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环境史中的能源与运输

布莱恩·布莱克(Brian Black)
(严冬 皇甫秋实译 杨大庆校)

没有看上去比露天煤矿更不自然的景象了。露天煤矿是一座巨大的人造山谷,道路沿着它的边际盘旋而下,从而将地球表面与正在开掘煤炭的坑底连接起来,这是它最易识别的标志。这样的景象有种漫画的特性,因为每处细节似乎都将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任何事物无限放大:卡车的轮胎有四层楼那么高,而铲斗则似乎一次就能挖去城市里的整个街区。

这种不自然的特征在从煤炭中获取能源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直到煤炭的能量变为电能来驱动我们的吹风机的那一刻。不过即便煤炭是最像人工创造的动力来源,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即任何形式的能源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环境史学家致力于提醒我们人类发展对自然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通过能源问题教授了很多有关人类生活的知识。这是个好消息。不过更好的消息在于环境史学家对能源与运输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更多学术探索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这些课题与环境史所关注的更广义的人类生活模式连接起来,对于影响我们能源之未来的政策,我们的研究结论肯定也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于生命的能源

当然,人类并不总是通过开挖露天矿来获取煤炭,我们今后也不会继续以这种方式获取能源。但总体而言,说人类将一直与能源保持某种联系,应不为过。对能源的依赖,听上去似乎有些含糊,毕竟能源不能被拿起把玩——它不占据空间。能源是根据它所能做的工作而定义的,而不是根据它是什么来定义的。能源的科学定义是完成工作和传递热量的能力。这项工作可以是烧水或锯木;但与此同时,能源也是热量的传递。

从火的使用和农业革命开始,人类获取能源的方式多种多样。虽然许多观察者并不认为这属于利用能源的范畴,但农业就是将太阳能转换为人类可以食用的食物。转换这种能源的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热量的能源,约有99%直接来自太阳。

通过采集这些产生能源的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人类首次与地球的能量循环产生了密切的关联。在狩猎采集阶段,甚至在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对地球生物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简而言之,有足够的迹象表明,人类很可能永远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下去。但人类人口在1700年以后有了显著变化,包括数量和主流生活方式这两方面。能源的使用是维系这种新生活方式的生命线。对煤炭之类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乃至到20世纪末,露天开矿与铲平山顶等极为昂贵的生产模式变成了常态。

20世纪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主要是通过从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中获取的能源实现的。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在其新书《太阳之子》( Children of the Sun )中从宏观层面这样描述我们的能源管理方法: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我们……燃烧了大量的、几乎无法衡量的化石生物质,这些化石生物质形成的时期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今天,假如我们背上都安上太阳能电池板,就完全变成依靠太阳的生物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已经增加到即将超越以传统方式采集太阳能的极限。

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既不是可持续的,也不是可再生的。随着能源管理背后的物理与科学逐渐走出实验室而进入其他思想领域(包括历史学家的著作),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已经明白,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必须融入我们21世纪的能源前景中。通过运用环境学与物理学的伦理来理解工业时代的能源高度消耗,环境史学家或许有助于促进观念的转变,使我们能转型到更加可持续的能源使用模式。

能源布局构建人类历史

与生物学家相似,环境史学家必须研究人类社会,以便观察在我们周围运作的庞大系统。能源系统是人类与自然界互相作用的最关键的领域之一。我们生活在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与能源的关系被极大扩展。在这个时代之前,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一种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能源被转化为相对复杂的工作形式,并被人类应用于许多活动中。这时期的人类社会是根据他们如何使用已知的能源来定义的。

历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ohn R.McNeil)将人类生活的这种结构性特征称为每个社会的“能源支配模式”。麦克尼尔将这样一种支配模式定义为“能源从日照(或铀原子)获取、运输、存储、购买、销售、用于工作或被浪费,以及最终消耗的一系列安排的集合”。关于利用哪些资源以及用何种方式使用它们,这些选择受制于伦理,这通常是特定社会的文化特征。一个社会对能源所做的选择透露出该社会的诸多特征。杰瑞米·利弗金(Jeremy Rifkin)在他的新书《氢经济》( The Hydrogen Economy )中写道:

能源是构建所有人类文化的基本力量和媒介。而且在能源流动和适应该流动的社会制度的复杂性方面,人类历史都展现出明显的提升。

随着社会试图促进和整合特定的能源支配模式,我们从系统层面开始观察人类文化的底层故事——能源伦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消费者(即我们)的方式。

特别是在诸如美国的例子中,我们利用自然时所依据的伦理具有广泛的影响。历史学家大卫·奈(David Nye)写道:“大规模系统的霸权地位是由文化形塑的。”一个社会采用的能源系统创造了相应的结构:

(这些结构)是关于何为正常和可能的个人预期与假设的基础……每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然”假设的范围内,假设一个人一天内出行的速度与距离、一个人能做多少工作、什么工具可用、工作如何适应社区等等。这些假设共同形成对于一个持续环境的习惯性认知,人们对这种认知习以为常……

奈补充说,这些决定及其催生的机制本身并没有创造历史。他不赞成技术决定论,而是认为消费者在管理乃至引导特定时期的“科技动力”方面能够发挥突出作用。“对能源做出的选择是社会的建构,一旦获得技术动力,社会建构往往好像是必然发生的。”他写道。

今天,我们的生活见证了这样一个时代——化石燃料的价格下降,从而更加便于使用,以至于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刷牙到制作奶油蛋糕(人类历史上能量最高的食品之一)都能运用廉价能源。我们采取了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能耗生活方式。这些系统必须被解构,以揭示它们背后的能源,以及需要它们的文化。

在这宏观层面的分析中,环境史学家很幸运,因为该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克罗斯比撰写了一份亲切易读、引人入胜的调查报告。上文引用的《太阳之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材料,为承认并理解我们对能源的依赖创立了十二步法则。克罗斯比过去也处理过其他复杂的议题。他撰写了关于大航海时期病原体传播交换及 20 世纪全球流感的开创性历史著作。至 20 世纪70年代,他的工作有助于形成一个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即环境史。虽然《太阳之子》在综合大量专业性科学概念与研究成果方面类似于他的早期著作,但完成的作品却截然不同。总体而言,克罗斯比并未严厉批判我们的浪费行为,而是教育我们认识到这种使用模式的愚蠢之处。《太阳之子》的每一章都探讨了人类运用能源的一个时代,包括火焰与烹饪、农业、煤炭与蒸汽、石油与内燃机、电能、核裂变与核聚变等。

克罗斯比的书即使在入门级的课程上也会吸引本科生。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的《有机机器》( The Organic Machine )与之类似,他在这本简明易懂的书中将系统的能源知识传述给读者,此书可以用作许多课程的辅助阅读材料。怀特的论文以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河为例,首先通过三文鱼与本土文化将这条河流与能源的自然系统联系起来;然后,怀特追溯了欧洲殖民者定居以及掌控河流能源的各个阶段,从三文鱼罐头到水力发电。这种电力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城市与工业的发展。

