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英语语法,目前有一种流行观点:语法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我们只需要大量接触英语,进行“浸泡式”学习,就会有“语感”,语法会自然内化。英语母语者没有专门学习语法,但他们做起语法题还是全对,靠的就是语感。因此,我们只需要培养语感就行。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要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先要了解两个事实:
1)儿童学习母语和成年人学习外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即使是在欧美国家,学生也需要学习语法。
对于学习母语的儿童来说,依靠自然的语言输入是可以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的,但是这一点放到成年人身上却并不起作用。语言学上有个“子集原则”(Subset Principle) [1] 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经常会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比如“Who is him?”这样的句子),但他们在成年人的语言里是接触不到这种语法错误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周围的环境中只会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接触不到结构错误的负面语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跟儿童不一样,成年人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有了母语基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会用概括或类比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造出错误的结构,他们也会认为,母语中是这样说的或者目的语中有类似的结构,所以这种结构是可以接受的。成年学习者会认为,在外语学习中还没见到这样的结构,不代表外语中没有这种结构,这种结构也许以后能够见到。受此影响,他们会继续使用错误的结构而难以自动纠正过来。
此外,即使是在英语国家的课堂上也有专门的语法课。随手在网上进行搜索,你会找到很多针对英语母语人士设计的语法教学资料。欧美国家有不学语法但英语流利的人吗?有,但这种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类似于电影《绿皮书》中的主角司机托尼),如果让他们去参加托福和雅思考试,他们同样拿不了高分。这种“文盲式英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你可能会问:是否可以不学语法,仅仅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形成语感?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单靠语言输入并不能保证语法习得。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浸入式课堂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外语学习者即使接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仍然会犯很多语法错误,比如时态和单复数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靠大量输入培养起来的所谓的语感往往并不靠谱。所谓的语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
①Since 2000,humans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space constantly.
②The books fill leisure time for many people.
③Homeless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society.
上面这三个句子中的定冠词the都用错了,但如果光靠语感来判断,估计很多人判断不出来。事实上,对于冠词、名词单复数和虚拟语气这些语法现象,所谓的语感往往不太靠谱。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踏踏实实学好语法,掌握好它们的使用规律。学好语法能够给我们一种“确定感”,在判断的时候有据可循,而不是依靠直觉。上述几个句子的正确形式应该是:
①Since 2000,humans have been living in space constantly.
②Books fill leisure time for many people.
③Homeless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society.
同时,语感有时候会受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影响,对于同一个语言现象,每个人的语感反应可能不尽相同。例如:
The pianist played the whole piece________memory.
上页空格中,有些人可能会填by,因为他们以前接触过play something by heart的用法,根据语感类推此处应该填by;有些人可能会填in,因为他们学过in somebody’s memory这个搭配,根据语感类推此处应该填in,但实际上他们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from。do something from memory是一个固定的语法现象,需要专门记住。语感受个人经验影响,具有主观性;而语法具有通用性,不管是谁学,语法本身都不变。
事实上,培养语感和学语法并不是互斥关系。良好的语法基础有助于我们提升语感。仔细思索一下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感,我们会发现,语感其实可以定义为: 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法既定用法的敏感性 。例如:There is growing traffic problems in big cities.这句话读起来很别扭,这是因为主谓一致出了问题,应该改为:There are growing traffic problems in big cities.这种对语法错误的敏感性是语感的重要表现,而良好的语法水平是形成这种敏感性的基础。英语语法是对从大量实际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中抽象出来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现象的科学概括,掌握好语法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语感。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法呢?你可能会想到“语法规则”,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应该用have been doing”“情态动词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等。长久以来,很多人学语法都只停留在记住规则的层面上,通过死记硬背将一堆语法规则记住,然后用来应付考试。这样的结果是,只记住了规则,但并不知道怎么应用规则,导致英语学得很死板。要真正学好语法,仅仅记忆语法规则,会考试、会做题还不够,还要将语法放到语境中,这样才能对语法有更深的理解。例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对来家里帮忙的工人说:
Will you be starting work on the room today?You see,I hope to use it for a meeting tomorrow.
你可能学过一般将来时和将来进行时,知道一般将来时可以用 will 来引导,将来进行时的形式是 will be doing,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之间的区别?为什么这里是“Will you be starting work on the room today?”而不是“Will you start work on the room today?”?
这是因为will be doing有一个应用场景是用来表示礼貌地询问他人的计划、安排等(You can use the future continuous rather than will to sound particularly polite when you ask about people’s plan),再结合对话场景可以发现,主人公用“Will you be starting...”是为了更加礼貌地要求工人去干活。
有效的语法学习应该包含 熟悉语法规则 以及 掌握语法规则的意义 这两部分。熟悉语法规则可以通过看语法书来完成,比如你应该知道分词、动名词、不定式、虚拟语气、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完成时态等基本语法概念,能够分析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在语法规则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语法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即掌握语法规则的意义。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在阅读中语法规则能够不断重现,而且阅读提供了一个很具体的语境,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法规则。也就是说,语法学习的具体思路是:
1)看语法书学习基本的语法规则;
2)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结合语境理解规则的含义;
3)回顾语法规则,查漏补缺;
4)在阅读中加强对语法规则的理解。
理论上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语法入门容易,精通极难。例如,冠词是我们刚开始学英语时就会接触到的概念,但要真正掌握它绝非易事。冠词在使用时需要与名词的数以及特指和定指这些概念结合起来,有很多种变化情况。“柯林斯COBUILD英语语法丛书”中甚至还有一本140多页的冠词分册,专门讨论冠词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每一个语法知识点通常是内容越学越多,我们只能不断通过实践提升理解。
语法学习中,比起学习规则,更重要的是理解规则的含义。做到这一点需要多思考和多练习。多思考说到底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保持语法意识,在阅读中碰到不常见的用法,要刨根问底,并且通过查语法书或者上网寻找答案。多练习并不是指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大量阅读练习或者单项选择练习,而是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英语使用中,比如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活动,你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确定每个语法规则的正确性,需要不断查证、质询、比较,通过这个过程让语法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1] 关于“子集原则”可参考论文“The subset princip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Volume 17,Issue 2,April 1996,pp.185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