的人。如果爱或善意试图强行闯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往往不会选择伸出手拥抱它。别人展现出来的爱和善意,非但不能安慰我们,反而会使我们感到困惑。“自我”给出的指令很明确:在别人有机会拒绝我们之前先拒绝他们。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我们的自控力越弱,就越想操控周围的人与事——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最亲近的人。这种操控有可能是一种公然的行为,也有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式的行为。我们凭直觉知道,良好的自控力能促使我们更加尊重自己。所以,当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正在控制着什么人、什么事,以产生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本书第4节将进一步详述其复杂机制)。而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其潜意识会产生篡夺权力、越过界限,虐待那些关心自己的人的强烈愿望。当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生自己的气,然后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的世界中,发泄在最关心我们的人身上。 +uNbXFTY8cRw8hBxgnFSzvVDVxvxrCI5g8j4Oq7WfTk8sZUMfC0893TwamLPGF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