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会“撞衫”的申请文书

与其墨守成规,不如大胆创新。突破有时让人更接近成功。

8月初,我正式进入暂别学校的请假模式。距离11月1日耶鲁“提前批”申请截止日只有九十天了。我称这段时间为“耶鲁之路”,向迎考 SAT 、准备全套申请材料两大方面同时开战。

击败 SAT

SATI 涵盖阅读、语法和写作 ,是用英文考“语文”,难度比 SAT Ⅱ分科考试高得多。我的习惯是先苦后甜、首先征服最难翻越的高山,在 SAT 考试时间安排上也不例外。我选择10月初在新加坡考 SATI ,11月初在香港考 SAT Ⅱ,因为 SAT 在内地没有面向中国籍学生开放的考点。

为了确保一次过关,我给自己制订了严苛的复习计划,准备好好地“头悬梁锥刺股”一把。

简而言之,每天8点半,我必须准时坐在厦门图书馆窗明几净的大阅览室里开始做题,中午给自己半小时的午餐休息,下午继续复习到傍晚6点闭馆。晚餐前跑步运动半小时换换脑子,吃过晚饭后,继续攻难度最大的“分析性阅读”部分,读英文小说磨炼语感。每天保证九个半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这样的计划每天执行,风雨无阻、周末不休,一直坚持到10月4日上考场的那天。

说来有趣,从小到大的十多年里,我在学习上都没这么逼过自己。计划制订后,我没妥协过一次,即使发烧时也坚持在阅览室呼呼的冷气“滋润”下边喝板蓝根边做题。一个人心中的目标能够激出他破釜沉舟的魄力,让他视一切苦痛为无物。

分析性阅读部分所涵盖的词汇量远远高于托福。要想秒杀晦涩难懂的长难句和各种关乎主旨、逻辑、推理和细节分析的题目,词汇是基石。我购入了俞敏洪老师的《 GRE 词汇红宝书》,规定自己用一周半时间熟记所有词汇。而我认识的背完红宝书的朋友们,最快的也花了一个月时间。

我坚信长痛不如短痛,越是把战线拉长,越是出不了成绩。

红宝书里林林总总涵盖了九千多个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针对绝大多数美国研究生、博士项目申请的留学考试)词汇,刨去已经掌握的五千个托福词汇,我还需要搞定余下的四千多个新词。十天集中突击的计划,意味着平均每天要干掉四百个词。

为了做题时的如鱼得水,再烦再头大,也要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

我开始了抱着红宝书疯狂背单词的二百四十个小时。那段时间,我的枕头旁是红宝书,被窝里是红宝书,键盘上是红宝书,浴缸边还是红宝书,实在是形影不离。

一本崭新的红宝书,不出几天,便被我“宠幸”出了折痕、笔迹和咖啡印。我认为背单词没有捷径,不管是按字母顺序还是词性分类,总有这么一大坨词在那儿等着。但我相信,不同方法穿插着背、听觉和视觉并用着背,一定可以加深记忆。

我先按字母顺序从 a z 把四千多个生词过了一遍,背的时候尤其注重每个词在句子中的用法,也使用了被很多前辈论证有效的词根词缀联想记忆法,把一个单词拆成几部分去记。

另一个屡试不爽的妙招是“举一反三”:在按字母顺序背过一遍后,我又从备考论坛上下载了分类词库,看到 fastidious (挑剔的)这个词时,马上在眼前和脑海中出现近义词 picky critical stringent ,背一个词等于复习了五六个词,事半功倍。

还有一个非常奏效的法子:“听词入眠”。我会把MP3放在床头柜,循环播放词汇音频,任由一个个单词的发音通过听觉刺激大脑记忆功能区,直到我累得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再复习时,往往发现昨晚“听背”的单词都记得无比牢靠。

把红宝书前后背完两遍后,我显然有些走火入魔了。跟别人聊天时,我会突然走神,念叨出刚在脑子里安家的单词;我会请妈妈随时随地考我记在小本子上的难词,以至于那几天妈妈见了我就想躲开;看电视新闻时,我会不自觉将播音员念出的中文词语实时翻译成英文;就连有时说的梦话,都会用上红宝书里的词汇。