克罗斯比和怀特的书对本科生来说非常有效,使他们能够感知贯穿人类社会与历史的文化与能源使用的网络。对更高阶的读者而言,麦克尼尔的《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采用了这一概念,并将其与20世纪世界史的一般模式联系起来。麦克尼尔强调国家对能源的使用与掌控,这是20世纪各国政治与经济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他认为,特别是各个社会将原始能源转化成商品以供消费和销售的能力,已经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分开了。

这些书与奈及其他人的作品结合起来,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使环境史学家能够对整个世界和亘古至今的人类生活中的能源进行更具体的个案研究。虽然本文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学者,他们撰写了关于能源运用的专著,以北美环境史为主,但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涌现新作的机会。在这个一般范式中,麦克尼尔的《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本合适的概览性的书,以能源为核心,讲述了20世纪世界的形成。从本质上讲,这本书还可以起到组织本文内容的作用。在简要讨论我们的能源的“史前史”之后,本文将探讨环境史学家对一系列能源的研究,然后讨论能源的结局。虽然不是详尽无遗,但这一概述将使我能够总结环境史对于我们未来能源利用的作用。

早期较为缓和的能源使用途径

必须指出,作为能源的具体应用,农业与河流开发也值得讨论。正如怀特在《有机机器》中展现的,河流将太阳能与人类以一种复杂的互相关系连接起来。当然,土壤与植物在我们最基本的能源关系中也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尽管不少历史学家已经探讨过农业对环境史学家的重要性,但大卫·蒙哥马利(David R.Montgomery)的《土》( Dirt )将地貌科学与全球人类历史上许多特别重要的故事清晰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学者也已将河流系统纳入研究范畴,河流管理往往影响到农业发展,例如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的《帝国之河》( Rivers of Empire )与马克·瑞斯纳(Marc Reisner)的《卡迪莱克沙漠》( Cadillac Desert ),但河流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能源。

西奥多·斯坦伯格(Theodore Steinberg)在《大自然公司》( Nature Incorporated )一书中,以最清晰的方式探索了河流的重要作用。该书探讨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革命,因为它不仅改变了性别与阶级的关系,而且还改变了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方式。《大自然公司》聚焦于著名的沃桑姆-罗威尔(Waltham-Lowell)式纺织厂,考察了这些纺织厂为独占水源而采取的法律、经济与社会手段。斯坦伯格对工业化过程进行了重新阐释,其中心是掌控并驾驭自然的斗争。在《鱼与权力》( Fish Versus Power )一书中,马修·艾文登(Matthew Evenden)运用斯坦伯格的常规方法考察20世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弗莱泽河的能源开发中的争论与冲突。艾文登写道:

从国家制度和地缘政治的角色,到水坝设计中宏大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环境史学家试图理解那些使水坝开发在政治上可能、经济上可行、意识形态上可接受的各种因素。它们补充了一些聚焦于捕渔业的重要研究,罗列出河流开发对鱼类、水流状态和人类定居地的一系列环境影响。较少有国内和国际研究试图挖掘并理解反对水坝开发的抗议运动。

这条河流从未被截流筑坝,艾文登在书中分析了这种抗议运动如何塑造了这条强大有力的水道。

20世纪早期,水电大坝曾是环境保护的最伟大标志之一,环境史学家也可能在这一时期找到不少重要的素材。布莱恩·布莱克(Brian Black)已在不同的著作里研究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历史,其中包括《罗斯福与环境》( FDR and the Environment )。与此同时,萨拉·菲利普斯(Sarah Phillips)的佳作《此土此国》( This Land , This Nation )探讨了罗斯福新政时期能源工程与农业政策的联系。一些著作将水坝及其设计(微观和宏观)作为更广阔的政治与社会观念的物质见证,这些著作可能更为有益。《建造终极大坝》( Building the Ultimate Dam )以及唐纳德·杰克逊(Donald C.Jackson)的其他作品均展示了作者的工程学专业造诣,并带有一抹文化史的特色。虽然马丁·刘斯(Martin Reuss)的《设计湿地》( Designing the Bayous )主要是关于防洪的,但被认为是关于美国工程师团队和阿查法拉亚盆地管理和控制的卓越历史著作。最后,杰夫·斯坦恩(Jeffrey K.Stine)的佳作《混水》( Mixing the Waters )研究了围绕20世纪70年代濒危物种保护方案的冲突,这项研究展现了在制定环境政策的时代水电发展所面临的一种基本冲突。

能源:煤炭

作为工业革命背后的主要能源,煤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吸引了好几代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劳工史、社会史与经济史学者。很多这类著作,例如安东尼·华莱士(Anthony F.C.Wallace)的《圣克莱》( St . Clair )中就有不少关于开采煤炭之社会影响的有益洞见。在学术生涯的早期,马丁·美罗思(Martin V.Melosi)出版了《应对富足》( Coping with Abundance ),对19世纪的能源转换作了有用的介绍。虽然目前已经绝版,但该书可以在许多研究型的图书馆里找到,对于了解19世纪早期开采煤炭的过程特别有用。由于1812年的英美战争,作者特别将能源从生物质的转变与作为一种有效补给的煤炭联系起来。对煤炭逐渐增长的依赖将推动美国的工业革命,创造出与先前时代不同的景观和土地用途。为了展示19世纪工业的能源转换,环境史学家应该借鉴工业考古学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罗伯特·戈登(Robert B.Gordon)与帕特里克·马龙(Patrick M.Malone)的《工业的质地》( The Texture of Industry )一书。

环境史学家已经开始阐释开采和使用煤炭时对土地的密集使用。但在阐释过程中,学者们很难绕过自然和农业作家温德尔·白瑞(Wendell Berry)在批判该行业伦理时的视角。在写作生涯中,散文家温德尔·白瑞在他成长和居住的肯塔基乡村环境中找到了灵感。他勇于批评露天开采和其他为采掘所需的煤炭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采取行动的呼吁,有助于推动制定管理煤炭工业准则和在煤矿开采后要求补救的政策。下面这段话出自《工业乐园里的动乱》,这篇文章被收入1972年出版的《持续的和谐》( AContinuous Harmony )一书:

我刚花了两天时间飞越肯塔基东部与西部的煤田,观察露天矿工的作品……在规模、荒芜程度与持续时间方面,只有西部的沙漠荒地能与这种工业破坏相比。这种损害不能以人类尺度衡量。这是一场地质剧变。在肯塔基东部的一些郡,连绵不绝的土地已经被完全劈成碎片。整个山顶被拆毁并掷入山谷。人类生活与种种可能性的毁灭与土地经受的毁灭相当。这里是启示录中的一个场景。这里是一个国内的越南……

