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参考文献

[1]卫万顺,李宁波,冉伟彦,等.中国浅层地温能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2]王贵玲,刘彦广,朱喜,等.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2020,27(1):1-9.

[3]卫万顺,李宁波,郑桂森,等.中国浅层地热能成因机理及其控制条件研究[J].城市地质,2020,15(1):1-8.

[4]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5]张磊,韩梦,陆小倩.城镇化下北方省区集中供暖耗煤及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8):58-68.

[6]蔡伟光,庞天娇,郎宁宁,等.我国各省建筑能耗测算与分析[J].暖通空调,2020,50(2):66-71.

[7]郎四维,林海燕,付祥钊,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简介[J].暖通空调,2001,31(4):12-15.

[8]王婉丽,王贵玲,朱喜,等.中国省会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及潜力评价[J].中国地质,2017,44(6):1062-1073.

[9]李昌,于颖.哈尔滨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条件浅析[J].科研,2016(2):157.

[10]马金涛,鲍新华,曹剑锋,等.长春地区浅层地热能利用条件分析[J].现代地质,2013,27(2):460-467.

[11]闫福贵.呼和浩特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2]曲广周,邵争平,鲜全,等.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分析[J].环境保护前沿,2014,4(2):22-31.

[13]刘峥,扈志勇,杨超,等.银川市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宁夏工程技术,2013,12(2):166-168.

[14]李国政.吉林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吉林地质,2017,36(4):34-38.

[15]卫万顺,郑桂森,栾英波.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地质,2010,37(6):1733-1739.

[16]靳宝珍,杨永江,李丹,等.天津市浅层地热能研究浅析//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6:68-72.

[17]周阳,穆根胥,张卉,等.关中盆地地温场划分及其地质影响因素[J].中国地质,2017,44(5):1017-1026.

[18]刘彩波,胡安焱,黄景锐,等.西安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3,35(2):30-32.

[19]刘海风,王春晖,梅棚里,等.河南省城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地质,2017,12(4):61-66.

[20]闫震鹏,刘新号,田良河.郑州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届地热能开发利用与热泵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08:89-95.

[21]张心勇,马传明.开封凹陷区地温场特征分析[J].工程勘察,2009,37(10):44-49.

[22]翟如伟,刘爱斌,景佳俊.江苏徐州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研究[J].西部资源,2017(2):97-103.

[23]陈安国,马乐乐,周吉光.河北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36(4):50-53.

[24]金光.陕西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地下水,2017,39(3):47-48.

[25]赵荣昌,赵艳娜.甘肃省各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J].甘肃科技,2019,35(13):13-15.

[26]王万忠.上海地区浅层地温变化规律特征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77-80.

[27]秦祥熙,林清龙,李少华.杭州市浅层地温资源温度场特征[J].太阳能学报,2017,38(3):833-837.

[28]赵剑畏,许家法,王光亚.江苏地温水温场特征及地热异常分布规律与控制条件探讨[J].江苏地质,1997,21(1):27-35.

[29]夏智先.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方案建议[J].安徽建筑,2017,24(5):318-321.

[30]黄坚,孙婉,王小清.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模式探究[J].太阳能,2017(12):6-9.

[31]秦祥熙,林清龙,万龙,等.杭州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制冷技术,2015,35(3):75-78.

[32]鄂建,陈明珠,杨露梅,等.南京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研究[J].地质学刊,2015,39(2):339-342.

[33]刘燕栋.福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低碳世界,2016(3):76-77.

[34]龙西亭,袁瑞强,皮建高,等.长沙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与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163-176.

[35]汪磊.江西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及实例[J].大科技,2015(7):174-175.

[36]刘贤燕,彭清元,陶嘉祥.重庆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研究[J].重庆建筑,2014,13(6):53-56.

[37]王林,范军,林贵生.贵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成效与前景[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8):21-25.

[38]梁礼革,朱明占,杨智,等.南宁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15(7):26-28.

[39]段启杉,孟凡涛,宋小庆,等.贵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地下水,2013,35(1):44+58.

[40]朱世保,彭清元,刘刚,等.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及监测现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7(10):67-72.

[41]王贵玲,张薇,梁继运,等.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J].地球学报,2017,38(4):449-459.

[42]王贵玲,蔺文静,张薇.我国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利用潜力评价[J].建筑科学,2012,28(10):1-3+8. RRZqj3Yo4Iv8wn9sZmqHEn+37Cbs2rchTxZlekLBMhxlVrin+/ccchjl6K8XO+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