可以说,这十天的单词炼狱之旅,不但十分给力地助我一次性考出了 SATI 高分,还让我在往后几年的耶鲁求学中,阅读大宗英文书卷时几乎没有遇到困难;让我在撰写任何种类的论文时,都能自如运用各种词语和用法、准确描述自己的观点。

感谢红宝书陪伴我度过了 SAT 备考之旅既痛苦又甜蜜的开端,也帮我夯实了“拼命”的惯性。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我 SAT 备考的结束,助我啃掉一本本习题集,搞懂一道道错题,见证着我将模拟考分数从备考初期的不到1900分,在一个月时间里迅速拔高到2200分以上。

这是一场同红宝书的热恋。这本饱经沧桑的红宝书,如今还被我小心翼翼地码在书架最重要的顶层,它是一个十七岁少年追梦的见证。真希望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我还能亲切地抚摸着这本见证了我热血岁月的书,给孙儿们讲爷爷在青葱年华里的奋斗故事。

10月的 SATI 考试发挥一切正常。在新加坡炎热的赤道天气里,我淡定地完成了三小时四十五分钟的考试。月底拿到成绩,2200分,其中数学满分,作文接近满分,全球排名前5%。在十多年前的2008年,这个分数与美国本土申请耶鲁的牛人相比不算惊艳,但在中国申请者中已是名列前茅。一次性通关的目标达到。

11月的 SAT Ⅱ考试在香港暴雨中进行。因为只给自己留了一周多的复习时间,我选择了基本无须复习的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并顺利获得了满分2400分。

至此,我的托福、 SATI SAT Ⅱ三项考试都一次性高分过关。

拿到硬指标成绩只能算从凌晨4点熬到了5点,但天空依旧漆黑,黎明的曙光还在山的那头。接下来,我必须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搞定耶鲁的全套申请材料。

取得阶段性胜利固然可贺,但绝不能沾沾自喜,在一时的小成功里做春秋大梦。越是走过了前进路上的一步,越是应该顺势快马加鞭,咬牙往前冲。

我确实走在了拼搏的加速道上。

完成全套申请材料

耶鲁大学“提前批”所需的申请材料,主要包括在线申请表、校内成绩单、托福成绩单、 SAT 考试成绩单、申请文书、推荐信和校友面试等几大块。

对于材料准备,我的方法有二:

1.快准狠地完成技术含量不高、无须大量用脑的步骤。 比如申请表填写,最好一天之内搞定,不许拖泥带水。预留充分时间和精力给更重要的步骤,比如申请文书撰写。

2.材料不在量多,而在质高。 比如,有些申请战友会无视文书的字数限制,洋洋洒洒写上一篇几千字的文书,但我相信七百个单词足以讲述一个打动人的故事,绝不多写。

说到材料准备的重质不重量,我入学后从耶鲁招生官那儿听到一件好玩事,供君一笑。耶鲁允许学生提交申请材料列表之外的补充材料,给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些申请者以为这意味着耶鲁会对一切材料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于是煞费苦心地寄去精良的个人写真图册、 CD 唱片,更有甚者,邮到耶鲁招生办一只高跟鞋,并附上小纸条一张,“动情”地说:“这是我最心爱的一双高跟鞋的其中一只。现在,它已经孤单地来到了耶鲁。敬爱的招生办官员,您会高抬贵手成全另一只高跟鞋也进入耶鲁吗?”

真不知正在几万份材料中日夜劳作的招生官们在收到高跟鞋时会做何感想?