理查德·弗兰卡维格利亚(Richard V.Francaviglia)等学者试图利用工业考古学来研究此类开采的矿址。在《困难之地》( Hard Places )一书中,弗兰卡维格利亚表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实际地点已经从采掘开始形成,先是从美国东海岸中部开始,随后在西部各州。在《开采阿巴拉契亚》( Extracting Appalachia )一书中,地理学家杰弗里·巴克莱(Geoffrey L.Buckley)对使用照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索,由此,巴克莱为20世纪早期阿巴拉契亚煤矿的景观与文化增添了细节和背景。

巴克莱的研究重点是联合煤炭公司(Consolidation Coal Company)档案中的大约四千张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肯塔基、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州。当他描述发现这些照片集的那一刻时,巴克莱最初问的是研究人员经常问的问题:“谁拍了这些照片?为什么拍这些?它们被如何使用?”《开采阿巴拉契亚》记录了他为回答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他写道:

它们(这些照片)必须被置于历史与特定的背景下。鉴于这些是公司用于满足同期自身需求而拍摄的照片,这一点尤为重要。以任何其他方式来阐释这些照片,例如将其视为对过去“中立”的窗口,最好的情况是无意混淆,最坏的情况便是有意误导。

运用历史和地理的研究方法,巴克莱谨慎处理其史料的局限性,创作了一份“阿巴拉契亚中部煤田生活与劳动的概览”。然而,他写道,这些照片也“让我们能够仔细观察矿田与公司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检查矿工的工作;跟踪技术进步……观察矿里与周围的情况……并推测煤炭城镇生活的社会与文化的各个方面”。

当前采矿有许多的环境问题,即便在开采停止后,依然影响该地区的生活。环境史学家查德·蒙特里(Chad Montrie)在《拯救大地与居民》( To Save the Land and People )一书中强调采矿产生的社会影响,这本书考察了20世纪禁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地表采矿的运动。他通过这个问题来挑战有关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传统解释,这种解释往往聚焦于中产阶级的郊区居民,并倾向于强调国家事件。而在废止露天采矿的运动中,农民与劳动人民在地方和州一级推动监管与保护。通过揭示崇尚小规模私有财产的传统在塑造美国政治意识与彰显社会冲突方面的重要性,这本书对美国政治史学界围绕共同价值观的长期争论也做出了贡献。

最后,对于世界历史中煤炭的概览,历史学家也可以参考芭芭拉·弗里丝(Barbara Freese)的《煤:一部人类史》( Coal : A Human History ),这本书也特别适合本科生阅读。在这本概述性的书中,弗里丝通过燃煤技术的应用来论述工业化在全球的兴起。最重要的是,她论述了燃煤的各种影响。尤其是“燃烧的遗产”(A Burning Legacy)这一章,讲述了工业化的全球史,并将其与阐明全球环境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全球史相匹配。

能源:石油

石油与其他能源不同。石油实现效用的方式与黄金之类的贵重矿产相似,但与煤炭截然不同。近年来,许多环境史学者已开始研究围绕着石油开采形成的文化。在较早的一次尝试中,布莱恩·布莱克利用景观历史与文化地理学,描述了在石油最初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工业伦理。在1859年至1873年的宾夕法尼亚州的田野里,布莱克关注石油采掘的伦理,该伦理是由“先得法则”和石油偶发性的其他独特方面创造的。

石油超出了典型财产法的范围,并需要一种独特的采掘景观。在《油乡:美国首次石油热的景观》( Petrolia :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 s First Oil Boom )一书中,布莱克主要使用油田作为研究整个美国工业中伦理变化的一个案例。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的工业发展中也能看到类似的使用模式,但布莱克讲述的故事基于石油工业独有的微妙之处。《油乡》很适合用于向本科生们介绍这种新的工业伦理,以及石油工业在景观上呈现的独特石油文化。当石油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时,这些细节仍有助于解释今天人类对原油的使用。

其他油田接着出现在美国西部,特别是1901年后的得克萨斯州。环境史学家基本上尚未探讨过这些主题。不过保罗·沙宾(Paul Sabin)的《原油政治》( Crude Politics )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开端,该书详细描述了加州1900年到1940年的石油繁荣,这与见于半个世纪前淘金热的个人资源开采时期不同,事实上,这也是沙宾探讨的主要部分。到 1900 年,成熟于19世纪的石油开采伦理已经从个人操作发展到左右美国司法与政府系统,以至于能够支配国家政治的程度。沙宾写道,克罗能(Cronon)的《自然之都》( Nature s Metropolis )一书发现未经协调的经济决策扩大了市场,并改变了美国西部的区域生态,而他的书由此探索的则是“环境变化的政治层面”。

在沙宾利用的工业期刊、法庭案卷、政府档案、商业记录与手稿收藏中,历史学家将获得有关法律与政策起源的重要见解,这些法律和政策将资源与利用它们的人类联系起来。例如,沙宾详细梳理了茶壶岩(Teapot Dome)丑闻的影响,为考察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提供了新视角。沙宾的《原油政治》给环境史提供了最早的重要范例之一:关于商业与政治的动力如何在近代发挥作用。但沙宾的个案研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加州在全美的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利用这些相距遥远的供给,石油业必须具有灵活性和资本,以便在任何地方找到并开发油田。由此发展的石油工业在规模与支配权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商业史的分析通常与环境史学家关系不大。但约瑟夫·普拉特(Joseph Pratt)和其他学者已开始向学界展示公司是文化与经济的产物,因此,他们必须研究公司与环境史之间的关系。石油商业史的一些研究书目肯定会对环境史学家有所帮助。

例如,在《石油与意识形态:美国石油业的文化创建》( Oil and Ideology : 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dustry )一书中,罗杰·欧连(Roger M.Olien)与戴安娜·欧连(Diana Davids Olien)讲述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关于商业话语的故事,有助于解释石油工业的观念和影响它的政策。在此过程中,欧连夫妇贡献了有关石油史的新见解,同时也提出了解释海湾战争以来工业趋势的新方法。

《石油与意识形态》试图考察从内部和外部定义一家公司的途径。欧连夫妇将这些影响称为话语途径,是“根据论述者所讨论的主题领域,他们在该领域的关注点,以及所使用的主题与修辞来确定的。每种途径都有具体的背景信息和独特角度,以及更广泛的意识形态要素”。欧连夫妇强调的话语途径包括运营、技术、经济、政治,以及道德或规范。最重要的是,《石油与意识形态》的读者会了解到,石油行业内存在着不向公众开放的独立话语途径。但这并没有妨碍公众去创建自己的途径,并将石油工业塑造成一个剥削、抬价,并由贪婪驱使的行业。

