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经预演梦想,耶鲁等着我

没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我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破例……

我把“提前批”申请的目标锁定在耶鲁大学,且仅申耶鲁这一所。

耶鲁成为我的梦想学校已有十多年,好像冥冥中的安排,命运的注定。喜欢耶鲁,着实有太多理由。

幼儿园大班时,我从妈妈和她学生的下午茶闲聊中已经听到过耶鲁这个名字。20世纪90年代,妈妈的学生里,已经有佼佼者被耶鲁的研究生院录取,远渡重洋去了美利坚深造。

童年到少年时我酷爱看国际新闻,那些年的三届美国总统,是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他们都是耶鲁大学的校友。

上初中后我迷上了好莱坞电影。尤其喜欢朱迪·福斯特主演的《沉默的羔羊》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两位演技派才女,都是在耶鲁读的本科。

清朝第一位留美幼童容闳、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教育家应开识等近现代对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都在人生履历上刻下了“耶鲁”的名字。

2008年6月,我作为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参加青年精英夏令营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去美国,也是人生中头一回与梦想学校耶鲁零距离接触。其实,谈不上“接触”,只是“感受”,我幸运地在耶鲁校园学习生活了五周半,住的就是布什父子当年待过四年的住宿学院——达文波特学院( Davenport College )。

也是在耶鲁校园的这三十多天,让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把申请目标定在了耶鲁大学。

每天7点醒来打开窗户,我会看到学院里茂盛的大榆树,以及树上树下跳跃着觅食的松鼠。

每天7点半,我会在古堡般的哥特式校园里晨跑,穿过一栋栋百年老建筑,与迎面跑来的耶鲁教授和师生笑着问候。

每天9点,我会背着书包穿过阳光遍洒的中心校区( Cross Campus ),坐在耶鲁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里听讲,感觉自己就是这所大学的一分子,毫不违和。

每天中午、傍晚,我会坐在可以同时容纳两千多人用餐的、酷似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食堂的耶鲁中心食堂( Commons Dining Hall )吃饭,这里每天都供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助餐,从美式到意式到中式到墨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食堂厨师做不到的。

最让我着迷的,是耶鲁满溢的文艺气、书卷气。我酷爱在耶鲁的图书馆里学习。大到斯特灵纪念图书馆(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美到贝内基善本图书馆(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小到达文波特学院图书馆( The Davenport Library ),都留下了我彻夜看书写论文的身影。

耶鲁艺术馆( Yale Art Gallery )、英伦艺术馆( The Yale British Arts Center )和哈克尼斯塔楼( The Harkness Tower ),同样是让我流连忘返的所在。就连看上去阴森森的骷髅协会小楼( The Skull & Bones Society ,耶鲁大学神秘社团里最著名的一个),在我眼中也别有韵味。

这个星球上,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所大学比耶鲁更美好。“美好”这个词,在用来形容耶鲁的种种“好”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2007年、2008年那会儿出了几个“耶鲁男孩女孩”,他们无一例外来自耶鲁在中国的目标招生学校,除了北京、上海的几所名校外,东北地区数一数二的高中沈阳的东北育才学校、江苏的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和1906年由耶鲁传教士在长沙创办的湖南省著名高中雅礼中学,也分别出过一两个被媒体追逐采访的学霸佼佼者。除此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基本都是耶鲁的招生盲区。就连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杭州、广州、天津等大都市,也没有本地学生直接进入耶鲁读本科。海滨小城厦门,就更处于耶鲁的雷达之外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尝试申请耶鲁的福建学生,但我知道自己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被耶鲁录取的福建学生。

这份自信有两个源头,来自我的“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横向分析: 通过参加全国性的竞赛和活动,我认识了一批来自北上广深的优秀同届高中生,他们也在铆足了劲儿冲刺美国大学,其中有些人还把耶鲁当作第一选择。从学习等各方面比较,我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学校和城市没有优势,在自己能决定的所有方面,我都基本没有劣势,甚至在一些方面做得更好。只要 SAT 这个硬指标以高分拿下,我的竞争力就一定不会差。

纵向分析: 借助表格,我将过去三年所有媒体报道过的录取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考试分数、在校成绩、课外活动成就、竞赛获奖和是否来自目标招生学校等方面一一进行了总结,我把自己的情况也输入了汇总表,并给每一项赋予一个权重分进行总分计算。综合分数显示,我的硬件软件大概率达到了被录取的水准。即使媒体无法报道录取学生的完整情况,可能未提及他们的一些“撒手锏”,我依旧相信自己已跻身符合录取条件行列。

耶鲁大学“提前批”招生的官方学名叫“有限制的提前行动”。选择报考耶鲁“提前批”的学生只能在申请耶鲁一家,意味着自动放弃其他学校的“提前批”申请,此为“限制”;他们还必须在2008年11月1日前提交所有申请材料,早于第二年1月甚至2月的“正常批”截止日期,此为“提前”。“提前批”的放榜日是同年12月16日,也就是申请截止的一个半月之后,录取率通常比“正常批”稍高一些。所以,把耶鲁当作第一志愿的很多尖子生都会冲刺“提前批”。

根据我收集的信息,耶鲁一般会在“提前批”阶段从中国大陆录取五到六名学生,而每年都有众多的中国学生申请“提前批”,比如,北京、上海的每所著名高中经常会有十几二十人扎堆申请,所以录取率不到1%。这个录取率虽然极低,但仍比“正常批”的稍高些。此外,大陆学生报耶鲁“正常批”的人数比“提前批”多,而耶鲁“正常批”在中国的录取人数只会比“提前批”阶段多一到两人。

人生难得几回搏,尤其是在自己最心仪的大学面前,我不能错过一丝一毫的机会。我相信,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成竹在胸,只要有一定胜算,就值得拼一把。

如果不申请耶鲁的“提前批”,我的录取率为0,这一定会让我后悔一辈子。申请“提前批”,最多是被拒绝,我还可以重整旗鼓,在“正常批”阶段申请其他大学。

没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我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破例,成为第一个被耶鲁本科垂青的厦门学生。

Yale Restricted Early Action, here I come.

耶鲁“提前批”,我来了。 tk5yEhSj9XpK0SK30pppvR2gtUhF4Rf7H2aIDz8u2WdyMvGDlV8mywcUssmi8T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