创意归创意,申请大学终归是一件严肃的事,邮寄太繁复的材料大概只会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我的耶鲁申请文书

耶鲁大学申请的重中之重,是申请文书的撰写,这和中国大学一考定乾坤的招生模式非常不同。除了考试分数等客观硬件以外,文书这一项软件能体现申请者的写作功力、性格特质、生活经历、理想规划等多重信息,是所有大学招生办都会仔细审阅的材料。

每所学校的文书题目与数量也各不相同。我着实是个幸运儿,整个申请阶段只报了耶鲁一所大学,这意味着我没有体会过“文书多如毛”的折磨。我的一位申请战友非常豪迈地在“提前批”和“正常批”一共申请了二十五所大学,大大小小的文书写了近百篇。当然,这位同学是位大牛,一举拿下十六所大学录取,包括耶鲁和普林斯顿的 offer ,辛苦付出总算没有白费。后来,我们也成了耶鲁同届同学。

耶鲁的文书要求简单明了。我申请入学的2013届,一共四篇。两篇大文书和两篇小文书。

大文书:

1.请自定题目或从下面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不少于250个词)

①评价一项对你意义重大的经历、成就、冒过的险或道德困境,并阐述它对你产生了何种影响。

②讨论一个关乎个人、本地、国家或全球的问题,并聊聊其对你的重要性。

③介绍一位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并描述他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④描述对你有过影响的一个小说中的角色、一位历史人物或一件作品(比如在艺术、音乐或科技领域的),并阐释你如何受其影响。

⑤自定义题目。

2.请描述一些我们在你的申请材料中尚无法了解到的事情,或者写一写你想让我们知道得更透彻详细的事情。你写什么都行——可以是个人经历、奋斗目标、特长爱好或者求知故事。

小文书:

1.请简要地讲讲你的一项课外活动或工作经历。(不超过150个词)

2.耶鲁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你报考?(不超过1000个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道迷你文书问题,每道的回答不能超过50个词。

这些文书题目,看上去并不晦涩复杂,反而有种平易感。下笔前,我对着这四道题深思熟虑了一整天,提炼出了自己的写作策略。

最重要的决定,是我不要通过文书为自己“歌功颂德”、阐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多厉害、获得了多么牛的成就。原因有三:

首先,我对自己在校内外取得的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经历有信心。通过成绩单、申请表和推荐信已能充分体现我在这些方面的实力,无须再在文书中赘述。

其次,我估摸很多申请者会通过文书展示自己各方面的优秀,有些同学还可能描述自己的“光辉形象、英雄事迹”。那么我为何不另辟蹊径,写一篇风格随和的小文呢?招生办官员们每天要读成百上千篇文书,我不希望自己的文书和别人的“撞衫”。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大概写不好表扬自己的文书。即使写,估计也会写得做作局促。

文书是除面试之外,申请者与学校“聊天”的最重要渠道,可以在文书中反映出自己对学校风格的认同。耶鲁是人文情怀浓厚的学校,崇尚通过“光明与真理”的力量去帮助弱势社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我欣赏的耶鲁精神,也是我价值观的核心。

抛弃所有大水词和宏大叙事,我决定写两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温暖了我内心的真实经历。

第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十六岁去蒙古国戈壁科考时教牧民小朋友打篮球的故事。

科考出发前,我们随身带了一些文具和体育用品,准备送给牧区的孩子。一天中午休息时,从隔壁蒙古包来了几个蒙古小男孩,我们拿出一个篮球,准备和几个小小伙来场球赛。当把球传到他们手里时,我们才发现孩子们从没碰过篮球,对运球和投篮一头雾水,只是抱着球在原地咯咯笑。我和另外两个队员遂决定从零教起,带他们浅尝篮球的魅力。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更别提球场了。为了尽量模拟出篮球场的设施、尽量生动形象地教会孩子们投篮,我和另一个高个儿队员自告奋勇轮流当起了“人肉篮筐”。我们用两只胳膊在半空中围成一个圆圈。于是,手臂一秒变篮筐。我们一个示范投篮动作,一个鼓动孩子们“照猫画虎”。懂事的孩子们起初担心会把球投到我们脸上,但在两个语言不通的大哥哥笑嘻嘻的鼓励下,他们最终放下顾虑开始投球。好几次,篮球都硬生生在我们脸上绽放,我的鼻子甚至被砸出了血,但听到孩子们在晴空下抱着篮球撒欢的笑声,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第二篇短文也是一个非常普通却温暖了我的故事:

