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光聪明不行,还要对路子

说到科举考试,人们往往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似乎只要死记硬背的功夫到家,问题就不大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比如张居正的老子,后来给张居正惹了不少麻烦的张文明张老爷子,就一连考了20多年,连个举人也没有考上,直到自己的儿子在北京做了官,还考了几次,才不得不放弃了。他被自己的儿子比着,能不下功夫死记硬背吗?估计张老爷子看书看累了揉眼睛的工夫会禁不住寻思:亲爹和儿子,血缘如此近,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再比如,和张居正同时代,后来被称为明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归有光,6岁那年读《大学》,好几百字的文章,只要跟着老师读过一遍,他不用再看原文,立马就能够背下来。记忆力够牛的吧?可是,这老兄在科场奋斗了50多年,到了60岁,才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

据德国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学问家研究,说科举考试主要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只会死记硬背,哪行啊!

这么说吧,想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成就一番事业,得有基础,不是简单的有毅力肯吃苦就一定行。

张居正是比较有基础的。

首先,这个人脑子够用,从小就很聪明,14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有一次荆州府的“一把手”搞了一个征文活动——当时不这么叫,但就这个意思,作品还汇集出版了,其中就有张居正提交的一首小诗,通过写竹子,表达他的远大志向:“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从此,他有了点儿小名气,人称“荆州张秀才”。

但是,光聪明就行了吗?聪明的人多了去了!

徐渭徐文长这个人,或许大家听说过。他和张居正是同时代的人,是大诗人、大画家,还是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出生在干部家庭,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而且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好不容易到了20岁考上了童生,也就是秀才,此后历经24年连考8次,始终没有考中举人,就更别说进士了。掂量来掂量去,估计再考下去也还是没戏,才无可奈何地放弃了。

还有前面提到的归有光。

就聪明、文才甚至学问来说,张居正肯定比不过徐渭、归有光,这两个人是和张居正一起挤着过独木桥的,可是,结果怎么样?

徐渭、归有光是后来自己闹出了点儿名堂,我们还知道,那些后来没有闹出名堂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所以我说,光凭聪明是不行的,得对路子!

这是张居正的第二个好基础。

对路子,就是要干的事适合你干。

科举考试很程式化。比如,小小年纪就要以圣人的口气、观点写文章,即所谓代圣人立言;又比如文章的段落、转折甚至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用今天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人们总会诟病它的考试内容和代圣人立言的写作要求。其实这样的指责未必公允,要知道,科举考试是选拔领导干部的,不是选拔作家、科学家、编辑记者的,更不是选拔思想家的,堂堂大国治国安民的事,就是靠考试成绩好的这批人了;而且一旦考中,就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上行使职权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中了进士,直接就被分配到某个州当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兼法院院长,嘻嘻哈哈孩子气,行吗?镇不住啊!得稳重、老成不是吗?

洒脱不羁、思想奔放的人,和科举的路子对不上啊!张居正他老爹、徐渭、归有光都是如此。

思维比较严谨、行为比较规矩、不喜欢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是比较对路子的,因为这样的人当官比较合适。

和张居正一起挤“独木桥”的何心隐,就太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年纪轻轻就感觉到科举不对自己的路子,圣人?他算老几啊?我为什么要代他立言?我批驳他还差不多!他就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人,当然就不屑于科场了,他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是体制外的持不同政见者。

也有喜欢独立思考、思想比较奔放的人,碰运气科举考试成功了,进入官场,但是都会比较坎坷。和张居正年龄相仿的福建人李贽,也觉得科举不对自己的路子,可是他又没有办法,家庭负担太重,必须找个饭碗,自己脑子很够用,咬牙考中了举人,赶紧参加工作挣工资了。他就公开对同学、同事说,我可不像你们那样“高尚”,参加科举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我纯粹是混口饭吃的。这样的人适应得了官场吗?当然不可能,所以他一直处于比较痛苦的状态,终于熬不住,老子不奉陪了!李贽后来成为了一位响当当的“异端”思想家。