从宾州石油的早期历史开始,欧连夫妇将19世纪60年代石油行业繁荣与扩张的景象扩展为自主劳工与管理层(以约翰·洛克菲勒及标准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争斗。通过详细叙述小公司试图抵御大型集团的斗争细节,《石油与意识形态》一书表明标准石油公司等很多企业都试图控制这种不断演变的商品并从中受益。通过亨利·劳埃德(Henry Demarest Lloyd)与伊达·塔贝尔(Ida Tarbell)的努力,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形象成为针对石油业的主体意识形态。《石油与意识形态》展示了围绕石油业的意义或者形象的系统性较量。但此书并不是文化史。作者既没有在美国文化中寻找与石油业内部模式有关联的广义模式,也没有利用史料来表达民众对这种商品的看法,而仅仅是探索石油业内部在对抗与应对公共意识形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石油与意识形态》尤其对石油开发鼎盛时期(1880—1945年)的权力与开发体系做了富有洞见的解读。在20世纪10年代反托拉斯斗争之后,维护工作(意味着控制或管理生产水平)成为控制该行业的主要战场。生产者自然希望自己掌控,但与此同时要不显得过于贪婪。从约翰·伊瑟(John Ise)在1926年出版的《美国石油政策》( The United States Oil Policy )一书开始,石油工业的历史被描绘成“美国的一段漫长的道德灾难”。伊瑟认为,随着美国对石油的依赖逐年增长,在该行业固有的肆无忌惮的浪费也变得更加可耻。哈罗德·埃克斯(Harold Ickes)领导的罗斯福新政推进了这一论点,将政府对石油生产(尤其是在得克萨斯州东部)的监管程式化。在这些章节,欧连夫妇清楚地展现了在美国石油业内发挥作用的重要动因,由此将石油与其他大宗商品区分开来。

这种商业伦理有助于推动石油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无论石油在哪儿出现,都有类似的后果。莫娜·圣地亚哥(Myrna Santiago)的《石油的生态》( The Ecology ofOil )是对现存社会的石油文化最好的描述之一,为研究石油的历史及大规模工业变革的社会与文化影响提供了一份极为重要的新资料。虽然该书在研究范围上相当有限,但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环境史学家研究有关工业原料利用的历史片段有一定启发。

圣地亚哥选择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的华斯迪卡地区,位于墨西哥湾内海岸,这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像加州富豪爱德华·杜荷尼(Edward L.Doheny)这样的石油开发商代表了标准石油公司等大型企业,并将在其他地区(包括宾州与加州)发展完善的开采伦理带到任何发现原油的地方。

在20世纪早期,石油业成为世界上最灵活的投资项目之一:能够到达一处未经工业化且人迹罕至的地域,提取原油,再前往下个地点。当然,这种来自外部的优先考量和价值观也随之带来了深刻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在这项个案研究中,圣地亚哥追求她所认为的环境史的根本目标:“不仅在社会、政治与经济领域中,而且在生态关系的网络中确定人类行为的位置。”

从这一点开始,圣地亚哥继续描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属性,同时也纳入石油企业的技术和实践。圣地亚哥论述了对于同样的天然资源截然不同的文化感知,这一点与《大地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Land )相似,但他的论述显然批判了工业企业和土地利益集团所运用的伦理,他们通过剥削该地区来开采原油。“环境破坏与退化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后果”,圣地亚哥继续写道:

尽管当时并没有这些词语,不过它们的存在在土地上留下印记……环境破坏与退化无所不在,在从变化到生态系统毁灭的无缝连续体中,与石油所代表的一切——进步、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紧密相连。

尤其是在石油问题上,一些关于我们当前能源转型的新闻报道既可以向环境史学者提供有用的见解,也能作为课堂上有效的工具。例如,丽莎·玛格内利(Lisa Margonelli)的《头脑上的石油》( Oil on the Brain )运用技术知识揭示当今石油行业的基础设施“然后是汽油”,她写道,“每户每年消耗1 143加仑,通过两分半钟的加油过程购买。我们每年要在加油站停留160亿次,最终提取1 400亿加仑已经周游世界的石油……然后我们把车开走,继续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各类技术信息和有趣的数据,《头脑上的石油》向读者介绍了该行业的许多细节,但最终将他们一成不变地带回到无谓浪费的不幸起点。

《头脑上的石油》描述了我们在石油困境中的一系列情况,通过我们依赖石油的种种细节展开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最终,玛格内利呼吁:“我们需要质疑宾州石油城的诸多发明创造——汽车、公司、反托拉斯法案、道路网络、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暧昧关系——是否依然对我们有利?是否提供了我们所需的战略灵活性?”

安东尼娅·尤哈兹(Antonia Juhasz)的书《石油专制》( The Tyranny ofOil )将石油业的企业行为追溯到2008年,包括伊拉克战争,为这个当代故事添加了政治上的着重点。她将政治与“石油巨头”连接起来,并写道:“石油业的掌控者所行使的政治专制腐蚀了民主,并摧残了我们选择为石油牺牲多少的能力。”在她对“石油巨头”支配地位的赤裸裸的叙述中,从洛克菲勒时代的企业欺凌转变为当代的政治与外交支配,石油业在21世纪完成了转型。她巧妙地将政治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清晰的演进过程,这确实导致一个国家愿意为石油资源发动战争。

尤哈兹运用历史来连接她所界定的企业与政治模式。政治与经济史学家可能会诟病她的粗线条描述过度简化。但通过获取企业记录和联邦政府文件,并对其运用她作为政策分析师的技能,尤哈兹为她大多数的总体论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例如,她用实际数据表明21世纪的石油公司犯有虚假环保罪:将它们自身描绘成广泛涉足替代能源的形象,但事实上它们的平均投资不及其总资本的百分之一(英国石油公司为百分之四)。

《石油专制》将“石油巨头”的故事一直讲到现在,其中披露了非常令人不安的事实——他们甚至到了欺骗消费者的地步。在阅读尤哈兹逐渐引向对21世纪伊拉克战争的经过细致研究的五十页叙述时,耳边必然响起近期“钻油,宝贝儿,钻油吧!”这一呼声的回声。通过仔细研究并利用白宫文件,尤哈兹批判了一种石油文化,这种文化令我们的经济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受制于获取石油的机会,以此绑定国家的未来。

在每个案例中,记者都会运用历史为我们当代的困境增添环境的背景。虽然包括布莱克在内的一些环境史学家试图以更为坚实的历史基础做类似的事,但对希望了解我们当今石油困境的环境史学生而言,这些新闻报道仍是一种极好的素材。追溯这段历史,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考虑他们能源未来的选项。

能源:对替代能源的设想

通过讲述更多我们能源史上不太寻常的故事,环境史学家可以帮助美国人重新定义“替代”能源。甚至这个术语本身也是20世纪化石燃料占主导地位的遗存。通过深化克罗斯比和瓦克拉夫·斯密尔(Vaclav Smil)等学者的总体研究,历史学家们有很好的机会展示在大肆消费廉价矿物燃料的狂潮之前,人类世世代代对其他能源的使用。

