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于2014年11月25日在广西桂林兴安召开的纪念中央红军湘江战役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3点

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大约有86000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有约65000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就主观方面而言,错误领导有两大错误决策:一是不顾军事形势的变化,顽固坚持去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最初不了解中央红军突围到哪里去,无法布重兵围堵,但在了解到中央红军西进的路线和最终意图后,便调动30万兵力,5路堵截,张网锁江。这样,博古、李德选择的错误路线等于是让中央红军自投罗网,这就很难改变此战的最后结局。二是实施大搬家甬道式行军。“左”倾错误领导人进行战略转移的最初设想,是到湘西发展后再班师回朝,因而将几乎所有的“坛坛罐罐”带上,大到军工机器,小到卫生便盆。尽管这是红军建设苏区添置的“家当”,但战略转移首要的是轻装行军,尽快摆脱敌军追击。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野战行军被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代价。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左”倾错误路线的结果。在干部中强烈要求改变错误领导的情绪,经过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第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并非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得很清楚的。李德是洋人,有一套错误军事理论,视红军干部为“土包子”,除了像彭德怀这样的人敢顶撞他,许多干部是敬畏他的。博古也有一套政治理论,动不动搬出马列经典来,很能唬人,因此1934年年初的六届五中全会上仍然被选为党中央第一把手。广大干部认识到博古的领导是错误路线有一个过程,要经历与正确路线的比较才能觉悟。如果说第五次反“围剿”像广昌战役的失败使一些干部开始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湘江战役的惨烈结局则使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改变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形成了共识。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做了舆论准备。

第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3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一是11月28日开始的灌阳新圩阻击战,二是11月29日打响的兴安界首光华铺阻击战,三是11月29日开始的全州觉山铺阻击战,尽管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最后还是突破了敌军设置的最后一道铁壁合围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置于死地的罪恶企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血战湘江没有失败。但是,从博古、李德选择路线的战略决策来讲,使红军蒙受这样巨大的损失,不能不说是失败。

(二)湘江战役的时代价值

石仲泉认为:湘江战役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淡忘。它的时代价值至少有这样5点:

第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红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需要倡导和弘扬的正确价值观。湘江之战从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到12月3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被歼,共经历了9天血战。12月1日是最关键的一天。到这天中午,湘江东岸8个师的红军有6个师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过了江。下午,敌军占领全部渡口,封锁了湘江两岸。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转移最后的总后卫队——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冲破桂军包围,急行赶到湘江而不能渡河后,师长陈树湘又率部回征湘南,转战江永、江华、道县,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敌人截击、包围,最后所剩无几。陈树湘本人在道县负重伤昏迷被俘,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他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而牺牲,年仅29岁。丧心病狂的敌人竟将他的头颅割下,先后吊在道县城头和他的家乡长沙的城墙上示众。他为什么这样绞断肠子而牺牲?我当年在道县问过向我讲述这段历史的老人,他回答说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红军能够战胜敌人,克服任何险阻,突破湘江封锁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所以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

第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湘江之战中,广大红军指战员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以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与之展开肉搏厮杀,进行拼死斗争。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指挥员顶上去,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屏障,为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后面的部队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饥饿疲劳,争分夺秒,急奔湘江渡口。浮桥炸断了,会水的战士泅渡,不会水的战士拉着接长的背包绳过江。敌机疯狂向江中人群扫射,敌弹在抢渡的部队中炸开。倒下的红军不计其数,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烈士的尸体和遗物浮满江面,顺流而淌。此战之酷,惨不忍睹。湘江封锁线的突破,全靠的是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当时一旦发生溃散,就可能招致全军覆没。但是,红军宁可整个连队牺牲,也决不溃散,最后终于在广西敌军的背后打开了一个口子,冲了过去。惨烈的湘江之战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仗、善拼恶战的军队。这成为建军以来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新时期的人民军队也需要发扬这种作风。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更需要人民军队发挥当年红军的这种政治素质和顽强战斗作风,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敢于与任何强敌比拼,成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红军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思想就是在反“围剿”战争中提出来的。这是红军有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充分发挥。12月1日这天,对于中央红军生死攸关。因为2/3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敌军已疯狂逼近,不惜一切代价与我前锋部队抢夺渡口。凌晨1时30分,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两小时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联署保证执行军委命令的政治指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程,退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我一、三军团首长及政治部,应该连夜派遣政工人员,分入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任务的全部实现。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的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根据这个政治指令,广大政工人员不仅下连队做动员工作,而且直接参加战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红军政工人员的职责,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这是湘江战役打得既惨烈又壮烈的一个重要因素。红军的这个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用;同样,在当代中国,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能量,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的重要保证。

第四,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是影响很大的一本书。该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将敌我双方的情况加以对照来写。在讲湘江战役时,他写道:就在湘军、桂军与中央军互相将最严重的作战任务推来推去的时候,中央红军却在疾进途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整体性。一军团一师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潇水后,按林彪命令应该迅速向湘江前进,与军团部会合。但是,后卫五军团还未赶上,潇水一线形成缺口。彭德怀立即命令一师停止前进。一师按照彭的命令继续防守潇水西岸两天,有效阻敌前进,保障了红军后卫。11月27日夜,一军团二师渡过湘江,占领界首,三军团四师也随即赶到。二师向纵深发展,四师奉命接防,原想在湘江北岸布防,林彪说不行,四师不要摆在二师原来阵地上,要过江回去,在南岸构筑防御阵地,防止桂敌侧击。四师按照林彪的意见布防,很快就与赶来的桂敌接火,一打就是两天两夜,使界首渡口牢牢控制在红军手中。他评论道:彭德怀指挥了一军团的部队,林彪指挥了三军团的部队,皆指挥得十分关键。一军团一师若不按照彭德怀命令坚守潇水,中央纵队在湘江一带便要被追敌迫近两天时间,湘江之战中红军的损失不知还要增加多少。三军团四师若不按照林彪命令在南岸背水布防,界首渡口必定在桂军突袭下丢失,红军大队就将在湘江被追敌切断。虽然面对的并非自己属下部队,但他们的命令在未假思索之中便作出了。这种从战争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是我军的一大优势。这在湘江战役中展现出来了,在后来的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比原来预期提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我军战无不胜的一个传家宝,因而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弘扬的全局观念。

第五,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铁的纪律性。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决策,一些高级干部和指战员在当时就有不同意见。但是,意见归意见,命令还须绝对服从。如上所述,12月1日这天,对于中央红军生死攸关。凌晨1时30分,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后两小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联署保证执行军委命令的政治指令。在军史上,为了打一仗,像这样既下军事命令又下政治指令的情况,太罕见了。在政治指令中,将战斗的严重性说到如此地步,也太罕见了。仅此即可见当时的危急程度。那时掌握全局的党中央的感觉是如此,历史也证明确系如此: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全军将士在这样的紧急关头表现出高度一致,毫无保留地执行命令,从而保证大部分红军过了湘江。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战争年代是如此,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湘江战役已成历史,但湘江战役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 rNx7bc4UP9uh/pAKrTt1cXjLFBsC2dtIPPiFTX/TjeY/UkfiJH8MCmGxMZlMGJ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