张居正的“朋友”里,王世贞、高拱也属于有思想或者独立思考的人,他们在官场,也是比较坎坷的。

相比之下,张居正就很对路子。他老人家小小年纪就沉稳老成,不张扬、不轻狂、很严谨;外表深沉,但实际上又没有自己的思想,对孔孟主义、程朱思想,特别是朱元璋的谆谆教导铭记在心、深信不疑。

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如果不是张居正这样的干部,那坐江山者也就不再需要这个制度了。所以说,张居正这样的人和科举考试很对路子,用现在的说法是,“皇和国家”需要的正是张居正这样的干部。

的确,少年时代的张居正就因为具有这样的素质,为地方各级领导所看重。

在荆州府考秀才的那一年,荆州的知府李先生,一看这小家伙年纪不大就如此沉稳,喜欢得不得了。一问,知道他的名字叫张白圭,说是他出生那天院子里忽然出现一只白乌龟,所以家长给起了这个名字。李知府听了,不禁摇头,就很婉转地说,这个名字嘛……好像和你的才干、前途不相称吧?又征求意见说,我给你改个名字怎么样?就叫张居正吧!

于是才有了张居正这个名字。

市里的领导喜欢,虽然不可能开后门录取张居正当秀才,但别的方面还是可以关照的,比如搞征文的时候,就把他的那首小诗选上了。

这些征文汇集出来后,李知府作为一项抓教育、抓人才工作的成果,报给了湖广省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兼高级法院院长——巡抚顾璘。顾巡抚是当时有名的文坛领袖,曾经在中央做过大官,后来因为批评大老板触到了大老板的禁忌和隐衷,被贬到地方。这个人尤其爱才,对张居正的小诗里透出的远大志向很欣赏,专程到江陵县张居正家里去看望,一看,小家伙真不错,既聪明又沉稳,这样的少年有培养前途啊!于是赠送礼物,还给他资助了银子。后来张居正到省城参加乡试,顾巡抚又专门设宴招待他,还把自己的小儿子也介绍给他,让他们交朋友,又说了很多鼓励的话。

想想看,一位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封疆大吏、堂堂湖广省的“一把手”,不是为了做宣传,也不是领导有指示有安排,就是因为赏识,就主动私下里专门请一个家世贫贱的少年吃饭,这样的事很可能超出当下国人想象的范围了!

可见,张居正确实是和科举考试对路子的,也确实适合到公务员队伍里来,各级领导都看出来了。

不能不说,领导还是有眼光的!

正因为张居正和科举考试比较对路,他15岁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参加湖广省选拔举人的统考——乡试,考了个第一名:解元。

顺利的话,15岁中举,16岁中进士是有可能的。因为全省统考后,第二年春天就是全国统考——会试,也叫春闱。张居正秋闱夺魁,当然有资格去参加春闱,说不定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不说中状元,中进士是没啥问题的。

可恨啊,都是辽王那小子,要祝贺张居正秋闱夺魁,请他爷爷张“保安”喝酒,结果把老头儿给喝死了。这下麻烦了:按照国家的制度规定,子孙要替老人服丧,在此期间,已经做官的还要辞职回家,更别说去参加做官的考试了。

铆足了劲儿要去首都参加统考的张居正,也就去不成了。

这一耽误,就是6年啊!少年郎一天天长大,转眼间就成大小伙子了,想法就多了起来……提亲说媒、订婚结婚,总之张居正有段时间就有些分心了,结果,等到下一次春闱,19岁的张居正去参加了,居然落第了。

当张居正落第回家的时候,可能他心里对辽王的仇恨,又会增加一层。当然,他一定也进行了自我检讨,并痛改前非,等到下一次参加春闱的时候,22岁的张居正高中二甲第九名,和王世贞这些干部子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

实际上,张居正是应该感谢第一次春闱的落第的。

为什么呢?应了那句古话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啊!这次落第,是福是祸,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Avfq9A3VUSOwN35UFRA01i0Jyl8M9yzB0L/yV9jsYC59rQnmdodt9ReHRh+P8U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