此外,环境史学家还可以帮助理清一些替代品的记录,这些替代品在20世纪断断续续地发展。对原子能的调查已经开始,但主要是针对在采掘与使用之后留下的污染与有害性问题。核电的历史应该成为环境史学家未来研究的重点,尤其当它为美国提供能源而重新获得关注时。威廉·科瓦瑞克(William Kovarick)的《镭少女》( Radium Girls )以及有关美洲原住民开采铀矿的史料都是充满希望的开端。此外,科瓦瑞克关于酒精等替代燃料的研究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2008年7月的一场演讲中,艾尔·戈尔(Al Gore)或许已经瞥见21世纪的可能愿景,当时他说道:“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有赖于破除幻想并意识到现在的危险所带来的挑战。”在列举美国面临的许多社会、气候与天气问题之后,他道出了让他在国际社会面前发表演讲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紧紧抓住那条共同线索,所有这些复杂的问题都会开始逐渐解决,而且我们会发现我们手里拿着所有问题的答案。答案就是结束我们对碳基燃料的依赖。”戈尔在演讲中继续呼吁美国人致力于在十年内达到完全用可持续能源及非碳类原料发电。

能源的产出:运输

运输是能源最重要的用途之一。环境史学家已经开始系统性地对美国历史上的运输进行系统层面的研究,但这方面仍然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在《城市里的马》( The Horse in the City )一书中,克莱·麦克桑(Clay McShane)和久艾尔·塔尔(Joel A.Tarr)为环境史学家思考我们的城市生活的自然要素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是一个以动物为中心的故事。任何对18世纪和19世纪城市生活环境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阅读。

麦克桑和塔尔将马的故事融入城市变迁中。他们的书既没有讨论物种起源的史前史,也没有论述各种怀旧活动的后历史。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故事是一项共生的叙述:马的生命周期在城市中得到反映。因为塔尔和其他人在其他著作中已经探讨过有机城市的所有其他方面,《城市里的马》一书将其对19世纪城市的看法概述为“人类利用马力的顶峰”。由于这种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虽然北美的人类生活已经将其他大型放牧哺乳动物排挤出局,但“欧洲的马匹得以幸存,因为它作为人类的伙伴找到了一个生态缝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共生进化,而不是支配”。

在此期间,马的生命周期变得完全拟人化了,其意义也由人类来界定。麦克桑和塔尔写道:

当人们认为马不是动物,而是在城市化社会中的一架活机器时,它在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变得更加清晰。马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价值。在19世纪的城市里,其价值主要与它们在工作上的有效性相关……就连它们的粪便也因可以作为肥料而有价值,它们死后,皮毛也会被转化成有用的产品。

作为一种关于有限技术的传记,《城市里的马》也讲述了马摆脱活机器这一角色的转变过程。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章和结语中,作者阐释了马的衰落对城镇地区的影响(以及其相反的作用)。在20世纪早期迅速而不均衡的衰落过程中,作者们强调尽管“在19世纪的城市里,作为一种灵活且不断发展的技术,马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它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各类需求”。乘马旅行也是安·格林(Ann Norton Greene)的《干活的马》( Horses at Work )一书的主要内容。本书对马匹运输时代进行了更具体的探讨。格林扩展了麦克桑和塔尔将马匹视为活机器的想法,强调马匹在作为运输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能源。格林主张承认马匹对美国能源史和工业力量崛起的重要贡献,并倡导重新理解它们作为主要动力被替代的原因。

现代运输也已成为环境史学家的一项研究课题。特别是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在《汽车狂潮》( Auto Mania )一书中引导环境史学家转向研究汽车狂潮中美国汽车的产品生命周期。他描述了技术创新的历史,尤其注重汽车对环境的影响,约翰·麦克尼尔曾将汽车称为对20世纪社会和环境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之一。

美国汽车不是典型的消费品。麦卡锡早就承认了这一点:“汽车对环境的所有影响发生在一个由生产商和消费者共同塑造的大背景之下,有时消费者的影响比生产者更大。”例如,在分析福特著名的T型汽车时,他将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业作为一场革命来加以探讨,这场革命是在广泛的区域获取原料,以便将其集中在中心地点进行制造。通过调查在福特的高地公园和卢居工厂中这种制造的密度所造成的环境危害,作者扩展了这一讨论。这一点随后与废车场和制造商应对汽车老化与风格转变的努力顺利地衔接起来。最后,麦卡锡写道,较之于每年款式的改变,消费繁荣更为重要。

该书后来论及环境污染、空气清洁法案与企业平均燃费(CAFE)标准,以及继而发生的汽车设计改变等问题时,再次引人注目。麦卡锡认为,1958年的抵制汽车运动标志着美国人与汽车制造商关系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它“为一代汽车业批评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其中也包括那些后来呼吁大众注意汽车对环境危害的批评家”,这是本书最有说服力和最有针对性的观点之一。即使在这一较早的时期,美国制造商已经被批评为“笨拙的,小丑式的中西部操纵者,通过贩卖劣质而昂贵的商品来填补他们的亏损”。他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次事件的阐释,对描述21世纪初有关美国生产商的通常叙事作出了重要修正。

关于运输难题,环境史学家应该参考的其他书籍包括:杉恩·汉米尔顿(Shane Hamilton)的《卡车之国》( Trucking Country ),一部关于长途货运的社会史,它探讨了二战后美国围绕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争议性政治;彼得·洛顿(Peter D.Norton)的《对付塞车》( Fighting Traffic )描述了20世纪城市里汽车使用对景观和空间的影响;托马斯·泽勒(Thomas Zeller)的《驾驭德国》( Driving Germany )将希特勒修筑的国内高速公路解释为一项具有重要社会与环境影响的技术。他的《防风玻璃以外的世界》( The World Beyond the Windshield )比较了20世纪中欧和美国的汽车使用对景观的影响。最后,环境史学家必须通过像吉姆·莫塔维利(Jim Motavalli)的《向前开》( ForwardDrive )和大卫·科施(David Kirsch)更具学术性的论述《电动汽车与历史负担》( The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Burden of History )来进一步探讨电动车辆的时代。

能源产出:能源与运输的意义

创建能源密集型社会与运输网络的基础设施已经深刻改变了美国的生活环境。马丁·梅罗斯(Martin V.Melosi)的《清洁城市》( The Sanitary City )以及久艾尔·塔尔的论著对许多因我们依赖能源与交通而派生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思考。公众对污染这一事实的反应已激发出诸如休·果曼(Hugh S.Gorman)的《重新定义效率》( Redefining Efficiency )之类的研究。果曼在书中追溯了整个20世纪美国石油业中污染与效率的观念。这本书是政治史与环境史结合的优秀典范,果曼对该行业科技演变的理解构成了它的基础。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石油业在为自身监管而界定基础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