冬夜的福佑

一个隆冬夜晚,我从学校晚自习下课,小跑着往家赶。来自北方的寒流,正呼呼吹过我的城市。所有夜行人都不禁加快了步履,缩紧了脖子,抵挡朔风的侵袭。

行至一半,我突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老汉坐在街角瑟瑟发抖。他已有六七十岁,蜷缩成一团的羸弱身体,随时可能被大风吹走。与其说衣衫褴褛,不如说他的身上只裹了几条单薄而残缺的破布。那板结在一起的脏兮兮的头发,大概已是他全身最暖和的地方。

“太可怜了。”我得帮他度过这个寒冷的夜晚。

“老伯,你等会儿,我回家拿一些衣服和毯子给你。天这么冷,你披上以后会暖和点儿!”

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已飞奔着回家取“救援物资”了。

从储物柜抽出一条闲置的毛毯、两件爷爷落在家里的旧毛衣,我不顾喘气,又匆忙赶回流浪老汉待着的街角。

“裹上这些,他就能熬过这个晚上了!”想着能对流浪老汉今晚的境遇有一丝改善,我加快了脚步。

等我冲回去时,流浪老汉却不见了。我四处张望,都寻不到老汉的踪影。站在空空如也的街角,我的心隐隐作痛。

他为什么离开了呢?是不是刚才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城管、片儿警,要轰他走?

抱着衣服和毛毯,我呆立在那儿,有种说不出的失落和愧疚。本想帮助一个可怜人,却可能弄巧成拙了,我很自责。

我踱回小区,还在对没帮上流浪老人的事耿耿于怀。突然,从小树丛传来断断续续的“呜呜”声。应该是饿坏了的小野猫发出来的。循着声音,我蹑手蹑脚走了过去。

果然,一只瘦弱的小奶猫正趴在地上颤抖着呜咽。估计是刚出生不久就和猫妈妈走丢了。这么冷的晚上,小猫危在旦夕。

不由分说,我垫着毛毯,小心翼翼地把小猫捧了起来,放到胸前。又冷又饿的小野猫,竟没有一丝抵抗。

我抱着受难的猫咪回了家。看到这虚弱的小生灵,妈妈也瞬间母爱泛滥。我俩一个人热奶,一个人轻轻抚摸小猫的背毛。

我把微温的牛奶倒在手心,递到小猫嘴前。像是一个世纪没有吃过东西似的,小猫立马用尽全力地舔了起来,几乎要把我的手心舔穿。

虽然未能帮到饥寒交迫的流浪老伯,但上天又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邂逅并救起了这只同样苦命的小猫咪。看着得救了的小奶猫,想着这个冬日夜晚的福佑,我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这就是我在那一年发给耶鲁的申请文书。很多朋友也许不敢相信,这散文般的文字,竟然能打动世界上最牛的大学之一。其实,美国大学本科的文书并不等同于一本正经的“个人陈述”,而完全可以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如果真把文书写成了“李柘远品学兼优,高中时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积极投身校内外各项竞赛活动……”,反而可能会对录取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不难发现,我的两篇文书其实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温暖别人其实也是在温暖自己。这是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不二信条。我由衷地想把这两个故事写出来,分享给耶鲁招生官,与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家人朋友并无二致。

但在考耶鲁时这么做,不得不说是个有些冒险的行为。毕竟,每个申请者都努力在有篇幅限制的文书里,尽其所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与潜力。一些权威留学辅导专家说,应该在两篇文书里反映自己完全不同的特质。比如,如果一篇是写自己杰出的领袖天赋,作为“强大和锐气”担当,那么另一篇就可以写自己的团队精神,作为“合群与温和”担当。总之,要通过文书告诉招生官:“我是个多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你们应该考虑录取我。”

而我明显是逆其道而行之。这么做,是因为我相信文书写作没有单一的准则,不存在孰对孰错。如果必须选一条法则不可违背,那么我认为是“真诚与走心”。文字要自然不做作,故事要诚恳不虚假。

我相信自己的两篇文书符合这条准则,也相信用两篇去诠释同一种价值观,不见得比两篇各表一事要差。

我的这个想法在入学时的国际学生欢迎会上得到证实。当我正忙着和各国大一新生寒暄时,突然走过来一位笑盈盈的女士。

她端着红酒杯热情地说:“你是中国新生柘远吧?我是耶鲁招生办负责中国招生的 Linda ,恭喜你被全奖录取,我们大家都很开心你选择了入学耶鲁。欢迎!

