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中医病名为粉刺性乳痈。多发生于非妊娠期和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妇女,临床常表现为溢液、肿块、脓肿、瘘管多期并存,病情复杂,易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本病发病率不高,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而临床误诊率可高达40%以上。浆细胞性乳腺炎虽属于乳房良性疾病,但其本身病因未能完全明确,症情复杂,缠绵难愈,复发率较高,且临床上极易与乳腺其他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相混淆,应提高警惕。

1925年Ewing发现本病病灶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1933年Adair对本病作了详细的报道,认为病变后期阶段,乳腺导管内的分泌物不仅能刺激导管,促使导管扩张,还可溢出导管,从而引起导管周围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故将其命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文献中亦有“粉刺性乳腺炎”“管周性乳腺炎”及“乳腺导管瘘”等病名。1956年Haagensen认为本病的一切病变基础是乳腺导管扩张,故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是目前临床上比较通用的病名。

中医历代文献中,至今尚未查阅到与本病相类似病证的记载。1958年顾伯华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首次将其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乳腺漏管伴有乳头内缩”,并采用中医挂线法、切开法和外用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985年顾伯华、陆德铭等首次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并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他们采用切开脓腔及通向乳头孔的瘘管管壁,充分刮除坏死组织,然后创面用外用药换药等方法治疗瘘管期,总结出一套手术简单、痛苦少、瘢痕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近20年来,浆细胞性乳腺炎病例的病变范围较前扩大,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从单纯外治或内治发展到运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Cfqc0cQPwPbmDrQdAvbTbU5b98+21xVVCJqdKwx0ySam3gCUIQCwMSBlDp1fy1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