《重新定义效率》充满了各种颇为专业的细节,不仅展示了提炼、运输与开采原油的技术发展,也包括为减轻其环境影响而做出的努力。美国石油协会作为该行业的贸易组织主持制定了20世纪早期的石油政策,这在果曼的分析中非常重要。虽然政府强制监管在20世纪末调整了对污染进行控制的经济考量,但果曼证明,在此之前,该行业内部已经开始减少排废,并在对效益非常有利时也减少污染。果曼追溯了特殊利益集团如何利用进步时代“效率至上”的修辞来敦促国会采取建设性的步骤,使企业有时间提升效率并开发切实可行的废弃物处理方法。欧连夫妇早先的论述展现了石油业如何塑造公众对该行业的言论,现在果曼已经证明,很大一部分的塑造工作集中在对行业有利的效率提升方面。

在美国各地,这种新生活标准的主要结果是人口的郊区化。关于这一趋势,环境史方面已有很多研究著作,不过亚当·罗姆(Adam Rome)的《乡间的推土机》( 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 )专门研究了使郊区的发展和扩张成为可能的宏观能源系统。西奥多·斯坦伯格(Theodore Steinberg)的《美国绿》( American Green )更为具体 考察了美国人对草坪的迷恋所带来的能源问题。他仔细研究了这种覆盖了四千万亩美国土地的伪自然,引人入胜且风趣幽默。因为美国人在冷战时期竭力避免与众不同,斯坦伯格写道:“还有比让你的前院跟邻居史密斯先生的一模一样更好的方法吗?”当然,仅有一片草坪是不够的;理想的追求是拥有一片完美的草坪。斯坦伯格写道:“完美是难以捉摸的。它不断创造出让人们为了追求完美的前院而返回五金店购买更多化学药剂的需求。”这类趋同性通过技术(化学药剂、生化技术和割草机技术)得以实现和延续,并通过体育活动(运动场和人造草皮,以及高尔夫球场和斯科特公司销售的“草坪建造者”)进行营销。能源,尤其是石油,使工业化的草坪成为可能。上述每一部书均为促使学生深刻思考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最后,城市依赖能源和运输网络,而匹兹堡大学的“城市环境史”(Histor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丛书中的每一本都对美国各个城市地区的此类互动关系进行了思考。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范例是一座城市的故事,它几乎完全由能源行业定义。在他们有关得州休斯敦的论文集《能源之都》( Energy Metropolis )中,马丁·梅罗斯(Martin V.Melosi)和约瑟夫·普拉特(Joseph A.Pratt)写道:“城市究其本性是能源密集型的。城市史和环境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去识别和分析城市演变中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核心影响。”虽然休斯敦代表了所有城市生活能源密集的特点,但作为一座由能源生产所定义的城市,休斯敦成为一座完全独特的城市,在创造自身的同时,也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不断满足全国对廉价能源永不知足的期望和需求。

作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和第七大都市区的一部分,休斯敦充当了石油加工与分销的国际中心。梅罗斯和普拉特写道:

对石油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赋予了这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身份,也创造了空气、水与地面污染的特有水平与形式。……因为石油既是当代休斯敦的主要工业,也是其主要燃料,这个自称“美国能源之都”的地方,事实上也是“美国石油污染之都”。

该论文集的导言介绍了休斯敦的演变,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细节与天气特点(尤其是飓风),是环境史、城市史和美国南方史学家的必读书。虽然这是一个关于能源的故事,但它也是关于该城市的另一项特征(即城市扩张与汽车的优势地位)的入门书。在这篇导论中,梅罗斯和普拉特讨论了休斯敦作为一座去中心化城市的演变,可为研究其他任何城市(尤其是美国西部与南方的城市)的学者提供参考。

能源输出:电力

环境史学家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电力使用的扩展研究相对较少。不过目前已有的著作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哈罗德·普拉特(Harold Platt)的《电力之城》( Electric City )关注芝加哥地区电力的扩张,包括约翰·芬雷(John Findlay)在内的其他学者将电力的扩张与美国西部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过,对于那些有志于研究这个方向的学者来说,大卫·奈的著作是最为有益的。

奈的早期著作《美国的电气化》( Electrifying America )通过考察美国社会生活中电力的影响,对社会史与科技史的结合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这本书展现了一位学者如何通过消费网络追溯一种特定技术的影响,这种技术通过变得不可或缺而开拓了这些消费网络,在这方面没有更好的书了。在《消费(电)力》( Consuming Power )一书中,奈采取了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追溯能源在整体上的类似影响。

结语:节约能源与我们的能源转变

在建构我们的高能耗生活的过程中,曾经存在过具有不同理念的重要时刻。随着我们进入能源管理和使用的新时代,环境史学家必须重新构筑这一叙事,来观察美国能源思想何时开始发生变化。丹尼尔·霍洛维茨(Daniel Horowitz)独创性的著作《吉米·卡特与 1970 年代的能源危机》( Jimmy Carter and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1970s )是一部很好的资料,特别适用于本科生。这本文集的开头是一篇颇有深度的导言,该导言将卡特总统置于20世纪70年代的思想史中进行叙述。

在担任总统期间,卡特可以说比任何一位美国领导人都更加致力于处理与能源及其管理有关的本质问题。这些文献包括演讲稿、总统笔记、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于1979年撰写的文章《自恋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诸多讨论能源问题的白宫内部备忘录,以及媒体、政界与公众对1979年演讲的反应。这些文献描绘了一位颇受困扰的领袖,他试图把握住历史机遇,引领国家的未来能源供应走向最为明智的方向。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和这本书展现了对美国领导力的卓越描绘。但是政治结果并不符合卡特的愿景。卡伦·麦瑞尔(Karen Merrill)的《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 The Oil Crisis of 1973 - 1974 )也是一部类似的文集,其政治史的色彩略淡一些。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在本科生的课程中使用,其收录的文献材料有助于为不了解石油禁运的一代学生重现20世纪70年代民众对该事件的反应。

能源消费史告诉我们,将20世纪是“能源暴食”的一个时代。环境史学家刚刚开始纠正将我们的高耗能生活视为进步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社会堕落的显著标志。

参考文献

Adams,David Arthur.1996. Renewable Resource Policy : The Legal -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

Andrews,Richard N.L.1999.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 Managing Ourselv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Athansiou,Tom.1998. Divided Planet : The Ecology of Rich and Poor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urand,Harold W.2003. Coalcracker Culture : WorkandValues in Pennsylvania Anthracite , 1835 - 1935 .Harrisburg,PA: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Berry,Wendell.1972. AContinuous Harmony .New York:Shoemaker Hoard.

Black,Brian.2000.“Organic Planning:Ecology and Design in the Landscape of TVA.”In Michael Conan,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pp.71-85.

