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其专门为内向者所写的开创性著作《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Quiet )一书中向我们指出:1790年,仅有3%的美国人生活在城市;而1840年,这一比例增至8%;等到了1930年,这一比例竟攀升至33%以上。
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大家相互都认识,你的名声就是一切。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城市,这种社区关系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少。正如凯恩所指出的现象,心理类书籍从起初关注内在美德,渐渐聚焦外在魅力。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发展,工厂生产的商品量超出了当地市场的消化量。因此,这些工厂就开始派遣销售人员到全国各地挨家挨户兜售商品。在此之前,销售活动通常仅发生在当地社区内,所以一般销售人员也认识自己的卖家;不管是商人、牙医,还是其他行当的从业人员,大家都接受不了自己被人冠上不诚实或算计他人的名号。毕竟,大家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在《美国推销员的诞生》( Birth of the American Salesman )一文中所提到的,旅行推销员不用担心自己的声誉。旅行推销员不会跟自己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因为他们是在和完全陌生的人做生意。这些推销员通常只有很短的时间来快速完成从自我介绍、进入客户室内、介绍并展示产品到成功拿下订单这一系列活动,然后又迅速转移到下一家继续兜售。他们可以忍受自己这样挨家挨户翻来覆去地兜售。事实上,为了完成公司分配给自己的销售任务,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得这样做。这些推销员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卖给别人的东西是否是劣质商品或是否有别的什么问题,因为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离开这里然后前往下一个城镇,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那么,这和社交有什么关系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人烟稀少的农村迁移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导致上述这种“翻来覆去”心态出现的因素在社交场合中又重现了。毕竟,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身处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你甚至可能再也不会见到自己在某个社交场合还曾交流过的那个人。
因此,社交,就像今天大多数人所做的那样,感觉更像是挨家挨户地推销。他们通常从一家走向另一家,专注于尽可能多和快地推销产品;而建立一段有意义、持久的关系只是次要的,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话。这种标准化方法就是所谓的“交易型社交”。若这种社交方式让人感到不真诚,甚至是低俗无耻,我想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吧?
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人拒绝这种虚伪的做法,他们确实希望跟别人真正建立起联系,但是他们却往往采用所谓的“漫无目的型社交”。虽然他们可能来自一个切切实实固定存在的地方,但所采用的这种非系统化方法并不比交易型社交有效到哪里去。这种方法仍然导致双方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去闲聊,维持着一些表面上的联系,但最终却很少会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
难怪内向的人会如此讨厌这种社交方式,我也不例外!这与我们所想的方式完全相反。如果说,我必须得参加那种交易型的社交活动,恐怕最终我连自己都无法忍受。如果我是一个漫无目的型社交者,我很快就会意识到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就干脆停止一切社交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与外向者进行竞争呢?外向者似乎都有着天生的魅力,能说会道,而且还可以毫不费力就与别人建立起联系。我们怎样才能在保持真实感的同时,成功地与别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呢?
我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内向者如果能够认识到以下两个事实,那么离超越外向者也就不远了:
(1)内向者的成功之路大多和外向者的不同。因为每个人本来就生而不同,我们得接受这一点。
(2)传统社交方式并不适合于内向者。需要一个更巧妙的方法来充分利用我们内向者与生俱来的优势。
对于内向者来说,有效的社交根本不像传统的社交那样。事实上,我从中学到、经历到并领悟到的是,内向者在如何有效建立人际关系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真正的社交并不是玩数字游戏,和尽可能多的人交谈,而是要有策略、有准备,还要有实践,并且清楚如何与社交场合里哪些合适的人建立起更深层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要靠一种不同以往的技巧。
其实这一方法提出得也很及时,因为旧有的社交方式当下正在迅速过时。人们仅通过口袋里的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解到有关你的一切信息,阅读你所售产品的相关评论,查看你的个人背景,了解你的工作经历,有时甚至可以查看你上周末做了些什么。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每个人都相互认识的时代,或者至少生活在一个人们可以迅速获得其想要了解的一切动态的世界里。以前,每次交易结束后销售员就可以瞬间销声匿迹,而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无论是个人自愿还是出于社会需求,信息透明化日益成为一种规范,无论对个人和雇主而言,都是如此。真诚和内在美德似乎又重新崛起。