“柘远,我想告诉你,你的文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我很喜欢你的故事,它们很独特,我被感动了……”

Linda 的话让我一时有些凝噎。在评估过那么多篇申请文书后,这位资深招生官竟还能记得我的那两篇,实在让我受宠若惊。

写申请文书的感受与经验

我听说,有些申请前辈为了打造出一篇无瑕的文书,曾从初稿到定稿改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请不同的人阅读和提意见。一篇文章写下来能剥自己三层皮。很多时候,终稿也几乎没有了初稿的影子,脱胎换骨成了内容、写法和立意都不同的另一篇文字。

我打心底钦佩这种愚公移山式的疯狂写作法,我也相信这种精雕细琢能历练出惊为天人的好文章。

但我同时认为,这绝不是写文书的唯一方法,甚至在我看来,这绝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的两篇耶鲁文书,从初稿到终稿,总共就改了五遍,从来没有大刀阔斧给它们“整过容”。妈妈是最忠实的读者和评点人,给了我关键的修改意见和让我安心的肯定。除此之外,在文书提交前我只给三个人读过:两位外教和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学姐。从构思到完稿,我总共用了一周时间。其他几篇小文书和短问答,我几乎是在两天内一蹴而就,便不再修改了。

我笃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道理,我认为也适用于写文书这件事。从构思到写作到修改,应该一气呵成。

开写前,做足构思。其实“想”的过程不见得比“写”要费时少。有些人的习惯可能是不管有没有构思清楚,都先动笔,写到一半也许就来灵感了。可我认为这是个问题。为什么要边写边摸索呢?写着写着发现路子不对,再推倒重来,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可能挫伤了自己的士气,损失很大。构思比较完备了再开写,更容易笔下生风。

趁着状态最好时,应该心无旁骛地把初稿咬牙干出来。写作时,心一定要定。我写东西时不介意旁边有人走动和说话,在咖啡馆里坐着写字也不会轻易被干扰。但如果你容易被打断、对噪音特别敏感,就最好在密闭空间里关自己个把小时。写初稿时先别拘泥于细节,不要一直回读,那样很容易打断思绪。相对于具体的遣词造句,我认为文章的整体架构和逻辑要重要得多。

我写文书时,还习惯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李柘远,你在创造一篇出色的文章,它会精彩而生动,你很快就能大功告成。”这可以说是一种“吸引力法则”:你想要让事情成为什么样,它可能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写完初稿后,去大睡一觉、大吃一顿或去出身大汗,把初稿放在一边不要理会,给自己创造一个真空时间,稍做沉淀。几小时后回到电脑旁再读初稿,一定能发现还可以完善的地方。这时候进行润色,我相信是最有效率的。

因为初稿是基于缜密构思而“一鼓作气”写出来的,理应对它的质量有信心,即使打不了100分,也应该能达到80分的水准了。对文句的斟酌和推敲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随便对自己的想法和写作风格产生怀疑,以至于萌生“推倒重来”的念头。

请别人帮忙阅读把关是有必要的,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个人的好文也许会让另一个人不以为然。所以无论是得到盛赞还是遭遇打击,都仅作参考,别太往心里去。写文章,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主见。

总之,我相信沿着“想得细,写得专,改得准”的链条,不拖泥带水地去写每一篇文书,一定能效率和质量兼得。 95bHnFfpXUMPGYx+yKbw7/KLABSUGGlqWZ3f0KIpqtyjV8g2fjgwKlpdLT5XUEH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