Black,Brian.2003. Petrolia :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 s First Oil Boo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ormann,F.Herbert et al.1995.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oyer,Paul.1994. By the Bomb s Early Light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Bradsher,Keith.2002. High and Mighty : SUVs : The World s Most Dangerous Vehicles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New York:Public Affairs.

Brennan,Timothy J.et al.1996. A Shock to the System : Restructuring America s Electricity Industry .Washington,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Brinkley,Douglas.2003. Wheels for the World : Henry Ford , His Company and a Century of Progress .New York:Viking.

Broder,J.M.2007.“Rule to Expand Mountaintop Coal Mining”, New York Times ,August 23 late edition-final,p.A1.

Brower,Michael.1992. Cool Energy : Renewable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vd.ed.Cambridge,MA:MIT Press.

Bruegmann,R.2005. Sprawl : A Compact Hist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Buckley,Geoffrey L.2004. Extracting Appalachia : Images of the Consolidation Coal

Company,1910-1945.Akron:Ohio University Press.

Calthorpe,Peter.1993.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

Cantelon,Philip and Williams,Robert C.1982. Crisis Contained : Department of Energy at Three Mile Island.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Carleson Ringholz,R.1996. Paradise Paved : The Challenge of Growth in the New West .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Chamberlain,Kathleen P.2000. Under Sacred Ground : A History of Navajo Oil , 1922 - 1982 .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Chernow,Ron.1997. Titan : The Life of John D . Rockefeller , Sr .New York:Random House .

Colignon,Richard A.1997. Power Play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lten,Craig.2001. Transforming New Orleans and Its Environs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onway,G.1998. The Doubly Green Revolution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nzen,Michael,ed.1990.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Boston:Unwin Hyman.

Cooper,Gail.2002. Air - Conditioning America : Engineers and the Controlled Environment , 1900 - 1960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eese,Walter L.1990. TVA s Public Planning .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

Cronon,William.1983. Changes in the Land : Indians , Colonists , andthe Ecology of New England.New York:Hill and Wang.

Crosby,Alfred.2006. Children of the Sun .New York:W.W.Norton.

Cunfer,Geoffrey.2005. On the Great Plains :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Cutright,Paul.1985. Theodore Roosevelt : The Making of a Conservationist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arst,Robert G.2001. Smokestack Diplomacy : Cooperation andConflictin East - West Environmental Politics .Cambridge,MA:MIT Press.

Daumas,Maurice,ed.1969.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 Vol . 3 : The Expansion of Mechanization , 1450 - 1725 .New York:Crown.

Demarest,David P.,Jr.1992.“ The River Ran Red ”: Homestead , 1892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Domer,Dennis,ed.2000. Lawrence on the Kaw :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thology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Doyle,Jack.2000. Taken for a Ride : Detroit s Big Three and the Politics of Air Pollution .New York: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Duany,A.and Plater-Zyberk,E.2000. Suburban Nation : The Rise ofSprawland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 .San Francisco:North Point Press.

Eichstaedt,P.H.1994. If You Poison Us : Uranium and Native Americans .Santa Fe:Crane Books.

Elkington,J.and Fennell,S.1998.“Partners for Sustainability:Business-NGO Rel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4:48-61 .

Evenden,Matthew.2004. Fish Versus Powe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indlay,John.1993. Magic Land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link,James J.1990. The Automobile Age .Cambridge,MA:MIT Press.

Francaviglia,Richard.1997. Hard Places .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Freese,Barbara.2003. Coal : A Human History .New York:Perseus.

Gardner,J.S.and Sainato,P.2007.“Mountaintop Mi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ppalachia,” Mining Engineering (March):48-55.

Garwin,Richard L.and Charpak,Georges.2001. Megawatts and Megatons : A Turning Point in the Nuclear Age .New York:Knopf.

Gelbspan,Ross.1995. The Heat is On : The Climate Crisis .Reading,MA:Perseus.

Gerard,David.1997. 1872 Mining Law : Digging a Little Deeper .PERC Policy Series,PS-11.Bozeman,MT(December).

Giddens,Paul.1964. Early Days ofOil .Gloucester,MA:Peter Smith.

Gordon,Richard and VanDorn,Peter.1998. Two Cheers for the 1872 Mining Law .Washington,DC:CATO Institute.

Gordon,Robert B.and Malone,Patrick M.1994. The Texture of Indust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re,Al.2008.“A Generational Challenge.”Available at www.blog.algore.com/2008/07/a_generational_challenge_to_re.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9).

Gorman,Hugh.2001. Redefining Efficiency : Pollution Concerns .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

Gottlieb,Robert.1993. Forcing the Spring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Washington,DC:Island Press.

Gowda,M.V.Rajeev and Easterling,Doug.1998.“Nuclear Waste and Native America:The MRS Siting Exercise,” Risk : Health ,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29(Summer):229-258.

Greene,Ann.2009. Horses at Work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tfreund,Owen D.2005. 20th Century Sprawl : Highways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Shane.2008. Trucking Countr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mpton,Wilborn.2001. Meltdown : ARace against Nuclear Disaster at Three Mile Island : AReporter s Story .Cambridge,MA:Candlewick Press.

Hardin,Garrett.1968.“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1248.

Hargrove,Erwin and Conkin,Paul K.,eds.1984. TVA : Fifty Years ofGrass - Roots Bureaucracy .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Hays,Samuel P.1993. Beauty , Health , and Permanence :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55 - 85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s,Samuel P.1999. Conservation and the Gospel of Efficiency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enderson,Henry L.and Woolner,David B.,eds.2004. FDRand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algrave.

Hirt,Paul W.1994. AConspiracy ofOptimism : Management ofthe National Forests since World War Two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Horowitz,Daniel,ed.2005. Jimmy Carter and 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1970s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Hughes,Thomas.1983. Networks of Power :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 1880 - 1930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ughes,Thomas.1989. American Genesis .New York:Penguin.

Hunter,Louis C.and Bryant,Lynwood.1991. A History of Industrial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 1780 - 1930 , Vol . 3 : 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 .Cambridge,MA:MIT Press.

Hurley,Andrew.1995.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 : Class , Race ,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Gary , Indiana , 1945 - 1980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Irwin,William.1996. The New Niagara .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Ise,John.1926. The United States Oil Polic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Donald C.1995. Building the Ultimate Dam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

Jackson,Kenneth T.1985. Crabgrass Frontie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hasz,Antonia.2008. The Tyranny ofOil .New York:William Morrow.

Kay,Jane Holtz.1997. Asphalt N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rsch,David.1986. The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Burden of History .Newar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Kovarick,William.2009.“Radium Girls.”Available at www.runet.edu/~wkovarik/envhist/radium.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9).

Kuletz,Valerie.1998. The Tainted Desert .London:Routledge.

Landes,David.1969. The Unbound Prometheus : Technological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opold,Aldo.1987. A Sand County Almanac ,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 1948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shy,John D.1987. The Mining Law : A Study in Perpetual Motion .Washington,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Lewis,Tom.1997. Divided Highways .New York:Penguin.

Loeb,P.2007. Moving Mountains : How One Woman and Her Community Won Justice from Big Coal .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Lovins,Amory.1979. Soft Energy Path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McCarthy,Thomas.2007. Auto Mani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cGreevy,Patrick V.1994. Imagining Niagara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

McHarg,Ian.1992. Design with Nature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McKinsey,Elizabeth.1985. Niagara Falls : Icon of the American Sublime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Neill,John R.2001.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 Century World .New York:W.W.Norton.

McShane,Clay.1994. Down the Asphalt Path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McShane,Clay and Tarr,Joel A.2008. The Horse in the Cit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gonelli,Lisa.2007. Oil on the Brain .New York:Broadway.

Marsh,G.P.1965. Man and Natur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Albro.1992. Railroads Triumphant : The Growth , Rejection and Rebirth of a Vital American For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ch,Christof and Zeller,Thomas,eds.2008. The World Beyond the Windshield .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

Melosi,Martin.1985. Coping with Abundance .New York:Knopf.

Melosi,Martin.1999. The Sanitary Cit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Melosi,Martin V.and Pratt,Joseph A.,eds.2008. Energy Metropoli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Merchant,Carolyn.2003.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Merrill,Karen R.2007. The Oil Crisis of 1973 - 1974 : 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Miller,B.2005. Coal Energy Systems .Burlington,M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Mitchell,J.G.2006.“When Mountains Move,”National Geographic(March).Available at www7.nationalgeographic.com/ngm/0603/feature5/index.html(accessed August 14,2007).

Mokyr,Joel,ed.1985. The Economic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towa,NJ:Rowman and Allanheld.

Mokyr,Joel.1990. Twenty - Five Centu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Montgomery,David.2007. Dir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ntrie,Chad.2003. To Save the Land and People : A History of Opposition to Surface Coal Mining in Appalachia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Moorhouse,John C.,ed.1986. Electric Power : Deregul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an Francisco:Pac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Motavalli,Jim.2001. Forward Drive : The Race to Build Clean Cars for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

Mumford,Lewis.1963.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Harcourt.

Nash,Roderick.1982.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orton,Peter D.2008. Fighting Traffic .Cambridge,MA:MIT Press.

Nye,David.1984. Consuming Power .Cambridge,MA:MIT Press.

Nye,David.1996. Technological Sublime .Cambridge,MA:MIT Press.

Nye,David.1999. Electrifying America .Cambridge,MA:MIT Press.

Olien,Roger M.and Olien,Dianna Davids.1999. Oil and Ideology : 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dustry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Opie,John.1998. Nature s Nation .New York:Harcourt Brace.

Phillips,Sara.2007. This Land , This N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nchot,Gifford.1998. Breaking New Ground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

Platt,Harold.1991. Electric Ci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ole,Robert W.,Jr.,ed.1985. Unnatural Monopolies : The Case for Deregulating Public Utilities .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Pyne,Stephen.1982. Fire in Americ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ese,E.2006. Lost Mountain : A Year in the Vanishing Wilderness : Radical Strip Mining and the Devastation ofAppalachia .New York:Penguin.

Reisner,Marc.1993. Cadillac Desert : The American West and Its Disappearing Water .New York:Penguin.

Reuss,Martin.1993. Water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Policy , Practice , and Emerging Issues .Ann Arbo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euss,Martin.2004. Designing the Bayous : The Control ofWater in the Atchafalaya Basin , 1800 - 1995 .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Rifkin,Jeremy.2003. The Hydrogen Economy .New York:Penguin.

Roberts,Peter.1970. Anthracite Coal Communities [ 1904 ].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

Rome,Adam.2001. 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 : Suburban Sprawlandthe Rise of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thman,Hal K.1998. The Greening of a Nation .New York:Harcourt.

Rothman,Hal K.2000. Saving the Planet : The American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Chicago:Ivan R.Dee.

Rottenberg,Dan.2003. In the Kingdom ofCoal : An American Family and the Roc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Routledge.

Roy,Andrew.1876. The Coal Mines .New York:Robison,Savage.

Sabin,Paul.2005. Crude Politics : The California Oil Market , 1900 - 194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ntiago,Myrna.2006. Ecology ofOil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iffer,Michael B.,Butts,Tamara C.,and Grimm,Kimberly K.1994. Taking Charge : The Electric Automobile in America .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chlebecker,John T.1975. Whereby We Thrive : A History of American Farming , 1607 - 1972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heppard,Muriel.2001. Cloud by Day : The Story of Coal and Coke and People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Smil,Vaclav.1988. Energy in China s Modernization : Advances and Limitations .Armonk,NY:M.E.Sharpe.

Smil,Vaclav.1994. Energy in World History .Boulder:Westview Press.

Smith,Duane.1987. Mining America : The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 1800 - 1980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Stearns,Peter N.1998.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World History .Boulder:Westview Press.

Steinberg,Theodore(Ted).1991. Nature Incorporated :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Water of New Engl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inberg,Ted.2006. American Green .New York:W.W.Norton.

Stevens,Joseph E.1988. Hoover Dam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tine,Jeffrey K.1993. Mixing the Waters : Environment , Politics ,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Tennessee - Tombigbee Waterway .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Stradling,David.1999. Smokestacks and Progressives : Environmentalists , Engineers , and Air Quality in America , 1881 - 1951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Stratton,David.1998. Tempest over Teapot Dome : The Story of Albert B . Fall . Stratton,David.1998. Tempest over Teapot Dome : The Story of Albert B . Fall .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Tarbell,Ida.2003. All in the Day s Work : An Autobiography .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arr,Joel A..1996. The Searchfor the Ultimate Sink .Akron: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

Tarr,Joel A.,ed.2003. Devastation and Renewal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Trachtenberg,Alan.1982.The Incorporation of America.New York:Hill and Wang.

Travis,W.R.2007. New Geographies of the American West : Land Use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Place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

Wallace,Anthony F.C.1985. St . Clair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ellock,Thomas.1998. Critical Mass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heelwright,Jeff.1996. Degrees of Disaster : Prince William Sound : How Nature Reels and Rebound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White,Richard.1996. Organic Machine .New York:Hill and Wang.

Williams,Michael.1992. Americans and Their Forest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orster,Donald.1992. Rivers of Empire : Water , Aridity ,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198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rgin,Daniel.1993. The Prize : The Epic Quest for Oil , Money and Power .New York:Free Press.

Zeller,Thomas.2007. Driving Germany : The Landscape of the German Autobahn , 1930 - 1970 .New York:Berghahn Books. BSDw9B3OmWBWvsl66Hi4QUD37AG9th3L7cMRCSoimKiCHSRTbNdb9TlpMzPaKZ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